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十年前,我初聽曾仕強先生講《周易》,遂將其講解視頻推薦我一位學周易的好友,以我個人十年前之見解,認為講《周易》乃至傳統文化,講的最好的,講的最深入的,講的最智慧的,當今名士,沒有超過曾仕強先生的;世麵上大師滿天飛,都吹噓說是占卜多麽靈驗,易理多麽精明,實際不過爾爾,我的眼光太挑剔,至少很多我是看不上眼的;何故看不上眼?因為不過名利之徒爾,學了幾天周易,寫書賣錢占卦賣錢風水賣錢,而這一流人物,往往又根本不懂周易風水的奧理,他們所講易理以及傳統智慧,講的過於膚淺,實在不值得浪費時間去聽聞。而曾仕強先生不同,我個人認為,將中國傳統智慧講到骨髓裏麵的人,當今名士之中,沒有能超過曾仕強先生的,十年後的今天,我仍然推薦大家多看看曾仕強先生的視頻;人生在世,應該多聽聞真正的智者開解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去吃市麵上那些名利之徒賣給你的周易風水大力丸。
前幾天,再次翻看曾仕強先生的視頻,看到一段視頻的大意如下,因為我現在找不到視頻了,但是我憑借記憶應該可以精確複述曾先生的意思: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般的解釋是什麽?一般的解釋是,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實事求是,這叫做真知;所以一般的解釋是,你不撒謊;但是如果你這麽理解孔子這句話,說明你把孔子看扁了,你把孔子的水平看的太低了,那麽,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麽呢?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對方的智慧境界應該能通曉的東西,才給他知道,對方的智慧境界不能通曉的東西,就不該給他知道;也就是說,通俗的說,不需要對牛彈琴;我過去在山東曲阜,在孔子的老家,聽到一個典故,典故的真假我不知道,但是覺得很有道理;典故大意說,孔子當時有一個大弟子,在孔子的家門口遇到一個人,這個人穿著一身綠衣服,渾身上下都是綠色的,這個人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大弟子不服氣,說這種自然界的常識,你都弄錯,明明一年有四季嗎!那個綠衣人說,明明一年是三季嗎!就這樣雙方爭執不下,並且雙方打賭,如果誰堅持的觀點錯誤了,就向觀點正確的一方磕三個頭;正在這時候,孔子開門出來了,大弟子一看老師出來了,就得意洋洋的要老師給雙方裁決,他巴不得孔子趕緊說一年有四季,好讓那個綠衣人給自己磕頭;結果孔子一看,就說了一句話:“一年有三季,你給那個綠衣人磕頭吧!”弟子一聽老師今天怎麽犯糊塗?但是懾於老師的身份,隻好給綠衣人磕了三個響頭,然後綠衣人喜滋滋的走了;綠衣人走了,大弟子就很不解,馬上追問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師你為什麽說一年有三季?”孔子回答說:“他上下一身綠,你沒看出來嗎?那個綠衣人是個蚱蜢,它春天生、夏天長、而秋天死,它終其一生都不可能見到冬天,所以,在它的境界裏麵,一年隻有三季,這是正確的;你能見到四季,它見不到完整的一年四季,它隻能見到三季,你為什麽要和它爭呢?”學生一聽,恍然大悟,不由得佩服孔子的境界。所以,《莊子》也說,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篤於時也;因為夏天的蟲子見不到冬天冰凍,它就死了,你和夏蟲說冬天的冰雪世界,它怎麽可能接受並且理解呢?(特別說明:上文中“對牛彈琴”一句,並不是曾先生原話,是我為了增強大家理解,我個人添加的粗鄙之語。)
上麵說的是孔子,莊子的智慧,那麽,佛法裏麵呢?佛法裏麵,你看,釋迦佛說法,給人天乘的人說人天善法,給聲聞乘的人說聲聞法,給緣覺乘的人說緣覺法,給大乘人說大乘法,給密乘根器的說密乘法;現在我們看到,南傳巴利語係的佛教徒,不接受北傳大乘的思想,北傳大乘的不屑於南傳小乘,但是北傳大乘的一部分弟子,又認為密乘的思想不能接受,比如現在誹謗藏密的,又是一部分人;所以,你對對方說法,也要看對方根器,不是那個根器,你對他說法,不但沒有利益,對方一誹謗,反而對對方有害!所以,你看《法華經》裏麵講,一乘法才是究竟,但是為方便利益眾生故,要說三乘教法,甚至別的地方有的說五乘教法,甚至密乘寧瑪教法,還有九乘佛法的判教;所以,《法華經》裏麵那個《藥草喻品》裏麵說,天雨遍澍,花草樹木各自依照根器大小不同,而吸收水份;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眾生也是各依根器而得到利益;如果對不是那個根器的人說那個法,因為不相應,那個人就不能接受,為什麽呢?因為類似於給夏蟲說冰,給三季之蚱蜢說四季之輪轉,對方不是那個根器,你不必要給他說,說了也是白說,搞不好對方還會誹謗。所以,佛給眾生說法,高僧大德攝受眾生,都是觀察對方根器機宜,契合其根器的說法,對機說法,這樣對方才能得到真實利益,夏蟲不可說於冰,其實佛法裏麵,處處都在使用這種智慧。因此,我經常說,聖賢的很多道理,都是互相相通的。你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攝引到用來解釋佛法,這個是可以的,有助於大家理解佛法,傳統文化可以為佛法服務;但是大家也知道,我之前非常反對很多傳統文化的講法,他們也講傳統文化,但是逐漸的,他們把佛弟子弄成道教徒了,把出家人弄得還俗去了,這樣的弘揚傳統文化,恐怕是舍本逐末,不成其利,反成其害。攝俗入佛,還是攝佛入俗,這是佛弟子弘揚傳統文化需要注意的方向性的根本問題,而且需要相當的技巧。
《周易-係辭》裏麵,孔子有一句注解,是這樣說的: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關於保守秘密,保守機密,其實也適用“夏蟲不語冰”的方式,該保密的人,你要對他保密,你不保密,最後那個事情,不但會失敗,可能還會帶來嚴重的危害。所以,莊子說,夏蟲不語冰,是因為夏蟲不知冰,故不語也!可是,如果我們僅僅被莊子這句話束縛住,我們就誤會了莊子,此話怎講?我們反過來思維,夏蟲不知冰,故不對夏蟲講冰,那麽,反之,是不是冬蟲知冰,我們就一定要對冬蟲講冰呢?這個也要察其利害,具體權衡,也不是那麽機械的,那麽教條的。比如說,對方是一隻冬蟲,啥都知道,有的秘密你泄露給冬蟲,害處是不是更大呢?比如讓美國知道我們原子彈的數據,知道我們核潛艇的數據,美國是不是冬蟲?當然是,你給他知道這些數據,對你有沒有害處呢?當然是有害處的!所以,我將莊子這句話辯證一下,如下:夏蟲不可語於冰,篤其時也;冬蟲或更不可語於冰,增其害也!冬蟲亦或更可語於冰,增其利也!權衡利弊而為也!通俗說,就是知識越多越反動,本事越大越害人,所以,冬蟲也不一定可以盡語於冰,都要察其利害而做決斷。我們學習先賢的智慧,不能被先賢的思想束縛,先賢本來不想束縛我們,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束縛自己,所以,先賢的智慧,我們都要辯證看待。
我有一佛友,很親近,兩家來往也多,我們彼此經常有經濟往來,或者偶爾他在我這裏周轉資金,或者偶爾我周轉他資金,有時候,我們捐錢做功德,如果是捐少數資金的,他給他老婆也知道這件事,如果是捐的資金量比較大,他就對我說,這事一定保密,不能給他老婆知道,我就問為啥?他說,如果他老婆知道捐這麽多錢,一定和他鬧。他老婆是個小財可以捐了修福,大財舍不得的人,所以,他要對她保密;我聽了,會心一笑。所以,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愛財之妻亦不可語於財。你說他要是對他老婆說,捐了幾千上萬做功德,她老婆跳起來罵他不說,還誹謗三寶怎麽辦?
又如很多師兄背後給我信息,希望我多宣傳咒語,而我又偏偏總是勸誡大家修福以拜佛為主,我很少推薦咒語,之前我也說過原因,不是咒語不好,咒語太殊勝了,我希望每個佛弟子都能修持咒語,在修持咒語的過程中獲得各種世間出世間的利益,我內心本身是這樣的動機;但是呢,實在講,很多人學咒,真的隻是一個笑話,我不是說他們得不到念咒的利益,他們可以得到利益,但是得到的利益很膚淺;以大悲咒為例,大悲咒如果你生疑心,這個咒語念誦就不會深入靈驗,僅僅隻會在阿賴耶識落一點未來解脫的菩提種子;更何況很多佛子連五辛酒肉淫欲心,這些都控製的不好,甚至很多人,五戒十善都做不到,這些人念誦大悲咒,就算數量很多,也得不到深入利益,有時候真的是空耗時間;還有一部分人,他在念咒期間,持戒嚴謹,得到咒語的利益,但是過一個階段,念咒者又不好好持戒,五辛酒肉又開始了,這樣一來,之前獲得的咒語利益,又會逐漸退失;所以,很多人不曉得念咒雖然很殊勝,但是要求的條件是相當嚴格的,如果你達不到咒語三昧耶本身的要求,咒語雖然念了很多數量,卻意義並不大,甚至浪費多年時間,咒語也未必獲得成就,《蘇婆呼童子請問經》說過這些事。咒語並不是說單純依靠數量多就可以成就的,它有嚴格的基礎要求。因此,我寧可推薦基礎不牢固的師兄,你如果修福,你還是以大禮拜拜佛為主,專一禮拜本尊為主,拜佛不管你什麽基礎好壞,甚至不管你是否皈依了三寶,你每禮拜一次,就有得到禮拜一次的福報,也就是佛經說的,功不唐捐;但是咒語這個不一定,你念咒的基礎如果不牢固,你的身口意不符合咒語對應的三昧耶,這樣一來,你就算念了二十年某個咒語,大概和你念了兩個小時也不會有太大區別;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咒語的原理,因此浪費很多時間在咒語上,有你用這二十年時間,你老老實實每天大禮拜本尊一千拜,二十年你就是大福德之人了!所以,我勸大多數人修福,你還是應該以拜佛為主,我這麽勸,也是夏蟲不可以語冰(我自己也是夏蟲);但是對於持戒很好,五辛酒肉淫欲心控製很好的,而且沒有疑心的,而且菩提心修的比較好的師兄,他修持咒語就容易成就。因此,大多數人,基礎不具備,念咒很難獲得悉地,比如大悲咒成就,就公開的資料來看,近代現代的法師裏麵,修持大悲咒成就的,公開的資料證實的,我個人隻看到金山活佛算一個,還有博客提及的古月禪師,他們兩位大德大悲咒成就,其中古月禪師還以拜佛為修福方式,這是公開資料看到的,可以證實是大悲咒成就的,也隻聽說兩位大德;其他雖然到處都在說念大悲咒得到什麽治病感應,得到什麽利益,其實這些稍微入門一點的感應,大多數人都有過,你念你也有,這都是小意思,但是要深入的獲得大悲咒成就,那個就要有深厚的戒律基礎和菩提心,還需要其他禁忌做的很好,還要求不可以有一點點疑心,還要求要至心念咒,所以,其實念好大悲咒,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其他的一些咒語,也有類似的基礎要求。可能聽到這裏,大家又以為我遮止念咒,這又是你誤會了,我鼓勵能夠把上述基礎部分做的很好的師兄,是完全可以修持咒語的,這樣修持咒語成就很快。所以,各自依照自己所處的階段,正確抉擇自己當下的階段應該奉持的法門,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假定我們現在是一隻夏蟲,隨著修行,壽命延長了,我們可以過冬,是不是我們夏蟲也可以知道四季呢?夏蟲也可以知冰呢?這是一定的,佛法的積極意義就在這裏,就是可以進步,可以提升,可以升華的,不是說夏蟲永遠是夏蟲的,這是佛法的積極之處;所以,暫時不適合念咒的師兄,要逐漸的建立念咒修持的基礎,從而逐步步入念咒修行的高速公路,以期快速獲得各種世間出世間的成就,這才是我博文的積極意義所在,並不是我遮止大家念咒,這是嚴重的誤會;當然,對於很難將念咒的基礎建立起來的絕大多數師兄,你還是老老實實花幾十年,以大禮拜拜佛拜一輩子,你不會吃虧,等你拜佛到了一定的程度,你自動就會知道念咒的這些內在的原理,自然也會最終趣入陀羅尼成就。《菩提場說一字頂輪王咒經》說過這個道理,念咒也要有大禮拜的福報支持,你才容易咒語獲得成就;所以,大禮拜拜佛,適合絕大多數普通的佛弟子積累福德資糧。
可能大家還記得,我前年和勝妙羅網竹賢師兄的矛盾,之前我也說過,我說他呢?講個孝道,就是講,你財物供養父母,你禮拜父母,這個就是孝道了;我說師兄你說的也不錯,你這樣孝順父母雖然是對的,但是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孝道,那就是把父母錢財拿出去修福,因為你大數量的大禮拜父母,或者大量的奢侈享受供父母過度的享受,這也折損父母福報的;所以,雖然供養父母很重要,偶爾禮拜父母也可以,但是取父母財物替父母修福更重要,因為前者是父母享受消福,後者是替父母增福,意義完全不同;關於大禮拜父母,其實父母是損福的,如果希望父母得到福報,應該是讓父母拜佛,而不是子女去那樣拜父母,那樣對我們子女有利但是對父母不利;結果呢,竹賢師兄一看到我這些說法,馬上就提醒大家要小心我,對我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似乎我成了妖魔了,我邪見了。可是竹賢大德隻看到孝道之中子女得到福德利益,他隻看到子女供養父母得到利益,他隻看到子女禮拜父母得到利益,這個僅僅隻是子女得到利益,而竹賢大德並沒有看到父母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也得到利益呢?你隻看到施者得到利益,你是否看到受者失去利益呢?你隻看到供養的一方得到福報,你是否看到得到供養的一方隨著享受消減福報呢?所以,我提出供養是可以的,但是大量的禮拜父母完全不必,除了逢年過節以及必要的場合,禮節性的禮拜父母,就可以了;平時完全不需要象有一些師兄,每天拜父母幾百拜,我說這是何必呢?你有那個時間拜父母,不如你去拜拜佛,父母還能分七分之一你拜佛的福報呢,而你去拜父母,不過是肥了自己虧了父母。但是竹賢大德聽不進去這些意見,他覺得這是邪見。他隻敢站在施者的角度看利益得失,他不敢站在受者的角度看利益得失,一個佛教徒,連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的膽識都沒有,甚至還要限製別人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的思維,不允許別人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他不允許我站在受者的角度講孝道,不但不允許,還開始抨擊我;所以,你說我如何去尊重他呢?一隻夏蟲隻不過換了一個角度看了一下問題,就要受他的貶低抨擊?更何況,《天請問經》已經有聖言量依據證明了,受者是失去利益的,就連聖言量印證的知見,他都不敢承當,他死死的隻知道站在自己當兒子的角度的利益得失去奉行孝道,他沒有勇氣換位到父母的角度去衡量被供養被禮拜的利益得失,所以這是他思想的偏狹之處,不敢將心比心,不敢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我也不好意思說他是不是夏蟲,因為我說他是夏蟲也罷,說他不是夏蟲也罷,其實都並不僅僅隻是他一個人的問題,也包括我自己,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夏蟲,也並不僅僅是竹賢師兄,包括我們自己,甚至包括沒有成佛的一生補處菩薩,一定程度上都有認識上的局限。總之,一個思想開闊的人,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一個智慧開明的人,一個心態健康的佛教徒,是完全能夠隨時切換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的,佛法從來不局限我們的思維,也不局限我們的見解,恰恰相反的是,佛法是隨時開放我們的內心的,佛法是隨時解放我們的智慧的。很多佛友和我說,佛教規矩太多,五辛酒肉全要戒,五戒十善,菩薩戒,密乘戒,甚至連女人都不能碰了,這日子沒法過了,學佛規矩太多;其實學佛的規矩,是通過身口意行為上麵的約束,最終要解放我們的內心,解放我們的智慧的,不是束縛我們的智慧的,但是很多人,最後被佛法把他弄得束縛住了自己的內心,自己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心靈囚徒,或者精神囚徒,他整個精神,他整個智慧,都被束縛住了,他的智慧沒有全方位的開放,因此,他隻能局限於某個角度,不敢全方位的理解佛法,這就是心量沒有打開的表現。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換無數個角度看問題,不僅僅世間法是這樣,不僅僅科學是這樣,佛法也一樣,何必學佛學的那麽小心眼,隻知道兒子在孝道中的利益得失,不知道父母在孝道中被孝順時的利益得失?隻知道站在兒子的角度講孝道,不知道站在父母的角度講孝道?之前我說過,報恩、還債、消福,這三個東西本質是一回事,隻不過角度不同!我說過吧?恩、福、債,本質是同一個東西,角度不同,故而給予的名詞不同,但是本質是一,這個我以前也說過。很多人就是不能切換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他不知道恩、福、債是一回事,他不知道報恩、還債、消恩人福本質上是同一件事。所以,夏蟲不可語於冰,對於不能切換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不能換位思考的人,也可以視為夏蟲之一種吧。蘇軾尚且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換位思考模式,我們佛弟子,居然把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局限到某一個狹窄的角度,不敢切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這難道是佛陀教導我們的智慧嗎?顯然不是!佛是要解放我們的智慧,而不是束縛我們的智慧,我們為何不敢換一個角度呢?更何況,前麵說的,施受雙方利益得失的依據,《天請問經》已經有聖言量的印證,是正確的,正確的換位思考所得到的知見,佛已經有金口聖言印可在先,如果你連這樣被印證的換位思考,你都不能接受,你還能接受什麽呢?
本質上說,我們每一個眾生,我們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夏蟲,但是我們每一個夏蟲都可以提升自己,夏蟲不可以永遠做夏蟲,所有的佛弟子都應該有這種信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可以逐漸的從夏蟲變成四季蟲,還可以從四季蟲變成百年蟲,甚至逐漸的,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之成住壞空,乃至逐漸的,我們證悟不生滅的寂滅自性,證入無量壽,整個佛法修證到成佛的全過程,就是不斷提升自己境界的過程,不斷的讓各種夏蟲變成四季蟲的過程。
願一切如夏蟲般局限狹隘之自他眾生,悉皆早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徹底不做夏蟲之究竟!
吉祥果 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