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土木堡
黃昏過土木堡懷古
卜一
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昏庸皇帝,而以明朝出的最多。 明朝第一個大昏君乃是明英宗。 他是“土木之變”的始作俑者。 這個事變使明朝由盛轉衰,自此內憂外患頻起,帶給人民無比的災難,但以往我隻聞土木堡大名,卻搞不清楚它在何處?
黃昏路過土木堡
2001年初夏,與老妻、女兒,師傅趙元帥同行,前往恒山--懸空寺--大同--雲崗石窟--內蒙集寧--張家口--宣化—下花園--涿鹿,一路風塵仆仆,人疲馬乏,遊興已盡,趕回北京。 黃昏時分,車過河北懷來附近一個偏僻的小村落,猛然瞥見一橫幅上書:“土木村歡迎您”。 哎呀! 這莫非就是明英宗兵敗被俘的"土木堡"嗎?
停車詢問,村人均稱不知有「土木之變」,也未聽說附近有什麽古跡可尋。 村舍簡陋,鄉民閉塞,一問而三不知。 所幸元帥與我多方打聽,遇一老人,說村內有一古祠,現已荒蕪,無人問津久矣,不知是否為土木堡遺跡。 老妻與女兒不耐煩了:「土木堡到底有什麽了不起,值得這麽折騰? 」她們哪知道在這裏曾經發生過中國曆史上一場天大的鬧劇。
從某種角度來看,土木之變與近代的《西安事變》頗有相似之處。 皇帝被抓走,又送回來了,裏外都忙了一陣。 兩個事變均極具戲劇性,也都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昏庸的明英宗誤用太監王振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個皇帝,他九歲就登基即位,明朝開國已近七十年,前麵的幾任皇帝中,太祖、成祖開創,仁宗、宣宗治平都幹得不錯,正是海內富庶,朝政清晏。 可惜明英宗寵信太監王振,此人是一個老油子,英宗為太子時,他就朝夕侍候,把個幾歲大的孩子哄得團團轉。
明英宗
王振
英宗就位後,即任王振為司禮太監,掌管皇城內一切行政事務,替皇帝管理奏章,批簽大臣們的奏本。 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為革除曆史上太監幹政之弊,曾在宮門口掛了一鐵牌,明令"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 在王振的蠱惑下,英宗將這鐵牌扔掉了,從此開啟了明代太監幹政誤國的先河。 王振把小皇帝玩弄於股掌,賣官鬻爵,陷害忠良,網絡黨羽,許多大臣均投其門下, 甚至有尊其為爺為爹者。 王振門庭若市,戶限為穿,自比周公,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
英宗荒唐親征
明初, 蒙古部族分裂。 後瓦剌部逐漸壯大,控製了東到朝鮮邊境,西到今新疆的遼闊地域。 對明朝已造成威脅,南侵隻是早晚問題了。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 瓦剌部首領也先派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賞金。 王振發現蒙使謊報人數及貢馬瘦小,削減其賞金和馬價,引起糾紛。 也先遂借口挑釁,率部進犯大同。 瓦剌擾邊,朝廷本應慎重策劃,戰和兼備。 但王振為了與瓦剌以武器易馬的私利恩怨,同時也打算順道回家榮宗耀祖一番,慫恿二十來歲好大喜功的英宗「禦駕親征」,去修理瓦剌一頓。 許多大臣極力反對,都被王振壓製了。
瓦剌版圖
也先
英宗兵敗被俘
英宗,王振估計瓦剌兵力頂多不過三萬人,親率五十多萬人馬,必將其一舉剿滅。 英宗遂草草成軍,並將指揮權交給王振,由北京經居庸關勞師遠征,一路秋風秋雨,好不辛苦,終於拖到了大同,卻沒見到一個瓦剌兵。 王振與英宗心有不甘,還要北上討敵。 幾位將軍勸駕回朝,卻被王振罰他們在草叢裏跪了一天。 這個由外行駕馭,上下離心的龐大軍旅,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幾天後,先頭部隊碰上瓦剌鐵騎,果然是銀樣蠟槍頭,一觸即潰。 才知也先已帶了十幾萬大軍追來。 王振與英宗這才慌慌張張,趕緊掉頭打道回北京去。 王振原想帶大軍向東南到他老家蔚州去耀武揚威一番,走了一陣又改變主意,折向東北而行,耽誤了撤軍行程。 大隊人馬,又帶了個寶貝皇帝,王振還運了不少私貨,哪裏走得快。 中秋之際,後衛部隊被瓦剌伏擊,又是一場潰敗。 大部隊且走且停。 群臣建議到懷來駐紮,王振為了等千餘車的私貨,下令在土木堡紮營。
此地缺水,亦無險可據。 沒想到瓦剌追兵趕得快,一夜之間,十多萬大軍已尾隨而至。 也先首先切斷明軍水源,再用計遣使議和。 王振愚昧無知,乃令軍士除柵移營就水 ,回旋之間,軍陣大亂。 瓦剌馬隊突殺入陣,土木堡前一馬平川,正是蒙古鐵騎用武之地,而明軍已是疲憊之師,加之又缺水斷糧,潰不成軍,明朝四、五十萬大軍或死或散,將軍大臣幾乎全部戰死,王振被憤怒的明將殺死,英宗做了俘虜。
土木堡戰役示意圖
土木堡戰役
也先很有政治頭腦,俘擄英宗後,待之以禮,向明朝提出「和平解決」,索要頗巨。 消息傳到北京,眾人相對而泣,人心惶惶,朝廷亂成一團。 有人提議放棄北京,遷都南京。 英宗弟故宮王當時留京任監國,在於謙輔佐下,堅守北京,正位稱帝(後追諡為景帝),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穩住了人心。 景帝與於謙拒絕也先提出的「和平解決」與要索,派重兵加強防守,保住了北京,宣府(今宣化) 和大同等邊塞。
明景帝
於謙
英宗複辟——奪門之變
一年之後,也先見無利可圖,乃放歸英宗。 英宗回到北京,名為太上皇,實被幽禁在南宮。 六年後,景帝病危,幾個投機大臣扶英宗複位,廢景帝,不久景帝病故。 史稱此事變為「奪門之變」,事變中成就了一些小人,連王振這禍國殃民的混蛋也被追諡祭葬,立祠「旌忠」 ;而曾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的於謙卻慘遭殺害。 於謙與嶽飛,袁崇煥三位民族英雄,功在國家,卻都冤死在奸臣,小人與昏庸皇帝的手中,令人歎惜。 於謙於英宗子憲宗在位時才得平反,葬於杭州西湖邊上。 以前在北京東長安街與二環路之交有氧於謙祠,我與元帥曾數次前往尋索,卻都沒找到,想來已被房地產商人改建大樓了。
明英宗諭祭王振碑托片
明景帝北京西山景泰陵,唯一不在十三陵內的明皇帝陵
杭州西湖於謙墓
杭州西湖於謙墓
尋訪土木村曆史殘跡
我們在土木村內四處張望,見此處為一坡地,後有一串小山巒,但南麵為平坦開闊的大平原。 大體說來,此地是個平曠荒坡,無險可守。 據精通河北地理的元帥告訴我,此地位於現在的懷來縣城之東南約四到五公裏,離官廳水庫約七,八公裏。 官廳水庫是解放以後建成的,原為一平原,桑幹河由西向東流過其西南角。 官廳水庫東岸就是有名的康西草原(康莊)。 想來當時英宗的四、五十萬大軍就是慌慌張張地向康莊、八達嶺、居庸關逃命的。 據元帥估計,當時從土木堡到居庸關要不了一天,差一點就「到家」了。
土木堡遺址
土木堡南麵為平坦開闊的大平原,無險可守
史書上說大軍正趕向懷來縣城,如果到懷來守城防禦就沒事了。 但我見到土木堡乃位於當今懷來縣城之東南。 在土木村,村民告訴我,現在的縣城是上世紀50年代修官廳水庫時移到現址的。 以前的懷來縣城的確在土木堡東南十來公裏,向北京去的路上,現已在官廳水庫湖底。事實上即使當時到了懷來也不一定行,這四、五十萬大軍都擋不住瓦刺十幾萬馬隊,一個小小縣城怎能擋得住。 主要是太監王振發號施令,外行管內行,不全軍覆沒才怪呢!
我們在村中且走且問,見一些殘破土牆,應該就是當年土木堡的防禦土牆。 村中孩子見我等大都露出好奇的目光。 顯然這窮鄉僻壤,少有外人來。 經再三詢問,找到了村內黨支部辦公室。 進入了庭院,赫然見到一個禮台還留著文革時的標語:「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 」 正下車望著,辦公室內走出一位中年人恭敬有禮的對我說:「我是村黨支書,您是來視察的吧,歡迎! 」 「奔馳」名車在當時是權勢的標誌, 他誤把敝人當成北京來的高幹。 但我亦不便解釋,客氣含糊地說道:「四處看看就是了! 」
我們在村中且走且問,見一些殘破土牆,應該就是當年土木堡的防禦土牆
顯忠祠舊址
院角有一個「顯忠祠舊址」,據黨支書說是明朝遺物,這也是僅存的「土木堡遺跡」。 土木之變後,這片原野留下了幾十萬屍骨。 景帝在位時及英宗複位後曾三度收葬遺骨,立祠祭祀,現僅剩的這個「顯忠祠」即是當時所建的。 原於祠內設有66個牌位祭祀殉難大臣,其後明,清及民國三代遭戰火燒毀多次又複修。
但老祠躲不過文革,慘遭破壞,現僅留下小房三間。 進入顯忠祠院內,隻見兩個石碑,其上刻字已模糊莫辨,祠門深鎖,久未開啟。 黨支書囑人開了大門,見到主殿內僅留牆上少許人名,牌位及近年加上的一篇解說,了無什物,殘破不堪。 黨支書告訴我們,他及村裏其他領導總想多做些複修以保護古跡,也對外宣傳,吸引遊客,但經費無著,是以力不從心。 令我感到文革破壞文物之慘重。 那真是中國的一場浩劫啊!
顯忠祠
我突然見到顯忠祠正殿門前有一付發人深省的對聯:「故老尚餘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自慰君存何必問微軀。 」妙哉! 如果用當今白話文,大概意思就是:「還好我們老命都保到今天,你們當年打的一場窩囊仗,也沒什麽好提的了;萬幸皇上保了命,諸位及幾十萬將士丟了命也算不了什麽,不必當回事啊! 」 讀了這付對聯才知道,無怪呼「土木之變」後,明朝並未能吸取教訓,改進體製,防止太監幹政,以致內政不修,忠良遭害,終於造成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 在對外方麵,自此以後,明朝國力薄弱,北方和沿海外患頻繁,最後政權被滿清取代。
顯忠祠正殿門前有一付發人深省的對聯:「故老尚餘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自慰君存何必問微軀。 」妙哉!
太監幹政始自朱元璋
從中國曆史的發展來看,這都是朱元璋造的孽。 他晚年誅殺功臣,甚至廢除中書省—丞相製,皇帝獨攬行政,破壞了中國自秦以來的良好君相體製。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都由皇帝直接統領,「一言堂」怎能搞得好? 一個人怎麽忙得過來? 怎能不被身邊的太監與小人所蒙蔽? 朱元璋在位時就自壞禁令,委派身邊宦官出使行事,其後導致太監幹政。 一個國家不從體製上求進,不集思廣益,就會出許多小人與飯桶啊!
中國文化發展開始落後於西方
五代,宋,元以來,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經曆了一係列的整合與融合,迄於明初開國一統,承平70載,境內富庶,國力鼎盛,已略具再現漢唐盛世的基礎。 更有甚者,明初鄭和下西洋南抵印尼、遠赴非洲等地,這是人類史無前例的壯舉。 他的航海活動比西方的航海大發現時代早了大約80年,中國也有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條件。 但先是朱元璋破壞體製,後土木之變發生,明朝國力轉衰,未能像漢唐盛世一般的促進各民族的融合。 而內政方麵,沒能檢討求進,整個國家文化進步有限。 此時卻正是西方文藝複興,航海大發現,大殖民的突飛猛進時期。 使得數百年來,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遠落於西方,無法抵擋西方勢力的侵淩。 朱元璋和英宗乃是始作俑者。
歸去與省思
日落西山,我向黨支書致謝告別, 向北京歸去。 回想這土木堡荒丘平野,卻發生過這麽重大的事變,幾十萬人的性命與國家的安危都葬送在那混蛋太監與昏庸皇帝的手中,而在這以後的幾百年中,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比的災難。 這段荒唐的曆史,後人當引以為鑒!
If correctness rather than honesty, disaster will come!
(奉承而非直言,災難將至!)
精辟大作!!前輩幸運在美國文學城,要不然就被封博了:-)
「一言堂」, insinuating 當今聖上?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