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靜

行萬裏路,讀萬券書,淡泊塵緣,情係河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童年北碚雜憶-之九父母親對我的啟蒙教育

(2025-07-17 05:05:00) 下一個

雖然生活艱苦,但父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視的。早在家住老石坑時期,那時我4歲到6歲。媽媽就在家中教我識字。我最早學習的字是“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樓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認識一些字以後,就學習啟蒙讀物“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媽媽教我先學會背誦,再結合故事給我講解句子的含義,例如講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一個較好的鄰裏環境,三次搬遷居處:第1次搬離鄰近墓地的住所,第2次搬離鄰近鬧市的住所,第3次搬到學堂附近才定居下來;孟子有一次逃學,孟母就把正在織布的機杼中斷來比喻半途而廢的後果。孟子長大後成為一位偉大的學者,被後人尊稱為“亞聖人”,這和他年幼時孟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我母親的細心講解使我從小就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三字經裏的一些經典文字,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這些使我懂得了許多為人的道理和不少基本常識,開啟了我作為學前兒童的早期智力。

母親的肚子裏有說不完的故事。我經常纏著她要她講故事。她給我講孔融4歲就能把大些的梨子讓給哥哥吃,說明好吃的東西應先給比自己年長的親人。司馬光砸破缸,及時救出掉進水缸的小朋友,說明人要臨事不慌、機智應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所講的民間傳說“安安送米”的故事:安安的父親誤信讒言,將妻子休棄,安母隻得寄跡於尼姑庵中。安安年方七歲,思母情切,想到媽媽孤身一人,生活清苦,就從每天上學所帶午餐米中抓出一把藏在路過的廟裏土地菩薩身後。積攢了一些天以後,安安揹米到尼姑庵看望母親並獻出大米。母親知道米的來源後,悲喜交集,抱著兒子痛哭。。。。最後,安母終於冤情大白,一家團聚過著幸福生活。

母親教我的順口溜接龍,下一句的第一個字要和上句最後一字同音。雖然對有些內容的含義不甚了了,但至今還記得它的句子:一根長槍拖天落地,地上無人事不成,城裏娘娘去上香,香長香短,短山接近,敬德打曹朝天瞪,鐙裏藏身身紅豹,豹頭環眼猛張飛,飛天虎流青,慶八十,十麻九翹,翹冤家,家家戶戶掛紅燈,。。。

母親手邊有一本《驗方新編》,上麵有許多治病的經驗性中藥方。有一次我生病發燒咳嗽多痰,請來醫生開了幾副清熱解毒的藥,但服藥後病狀不減反增,高燒不止,出現危象。母親急翻驗方新編,發現此種症狀宜用熱藥,於是買了附子、炮薑等4味大熱藥煎了喂我服下。奇跡出現,我的高燒退了,咳嗽壅痰輕了。這一病例母親多次提及,給我的印象很深。

母親還講了一件事:有一次父親乘坐民生公司的輪船從北碚去合川,一上船還未買票就被當船長的遠房侄子看見,熱情邀請父親進船長室休息聊天一直到下船。但父親堅持中間出來到售票窗口買了票再回船長室。母親認為父親為人太迂不會利用機會省錢。但我覺得父親按章辦事不貪便宜的作法是對的。這反映了他一生清廉嚴以律己的高尚品德。

父親星期天回到老石坑家中時,常給我講中國曆史。讓我在上小學前就知道黃帝、唐堯、禹舜的故事,能背誦“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名稱。知曉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聖人先賢。父親還教我讀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中的句子,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還有孟子寫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等。這些中國文化的精髓,從小就深深滲透到我年幼的心靈中,影響了我一生的價值觀。

在上小學以前,父親就要求我天天寫一頁描紅的毛筆字。還對每篇習作審查批改。到我上小學多識得一些字後,母親教我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不可浪費農民辛苦得來的糧食,每餐吃完飯碗裏是不應該留有一個飯粒的。母親還教我唐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唯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教育我父母對子女的感情像春天太陽的光輝般溫暖,子女要懂得感恩報答。這些都深深地銘刻在我幼小的心中。

父親則較係統的教我朗讀和背誦唐詩三百首。從最淺顯的五言絕句開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等,然後是七言絕句和律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這些詩,開始時我隻有膚淺的字麵上的理解,隨著我漸漸長大,逐步感受到這些詩的韻律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哲理之美。它們向我展現了色彩繽紛的外部世界和豐富深刻的人的內心世界,使我從小就對詩和詩人產生了熱愛和崇敬的感情。

父親還借助地圖冊教我地理知識,讓我知道中國像一片桑葉,地域廣大、山河秀美。長江、黃河,源遠流長。日本的侵略正蠶食我們的國家。我們現在住在四川,老家河南在東邊,已被日本侵占。

圖1-三字經早期刻本

圖2-感恩母親

圖3-李白-早發白帝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美小鎮 回複 悄悄話 我爸爸也常回憶當年他讀書從三字經開始。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全變成革命語錄了LOL 當時北碚確實是人文薈萃之地,梁實秋、老舍等人都住在北碚。您的父母確實為了孩子的教育非常費心。我在網上看到梁實秋的雅舍在天生橋,努力想才記起確實有這麽個半山上的黑不溜秋的小房子,完全不像現在新裝修過那麽漂亮,也難怪我認不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