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衣櫥裏,有一件綠色的薄呢短大衣。那種綠色,不很明豔,但也不算黯淡。我比照色譜對了一下,那種綠,應該是略淺的森林綠(forest green)。大衣是我媽媽幾年前買的。在一間小服裝店,那件大衣掛在那兒,她看見了,覺得我穿著一定好看,就買下了。
這是我的第一件純綠色的衣裳。如果不是我媽媽買給我,我自己一定不會買,也許這輩子都不會買。綠色不在我的選擇之內。雖然這幾年我也開始買一些顏色略微出格的衣服,但更多的時候,那些顏色明豔的衣物,我多半是一看而過。
這件外套穿起來真的挺好看!那綠色很出眾,但不打眼。我很喜歡。
但是,對我來說,買這件衣服不是我的選擇,是別人——我媽媽替我做的決定。
麵對每天瑣碎的日常,大大小小的我們要做很多的決定,比如,晚飯吃什麽?是螺螄粉,還是烤鴨?
我們做決定,有時候可以很痛快,毫不猶豫,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做這個決定,能夠預料甚至確定我們所做的決定的後果會是我們所期望的、想要的。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無法做決定。
我們得承認我們積蓄的知識的有限性。這沒有辦法,世界這麽大,我們不可能方方麵麵什麽都知道。但並不是說我們得讀遍天底下所有的學位,以便應付生活中的各種決策問題。固然,知識是我們做決定必需的基礎材料,知識的空缺、破碎,會局限我們做出的決定的質量,此外,還有眾多的其他的因素,比如,我們不知什麽時候以及如何養成的某種習慣或者行為定式;比如,接受了某種社會思潮而形成的某種見解、偏見;比如,心理上的敏感、性格上的自尊,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是我們自以為很知道自己、很了解自己,從而對自己形成的“成見”。所有這些,我們自己無法突破,經常限製著我們的判斷能力。
做決定不容易,不論大小。我們經常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來酌定一件事情。有時候,做一個決定猶如下賭注,讓運氣來決定最後的結果。
不知道是否有人也有同樣的經曆:有時候,雖然心裏已經有了比較確定的想法,但仍然需要別人的確認、推動或者鼓勵。猶豫不定時,很多的時候,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一句話,便促成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即便這句話在那一刻隻是一個十分需要的精神上的支持、安慰。這也是為什麽曾經“托兒”那麽盛行,因為有太多的時候我們猶豫不決,而“托兒”們隻是在我們最脆弱的那一刻,“推”了我們一下。
遇到問題,我們經常會想到找人商量商量,請人參謀參謀。比如,城裏的子女教育論壇永遠那麽熱鬧,有很多的討論,很多的經驗分享,而那些“聽”的人,在取經,是暗中在尋求別人的幫助——決定在相似的情形下,自己的孩子該怎麽做。
還有,我們經常呼朋喚友地去逛街,不隻是為了熱鬧、好玩兒,我們需要別人的某些特殊的知識、經驗,來補充自己的不足——需要別人幫忙,決定某樣東西買還是不買。
更典型的,是人們常常說要聽聽“第二種意見”(second opinion)。
需要別人幫你做決定未必不好。我們這一輩子,總會遇到讓我們覺得不知如何應對、甚至無能為力的事情。如果有朋友、親人幫忙,可以在更“全麵”的知識、經驗、見識的基礎上,做出更趨於“合理”的決定,從“皮匠”升華成“諸葛亮”。
人類日益完善著交流、溝通的理論、技巧,都是為了幫助促成一個“恰當”的決定的產生,或者別人幫你,或者你幫別人。
生活中,能有人幫著你做決定,很正常,也是一種福氣。
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