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學詩要從詩裏學

(2020-06-24 06:45:01) 下一個

有人說按現在的標準,很多唐宋元明清的詩沒有遵守格律要求。 這話恐怕是說反了。 因為

那些詩本身就是標準。當代的所謂“標準”,隻有遵循唐宋元明清詩的份。如果用來反套,那

是誤入歧途。

我的觀點:和唐詩比, “當今律絕之標準” 啥子都不是,“當今”就是玩笑。唐詩本身就是標準,別的別瞎扯了。學詩要從詩裏學,詩裏有什麽就學什麽。

中國傳統文化被毛朝糟蹋的不成樣子了。今人在詩作能力和成就上,望唐宋元明清的人,那是不會及項背的。跟著學就不錯了,別不知深淺,不自量力,蚍蜉撼樹,指點古人,說古人不合規律了。

偶然看到下麵的論述,甚合吾意,copy 如下。

這位王先生在書裏還說:“仄韻七絕頗為罕見,這裏不舉例了。” 這不是笑話嗎?多了不敢說,幾千首還是有的。本人編的小冊子 【仄韻七言絕句格式分類】就選收了三百多首。五絕仄韻的詩就更多了。

下麵文字的出處:

http://m.sc1618.com/shici/48896.html


自近體詩在唐代繁榮以來,做詩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基本功,從入塾時開始就訓練做詩的技能。
近體詩的規則也就通過口耳傳授代代傳承下來。
從前的讀書人,沒有會不會做詩的問題,隻有做得好不好的問題。
所以古時候沒有係統闡述詩律的著作傳世。
到滿清末年廢科舉,至民國更興學校,轉為新式學堂教育,學生對詩之律則日益陌生了。
本朝以馬上得天下,不重文教,於傳統文化更敝屣之,到文革之年,文化幾乎已呈斷統狀態。
很多人對流傳下來的唐宋詩詞雖心慕之,於詩詞之規則則不甚了然。
王力教授早年即著有《漢語詩律學》,意圖建立漢語詩歌詩律體係。
鼎革以來,又陸續出版《詩詞格律》及《詩詞格律十講》諸書,對普及詩律起了重大作用。
後兩本普及型的小冊子更是風靡於世。
這對於使人們得以避免寫作不講音律的舊詩之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這個功勞是應該肯定的。
但是物極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焉。
《詩詞格律》的流行至今已顯出它的負麵影響,產生了唯格律是尚的流弊。
這雖然不能完全歸咎於王力教授,但王力教授的詩律體係的一些缺陷,也確實與這種流弊具有一定的關係。
王力教授是一位語言學家。
他研究漢語詩律,主要是從語言角度進行的。
對於漢語詩歌的文學傳統方麵,王教授極少涉及。
這種研究本來就是片麵的。
因為詩律從來就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
離開了詩人們的實踐,單純歸納所謂詩律,是很難切中肯綮的。
王力《詩詞格律》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各種體裁等量齊觀。
無論五言、七言,也無論絕句、律詩,都是從同一公式推導出來的。
而所謂律句,實際上是詩人在長期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聲音和諧的句式。
因此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公式化的東西。
舉個例子來說,“平平平仄仄”有一個運用同樣普遍的格式是“平平仄平仄”。
這兩個句式具有同等的功效。
它們都是詩人們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律句。
但在《詩詞格律》裏,由於後一個句子不符合王氏公式,被王力歸為“拗句”,被解釋成第三字拗而用第四字救。
這顯然隻能看成是臆說。
對於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在平仄上的差異,王力的理論不能加以合理的解釋。
因為那隻能從文學史絕句的發展中去理解。
再比如,絕句與律詩相比,格律較為靈活。
即拿對仗來說,對律詩,它是格律,對絕句則隻是修辭手段。
再說平仄,絕句也遠較律詩靈活,押仄聲韻的絕句也較仄韻律詩多得多。
可是王力竟然把仄韻絕句歸為古體。
事實上曆代都把律詩和絕句並稱為近體詩。
王力為了把他的詩律學構成一個完整體係,扼殺了詩律的多樣化元素。
對於一些不符合王氏公式的詩律,王力一概加以否定。
而他否定的理由不外乎當時格律未嚴,律體沒有定型之類。
王力研究詩律,卻沒有大量閱讀古人詩詞,而是借助清人的論述。
中國古人對此類問題,一般都不作深入係統地研究,隻存隻言片語,具有很大的片麵性。
隻有大量閱讀、深入了解古人實踐才能克服這種片麵性。
可是王力卻沒有做這種基礎性的工作。
舉個例子來說,王力稱在唐代律詩中“絕對找不到孤平的例子”,後來改口說隻找到兩個,其中還有一個是拗律(臂懸兩角弓),實際上隻有一個(百歲老翁不種田),可又不是律詩。
實際上,《全唐詩》律詩中的孤平例子,並非沒有。
比如杜甫的“夜深露氣清”,劉長卿的“五陵遠客歸”都是。
這表明王力並沒有仔細閱讀《全唐詩》。
王力把不符合他的公式的句子都視為出律。
但實際上,近體詩的格律遠不是王力所規定的那麽死板。
像“故人西辭黃鶴樓”、“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大城少城柳已青,東台西台雪正晴。
”這樣的律句,在王力看來都是“出律”。
這正是機械論者的觀點,不符合曆代對律詩的判斷。
王力有一個法寶,凡是不利於他的證據,他都以當時律詩未定型來解釋。
譬如失粘的律詩,從唐以來不乏名篇佳作,怎麽可能是由於律詩體未定型所致?再如崔顥的《黃鶴樓》詩被後人評為“唐人七律之首”,可它卻不符合王力的詩律。
王力的解釋還是當時律體未定。
不知律詩到底在什麽時候才定型,王力教授究竟考證過沒有?崔顥是盛唐詩人,他的許多律詩都是完全使用律句,卻沒有一首獲得這首的聲譽。
在律詩已成為科舉考試內容的年代,居然會有律詩還未定型的怪事。
這能夠叫人信服嗎?杜甫是盛唐律詩的代表作家,卻有不少失粘及“出律”(按王力的詩律)的律詩,王力依然聲稱這是唐初格律未嚴。
那麽,宋代仍有失粘的近體詩,是否到宋代近體詩仍未定型呢? 王力承襲趙執信說:“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
蓋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而實際上,仄平仄仄仄的句子曆來並不鮮見。
《唐詩三百首》80首五言律詩中就有3例。
杜甫的名篇《登嶽陽樓》中的“昔聞洞庭水”,被王力說成是“例外”,即不合律。
可是《唐詩三百首》80首五律中竟有5句是用了“仄平仄平仄”的句式。
例外多到這樣的程度還能叫例外嗎?膾炙人口,被選為私塾課本的名篇,居然是出律的律詩。
那麽這讓塾師如何教學,讓學生如何學詩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