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了一碗紅燒肉,安撫一下被當代的健康、養生新概念虐待久已的味蕾,平撫一下那股由內而生的對紅肉和脂肪的渴望。
我不是做飯高手,從不花精力、心思去創新菜式,隻是做簡單的家常粗飯。做好的菜不擺盤兒,不裝飾。如果想留個影,用手機隨便拍一張。所以,照片中,我的菜看起來似乎沒那麽打眼、漂亮,沒那麽誘人。但是,味真、味純、實在、好吃、健康。後一點尤為重要。除了愉悅心情,我們做的每一頓飯都關乎家人的健康,對吧?
何為“做好”一道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很自然。我們都喜歡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喜好,對世事下結論,我也是這樣。我的“做好”的標準之一,是用對調味料。我對調料的使用很挑剔,十分挑剔。挑剔之一是用好牌子的調味料,因為好牌子通常意味著貨真、質高。還有,就是怎麽用。
從這碗紅燒肉講起。
我燒紅燒肉很簡單:帶皮五花肉溫水衝洗,用刀刮去豬皮表麵可能殘留的雜質。飛水,去掉一些豬肉本身的腥味兒。撈出,溫水衝涼,拔除皮上殘存的豬毛和毛根,洗淨。切成大方塊兒,溫油煎至八麵金黃,出鍋置一旁。同樣是溫油,蔥、薑、大料炒香,煎好的五花肉回鍋略翻炒,加紅糖翻炒片刻,加料酒略烹,加開水,小火慢燉。大約一小時後,加海鹽。又半小時後,加適量生抽。開蓋,中高火收湯汁至漸濃。出鍋,撒些許蔥花,即可開吃了。
整個過程,隻是在清理豬肉、煎炒、加料時需要勞動一番。其餘的,就是耐心等待。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了:
第一,我沒有用很多、很重的香辛料,隻用了蔥、薑和大料,並且大料煮一會兒即撈出棄掉。我認為,肉的本味兒才是最好的味道。過多地使用調料,十味八味地堆在鍋裏,會壓抑了肉本身的香氣。豬牛羊、雞鴨鵝,各自的肉香味,是食之所甘,而烹飪,應以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保留其味道為最佳。有些人不論做什麽肉,不加區別,一概擺出花椒大料桂皮香葉小茴香…,花哨,堆砌, 實有炫弄、耍酷之嫌。燉的是肉,不是熬草根湯。也許他們不知道,中國有句老話說,“厚味爛腸”。
第二,我沒有炒糖色。做紅燒肉的一個慣常的方法,是用糖色上色。表麵上,這似乎是很天然的調味,但是,看著高溫之下變焦、變了色的糖,我的腦袋裏掛滿問號。
第三,我沒有用大廚們慣用的老抽醬油上色。我對那不透亮的黑湯子一直心存戒心、疑慮。這一輩子,我大概總共隻用掉了半瓶老抽。而且,我不喜歡醬色濃重的菜品,平時燒菜,即使是生抽醬油,我也是度量而用。
第四,溫火溫油。高溫爆火爆炒對於油、對於肉、對於任何的原材料,皆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這早已有定論。
第五,燉肉時,2/3的時間基本是清煮,隻在後1/3的時間才加鹽。鹽具有很強的穿行能力,不必擔心時間短不入味。肉燉好了將出鍋時,加入生抽醬油,調色,調(鹹)味。
對於醬油的使用,想多囉嗦幾句。近些年來,標榜為天然釀造的醬油越來越多,但市場上真的是良莠不齊,真假混雜。那些自詡是海鮮、極鮮、味極、豉香一類的醬油,聽著就很危險,我從來不買不用。其次,醬油本應是天然釀造,但即便是天然釀造的醬油,裏麵還是會含有一些添加的化學成份,長時間的燉煮,尤其是高溫爆炒,是否會產生另類的化學物質,讓人心生疑問。尤其是老抽醬油,在中餐裏用於調色的功能更多一些。如果Google“炒麵”,搜出來的炒麵照片大多是色重的,像一盤深褐色的蟲子。炒麵本來可以做得本色本味,清清爽爽,為什麽不呢?
我並不是一概反對“色”,我也做帶色兒的菜,比如醬爆裏脊肉絲。我想強調的是,對自然色之外的“色”的追求,應以適當為度。至少,調色之後,食材本身的質地依然可見。我曾經很喜歡的北京老字號“天福號”醬肘子,如今重色而忘了味兒,一塊塊兒,黑乎乎的,看著就掉胃口。很多外賣的醬肉、燒鴨(鵝)、香腸一類的熟食,為了迎合國人的習慣,無不重“色”,甚至不惜動用色素,實是過而無不及。
另一個讓我大惑不解因而必須在此提一句的是,最近,蠔油突然成為烹調新寵,好像任何人做任何菜,都不忘特意強調一下,“加少許蠔油”。百度說,蠔油以“素有‘海底牛奶’之稱的蠔牗牡蠣牘為原料,經煮熟取汁濃縮,加輔料精製而成”,但又說,“蠔油一般加有味精”。市場上廉價的蠔油,不外乎是工業合成的混合物,多多少少已經成為味精的代名詞、替代品,不用也罷。
烹調之最高境界為色香味俱全,但我們追求的應當是自然的、天然的、無害的色香味。任何過度的追求,隻會適得其反。
文火燉煮了將近兩個小時,出鍋的紅燒肉,瘦肉軟,肥肉糯,肉與皮依然一體,不離不散,湯濃而不欠,十分完美!
2020.04.12
有客人來時,為了好看才用老抽和蠔油調色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