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長天

曆史就是思想與行動互為因果的循環過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印度教和佛教】(三)佛教在印度的興衰

(2025-02-14 06:51:17) 下一個

(三)佛教在印度的興衰

佛陀的原始教義中不包括神,釋迦牟尼本人也沒打算建立一個新宗教。但佛陀死後,他的弟子們熱衷傳播他的教義,並建立了信仰佛陀的宗教團體。這些教團的理想是通過苦修達到佛陀指引的涅槃境界,是為小乘佛教,“希那衍那”。除了信仰最堅定的僧侶,嚴格的苦修生活難以被俗人接受,不利於佛教的傳播。因而,與小乘佛教相對立的“摩訶衍那”即大乘佛教逐漸發展起來。它和小乘佛教的偏好默禱不同,采用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訓條。譬如,隻要一個表示信仰的舉動,平常到念叨佛陀的名字,靈魂便可得救。涅槃的含義也從寂滅變成了來世的天堂。隻要樂善好施,就可進入天堂。

處於苦難之中的被征服者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希望得到拯救,渴望一個比征服他們的力量更為強大的神來拯救他們脫離苦海。於是後來的信眾把佛陀奉為佛教的主神。然而,佛陀提供的最終出路——涅槃——仍舊要借道印度教的種姓通道,未能擺脫印度教及其種姓製度主宰現實的無所不在的影響,這也暗示佛陀的神力不及婆羅門教的主神,因此,佛教並不能構成對印度教的真正挑戰。

佛教產生200年之後,由於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君主阿育王的推崇曾經興盛一時,影響超過了印度教。但是佛教並沒有就此被立為國教,而是與婆羅門教(印度教)、蓍那教等其他宗教共存。公元600年之後,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雅利安人的印度教在吸收了佛教和蓍那教的部分教義後,重新成為印度影響最大的的宗教。被征服者最終接受了征服者的宗教,表明印度土著不但被武力征服,在精神上也被征服,由此承受了種姓製度帶來的世所罕見的苦難。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雅利安人最終並未能阻止極少部分土著向高種姓階層的晉升,但是,種姓製度卻在印度深深紮下了根,也就意味著人的等級意識被印度民眾完全接受。低種姓階層世世代代處於社會的底層,辛苦勞作,甘願忍受高種姓階層的種種盤剝壓迫,不圖改變此生的命運,隻是期待用此生的苦難換取一個好的來世。他們的精神被限製在服從印度教的教義上,從而失去了對其它生活和文化方麵的興趣和創造力。整個印度社會也因沉迷於宗教而在其他方麵發展遲緩,時間仿佛停滯了。印度甚至連自身的曆史都懶得記載,因為現世無意義,來世才重要。印度的很多曆史時段是一片混亂或空白,反而在希臘、中國和伊斯蘭的史書裏記載得更為詳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峻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亡天下如果意味著文明消亡的話,也可以這麽理解。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這就是亡天下;表明印度土著不但被武力征服,在精神上也被征服,由此承受了種姓製度帶來的世所罕見的苦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