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急不可用緩藥,遠水莫用解近渴
1、關於壽命問題的複雜性,遠遠超出大多數佛教徒的想象,之前我在很多博文反複闡述過這一思想,最終我在《壽命問題縱橫談》一文做過最後總結,你可以參考之前我關於壽命問題的全部論述;畢竟,對於很多佛教徒來說,可能佛經讀了不少,佛法延壽的學問也實踐了不少,但是實實在在如同我一樣將多次去世的母親多次挽回,並且成功延壽至今,還令母親越活越好的,有這樣切實的實踐經驗的,所以,關於延壽的學問,這方麵的參考意見,你多聽一下我之前的建議,也並不委屈諸位。畢竟紙上談兵的學佛,和生活中臨危受命、扭轉現實的實踐學佛,有時候還是諸多不一樣;所以,我的參考意見,不會浪費諸位仁者的時間,可以翻閱之前博文參考一下。
2、我強調過懺悔的重要性,但是我從來沒有說過單純依靠懺悔就可以祛病延壽,這一點大家是清楚的;正如同大家一窩蜂的認為僅僅依靠單純的放生就一定可以延壽的時候,我卻提出了開源節流的福德管理方式,要大家在福德和惡業方麵,要算總賬,而不是單純盯著某一個善法,單純盯著放生。任何一個單一的善法都可以利於福德壽命,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壽命問題的本質,是福德和惡業哪一個重者先牽的問題,是福德是否青黃不接的問題,是福德的收入和支出的總賬是不是資不抵債的問題,最終說明,是福德要開源節流,維持動態的福德大於惡業重於惡業,並且保持福德的持續性;因此,我反複解說勤、儉二字,也不知道幾個人重視。
3、現代人的很多求財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享受福報的方式,幾乎都是錯誤的,這才是造成壽命出現障礙的重要原因;但是沒有幾個人重視;先說求財方式,我們之前提過,一窩蜂的金融投資,或者高利貸,或者將連環高利貸換一個P2P的名字繼續大行其道,或者貪汙受賄,或者請客獲取隨禮,或者賤物貴賣獲取非公平酬償的利潤,或者接受大額饋贈,或者其他種種非公平付出的不勞而獲,這都是促人走向死路的錯誤求財方式,可是大家不明白,正確的求財方式,就是公平付出獲取等值的酬勞,不管你是工作,或者生意,隻有遵循這一法則獲取的報酬,才是可以安全使用不損福的。再說生活方式,就是互相攀比,追求奢華,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把福報浪費了!或者就是男女淫欲之間的事情,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預先享受福報消耗掉未來若幹年的福報,甚至是邪淫不但損福而且造惡業!這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方麵,以及享受福報的方式方麵,存在的錯誤;再有就是錯誤的思維方式,錯誤在哪裏呢?首先是不知道善業惡業,不承認因果,其次就是不承認享受福報會減少福報,不承認勤、儉二字背後的奧妙。
4、傳統文化裏麵,有很多精華,甚至我們儒道的一些傳統智慧,是和很多佛理相通的;可是實在說,很多弘揚傳統文化的,沒有把握到其中的精髓;這是其一!其二呢?僅僅依靠弘揚傳統文化,和弘揚正統的佛法,是完全不同的!你如果每天弘揚的是佛經,而且你是皈依三寶而且受戒的佛弟子,你不是站在台上隻是講講傳統文化,你專門講經,就講佛經,講佛法的道理,或者你沒有本事講經,你可以網上發一些佛經給別人看,如果你是將心安住於弘揚佛法經律論三藏,你的願力在這裏,三寶會給你壽命,那個事情非常簡單,隻要你做的是真正的弘法事業,佛菩薩會給你壽命!這個和單純的弘揚傳統文化完全不同,一個直接有三寶加持,一個不一定有,這就是經律論三藏的威德力,這是傳統文化這樣的善法不可取代的!佛經一字一句,都是無上靈文,你弘揚一字一句,尚且增福增慧無量。所以,佛弟子必須知道,皈依三寶、受持淨戒、弘揚經律論三藏,這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至於你提及的傳統文化弘揚,有利於社會人心,但是這個力量還是比不上佛法!7年前,因某企業家組團,我不便於拒絕,我曾經在河北保定高碑店現場聽陳大惠演講,有提問者問,我得了某某病,請問陳老師,用佛法如何治療?陳大惠回答:你這個問題還用不到佛法,你回去對公婆好一點,孝順一點,按照弟子規去做,你的病就好了!我當時聽了這個話啊!你說我能怎麽說?我能有什麽心情?一個人孝道做得好,的確能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消災,這些佛經裏麵都說過,可是這不等於說所有的病痛都是不孝導致的!可是陳先生倒是簡單,他覺得你孝順了,病就好了!我個人在世間看到很多孝子賢孫,很多孝順的兒媳,一樣病痛很重,所以,陳先生把有些問題理解的太簡單了!按照佛理說,任何一個病痛的產生,都是萬緣和合而生的,是各種因緣聚合齊了,才會得病!可是陳先生倒是簡單。我們很多弘揚傳統文化的人,有些問題,該深入的,要深入一點,不能天天拿著一部分似是而非的道理去到處弘揚,裏麵有些道理說的是對的,但是有些道理呢,實際是邪見,可是他們不知道!比如說,人家點名問的是佛法,你卻告訴人家是用不上佛法的,用《弟子規》就夠了,你要我說呢,這就是斷人善根的!你如果佛法這方麵的知識不通達,你就說,哦,我不太懂佛法,你可以請教別人;或者說,今天場合不適合講佛法,以後機緣成熟再講,這個不會誤導人;他倒好,一句話給人懟回去了,說人家用不上佛法。
6、很多問題,不但要用佛法,而且必須立即要用最殊勝的佛法才行!怎麽可以讓人不用佛法!壽命出了問題,身體不健康了,第一件事是懺悔消業,超度債主,第二件事就是抓緊修福惜福,也可以精進拜佛,也可以到寺廟精進做義工;同時,應該作為皈依的佛弟子的身份,努力持好戒律,然後念誦長壽佛咒,大悲咒,大寶樓閣咒,這個馬上就可以不死!念咒念得好,又懂得惜福修福,壽命超過100歲是很正常的!很多人講傳統文化,看到別人有病了,拉人全國各地給人懺悔,弘揚傳統文化,覺得這個可以如何,實際事情遠遠沒有這麽簡單,這裏麵有些事情,是遠水不解近渴,小藥不治大病;有些業報成熟了,怎麽懺悔都扭轉不了,舉例說明,釋迦族被殺的時候,佛陀也沒有教他們懺悔,因為知道這是不可轉的定業。所以,懺悔有作用,但是不等於說懺悔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很多講傳統文化的,在他的智商裏麵,是把佛法理解的比一加一還簡單的;或者就認為傳統文化就代表了一切的一切,隻要學好傳統文化,就可以令日月曾輝,令地球倒轉,實在講,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信仰,是形成了一種迷信,他沒有得到裏麵的精華;甚至有時候,是把裏麵很多正的東西,給講反了,最後效果也相反,這些方麵的道理,參閱我之前博文即可知曉。
7、對於定業成熟的短壽之報,一定要多造佛像,同時按照本文上述其他方式執行修福惜福;為什麽定業成熟的短壽之報,一定要多造佛像?因為在有為的功德之中,造佛像是聖言量依據明確說明的,現定業也可以轉到隻受很少部分的,是這種特殊的功德,因此,你轉不了定業,你如何逃脫業報?逃不脫業報,不是必須死嗎?所以,懺悔加造佛像的目的之一,就是幫你轉定業,定業轉過來了,你逃脫業報了,你才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修行。所以,很多師兄可能覺得我傻傻的宣傳造像好幾年,是圖個什麽?這個就是所圖的利益之一。
8、病有輕重緩急,人患絕症,必須以特殊殊勝的方法才能挽救危急,豈可以緩緩而治的方法對待!?或者單純隻依靠發露懺悔??傳統文化的弘揚,懺悔利益的獲得,決定有一定的善法功德在裏麵,但是這個實在說,來的太慢了,而且作用太單一;這個危急的絕症,決定要依靠三寶,而且要使用特殊殊勝的佛法,而且還要方法得當,才能挽救危難。
9、白衣上座,比丘下座:最近十來年各地的傳統文化弘揚,大多是各地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家背後支持的,因此,經常一些演講之中,一些企業家會請很多出家人光臨,但是出家人到了會場之後,幕後組織者顧及傳統文化弘揚和宗教沾邊,怕引起政府管控,因此,出家人被請到現場之後,經常是讓出家人坐在台下聽講,而讓很多居士上台懺悔,講法;這種現象,在傳統文化弘揚之中,非常常見,因為我見多了,覺得不如法,今天順便一說!其實,如果不方便出家人到場,你不請就是了,你請了出家人之後,卻讓白衣台上演講,而讓出家人台下聽講,這個非常不如法;或者你應該將到場的出家人全部請上台,讓出家人坐在台上,讓演講的居士坐在台上低一些的位置演講,演講完畢之後,請出家人批評指正,這樣比較如法!如果你做不到這個,你不如不請出家人,你請去以後,讓出家人坐在台下聽居士在台上講法,這是非常損福的,誰有膽子坐在比出家人高的位置去演講?在家人坐在比出家人高的位置,或者你坐在出家人前麵讓出家人坐後麵,這都是損福的!何況,你還敢坐在比出家人高的位置,給出家人講法?這顯然是不如法的,講法之人反而損福。我一貫讚同白衣是可以講法的,但是我反對白衣高坐而讓出家人坐在台下,這是極其損福的行為。
10、攝俗入佛、攝佛入俗:有些講傳統文化的,經常把一些佛弟子甚至是出家人集合起來念誦《弟子規》,這個在佛教的規製中,是不允許的;更有甚者,將佛弟子集合到一起禮拜孔子,禮拜老子,這個對於已經皈依的佛弟子而言,是不可以的!總之,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有很多人對我說,佛教的印光大師也是主張傳統文化的,我說你說的不假,不過印祖主張傳統文化,印祖有能力做到“攝俗入佛”,而你做不到;印祖的開示,裏麵有一些傳統文化的講法,但是印祖最終將這一切導向於佛法的,也就是讓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印祖最終攝持他們導向學佛,這一點在印祖《文鈔》中非常明顯;可是現在我們世麵上一些弘揚傳統文化的,所做所講做不到和印祖一樣,甚至存在“攝佛入俗”的趨向,讓已經正式學佛的佛弟子,反而去學習不如佛法殊勝的傳統文化、或者本來應該教導弟子禮佛,卻教導人禮拜孔子老子,這些事情做的都很顛倒;這些事情教導世俗人可以,但是教導有皈依體和戒體的佛弟子去做,是不宜的;所以,印祖可以做的事情,不等於你也可以做,看起來似乎是一樣,導向卻不一樣,攝持力不一樣,攝持的目標不一樣,利益和害處也不一樣。
11、非律說律、非法說法:有些講傳統文化的,經常講《弟子規》就是佛的戒律,學好弟子規,你不持戒都可以!以前我在河北就聽到很多企業家這樣講!這樣的講法,不但破壞戒律,也影響自己福德和智慧。
12、總之,傳統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良;但是傳統文化的複興,對於國家和佛教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此,隻能寄希望於這些問題逐步改善,最終能令傳統文化和佛法雙雙有利於大眾,而不是以此害彼。
吉祥果 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