?
筆者快到不惑之年,才開始美國洋插隊的生活。來美國時,兒子快十歲,德語不差,英語不會,中文不好,講一口還算過得去的“川普”(trump;四川普通話)。
我們雖然非常喜歡這片陌生的土地,洋插隊的生活是不容易的,畢竟不穩定、工資又低的博士後工作,逼得我們在前四年裏在三個州之間搬了三次家。跟夾著尾巴做人的父母不同,兒子倒是玩得開心,一點也沒有怯生的感覺,但他的高中四年很努力。高中畢業前,從2010年聖誕節前到2011年初,他陸續收到哈佛(Harvard)、耶魯(Yale)、普林斯頓(Princeton)和我們村裏的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錄取通知書。他隻申請了這四所大學。為了節省申請費,我阻止了他申請斯坦福和MIT。對像我們這樣沒有根基、沒有資源、來美國很晚的、沒在美國拿學位的第一代移民家庭,孩子能考上這樣的一流大學,是天大的喜訊,真覺得來美國這些年所吃的一切苦都值了,甚至把自己當做成功人士了。
2011年春天,我和領導商量,我們做點什麽,來紀念兒子上大學這一年和這一事件。作為植物學家,作為四川人,我憧憬“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的“屋前有一片竹林”的田園生活。於是,我提議,我們在屋前栽一些竹子。另外,再栽兩顆黃桃樹,這樣可以春天賞花、秋天嚐果,反正這近6畝的園子有的是地盤。
第二天,我們在芬騰(Fenton)的苗圃(nursery)還真找到一種原產我國東北的黃竹(yellow groove bamboo),並在Lowes找到適應於聖村的黃桃(yellow peach)樹。下午,我們在前院栽樹、栽竹。我們唯一的鄰居Bill過來搭話。Bill跟我兒子和我聊起來。自然Bill問我兒子幾年了,是否要去大學了,去哪裏上大學,之類的問題。我掩飾著激動、假裝平靜地告訴Bill,兒子考上了哈佛,夏天就要去麻州的劍橋(Cambridge)了。Bill簡單地回了一句“Good!”我還在等他熱情洋溢的讚美與祝賀,誰知道他開始問我們栽的樹和竹子。喔啊,讓我好失望!他竟然能如此泰然、不為我們感到激動!哈佛可是多年來世界排名第一的學府啊!
很快到了初夏,兒子快要從Rockwood Summit高中畢業了。他是全年級學習成績全校第一、社區服務最長時間、領導能力出色的學生。他的照片被永久地掛在了學校的“英雄榜”上,學校已經宣布,他將是畢業典禮上的學生代表的唯一演講者。那是個讓父母興奮的時節。我們都期待著在他高中臨近的一場大型“慶功晚會”——兒子是他所在的高中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考上哈佛的畢業生,創造了曆史啊,肯定學校會邀請我們去慶祝!說不定還能發點獎金、獎品什麽的。
村裏的華人朋友、房產中介Phil聽說我們兒子考上了哈佛,幾次對我說:“你兒子把我們芬騰的房價給拉高了!”果真這樣,這個高中有人考上哈佛,那麽這個學區的房價就要漲?房價漲,房產稅就要漲,學校就有更多的經費了,因為美國的房產稅大部分流向公立學校。我心裏樂滋滋的,感覺為學區人民做了貢獻。自己甚至臆想著,芬騰市的市長會不會給我們父母授勳章啊!
五月下旬,兒子正式從高中畢業了。可是我焦急等待的Rockwood Summit高中的“慶功晚會”沒有來,芬騰市市長給我們的勳章沒有到,卻等來了一個另我們不解的消息:與兒子同年級的、全校成績第二的白人女同學Emily選擇去了聖路易斯藥學院(St.Louis College of Pharmacy)。我們都大跌眼鏡。怎麽不去名校?按她的成績,考一個華人心目中的名校,當不是大的問題,至少可以考上同在密蘇裏州聖村(St. Louis)的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今年全美排名第16名,比紐約州的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靠前)吧。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我。
七年之後,就在美國奮鬥了16年之後,我們終於換了新居,搬到一個在相同學區但麵積大兩倍、房價翻3倍的房子。搬家沒兩天,對門老美鄰居過來打招呼,我們互相介紹自己。原來,老美兩口都是藥劑師(pharmacist),都是聖路易斯藥學院畢業的。而且得知,他們兩口15年前就開始住在我們打拚了16年才住得起的地方。藥劑師原來可以掙這麽高工資?我突然明白了,為啥成績優異的兒子的高中同學要去聖路易斯藥學院,而不是選擇一所名校。
我終於弄懂了,兒子考上哈佛這事,鄰居Bill不在乎,兒子高中無意“慶功”,市長“勳章”沒有影蹤,兒子同學卻選擇去藥學院上大學,而上藥學院的新鄰居10多年前就住上了大房子;原來,美國人根本就不把上名校太當回事啊,他們好像更在乎專業的實用性、就業前景和畢業後的薪資!
我想起,去前,美國一群亞裔將哈佛大學告上法庭,指控哈佛招生時歧視亞裔,雖然哈佛最終贏得官司(亞裔人口在美國總人口中占6%,哈佛的亞裔學生人數現在占全部學生人數的21%)。看來亞裔真的特別在意,孩子是否上名校。
兒子上大學過程中,微信在美國的華人中逐漸流行起來。有一次偶然的機會,領導經介紹加入了村裏一個叫“藤爸疼媽俱樂部”的微信群。這個群的群員是村裏上藤校(Ivy League Colleges;常春藤盟校)的孩子的父母。我大吃一驚,竟然有這樣的俱樂部!國內有孩子們拚爹,難道美國華人中有父母們拚孩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村裏一位哈媽(哈佛學生的母親)介紹我進了“哈佛本科家長”2群。顯然,1群已經滿員(500名)。我將我寫的遊記和科普文章分享給群裏的父母們,逐漸認識了一些哈媽、哈爸(哈佛學生的父親)。哈爸Jeff介紹我進了好幾個哈佛本科家長群,比如H暖群、政治群、藝術娛樂群。每一個或每幾個年級又有更細的群。估計還有不少我不知道的群。
再後來,我又進了幾個五大名校HYMPS(哈佛Harvard、耶魯Yale、麻省理工MIT、普林斯頓Princeton、斯坦福Standford)學生家長為群員的群,像音樂群、旅遊群1、旅遊群2、結伴旅遊群、園藝健身群。還有幾個主要由HYMPS家長組成的群,如收藏群、值得收藏的視頻和文章、把盞言歡、六佛祖、雜談、集思廣益、耶哈政論,以及成都分部“藤爸藤媽俱樂部”,等等。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這些群的存在,讓我驚詫不已!孩子們進入這些所謂的名校,便是他們的父母們進這些群的敲門磚。這些家長們真的生活在孩子們為他們搭建的象牙塔(Ivory tower)?可以想象,呆在這樣的群裏,每天會讓很多父母們產生無比的優越感、自豪感和成功感。當然,有愉悅的心情,是件好事啊!
華人注重教育,這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古有“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佳話。但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我們華人判斷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似乎就是看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學。孩子考上名校,就是父母一生的驕傲。而對孩子大學畢業以後的發展,卻關注得很少。
美國名校裏,華裔學生的比例都遠遠高於華裔在美國人口的比例。但華裔學生畢業後成功的比例,是否能在全美占到華裔學生在名校中同樣高的比例?答案並非肯定。這說明,華人注重教育,實際上還是注重上名校而已,而對孩子的長期發展視乎並沒有上名校那麽成功。當然,華裔孩子的就業發展不全是能力的問題,而且美國社會中成功的華裔也非常多。
怎麽衡量成功,很難回答,很難跨行業比較。沒多少人相信,一個年薪5萬的科學家沒有一個年薪10萬的藥劑師成功。
但如果單從大學畢業後的年收入來看,上名校的孩子們是否比不上名校的孩子們掙更多呢?根據美國教育部2015年發布的報告,藤校畢業10年後的年薪中位數為每年7萬美元。相比之下,非藤校畢業生的中位數薪資約為3萬4千美元。
但是,這項研究沒有權威性。1999年,蘭德公司(Rand),康奈爾大學(Cornell)和楊伯翰大學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名校畢業生的收入比上二流學校(second-tier colleges)的畢業生僅高39%。最有趣的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兼經濟學家艾倫·克魯格(Alan Krueger)和他的研究員斯塔西·伯格·戴爾(Stacy Berg Dale)在同一年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似乎相反。他們發現,當一些高中生的表現足以進入一所名校,卻去了二流大學時,他們的收入與去名校的畢業生差不多。該研究於2007年再次發布,並提供了更新的數據,得出與原始研究相同的結論。從學費方麵來看,那些名校的學費是二流學校的4–10倍甚至更多。
所以,上名校未必是你孩子的最佳選擇。當然,如果不差錢或者學校提供獎學金,那是另一回事。我所認識的很多美國一流的科學家,本科時去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的、便宜的大學(可能算三、四流大學),博士、博士後階段(一般都有獎學金或工資)倒都是去的不錯的大學。話說回來,在科學屆和企業界發展,所麵臨的情況不同。科學界靠聲譽,企業界有時還需要強大的人際網(network、connection)。名校所提供的優越條件、同學和校友之間的人際網,還是非常吸引人的。
----------
《植物學家的野外考察手記》內容簡介
作者多年來在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進行野外考察,探索人類未知的植物新種、植物多樣性和演化。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峽穀,還有路邊淳樸的村民小院、簡陋的鄉間旅館,都留下了他和團隊成員的腳步。
他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一個個植物新種的發現過程——走過泥濘的小路、穿過一人多高的草叢、蹚過湍急的河流、從幾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繩索攀爬、……摔傷、碰到毒蛇、被螞蟥叮咬而血流不止、受蜱蟲威脅、遭遇毒販都是家常便飯。然而,在他們發現美麗的生境和新的物種時,一切的艱難險阻都如浮雲過眼了。他也用日記真實地記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實生活,為他們的美食感歎,也思考自己可以為大山中的孩子能做些什麽,在見到遭破壞的生境時更是痛心疾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是貫穿這本書的暗線。
書中有大量真實的物種和生境的高清圖片,讓讀者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進行了一場身臨其境般的探險。博物學愛好者也無需去翻閱大量的論文,而能直接讓物種發現者本人給他們細細講解,快哉!
該書也是實用的非大眾景區深度遊的旅遊指南,裏麵記述了大量的泰國、菲律賓、美國及中國西南當地旅館、美食、文化方麵的信息。
該書將於2021年春天,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沒有必要互相別苗頭。
朋友的孩子,兒子的同學們,成績非常好的,成績一般般的,很多都去學醫學藥,雖然在學校花費時間久一些,畢業出來以後收入會高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