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大的“發明”—瓷器:訪瓷器之源:景德鎮與高嶺村
卜一
英國傳教士和著名漢學家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聲稱: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和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這是我們中國人值得驕傲的!但我多年來一直有個疑問:人們有時不打仗,不需要火藥;有的人們不航海,不需要指南針;還有的鄉巴佬不識字,印刷術和紙對他們可有可無。但世界上幾乎每個人,每天都要捧著碗,拿著碟子吃飯,瓷器是每個人幾乎一天都不可缺少的東西。而瓷器是中國先民累積數千年的努力、經驗創造而出,並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成果。所以我們說:“中國偉大的“發明”是瓷器!“應該是合理的!
如今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瓷器而生活。 但一般人,包括我個人以前對瓷器的瞭解卻非常有限:瓷器和陶器有什麼相同、相異之處?瓷器是用什麼原料做的? 高嶺土到底是什麼樣的礦土?它就是瓷器唯一的主要原料嗎?如何燒製瓷器?製作工藝是如何發展至今的?這些問題,幾十年來一直在我心頭未解。 於是下了決心,還是到江西景德鎮去看看好了。
景德鎮市容
深秋之際,老妻與我由南昌搭上早班動車去景德鎮。 這一路農村新建屋舍,城鎮高樓林立,溪水、田園交錯。 約兩小時光景抵達景德鎮北站,隻見車站整潔、新穎。 出了車站搭上計程車,城裡到處都乾乾淨淨,欣欣向榮。 一條寬闊的昌江流過市區,一路樓宇叢叢,市容整齊、美觀,這千年瓷都藝術水準超群,市容不俗。
景德鎮樓宇叢叢,市容整齊、美觀
昌江
市區內有好幾處「瓷器城」,數不盡的瓷器商店,大小各式、琳琅滿目。 最令我吃驚的乃是許多大件、小件成品都放在店門之外,夜間也無人看管。 可能是「物以多為不貴」,但也顯示出景德鎮民風樸實,夜不閉戶。 這裡算是江南魚米之鄉,好吃的東西不少,有魚湯、堿水粑(像河粉)等等,另外此地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非常可口。
瓷器城
瓷器商店許多成品放在門外,夜間無人看管
鱖魚非常可口
瓷器博物館
我們抵達旅社稍作整理,就前往瓷器博物館參觀。 這個博物館有一個龐大新式的建築,內部的佈局、陳列、說明都很有檔次;五層的展覽館裡陳列的文物和解說把景德鎮瓷器的原料、製作、發展歷史、各朝代燒窰以及有關製瓷的重要事蹟、人物說明得簡潔明瞭。
瓷器博物館
青花瓷
釉裡紅
陶器與瓷器
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是以人們把陶器和瓷器合稱為陶瓷,但陶器與瓷器有其不同:(1) 陶器產生於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而現今發現最早的瓷器碎片則出自商代,製瓷業成形於東漢;(2)陶器取材沒有什麼講究, 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為燒製陶器的材料。 瓷器一般需要用瓷石與高嶺土作坯。 瓷石(Porcelain Stones) , KNaO·3Al203·6Si02·2H20 ,是石英、絹雲母等組成的矽酸鹽岩石;高嶺土(Kaolin), Al2Si2O5(OH)4,是以高嶺族粘土礦物為主的耐火性強的粘土、粘岩.;( 3)陶器燒製的溫度一般在800℃-1100℃之間,也有800℃以下的,甚至有在陽光下曬乾製成的。 而燒製瓷器的最低溫度需超過1200℃,一般在1200-1400℃之間。
瓷石與高嶺土
景德鎮瓷器發展歷史
東漢青瓷
在製陶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實踐進化過程,直到東漢中晚期,江西洪州窰燒出青瓷器,製瓷工藝擺脫了原始狀態。
唐高祖下詔「製器進禦」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下詔「製器進禦」,南窰、蘭田窰、陶窰、霍窰等使用瓷石生產青瓷,奠定製瓷選材的基礎。 五代時期,江南地區生產出胎白質堅的白瓷,景德鎮湖田開始燒製青白瓷。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置景德鎮
宋代,瓷器製造進入發展時期,全國名窰林立、名瓷輩出,形成六大窰係: 景德鎮晶瑩如玉的青白瓷、 龍泉窰深綠似海的青釉瓷、 北方定窰類銀似雪的白釉瓷、 耀州窰裝飾瑰麗的印花青瓷、 鈞窰燦若晚霞色釉瓷、 磁州窰黑地白花瓷。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置景德鎮,隸浮梁縣。
元代用瓷石與高嶺土混合的「二元配方法」
元代於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掌瓷器燒製,采「官監民燒」製度。 當時在景德鎮瑤裏高嶺村麻倉山發現一種新的優質製瓷原料——高嶺土,發展出以瓷石與高嶺土混合的「二元配方法」來製坯,提高燒製溫度,減少製品變形,開創燒製大件瓷器,產生中國以及世界陶瓷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元代除了繼續發展青白瓷、黑軸瓷外,創燒出卵白釉、青花瓷、釉裡紅、霽藍、紅綠彩等新品種。
青花瓷與釉裡紅
青花瓷是先在坯胎上用氧化鈷材料繪畫,加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溫燒製。 雖最早出現於唐代,但景德鎮元代出產的青花瓷最精美,是最早的成熟青花瓷。 釉裡紅瓷的製作基本與青花瓷相同,隻是用氧化銅材料繪畫。
明代設禦窰廠
明代朝廷在景德鎮設禦窰廠,皇室用瓷繁多、複雜,包括餐飲、祭祀、禮佛、婚嫁、壽慶、喪葬、陵寢、文房、陳設等等。 同時民窰也蓬勃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製瓷中心。 在宋、元基礎上精益求精,改進燒窰形式、製瓷的技術,同時創燒素三彩、五彩、青花鬥彩、低溫黃釉等新產品。 清代延續明朝,官窰與民窰並進,,在製瓷工藝上取得很大的進步。
民國及中共時期產業體係
民國及中共建政以來,景德鎮瓷業經歷多次戰亂及文化大革命動亂,但猶能在繼承明清的基礎中創新發展,逐步形成門類齊全的總體陶瓷格局以及配套完整的陶瓷產業體係,行銷四海、走向世界。
古窰民俗博物館
我們去參觀了古窰民俗博物館。 這裡展示了古代的製瓷作坊、古老的製瓷生產作業線、宋代龍窰、元代饅頭窰、明代葫蘆窰、明清禦窰、清代鎮窰、風火仙師廟、瓷行等古代瓷業建築;以及明清時代景德鎮手工製瓷的工藝過程,和傳統的名瓷精品。
「窰神」——明代陶工童賓銅像
在製瓷作坊內,有一些名家老藝人進行現場操作和表演。 我們見到他們手法嫺熟、技藝精湛,也向他們請教了一些有關製瓷的疑問。 瞭解到景德鎮瓷窰的燃料,自古以來一直用鬆樹木材,稱為柴窰:直到20世紀60年代開始採用煤、油、天然氣和液化氣。
民俗展覽區中有十二棟明、清古建築、陶瓷陳列、天後宮、祖師廟、瓷碑長廊、水上舞臺等景觀;庭院中湖池、竹林、花草,佈局幽雅。
禦窰博物館
景德鎮市中心的禦窰遺址公園原為明、清兩代的禦窰廠。 近幾十年在此挖掘出許多明、清禦窰的殘留瓷片,經過清洗、分類、修復出一千多件官窰瓷器珍品,作為博物館。 館內展示有元青花、洪武瓷、永樂瓷、宣德瓷、成化瓷、嘉靖瓷等皇家禦用瓷器珍品,讓遊客瞭解和鑒賞景德鎮製瓷的輝煌歷史。 公園裡還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龍珠閣,和一個為紀念被尊為「窰神」的明代陶工童賓的佑陶靈祠。
浮梁禦衙
唐高祖武德年間設浮梁縣,這個縣城曾非常繁華,現留下古城牆、孔廟、牌坊,被譽為「江南第一衙」的浮梁署,和建於北宋,人稱「江南第一塔」的紅塔。 我們由城門進入,裡麵占地不小。 縣衙一大堂為中心,上書「親民堂」,兩旁有幾棟廂房,到處都是匾文和楹聯,後麵的庭院花草豔麗。
浮梁禦衙
高嶺瑤裏景區
高嶺瑤裏景區距景德鎮市區約一小時多車程,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之稱。 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陶瓷燒窰,而高嶺土就是在此被發現、採用而名揚四海。 是以來景德鎮探討瓷器之源,高嶺瑤裏景區是必去之景。 我們包了一輛計程車,一大清早就上路,一路清溪翠林、丘陵田園,風景宜人。
瑤裏
瑤裏是一個十分可愛的瓷茶古鎮,是古代景德鎮陶瓷原料的重要產地和頗具規模的陶瓷燒製所在;另外也是浮梁茶葉的主要產地。 瑤河穿鎮而過,兩岸有幾座大橋相通,其中一座有頂的古木橋和一個小木板橋最為別致。 清澈的溪水引人遐思。 許多遊客徘徊兩岸,還見到遠道來此寫生的學生們。 河東有一條約一公裏長、明清時期的商業街,有一百多家商鋪,古建築聳立。 曾是贛東北古商道上的重鎮。
瑤裏古鎮
鎮上有一個程氏宗祠,保存、維護得很好。 一個小博物館,把此地的歷史、風光介紹有序。原來最早來瑤裏的居民是春秋時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消滅後,其太子友攜家眷、部屬避難、隱居,落戶繁衍。 對河有一座陳毅抗戰初期來本鎮組建新四軍時的總部,現建為紀念館,為本鎮增添了幾許革命光彩。
這個小鎮現雖為景德鎮附近的旅遊重點,但沒有許多國內「今為古用」地製造許多「現代古跡」,弄得引人生厭。 本鎮還是保持固有的風采與和諧。 商業街上餐館、商店、旅社滿布,賣茶葉、竹筍乾、苦楮豆腐等許多土產。
繞南窰
繞南村距瑤裏不遠,因東河環繞其南而得名。 師傅帶我們抵達村旁東河畔。 我們沿著東河而行,首先見到一座古水碓作坊屹立河邊。 這個古水碓始建於宋朝,是目前瑤裏境內保存最老、最好的水碓作坊,提供了瞭解古代瓷石加工的樣本。
水碓作坊對麵是古釉果作坊,瓷石經過水碓舂細後,先進入淘洗池分選顆粒,到沉澱池等它沉澱,經過稠化池後將濃縮的稠漿舂入泥床晾乾,用腳踩實,鋸成約兩公斤重的塊狀,放入木模製成磚形泥塊,再放在架上風乾,這就是「釉果」成品。 大部分的釉果在此裝船運到景德鎮製瓷配釉。
我們沿著東河,過一木板小橋,見到一座依山坡而建的明代中葉的「龍窰」遺址,這是瑤裏一帶保存最老的瓷窰。 園區裡種了一些茶樹,這是瑤裏的名產。 這個景區不但讓人認識了古代的製瓷工藝,也領略了瑤裏區清溪翠嶺的田園風光。
繞南村古龍窰
東埠古村
我們到了東埠,這是一個約有兩千人的村莊。 昌江源頭之一的東河從村中流過。 一座古老的石拱橋跨河而過,還有一條石板小橋連貫小村東西。 這個小村和祥寧靜,不見時髦建築,古風猶存。清晨之際,婦女們在清澈的東河邊洗衣、談笑,怡然自樂!
東河之畔的東埠古村
這個寧靜的小村卻有輝煌繁盛的過往。 明、清、民國三代的數百年間,這裡是高嶺土的集散地。 四公裏遠的高嶺村麻倉山穀裡挖出來的高嶺土、釉果、窰柴等製瓷原料大多是用雞公車(獨輪車)運到此地,然後再裝船沿東河運往瑤裏、景德鎮及其他各地;鹽、布匹、百貨等用品則由景德鎮運來這裡。
兩岸原本都是碼頭,現東岸的猶保存完好,有一條商業街和許多店鋪、樓臺、飯館、錢莊。 雖現已空蕩、不再營業,卻令人體驗到當年此地的繁華昌盛及瓷器發展的滄桑。
: 東埠昔日商業街的許多店鋪、樓臺、飯館、錢莊,現已空蕩
高嶺村
從東埠村驅車上山,沿山道蜿蜒而行,不久就見到一塊大石頭上刻著「高嶺國家礦山公園」幾個大字。 其旁有一座白色聳立的碑,上書「陶瓷聖土」。 車再走少時就見到白色房舍的高嶺村,山道旁有一間石屋,門前寫道:「高嶺瓷土礦遺址」。 石屋旁立了一個碑,紀念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親來此研究,並向世界介紹並定名「高嶺土」(Kaolin)。 這也就是我們萬裏迢迢而來「朝聖」所在了,令我十分興奮! 這間石屋原是採礦用的作坊,但當年的礦工和如今附近的百姓把它改成一個簡陋的小廟, 門上寫著:「玉嶺雪峰」,裡麵供奉著「江西福主許真君」。 如今還有人們常來祭拜。 開礦危險性大,祈於神靈保佑,古今中外皆然。
高嶺村
高嶺瓷土礦遺址,現為小廟
紀念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石碑
探尋原礦坑
石屋下方為一草木茂盛的山穀,據師傅告訴我們原來的礦坑就在山穀中。 我們遂準備進入山穀的石鋪小道,卻發現進口塞了幾根樹幹,寫道:「危險,禁止進入」。 臨寶山而不得其門而入,令我十分失望。 正要上車離去時,看到不遠的路旁有另外一條小路進入山穀,於是就沿路而下。 這時師傅勸我不要冒險,但我想到當年蘇東坡郊遊遇雨,卻豪氣十足地說(《定風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就毫不猶豫地向下走去。
其實這條路一點也不危險,山穀中草木叢生,景色幽雅。 走了約兩百多米,首先見到當年采出礦石後沖水處理用的「淘洗池」。 再走不遠就見到了一個年代很老的古礦坑洞穴。 接著又見到一座「豬油洞」,乃是明、清之際出產有如純白豬油似的優質高嶺土的礦坑。 我進到洞裡,礦深不見底。
古高嶺土礦坑洞穴
我以前一直以為景德鎮附近的山巒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高嶺土。 沒想到采高嶺土真不容易,要不斷地挖洞探索,找到礦土的脈絡,沿洞深入,逐步開採。 而如今這一帶基本上已找不到有商業性的高嶺土礦。 景德鎮所用的高嶺土都是外地產的。
見到這些礦坑穴洞,誠乃不虛此行,也益覺景德鎮瓷器的發展不易,累積了數千年中國人民不斷辛勞的實踐與努力。
總結
不到景德鎮,不知中國瓷業博大精深, 先民勤奮努力不懈,皇室大力支援,屢廢屢興,終能持續求進,創造出舉世獨步的景德鎮瓷業; 不到瑤裏,不解景德鎮瓷器發展源遠流長; 不到東埠、高嶺小村,不知高嶺土產自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卻開啟人類瓷業革命性的大道。 這些瓷器之源昔日舞榭歌台,風流雖已被雨打風吹去,但其往日輝煌的歲月和不可磨滅的貢獻將永被世人緬懷!景德鎮市容整潔、美觀;博物館、古窰均為高檔次展館。 魚湯、堿水粑可口,還有桃花流水鱖魚肥。 滿城瓷器商店,琳琅滿目,成品夜不閉戶,民風淳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