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第二個22年
第一章 冷戰的實質
3)引導超級大國崛起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中)
幾乎與歐洲殖民帝國向全世界擴張同步,沙俄在歐亞大陸北端進行了瘋狂的陸地擴張,其版圖從歐洲經西伯利亞,到遠東的勘察加半島,跨過白令海峽,一直挺進到美洲的阿拉斯加。
1814年,沙俄獨自擊敗幾乎征服了歐洲的拿破侖之後,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率領俄軍進入巴黎,在凱旋門閱兵。這是沙俄的高光時刻。沙俄由此成為歐洲憲兵,也是事實上的歐洲霸主,當然,隻是陸上霸主,而且是相對霸主。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驚歎沙俄的大陸擴張“活力”,又目睹了沙俄的歐洲憲兵角色,於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預言俄羅斯將秉承天國的意誌成為主導其所在的半個地球的超級大國。而另半個地球將被另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美國——所主導。
美國將主導西半球不是什麽了不起的預言,因為這一趨勢太明顯,任何人都看得出來。
托克維爾早年已經目睹了沙俄的歐洲憲兵角色,所以他的沙俄將主導其所在半球的預言其實也算不上真正的預言。托克維爾沒有料到的是,在他發出上述預言之後僅過了十多年,他就親眼見到沙俄帝國在1853至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擊敗,被迫求和,在巴黎簽署《巴黎和約》。沙俄不但丟失了克裏米亞,幾十年的歐洲霸權也喪失殆盡。托克維爾看走眼了。
俄羅斯的衰敗並未到此為止。
1904年,沙俄在中國東北與日本交戰,結果戰敗,俄國的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沙俄成為第一個被非白人國家打敗的白人國家,日本則一躍而晉升世界強國之列。沙皇尼古拉二世向遠東擴張的勢頭被遏製,國內因此發生動亂,莫斯科甚至爆發了武裝起義。
尼古拉二世鎮壓了莫斯科武裝起義,帝國事實上已經危機四伏。然而,尼古拉二世依然沉迷於君主的絕對專製權力,繼續在衰敗的路上疾行而不自覺。1914年7月30日,尼古拉二世為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向奧匈帝國開戰。第二天,德國作為奧匈帝國的同盟向沙俄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東線率先開打。緊接著,英法作為俄羅斯的同盟加入戰爭。
戰爭的頭兩年,交戰雙方互有攻防。兩年後,西線戰場上,德奧同盟陷入被動。但在東線卻是俄羅斯的境況更糟。苦熬了兩年的戰爭之後,以農業為主體的俄羅斯經濟凋敝,前線補給不足,導致軍心渙散,士兵普遍厭戰。
進入1917年,俄羅斯迎來命運攸關的一年。
年初,德軍攻到了波羅的海東岸,俄軍嚴重受挫,導致首都聖彼得堡發生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終結。
參與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有兩支主要力量:一支是原俄羅斯議會杜馬成員,代表資產階級成立了臨時政府,掌握了國家權力。另一支是包括布爾什維克在內的左翼政黨和蘇維埃——一個由工人、農民組成的基層組織。
這些推翻沙皇的力量之間有一個重大分歧:臨時政府不顧國內的動亂局麵,繼續推行沙皇未完成的戰爭。而布爾什維克以及代表基層士兵工人的蘇維埃則希望退出世界大戰。信奉共產主義的布爾什維克通過蘇維埃發布命令,剝奪了軍官管理士兵的權力,規定士兵隻服從經選舉產生的民主委員會。此後,大批厭戰士兵紛紛逃離前線,回國加入了蘇維埃的赤衛隊組織。
臨時政府為了繼續戰爭,下達了處死逃兵的嚴厲命令,並在6月向德軍發動了反攻。由於缺乏補給,反攻在最初取得一點成果後,最終歸於失敗。10月,德軍推進到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線。臨時政府麵臨糧食短缺,士氣低落,已無可能再戰。
11月7日,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掌握了國家權力。
布爾什維克之所以能推翻,或者可以說是輕易推翻臨時政府,是因為臨時政府奉行的民族主義破產了。民族主義是建立在民族自信之上的,戰場是建立民族自信的最佳場所,也是埋葬民族自信的墳場。民族主義的悲劇宿命在於注定會被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壓倒、摧毀。理論上,隻有最強大的那個民族主義才能最後勝出。1917年,在戰場上被打敗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失去了自信,麵對混亂局麵束手無策、坐以待斃。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沉寂了,或者說休克了。
德國、日本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打敗,但它們終究進入了爭奪殖民霸權的決戰階段,仍屬於現代民族國家中的佼佼者。而原本雄心勃勃、被托克維爾看好的沙俄帝國卻在半途退出了爭霸,成了一個失敗國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完蛋了,因為布爾什維克依然生機勃勃,給俄國帶來了不同於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與生俱來的自我意識形態。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相互競爭的關係。隨著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這種競爭關係加入了資本擴張的因素,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使得這一競爭更為激烈。正是基於這一邏輯,恩格斯準確預見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自然界的法則:萬物的運動總是從動態趨向於穩態。人類社會從屬於自然界,所以也遵從這一法則。
基於民族主義的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屬於動態,必然導向兩個可能的最終穩態:參與競爭的民族國家要麽在戰爭中共同毀滅,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此後的冷戰已經呈現出這種可能的端倪;要麽被一個最強大的民族國家征服,美國的崛起也呈現出這種可能的端倪。這兩種結果不但危害人類的整體利益,甚至危及人類文明的延續。由於馬克思的出現,有了第三種可能:用共產主義統一世界。
民族國家就像一座座金字塔,每座金字塔是不同階級的集合體,可以看作是豎直方向的分割。馬克思所做的是將所有的金字塔做橫向切割,把全部金字塔塔地的那部分劃入一個集合體。這部分人數最多,受壓迫最重,以此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國際基礎,《共產黨宣言》中的口號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國際歌》歌詞最後一句中的Internationale來自法語,意為國際,表明共產主義的本質是國際主義。
處於金字塔頂層的是民族國家的統治階層。爭權奪利的本性使得他們相互之間處於競爭的關係。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之後,資本的逐利和擴張本性使得這一競爭關係更趨激烈,馬克思視他們為戰爭並帶來苦難的根源,把他們作為必須推翻的階級。按照馬克思的邏輯,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就具備推翻各自民族國家統治階級的力量,而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將隨著其統治階級的倒台退出曆史舞台,戰爭也就因此得以消弭,進入共產主義的大門也就打開了。
通過十月革命掌握國家政權的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進行了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成功實現了對俄國無產者——工人、士兵和雇農——的動員,完成了建立現代國家的前提條件。蘇維埃政府依靠新動員起來的無產者粉碎了想要奪回政權的資產階級和舊貴族武裝——白軍,以及以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為主的支持白軍的外國武裝幹預,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列寧簽署的對德和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該條約使得俄國被割去約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外加巨額賠款。對俄國來說,這是一個及其喪權辱國的條約。
簽署條約的1918年,由於沒有國家軍隊以及戰爭物資,俄國根本不可能繼續與同盟國的戰爭,這是俄國民族主義的休克時刻。所以不管是布爾什維克政府還是其它政府,都麵臨喪權辱國的局麵。列寧簽署《布列斯特》條約的出發點是要保住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他堅信,隻要保住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就會不斷有新的社會主義政權誕生,導致世界革命的發生,最終顛覆帝國主義政權。所以,在列寧眼中,俄羅斯民族的暫時挫敗並非致命的,社會主義政權的存續才是希望所在。列寧堅持簽署條約是基於國際共產主義的信念,這是俄羅斯用國際主義意識形態取代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時刻。
由於布爾什維克黨內的反對,條約的簽署被推遲,導致最終簽署的條約比起初更為苛刻,這也證明了列寧的先見之明。反對簽署條約的都實際上懷揣著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視民族主義挫敗為末日而不能接受。列寧則是徹底放棄了民族主義,是個純粹的國際共產主義者。
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第二天,也就是1918年11月12日,蘇維埃俄國宣布廢除《布列斯特》條約。條約中被分割的俄國領土一部分被蘇俄奪回,一部分被波蘭並吞。
1922年,蘇俄與德國魏瑪政府簽署《拉巴洛》條約,宣布放棄《布列斯特》條約中以及一戰後向對方索取的領土和賠款。
《布列斯特》條約的簽訂保存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大大增加了列寧的個人聲望。繼承列寧領導蘇聯的斯大林用20多年的時間快速實現了俄羅斯的工業化。1945年,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國際共產主義的第一次實驗使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同時意味著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回歸。這是民族主義時代,俄羅斯的民族主義從未消亡,隻是休克了。
國際共產主義拯救了處於休克狀態的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