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會見法國蓬皮杜總統
1964年1月27日,中國與法國發表聯合公報,宣布雙方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這一宣布震撼了世界,對此後的大國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
半個月後,毛澤東召集春節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劉少奇、鄧小平、彭真等中央領導,還有一些民主人士。座談會全程主要是毛澤東講話,與其他人時有互動。講話中毛澤東提到此前收到蘇共中央來信,信中提出恢複向中國派遣專家。這說明赫魯曉夫對於他此前撕毀合同、撤回專家的做法心生悔意。毛澤東問在座各位的意見,都表示不敢要,怕來了以後再撤走。毛澤東表示跟蘇聯生意可以做一點,但不能太多,因為蘇聯的機器又貴又笨。毛澤東舉了個例子,同樣一套化肥設備,蘇聯的1800噸重,占地3000多畝,要用3000多工人。而意大利的隻有180噸,占地300畝,隻用300工人。毛澤東總結說:跟蘇聯做生意吃虧,還不如同法國資產階級做生意。剛剛與法國建立外交關係,毛澤東就急著要跟法國做生意了。
1959年蘇聯停止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模型標誌著中蘇的軍事同盟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就差公開決裂了。而次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則標誌著中蘇經濟關係的破裂。中國本來就遭遇西方的封鎖,這一下在國際上徹底陷於孤立。
從1959年中蘇交惡到1972年中美和解,中國在世界上經曆了十三年的孤立時期,即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沒有正常關係。於是,1972年的中美和解就被許多人解讀為中國為了擺脫孤立狀態而與美國和解,基辛格就持這種觀點。更有自以為是者認為毛澤東因為懼怕蘇聯而與美國和解,聯合美國抵抗蘇聯,把中美和解完全歸結為安全因素。
然而,毛澤東的這段談話顛覆了這種解讀,打開了最貼近這段曆史的一扇窗口。
毛澤東這段談話告訴我們,至少在1964年,中國有這樣一種選擇:接受蘇聯提議,重新接受蘇聯的援助,修複與蘇聯的關係,從而很容易地擺脫完全的孤立狀態。然而,這段談話同時告訴我們,毛澤東拒絕了這一選擇。除了對蘇聯領導人背信棄義的厭惡、不信任這個原因之外,蘇聯工業技術的落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毛澤東曾把中國一窮二白的國情比作一張白紙,要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蘇聯的工業技術不是最先進的技術,配不上他想要的那張最新最美的圖畫。
在與美國為敵的情況下拒絕與蘇聯恢複關係,說明毛澤東並不懼怕孤立,也不懼怕單獨麵對蘇聯。他所選擇的是謀劃、爭取一種更好的擺脫孤立的結局。
與法國建交是中國打破西方封鎖的一個裏程碑事件,當年被世界輿論譽為“外交核爆炸”。眾所周知,毛澤東是一個意識形態大師。但在與法國建交過程中他絲毫沒有受到意識形態的束縛,反而打破了意識形態的藩籬。毛澤東急著與法國做生意說明,中法關係中除了政治因素,法國的先進技術也是他看中的一個重大因素。
此後8年,意識形態繼續被打破。1972年,毛澤東在北京接待了尼克鬆,22年的中美關係堅冰終於開始融化。毛澤東在此後的每一次會見訪華的美國領導人時,都把提升兩國的貿易作為主要的談話議題,而在美方最為關切的反蘇議題上則虛與應付,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放空炮”。
尼克鬆訪華之後,毛澤東決策拍板,從美、法、德和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啟動一輪大規模引進先進的民用技術和生產設備,這就是著名的“43方案”,其中包括毛澤東念茲在茲、比蘇聯設備先進的13套大型化肥設備。毛澤東終於搞到了他想要的先進技術。
任何技術都是從某種經濟模式中孕育產生的。早在蘇聯援助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之時,毛澤東便不看好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為此曾親自聽取執行部門的匯報,經過一番思考研究,寫出了堪稱經典的《論十大關係》。此後,毛澤東沒有繼續圍繞這一經濟模式作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家安全和台灣問題之上。然而,從他領導中國此後走過的路程來看,他似乎在用另一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能產生先進技術的經濟模式一定有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優點。按照毛澤東一貫注重調查研究的特點,這一輪引進西方的技術和設備之後,他一定會調查、研究西方的經濟模式。很可惜,天不假年,他沒有時間這麽做了。然而,1964年他留下了一句話:
“洋教條、土教條都要反對,要創自己的路。”
他以這句話結束了64年的春節座談會。這句話正是毛澤東自己一生的寫照,也被他創建的黨和國家所繼承。
一個人和一個民族,想要反對教條,就要具備批判精神。想要具備批判精神,就必須先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要創自己的路,也必須先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隻有具備完全徹底的精神自由,才能進行徹底的批判和全新的創造。而在這個世界上,想要獲得精神的自由則需要政治上的獨立來保障,政治獨立則要依靠軍事力量的支撐。陷於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軍事能力不足以維護政治獨立,長期受到西方的壓製,造成精神上的創傷,接受了低人一等的地位,甚而自我矮化,以致抑製了自己的創造力,隻能在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上模仿西方,成為附屬於西方的隨從,處處落後。為了擺脫這一命運,中國共產黨通過軍事鬥爭獲得國家政權,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獨立,進而獲取、培養精神上的自由,與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交往,發揮自己的批判力和創造力,尋找一條適合中國迅速發展的道路。
回顧新中國成立後度過的一段“孤立”時期的曆史,麵對以美國為首的封鎖圍堵新中國的西方陣營,毛澤東沒有因為憤怒、厭惡而拒絕與之交往,而是本著對最先進技術的渴求,采用迂回側攻的外交戰術,以不失尊嚴的方式,鍥而不舍地一個一個擊破:先打開與法國、英國等西方重要國家交往的關係大門,最後打開美國的大門,達到與西方交往,進而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的目的,為中國此後實行改革開放、探索新的經濟模式創造了機會。或許,這也解答了為什麽他沒有繼續研究蘇聯的經濟模式:與其花大力氣在一個產生落後技術的經濟模式裏修修補補,不如直接去接觸、學習、研究一個能產生先進技術的經濟模式。
毛當時對尼克鬆說的“放空炮”指的是解放台灣,不是反蘇,事實上當時毛周對美國承諾不會武力統一台灣,可惜今日中共違背了毛的承諾。
-----------------------------------------------------------------------------
這不符合事實。毛澤東在世的時候,每年的國慶口號裏,都有一句“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從來沒有因為中美回複交往而改變過。毛死後,還繼續喊了三年,直到1980年元旦,葉劍英發表了一個書麵講話,裏麵第一次提出了“和平統一”這一口號。估計這個改變,是受鄧小平左右,或者拍板決定的。四十五年過去了,“和平統一”被證明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