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吉祥果原創博文《李商隱: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2025-09-29 21:36:19) 下一個

李商隱: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去年作《護國論一》專論勤儉與國運,偏重論及節儉惜福關乎社稷國祚;此文整理完整發表當夜,夢佛菩薩嘉表讚許之(數日前,我又因怒罵強拆佛寺毆打僧人,惡口連連,不能節製情緒,夢佛菩薩斥責。);前日,看電視劇《於成龍》36集,見康熙帝與於成龍一段台詞,極盡精華,完全與我前文之理互通,心歡喜之,故照抄如下。佛法論節儉之道,深於世俗節儉之論,而佛法稍深之處在於,佛理以福報損益之理論奢侈與儉樸,論國祚福運乃至個人福壽興亡;而電視劇所引古籍,則以曆史經驗主義論節儉奢侈與國運興衰,譬如夏桀商紂之酒池肉林,亦或以傳統美德之名義提倡節儉,傳統儒道節儉之論並不直接觸及福德層麵;而福德層麵之節儉奢侈之理,乃我佛教法殊勝於曆史經驗主義之處,而曆史經驗又可佐證我佛教理。我於《護國論一》中偏重論“儉”,計劃於《護國論二》專論“勤”字,小利個人,大利家國。
 
如下台詞中,部分精華語句有古籍出處,部分語句則可能是劇本作者撰寫,然無論如何有據無據,義言一出,若合其道,則自見英明,非因無籍可考而輕慢為虛假;譬如幻人說於真理,此理不因幻人虛幻而視為虛假,又如真人說於邪見,此理不因人真而其理必真;電視劇中台詞之理,也複如是,若有可取可鑒之智慧處,不應因影視虛幻而有輕損;故做摘節,以省善友。
 
節儉之事,古今政論、通鑒多以傳統美德或曆史經驗而倡導之,多不論其道理,或論其為道,而不論為何為其道,知其理然,不知其理所以然;而我佛教法中,深入福德損益之道而論節儉,既明惜福其事,亦明惜福其理,亦明惜福方法,能令一切深淺,既可明節儉惜福之理,亦可為節儉惜福之事,各獲其益。
 
數日前,有佛友給我信息,說現在全國各地的一些貸款擔保公司,幾乎全部倒閉,到處都是巨額的連環債務,到處都是陷入連帶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到處都是還不掉債務的自殺者或者高利貸放貸者,還有一些銀行行長。實際上,這些問題,我在《佛弟子能不能做股票》一文,已經全部解釋過了,金融產品的大麵積泛濫,過度依靠以錢生錢,這是國家之禍,不是國家之福,現在國家到了要嚴厲整頓各種傳統金融產品和新興金融衍生品的時候了;很多人走到被連環債務逼迫到要自殺這一步,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出在他們不估算自己福德大小,巴不得快速將一生的財運透支賺完,而且還是以不勞而獲的方式賺錢;他們的問題,如果用兩個字表達,就是“透支”,如果用三個字表達,就是“不知儉”,如果用四個字表達,就是“不勞而獲”,很多人依靠金融業的以錢生錢,在這上麵奮鬥,他們還覺得自己創業很積極,幹事業很努力,還瞧不起做實業的人,實際上呢?是做實業的人是正確的,因為人家得到的是應得的報酬;而靠錢生錢搞金融投資,一背業,二損福,三亂心,四滋懶,五敗德,六損壽,七敗財,八害親,九多病,十因背業而致眷屬離散。洋洋灑灑說了這麽多問題,問題的根本還是一個字,那就是沒有在“儉”字上下足功夫,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學問,所以才走到這一步。
 
誠如《道德經》之理,持盈保泰之道,必不離儉。不透支是儉,不不勞而獲是儉,不求非份之利是儉,不用其極是儉,不求其滿是儉,不奢侈是儉,不縱淫欲是儉,有福給他人享之是儉,有利讓他人得之是儉,不受他人讚美隨喜是儉,儉之一字,通一切諸事,一切諸理;有仁者問,儒道二教倡儉,而佛經中少見提及“節儉”,何也?答曰:十善之身三業,以不盜為儉,以不淫為儉;何以故?因盜損福,故曰不儉,因淫耗福,故曰不儉;十善口之四業,以言語利人為勤,因言語利人有福,以言語不害人為儉,因言語害人損福;十善之意三業,則以不貪為儉,故我佛教法中,處處說儉,唯名詞不同爾,故諸仁者不識;又如佛頂咒消供養諸法,皆為以密咒而成其儉,何故?不令損福故,故而為儉;故而,佛法之中,處處說儉,諸仁者若惑於名詞異同,而不體察儉樸本質,則永不能識佛法之儉;略述如是,以利自他。
 
 
吉祥果 2017.01.25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