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食髓知味,吞並中國的野心瘋狂膨脹。麵臨這一新的生存危機,繼承清朝的中華民國,其領導層能應對這一危機嗎?
1928年初,蔣介石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共同討伐張作霖,是為第三次北伐。4月,蔣介石的軍隊北上進入山東。日本從本土派出軍隊,在天津和青島登陸,沿著鐵路線進入濟南,試圖阻止北伐軍進城。
北伐軍則從東南西門進入濟南城,與日軍保持距離。
蔣介石於5月1日晚親臨濟南,當晚就指定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主任蔡公時與日方進行外交交涉。
進入濟南的日軍肆意開槍開炮,殺害濟南市民,甚至開槍打死了數名北伐軍官兵。蔣介石為此下達命令:“約束士兵,不準開槍還擊。”這是蔣介石第一次麵對日本的攻擊采取不抵抗的方針。
蔡公時於5月2日晚抵達濟南。5月3日,蔡公時與日軍交涉一整天,無果。半夜,日軍破門而入,將蔡公時捆綁,並殘忍地削其耳朵、挖出雙眼、割掉鼻子。蔡公時至死不跪,嗬斥日寇。最後被日本軍官的軍刀刺死。17名隨從也被日寇殺害,隻有一人逃脫。
蔡公時
5月5日,日軍開始進攻北伐軍。11日,蔣介石下令部下撤離濟南城。日軍占領全城,前後共計6123名中國人被日軍殺害。
這就是中華民國的“五三慘案”。
1931年9月18日,麵對不到3萬的日本軍隊,20萬東北軍在張學良的命令下,不加抵抗地撤出東北,把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拱手奉送給日本。
蔣介石從未承認張學良讓出東北是執行了他的命令。2019年,蔡英文公開了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下達的不可抵抗命令電報原件,此事才算水落石出。
占領東北之後,日本又把手伸向關內。1933年3月,日軍攻占熱河。由於熱河失陷、長城抗戰失利,主政國民政府北平軍分會的何應欽派出總參議熊斌與駐北平的日軍武官接觸,尋求停戰。經過談判,5月31日,熊斌與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崗村寧次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史稱《塘沽停戰協定》。這一協定停止了中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軍同年三月進攻長城沿線時的自動抵抗,規定中國軍隊撤出長城以南大片地區,並將這一地區劃為“非武裝區”。這一協定也在事實上默認了日本侵占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是蔣介石不敢抵禦外敵,又一次在日本侵略者麵前顯示出畏懼退讓的懦弱本質。
《塘沽協定》簽署現場
但是,對內、對同胞,蔣介石可不是這樣軟弱無力的。其時,蔣介石正指揮中央軍圍剿江西蘇區。蔣介石不但沒有表現出軟弱,反而極為殘暴。蔡英文公布的蔣介石的“剿匪”手令裏,蔣明令部下:“匪化”已深的地方,“務令各部燒殺勿論為要”!蔣介石在手令裏指導說不要用飛機轟炸,而是要用皮帶和分油壺倒油焚燒。每個區域要燒上三天。蔣介石手把手教下麵的軍官怎麽屠殺同胞、放火毀村,彰顯了他欺軟怕硬——對外懦弱怯戰、對內凶狠殘暴——的本性。
《塘沽協定》簽署2年後,日本又開始侵犯華北。蔣介石再次畏懼退讓,指使何應欽與日軍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商談,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撤換對日“不友善”官員、解散“排日”機構、軍隊撤離河北和北平以及國民政府統一禁止“排日”行為。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何梅協定》。曆史學者們將其定性為繼《馬關條約》之後最喪權辱國的條約。
蔣介石深知《何梅協定》的負麵作用和影響,生前一直拒不承認該協定是他批準的,把責任推給部下。有的曆史學者還專門著文,否認《何梅協定》的存在,為蔣介石挽尊。2019年,蔡英文公布了一份何應欽請示蔣介石的日本要求條款原文,還有蔣介石對何應欽的指示手令原文。蔣介石強調說協定不能留書麵備份,不然容易被人拿到證據……
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專門頒布《睦鄰敦交令》,順從日本意願,在國內禁止“排日”。
蔣介石怕日本怕到什麽程度?“七七事變後”,全麵抗戰爆發了,國民政府居然還在還日本的庚子賠款。有知情人把秘密捅了出來,輿論大嘩。迫於輿論壓力,名義上還款停止了,實際上把賠款偷偷打在匯豐銀行的備付賬戶上,再轉給日本。
直到1939年1月15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出通告,宣布停止對日支付庚子賠款。然而這也並不是蔣介石突然硬氣了,而是因為海關被日本占領了。庚子賠款以關稅作擔保,所以是沒錢還了。
雖然沒錢了,但蔣介石還是執意要還。於是改用緩付記賬攤存的方式,計劃待戰爭結束後繼續還。國統區和淪陷區都有分攤份額。
這事看似離奇,實則正常,顯示了蔣介石對抗戰缺乏必勝信念的一貫立場,更不用談誓死抗戰的勇氣和氣節。這是他為日後抗戰失敗留的後路,冀望投降後能受到日寇的寬待。除此之外,別無他解。這就是中國的抗戰領袖。他也配?
《何梅協定》之後兩年,日軍攻占南京,而後大肆屠城,30多萬中國人遇難。這是旅順屠城的重演,而且是以十五倍的死難人數重演。
甲午戰爭出了葉誌超式的逃跑將軍,抗日戰爭就有唐生智式的逃跑將軍。甲午戰爭出了個旅順大屠殺,抗日戰爭就有南京大屠殺與之對應。盡管在甲午戰爭中有清軍將領奮勇殺敵、戰死疆場,抗日戰爭中也有國軍將領血戰沙場、為國捐軀,但是,這兩場戰爭中出了無數貪生怕死的中國將領。繼承清朝法統的民國也繼承了清朝的對日怯戰,國軍對於日軍的畏懼,較之清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抗日戰場上聞風而逃、不戰而降的國軍將領要遠遠多於清軍,直至丟失半壁江山。其結果,民國的所謂“黃金十年”還遠不如洋務運動的三十年壽命。最不堪的是還出了一個汪精衛,連帶2百多萬降日偽軍中的大小軍官,標誌著從晚清到民國,中國精英領導層的素質還在斷崖式下跌。
一個國家的命運係於其領導層。由於自始至終畏日怯戰,雖然名義上打贏了抗戰,麵對比日本更為強悍的美蘇,蔣介石再現對外懦弱的本質,他無力、也無膽阻止外蒙分離,無力、也無膽阻止蘇聯染指東北,無力、也無膽阻止美國強占青島港……中華民國政府不敢違背美蘇強權的意誌,已在武力和心智上被征服。民國政府的領導層繼承了晚清領導層的懦弱,依然擔負不起民族救亡的使命。依照從晚清到民國的傳承慣性,很難想象未來的中國會產生敢於迎戰外部強敵、實現民族複興的領導人。中華民族似乎已經走上無法挽回的衰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