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雨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杜聿明的聽話和蔣介石的無能(2)

(2025-11-23 14:03:09) 下一個

(2)蔣介石的無能

淞滬會戰:戰略判斷失敗。白崇禧在戰後檢討中明確指出:無論裝備、兵種配合、單兵素質,日軍均遠勝國軍。抗戰前蔣介石的對日方針是“能拖則拖”,因為他深知十年之內中國軍力無法與日本抗衡。但明知敵強我弱,蔣仍選擇在上海與日軍作決定性會戰。郭岱君認為蔣“必須要打”,因為這是“民心所向”,不打就會被貼上“逃跑、投降、漢奸”的標簽。此觀點有點道理 了自圓其說。但從軍事角度看,淞滬會戰是徹底失敗:30萬國軍傷亡。精銳的第87、第88師及稅警總團損失殆盡。淞滬戰役成為國民黨戰略儲備損失最嚴重的一役,為後續抗戰埋下深遠隱患。
三大戰役:最高統帥能力的真正分水嶺

國軍在三大戰役中全線崩潰,原因多且複雜:戰略誤判、指揮體係混亂、軍隊素質差距、士氣低迷、共諜滲透、美援斷絕……但作為最高統帥,蔣介石必須為失敗的迅速與全麵負責。
與蔣相比,毛澤東在此階段的統帥能力高下立判。


遼沈戰役:錦州的戰略價值眾所周知:關內與東北的咽喉要道。但蔣介石錯誤判斷,以為解放軍主力會繼續圍攻長春,而不會冒險南下。然而東野主力遠程奔襲錦州,一舉包圍義縣,切斷關內援軍通道。直到此時蔣介石才恍然大悟,但棋局已被對方占盡先手。
毛澤東表現果斷堅覺。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仍堅決主張“先打錦州、斷敵退路”。與林彪、羅榮桓的電報往返可見其判斷清晰、意誌堅定。蔣介石卻是猶豫、顧此失彼。在長春與錦州之間搖擺不定 由於優柔寡斷,最終錯過所有戰機包括撤回關內的機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