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初心
前幾天上班的路上,偷偷拍了這兩張照片。
這位“仁兄”走在我的左前邊,一臂之遠。他頭上的“帽子”、身上的西裝、腳上的皮鞋 —— 早已見慣不怪的不協調的混搭,忽然就讓我心生感慨:移民的生活大抵如此!
離開了“故土”,不論到了哪裏,或者在城市間遊走,或者跨洋過海到另一個國度,周遭是什麽樣的場景,周圍是什麽樣的人,語言通與不通,都不重要,一個人總是忘不了、實際上也是不願意忘記、不容易忘記因為在另一個地方長時間生活、因為一種秉承而深深植入內心的文化、行為習慣,總是保留著那個曾經的環境的一些痕跡。這可以是改不掉的“鄉音”,抑揚頓挫之間不小心滑出來的某個調調;也可以是穿戴打扮的某個細節,雖然西裝革履上上下下已經全然是另外一番模樣;還可以是餐桌上的某種味道,一碗麵,一道菜,...。
如今的世界,越來越流動,越來越開放,沒有了“障礙”,失去了“邊界”。人們移動著,說著不同的方言,講著別人聽不懂的語言,移到不同的城市,移到海外。於是,這個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混合了太多元素的各具風格的“熔爐”,吸引著人們投入進去。
能稱得上或自詡是“熔爐”的城市,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一方麵化合著人們帶進來的各種不同,一方麵又在極力地強調其文化的多元性,尊重不同族人的獨立存在,努力地打造著公平、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
因為現實是,不論這些“熔爐”如何努力地推動文化的融合,總是有一個煮不爛、燉不透的特立獨行的“你”、“我”或者 “他”。
2019.09.05 於多倫多
克林頓說的“It's economy, stupid!"
在美國,政治是經濟的小三子,而文化是經濟的調味品, 味精醬油辣椒, 放這不放那,放多放少隨便你, 所以比較百花齊放。
比如猶太人, 政治經濟不但是“融入”, 反過來還得別人去遷就他們,可是他們中間很多人還是“頑固”地保持了他們自己的文化特性,也沒人嘰歪。
倒是中國的辮子,那是原先, 北美社會那年頭確實也沒有那麽容忍, 哪位不信, 你現在去留條長辮子?沒人說你, 反過來還一定會有人說“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