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隨筆

理工科,文史愛好者,職業IT人,為子女喝彩的啦啦隊長
個人資料
正文

有關上海的速寫

(2025-10-15 17:46:30) 下一個

上海開埠時間短,城市裏的真正本地人很少。郊縣本地人多。本地人講話,“我”字的讀音可分。 

上海居民分區基本是,市民:石庫門房子,大學職工宿舍,棚戶區,工人新村。少數49年上了當的資本家後代,擠在被72家房客分掉的洋房一間裏。上海市民喜歡用上隻角,下隻角來區分。實際上上隻角裏也有棚戶區。喝過洋墨水的文化人,可能保住了住在公寓房子的權利,比如和平公寓,常德公寓,克萊門公寓等等。不過這些公寓中原來下人住的小宿舍,後來也是一家家的煙火。

來上海的江浙人多,多是早年來上海做小生意的。寧波人和蘇州人,保留各自講話的風格。寧波人家教甚嚴,特別是做事方式。同事裏有做事清清爽爽,說家裏從小訓練如是。寧波人喉嚨響,講話如吵架,蘇州話軟糯,吵架如講話。

上海廣東人也不少,主要是生意人的後代,小廣東是常常聽得到的外號。文革時,不少黑五類,被遣返廣東。

蘇北人被看不起是因為幾次大災荒,逃難到上海,建立棚戶區。棚戶區內的通用語言就是蘇北話。殃及了非逃難來的蘇北人。

其他地區來上海的人,人數不多形不成氣候。比如南下幹部以山東人居多,他們有些後代說著是一種很特別的上普(上海普通話)既不是上海話也不是普通話,也不會講山東話,算是個小型的大院生活後遺症。

徐家匯曆史悠久,徐光啟的後人,包括宋家三姐妹。這就是為啥我們曆史書上說宋慶齡是海南人,她一開口,是上普。宋美齡英文那麽典型美國南方口音,國語一講,是比伊拉姐姐還要上普的上普。

解放前,來上海的人,都是慢慢融入上海,說上海話,包括魯迅,沈從文,還包括我自己的父母。後來曾經居住在上海去了台灣的文人以及他們的後代,喜歡在文章中寫上海話,比如白先勇和李敖。

改開後來上海的滬漂,讀了研究生,留了上海,做了幹部,開始打擊上海話。比如在小學語文書中,用姥姥作為外婆的的正式用語替代。本分的上海人發出了抗議的呼聲,於是“硬盤”這個詞在網上流行。 來由是,當“外地人“禁用後,用WD來代表,當WD也禁用後,用WD= Western Digital 生產硬盤的廠家,於是”硬盤“被用來形容外地人。

曾經上海人心中最好的學校不是北大清華,而是上工大,上科大,無他,本地分配。這倆所大學現在名字都掉了,被合並到上海大學去了。

寫改開前的上海,我最喜歡的是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那就是講住在上隻角石庫門房子裏的中產上海女人的一生。她模仿悲慘世界的寫作方式,每篇正文有大段大段的城市素描。沒有人比她更能寫出1940 - 1980 年的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加州lal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瀟瀟' 的評論 : 謝謝瀟瀟。我常常看你的文章,寫得很好。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很親切的文章,簡練又周到。每一個角落都熟悉。
小時候說“上海普通話”,對正宗上海話還帶一點小市民的歧視。
現在聽聽林寶唱的“上海瑤”,還找出她的上海口音失誤。她唱的第二段“石庫門裏生小孩”的“孩”字不正宗。她唱“艾”,應該唱是“外”。
加州lal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上海有很多一流大學,全國招生的複旦,交大,同濟,華師大,上外,上音,一醫,本地招生的上工大,上科大,二醫,財經學院,上師大,華東政法學院,外貿學院。 當年考大學,專業大於學校的選擇。我同學為了做外貿,放棄了複旦國政專業,讀外貿學院日語(英語還輪不上)。
加州lal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靈動的雙子' 的評論 : 上工大曾經吸引考生,除了本地分配,還有錢偉長做校長,老校址在延長路。
加州lal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oBucks!' 的評論 : 廣州保護自己語言的意願比較強,上海現在的小孩子,好多隻會聽上海話,講不了上海話了。
加州lal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淡雲清2' 的評論 : 報考複旦交大都要出國的。當年複旦生物係算是掐尖招生啊,大多數都留美了。
加州lali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硬盤是網路興起,伴隨著禁忌詞管理而形成的。洋盤是老上海傳下來的俚語。上海出了很多優秀的女作家,但是影響力不大,是比不上張愛玲。程乃珊後來去了香港,我也喜歡她的文章,很細膩。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上海人不願意離開上海是當時很普遍的現象,八十年代我父親負責過清華在上海的招生,兩次,說不拿第一輪檔案,因為第一輪不會報清華。
但在不久後的出國潮時,清華的學生相對容易來美國,也容易國際化。
上海當時的優勢是有秩序,公共汽車站那些帶著紅袖標維持秩序的人很醒目,似乎人們也聽話。當時北京是上下車擠的一塌糊塗,亂糟糟的。
靈動的雙子 回複 悄悄話 俞正聲是打擊上海滬語的開始。上工大在哪裏?交大複旦同濟是三大名校。王安憶的把長恨歌的故事寫壞了,應該由程乃珊寫,王對生活細節的描寫不敢恭維。
GoBucks! 回複 悄悄話 大量的外地人湧入上海是上海話消失的主要原因,廣州也一樣。過去城市無法吸收,湧入的規模有限,現在不一樣了。
風淡雲清2 回複 悄悄話 上海人心目中最好的大學還是複旦交大,當年投考北大清華的大多是二流的學生。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硬盤”第一次知道,但或許是為了對應原來的“洋盤”,後者是小時候常聽大人講的詞。
《長恨歌》的每章開始大段描寫,初讀是覺得很洋化,被你提及《悲慘世界》,倒是真的。
陳丹燕、唐穎、蔣麗萍等上海女作家在八九十年代都很貼近上海生活。程乃珊有時流露比較刻意的上層意識,反而顯得有些“小市民”腔調,但她的《藍屋》在我初中生讀文學雜誌讀到後,難以忘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