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惜食物 —— 你我應該做些什麽

(2020-03-22 08:20:09) 下一個

 

      拿到了新的一期《Foodism》,一本本地出刊的介紹美食、美酒、名廚、名館的免費雜誌。通常,我隻是翻看一下那些精美的圖片就擱一邊兒了,但是這一期,我無法放下。

        雜誌的封底有幾行字,”在加拿大,(我們)每天扔掉55萬根香蕉!” 左上角那個淡綠色的圈圈裏寫著“愛食物,憎浪費”。Message 很簡單,然而敲打著人心。

        看看周圍,你會發現,食物的浪費實在驚人。

        記得若幹年前,曾看過NBC的一檔節目,意在“揭露”美國嚴重的食物浪費現象的reality show。女主持人身體力行,一個星期,隻靠吃“垃圾”過活。她每天逛垃圾箱,淘出的人們丟棄的蔬菜、水果、麵包以及其他的成品食物,不僅足夠自己吃,而且花樣比她平日裏所買、所用多很多。節目裏,她在案板上切著撿來的大紅椒、黃瓜、菜花、蘋果...,一邊切一邊感慨,這麽好的東西為什麽就丟掉了?     

        2016年,加拿大CBC電視台做了同樣內容的新聞調查,結果發現,多倫多的一間沃爾瑪商店後院一排十幾隻的垃圾桶裏,經常裝滿了仍在保鮮保質期內、包裝完好的蔬菜、水果、酸奶、奶酪、點心、瓶裝礦泉水、果汁、飲料,…。

        我自己曾親眼看見大型食品超市Loblaw的員工,毫無半點兒猶豫地將貨架上到了保鮮期的麵包、點心清點出來,裝進垃圾袋扔掉;看見星巴克的店員關門前將櫃台裏到了保鮮期的甜點、三明治、酸奶清出扔掉。

        我一同事的男友,是多倫多某垃圾回收分檢中心的Manager。據她告訴我,這個分撿站幾乎每天都有從食品超市運來的因各種原因而處理掉的各色食物,其中的蔬菜、水果隻是丟失了水分或有磕碰傷,仍然可以食用。當然,這些或許要歸因於加拿大實行的嚴格的食品上架、保鮮、保質期的規定和管理規程,以及店家對這些規則的嚴格遵守。

        還記得“傳說”中的肯德基的店規吧,當日剩餘的沒有賣掉的炸雞必須扔掉,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處理?順便暢想一下,全國遍地的餐館,每天後廚要扔掉多少生、熟廚餘,餐桌上有多少“殘羹剩飯”最後進了地溝?我仍然記得早年間,公務會議之後滿桌吃剩的飯菜,以及我麵對著滿桌的盤碗而徒生的惋惜、慚愧。

        令人腦木的是,現代社會似乎賦予了浪費以某種合理性。社會經濟學的理論是,生產過剩的產品不投放進市場,反而是維持市場秩序、最大化利潤的需要,一如那個經典的“資本家寧願將賣不掉的牛奶倒入河裏,也不降價賣給窮人”的典故。

        浪費,似乎成了物產豐富的理所當然的衍生品。據統計,加拿大每年浪費掉而非食用掉的食物,價值約達310億加元;美國人人均每天扔掉約1磅的食物;英國家庭平均每年浪費掉450萬噸食物,…。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一半的食物浪費在采擷、運輸、生產、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上,價值約達3萬億美元!以至於聯合國發誓,要在2030年將全球食物浪費減少一半。

        食物,廣泛地說,包括了動物界、植物界出產的能夠為我們人類的生存提供所需的所有的東西, 是自然之賜。但是,隨著地球人口的不斷膨脹,依賴天成的自然出產而維持人類生存,早已是無以為繼的奢望。如今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幾乎全部是工業化加工的產物,其中包含著不僅是投入的巨額的人力、人工,還有能源消耗、自然生態的破壞、空氣汙染、水源汙染,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浪費食物,便是對地球資源的毫無意義的加倍的耗費。

        美國有這樣一群致力於環保的人士,Dumpster  Diver。他們人數不詳,三、五人一夥,小群體活動,專門搜濾大型超市、住宅區、商務樓區等地方的大型垃圾箱,揀出仍可食用的食物,或自己用,或分給鄰裏,或捐至救助中心。

        杜絕或減少食物的浪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一臂之力。

        就我們個體而言,浪費食物,不僅隻是對個人資財的隨意、任性、不負責任地揮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哪一樣東西不是你我用一分一毛掙下的銀子買的?杜絕浪費,不是節儉,更與生活拮據/經濟緊張/窮酸寒酸一類負麵的怪談毫無關係。即使家盈萬貫,仍不妨礙我們愛惜每一粒糧食,珍惜每一份擺在我們麵前的食物。

        零浪費很難做到,但至少我們能夠做到不要過度消費。用多少,買多少,物盡其用。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不要再讓更多的食物從我們的手上丟掉。

       從世界的角度看,珍惜食物,也是間接地對保護地球的自然資源和現有的自然環境盡我們一己之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寫於2019年5月    
修改於2020年3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小聲音 回複 悄悄話 不知道加拿大美國浪費食物這麽厲害,真不應該,
從我們自己做起,絕不浪費食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