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古寧頭戰役的幾點疑問——紀念古寧頭戰役七十一周年

(2020-10-25 00:53:19) 下一個

對古寧頭戰役的幾點疑問——紀念古寧頭戰役七十一周年

        卜一

       這幾天正好是古寧頭戰役七十一周年,這個戰役加上其後的韓戰造成台海兩岸的對峙、分治,影響深遠。我的一個叔祖當年隨國軍前往金門,在此戰役中失蹤(犧牲),當年與他臨別的光景至今猶在我心頭我本人在上世紀60代到金門服役,經曆了戰火,近年也多次重返金門懷舊。金門的往事令我畢生傷痛、懷念、銘記!如今,七十年過去了,戰爭的悲痛逐漸淡忘,國共的怨仇早已消失,兩岸大多的人民都希望和平共榮、重歸一統!如今回首這場戰役,不需再去謳歌、惋惜成敗,而應在這段曆史中求取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我畢生探索金門舊事,卻也集下許多疑惑。在此讓我首先把自己了解的古寧頭戰役做個簡介,然後提出我的疑問,願借《文學城》園地請諸位方家斧正,不吝賜教!

戰役經過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餘萬共軍由第十軍團司令葉飛率領向福建進軍。8月17日,攻占福州;9月中旬克南日、平潭及附近諸島。9月19日發起對閩南的漳州、廈門戰役,至25日,已占領同安、漳州及廈門的外圍。準備進攻金門和廈門。

從金門望大嶝、小嶝、角嶼及大陸

         當時國軍防守金門的是李良榮的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於一九四八年任福建省主席,次年六月任第二十二兵團司令, 駐守廈門,八月十七日移防金門;下屬第25軍(沈向奎)、第5軍(李運成)、第201師(鄭果)及戰車第3團第1營(欠第2連)、炮兵第3團第7連、重迫擊炮第1連、要塞炮第2總台及技術總隊第1大隊,總兵力約兩萬人

李良榮

    一九四九年十月,共軍進金門和廈門, 考慮三種可能的戰略:(一)金廈並取,(二)先金後廈,(三)先廈後金。 共軍首先試探攻金,於十月九日趁退潮時涉水進攻金門北麵前緣的大嶝、小嶝、角嶼、大伯、小伯五個島嶼, 戰鬥直到十日,延續了兩、三天,雙方傷亡慘重。同時在此戰中,共軍已發現有胡璉的第十二兵團的一個團增援。國軍不敵、撤退後,共軍占領這五個島。此時葉飛向正在北京參加開國大典的粟裕請示,後決定先攻廈門,後取金門。共軍延緩進攻金門,使得國軍增援部隊——第十二兵團陸續抵達金門,為國軍古寧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共軍於十月十五日開始攻廈,隻天時間就進占廈門。原在廈門的國軍總指揮,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退往金門。廈門的輕易得手使得共軍滋長了輕敵情緒。當時葉飛決定將軍團部遷到廈門市,接管市政據內部口碑流傳當時廈門附近許多船都被征去為廈門市區運糧。

    湯恩伯

       葉飛把進攻金門的任務交給28軍。正巧當時28軍軍長朱紹清去福州養病,政委陳華藻也被派往撫州坐鎮城市問題,就隻得交由副軍長蕭峰領導。根據近年蕭鋒子女撰寫的《金門戰役紀事本末》,在二十四日夜間發動攻擊前,共軍已觀察到國軍第十二兵團第十九軍的增援部隊陸續登陸金門及列嶼(小金門),蕭峰遂向兵軍司令葉飛請示是否改變進攻計劃?但葉飛不肯接他的電話,沒有理他。他隻好又打電話撥通了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培善的電話,但劉培善回答:“據偵察,胡璉兵團在大小金門各登陸1個團,是今天下午才上島的,什麽工事也沒築,情況沒大變化。兵團部已經研究過了,我們要搶在胡璉兵團之前占領金門,今晚攻擊金門決心不變,按預定方案打吧!” 蕭峰在沒有籌備到足夠的運兵船隻及發現國軍陸續增援的情況下,發動了登陸金門之役。原計劃的兩萬攻金部隊隻得分批過海。

蕭峰

    據報道,當時葉飛衣錦歸鄉註:找到他多年不見的“大媽”(養母),葉飛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生於菲律賓奎鬆省,他的生母是菲律賓人五歲時被父親帶回福建,交原配(大媽)撫養成人,躊躇滿誌。 倒是軍團政委韋國清感到過海準備不足,沒有把握。但葉飛對他說:「金門彈丸之地,又沒什麽堅固的工事,兩萬守兵乃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廈門失守前,蔣介石及陳誠決定調陳的親信,乃屬土木係(十八軍和十一師)的第十二兵團司令胡璉接替李良榮擔任金門防務。胡的部屬十八軍先由高魁元率領,於中秋10月6日)起陸續由汕頭來到金門,駐防瓊林、後半山及附近一帶,使金門守軍逐漸增至三萬人。但在正式移交之前仍由李負責指揮金門防務。

高魁元

    在蕭峰的指揮之下,第一批共軍由三個不同師的三個團組成:28軍82師244團、28軍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總共約九千人乘三百餘艘帆船,於十月二十四日夜間由大嶝、小嶝和角嶼啟航。註:共軍攜帶了辦公桌及大量現金,認為很快就可攻占金城鎮立刻開始辦公,同時在啟程前向兵士們宣布:“明晚在金城開飯!”立即引起金東國軍戒備,用機槍向共軍船隊掃射。原本計劃在金門中部蜂腰最狹窄處的中蘭到後沙一帶登陸,切斷國軍東西部屬,立即挺進料羅灣切斷國軍海路逃跑,再進占全島。但因秋季強勁的東北風將船隊吹向西邊的龍口到古寧頭的一線沙灘上岸,(註:有許多報道說共軍不了解潮汐,我在金門知道這非事實。因為駕船的都是當地漁民,他們對當地的潮汐、海流、月光都了如指掌。金門一帶海域的潮差最高可達五米,非常有利於登陸作戰。而10月24、25有那一段時間最大的潮差,高潮在夜間兩點共軍大致在10時以後出發,正趕上高潮時登陸。另外那夜是新月,過海時沒有月光,比較隱蔽,是最好的渡海進攻時機。共軍在掌握潮水和月光方麵一點也沒錯!

從大嶝島望金門

     古寧頭

料羅灣

    雖然遇到強風,但共軍於二十五日淩晨二時,海潮高漲時順利登陸後,打得十分勇猛, 突破了國軍第一線陣地,奪取了古寧頭。共軍輕敵,以為不需要多久就能擊潰國軍。在沒有師級領導的統一指揮下,除在古寧頭北山羊樓留下一個前進指揮陣地外,三個團各自猛衝猛打,急於爭頭功。

    古寧頭北山羊樓共軍前進指揮部

      本應回去接第二批部隊的船隻 因強勁逆風,大多無法返航,隻得任其擱淺於海灘,黎明後全部 遭國軍海,空軍摧毀或俘獲。註:我在近年訪問大嶝島的時候,一個老年人告訴我,當二十四日夜間啟航時,海上隻有微風,但航行到半途時,突然刮起九級的東北風,豈非天意“不與共軍便”?如果沒有強風,回航是不成問題的。漲潮、落潮都是漸進的,登陸後大家馬上在沙灘上合力將帆船一推入水,船就可以航行了,不會擱淺的。但因強風不能返航,等幾個小時落潮後就比較難推了。據報道,當時也有少量的幾十艘帆船得以入海打算返航,但不是被國軍陸上、海上炮火擊毀,就是被強風吹到廈門海邊,被共軍誤以為國軍來襲,消滅殆盡。 

  

    共軍在第一線得手 後,迅速向西山,湖南, 安岐進攻,占領東坑一 三二高地,各團向敵縱深猛插。但在國軍奮勇抵抗下,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國軍雖遭到嚴重損傷,猶沈著應戰。李良榮命令高魁元率領其十八軍及配屬第二十二兵團的炮兵部隊及坦克車,在海、空軍支援下向古寧頭反攻。

古寧頭戰役中國軍的坦克車

    原定由汕頭調往舟山群島的胡璉手下劉雪瀚所率的十九軍,已陸續轉來金門註:另外胡璉二十二兵團的六十七軍,由劉廉一率領,按原計劃前往舟山群島,於一周後(11月3日)在登步島擊退共軍登陸進犯。),於十月二十三日黃昏起,開始登陸大、小金門,迄二十四日夜,全軍已上陸一半劉雪瀚率軍部到達金城防衛。 金門國軍已增至近四萬人。共軍寡不敵眾,被各個擊破,殘部退至古寧頭陣地會合,堅守待援。

    但共軍有人沒船,正如葉飛在回憶錄所述「隻好徒呼奈何,眼睜睜的看著部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力堅持,而又束手無策。」共軍在倉促之際, 湊了少許船隻,又送了區區四個連的部隊,於二十六日淩晨渡海去古寧頭增援。杯水車薪,白白犧牲了。

    二十六日清晨國軍已基本控製了戰況。 戰爭發生前胡璉本人在台北,於二十四日深夜由基隆乘船前往金門。但因風浪阻礙,他直到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時才登岸,立即參加指揮作戰。註:當時戰況緊張,而且因為那一兩天潮水、月光利於登陸,國軍從觀察對岸共軍動向中,預測共軍必定在那一兩天內發動攻擊,不懂胡璉為何不在二十四日乘飛機前往金門而乘船在海上耽誤30多個小時

    蔣經國也於當日飛到金門近黃昏時飛返台北。蔣在其著 《風雨中的寧靜》中提到「俯瞰全島,觸目淒涼,遍地屍體,血肉模糊。」可見戰爭之慘烈註:傳言胡璉當日因指揮戰況緊張,沒有去會見蔣經國,以至蔣經國十分不滿,以後胡璉雖功高,但沒能升到陸軍總司令。事實上胡璉是陳誠土木係的主將,加之他的個性有欠順服、城府,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對他不放心,不願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高魁元比較機靈、柔和、順從,蔣氏父子讓他做了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他福氣大,活了105歲)。戰事到二十七日清晨全部結束,共軍陣亡近三千人,被俘近七千人,後遣返大陸三千多人,大多被審查,並送到邊遠區域受折磨多年。 關於蕭峰將軍,他的確很倒黴。古寧頭的失敗,如要追究責任,陳毅、粟裕、葉飛、韋國清、劉善培都難辭其咎。但毛澤東都放過了他們,而把責任推到蕭峰頭上,金門戰役後,蕭鋒被調離28軍,改任華東裝甲兵副司令員兼坦克師師長,隨後再連降四級,由副軍、準軍、正師一直到副師。 1955年授銜時隻給了蕭峰一個“大校“。這對一個從1927年就開始參加革命,打了1365次出生入死的戰役的老紅軍領導是不太公平的!後來到1961年才給他升一級,成為少將。多年後,他的子女作書替他抱怨。)

共軍被俘官兵

共軍被俘官兵

    十月二十日,陳誠飛往金門次日主持作戰檢討會。但金門防務的正式交接是在二十九至三十一日。交接完畢次日,李良榮飛往台北。 不久第二十二兵團解散,取消建製。

    古寧頭戰役後到朝鮮戰爭開始(6/25/1950)有整整八個月,但是共軍沒有再對金門發動進攻。倒是於其後的7月26日夜間,共軍派了一個加強營共七百人搭乘幾十艘機帆船由廈門渡海,登陸金門前哨的大、二擔島,在國軍奮勇反擊下,共軍全軍覆沒,三百餘人犧牲,三百餘人被俘。從此,其後雖炮戰多年,但共軍沒有再做登陸攻金門的嚐試,對峙至今。

(A)對渡江後的解放戰爭中的五大疑問

(1)為何渡江遲疑?

        《孫子兵法。兵勢篇》道:“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

         遼沈會戰中,共軍於1948年11月2日攻克沈陽,東北全部解放,當時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估計林彪的東北解放軍至少還需要三個月的休整才會入關。但中央軍委令東北解放軍僅休整了三周,就於11月23日提前結束休整,80萬主力軍從長城沿線取捷徑隱蔽地揮師入關。先期入關的東北野戰軍程子華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一道,從11月29日開始以神速動作,先用“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完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很快就控製了戰局,最後取得平津會戰的勝利。

        另外,淮海會戰第一階段在1948年11月22日於碾莊殲滅黃百韜第七兵團及增援國軍共十八萬人。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經過半個月的激戰,亟待休整。但杜聿明集團約30萬人於一周後(11/30)撤離徐州,向永城方向逃竄,希望能解救在雙堆集被圍的黃維第12兵團。中央軍委急令華東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開始追擊。當時粟裕也感到十分困難,但還是馬上行動,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四天之後(12/4),初步將杜聿明集團包圍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一帶。國軍惶恐失措,在固守與突圍之間舉棋不定,結果孫元良率第十六兵團先行突圍,最終僅孫元良及數百部屬脫險,另外的第二、第十三兵團就地固守,一個多月後(1949年1月10日)被全殲。

        12月15日,共軍於雙堆集殲滅黃維第二十二兵團時,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孫元良已突圍崩潰,邱清泉、李彌已被圍十一日,已是“甕中之鱉”,覆滅已成定局。12月24日,白崇禧從漢口發出“亥敬電”逼宮,國民黨內部呈現混亂、崩潰狀態。此時共軍為什麽不積極準備渡江?

        1949年1月10日,杜、邱、李大軍全部被殲。當時共軍總兵力已超過四百萬,而國軍的正規軍隻剩零星散布全國各地的一百多萬,補給困難、內部分裂、人心惶惶、士氣低沉。此時共軍為什麽還要再等三個半月後才渡江。這三個半月裏,國民黨得以從容不迫地向台灣撤退,同時在南方極力抓兵重建,為以後防衛台灣奠定了基礎。

        曆史上有許多例子都是未能乘勢而進,喪失良機,以誤大局。譬如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在長平之戰大破趙國,屠四十餘萬軍民,趙國元氣大傷,白起主張立即攻克趙國都城邯鄲,消滅趙國,開始統一六國。但秦昭襄王受範雎讒言,製止白起進軍。數月後,秦昭襄王要白起再度率軍攻邯鄲、滅趙,白起告訴他時機已過,趙國戰力已經恢複,而各國援軍不斷,此時不可攻趙。秦昭襄王不聽,斷然發動進攻邯鄲,失敗後怒而殺白起。使得秦朝的統一大業延緩了三、四十年。

         太平天國於1853年初攻克武漢,擁眾號稱五十萬,沿途萬民響應,迎接漢師,氣勢勝天,銳不可當。有人提議立即北上進軍中原,直搗北京,驅逐滿清,但楊秀清未采納,決定沿江而下,攻取“小天堂”——金陵。其後北伐、西征均勞師無功,內部矯逸腐化、內訌,走向滅亡。

         “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逝失,時乎,時乎,不再來!”這是當年蒯通規勸韓信與劉邦、項羽鼎足而立的話。韓信猶豫不定。數年後被呂後夷三族,臨刑前才說道:“悔不聽蒯通之言!”

(2)為何不直搗國民黨核心(巢穴)?

《孫子兵法。九變篇》道:“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 - -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渡江之後,為什麽不以蔣介石的“行在”——福建沿海和台灣為主要攻擊目標?而是分兵由四野進軍中南,二野進軍西南,三野主攻東部沿海,一野負責西北。戰略思想上還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全殲“為主,沒能轉化成”直搗敵方核心—巢穴“!

    國民黨傑出的戰略學家、曾任國民黨陸軍大學校長的楊傑將軍註:民國時期著名軍學泰鬥,和蔣百裏白崇禧、劉斐一起被外國人稱為中國三個半參謀長。)曾給毛澤東寫了封信,提出當時在大陸上的蔣控區已是囊中之物,應先集重兵攻下台灣和海南,以打破美日可能的海洋陰謀,讓蔣介石成為甕中之鱉,以防國際變局,徹底斷絕蔣介石的後路,再攻取大西南大西北。(註:楊傑於1949年9月18日在香港,被蔣介石下令,由毛人鳳派遣葉翔之等刺殺身亡。)

楊傑

    清末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爭鬥多年,不顧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陳德才、賴文光及撚軍在各地號稱百萬的兵力,而全力圍攻金陵,最後攻克,太平軍餘眾頓失重心,未久瓦解。

    另外戰國時期,孫臏圍魏救趙,直攻大梁,龐涓兵敗自刎,也是很好的先例。

(3)為何給予蔣介石一年半的時間,使他得以絕路逢生?

       《孫子兵法。作戰篇》:“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作戰時間拖久,情勢就產生變化,特別是國際局勢的複雜化。1935年秋,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經過千辛萬苦,加之內部分裂,張國燾勢力強大,另立“中央”,毛澤東僅率六千餘殘部長征抵達陝北。但蔣介石及老天爺給了毛澤東約一年半的時間,讓他等到了西安事變和七七事變,紅軍得以重建、發展,以成大業。1948年底,國民黨主力盡失,內鬥不已、軍心盡喪,但毛澤東和老天爺也給了蔣介石約一年半的時間,蔣介石等到了古寧頭大捷和韓戰,得以柳暗花明,絕路逢生,保住台灣。曆史何其吊詭?!

        1949年,國民黨退到台灣,缺乏資源與信心,風雨飄搖、人心惶惶。我當時就聽到我父親和一個朋友說:“看樣子,粟裕就快要來了!”我有一位台大的曆史老師曾告訴我,在1949年夏天,台灣省主席陳誠在與大學教授的會談中,被問道:“台灣的安全如何?“陳誠答道:”三個月應該沒有問題。“ 另外有一位史學家對我說,他當時在澎湖,大家都怕共軍的大批機帆船過海進攻澎湖。因為那時澎湖防禦很薄弱,沒有太多士兵,如共軍像渡海攻海南島那樣,十萬大軍在悍將韓先楚一馬當先領導之下,一夜過瓊州海峽,國軍海南島防衛司令薛嶽隻得率部撤退,當時澎湖是很難守得住的。後來澎湖國軍強迫流亡學生當兵,結果引起抗議,校長和許多學生都被冤殺了,造成當年白色恐怖的一大冤案。

 (4) 為什麽從1949年10月底的古寧頭戰役,到1950年6月底韓戰爆發的八個月未發動先進攻金門,再圖澎湖,以取台灣?

       關於中共計劃攻台的曆史,因為總負責人粟裕在其晚年寫的《粟裕戰爭回憶錄》裏和淮海會戰一樣,都一字未提,留下史學上的遺憾和疑惑。從現有公布的資料顯示毛澤東在渡江之後,於1949年5月下旬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台灣的準備。6月21日,毛澤東再電粟裕等人,指出:不占領台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占領台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製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是年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占領台灣。隨後,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軍(註:加上海軍,由中央軍委負責),掩護渡海,“準備在明年(註:1950年)夏季奪取台灣”。

粟裕

        當時國民黨隻剩一百多萬軍隊,分散在從新疆到沿海各地,而防衛台灣的金門、澎湖、台灣一線兵力總共僅約二十萬人,粟裕原計劃調動以所有三野的四個兵團:王建安第七兵團、程士渠第八兵團、宋時輪第九兵團、葉飛第十兵團,總兵力58萬,作為攻台部屬。

        那時國軍尚有十二萬大軍堅守舟山群島,牽製了三野主要的兵力。三野的第24軍調往山東攻擊由美軍和國民黨軍聯合駐守的青島;第七兵團準備解放舟山群島;第八兵團警備寧滬杭地區並進行剿匪;最強的主力第九兵團,在蘇南休整訓練,準備用於以後的渡海攻台。僅派第十兵團約10萬人進軍福建,占領攻台出發陣地。

        但到了次年(1950年)春季,國軍將海南島(部分)及舟山群島的部隊撤回台灣,加上補充、整編的隊伍,防衛台灣的國軍增加到58萬,號稱六十萬大軍。粟裕覺得三野攻台實力不夠,經過反複考慮,於1950年6月建議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或派大員(林彪或劉伯承)指揮攻台作戰,但沒被毛澤東采納。是月底,韓戰爆發,毛澤東乃決定推遲攻台計劃。

但令人疑惑的乃是為何不開始逐步落實進行攻台計劃,先攻占金門等福建沿海島嶼?

(5)   為什麽要同意史達林、金日成發動韓戰?

(B)攻取金門五大疑問

(1) 為什麽要“先廈後金“

        以地理位置觀之,廈門在“內海”,而金門在“外海”。換句話說,如果先取金門,則廈門就已被包圍,成“不攻自破“之勢。另外廈門有非常堅強的防禦工事,而金門在兩個多月前還是一個荒島,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任何防禦工事。李良榮率二十二兵團在八月十七日開始由廈門調到金門,兵力微弱,缺乏良好的防禦工事。共軍理應先取金門,再圖廈門。特別是在10月9-11三天,共軍已攻占金門北麵的大嶝、小蹬、角嶼、大伯、小伯五個島嶼。大伯島距金門東北部的馬山在退潮時隻有一千八百米。當年國軍防守金東的第45師師長勞聲寰晚年在其回憶錄中說道,隻要北方五個島嶼被共軍攻占,金門就很難守得住了。多年後,鼎鼎大名的林毅夫兄遊泳都成功渡海了,他真有種!那還像葉飛所說的:“缺乏、需要海、空軍支援?”

(2) 為什麽舍近求遠,不從金東登陸?

        五十多年前,我在金門服役,駐防的陣地在金東,距馬山不遠。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麽當年共軍不從這裏登陸?”在古寧頭戰役前的10月11日,共軍已攻占大嶝、小嶝、角嶼、大伯、小伯五個島嶼。其中大伯距金門東北部的馬山在退潮時僅1800米。這裏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林毅夫先生遊泳投奔祖國的水域。當時共軍從大嶝、小嶝、小伯集結,渡海向金門中部登陸,航程超過八千米,花了兩、三小時(24日夜10時多啟程,25日1到2點登陸)。如果當時共軍在金東馬山一帶登陸,航程減少四倍,不到一個小時就夠了。再回去接後援部隊,一個來回,兩小時足夠了。而且這一帶居於“上風”之處,不容易發生“無法頂風回航的問題。一夜渡兩、三梯次部隊過海,問題不大,第二天還可源源不斷過海增援。

       馬山 

      從馬山望大伯、小伯、角嶼、小嶝、大嶝 

      登陸戰不同陸地對壘,其首要目標在於“鞏固灘頭陣地“,保證後援及補給不斷。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是個最好的先例。而且當時國軍在金東的防禦比較薄弱。又距角嶼、大伯很近,有利於共軍炮火支援。加之這一帶距離太武山還有一段距離,地勢平坦,易攻難守,迂回空間很大。共軍如在此登陸,鞏固灘頭,後援無慮後,先占沙美,再向西南挺進,北路經瓊林攻金城,南路攻陳坑、料羅灣。不會發生困死在死角——古寧頭的問題。

(3) 為什麽在戰爭進行中,就把軍團部搬進廈門?

        自古以來從曆史的教訓可知“勝不入大城”。安祿山、黃巢、李自成三個人率大軍縱橫中原,所向披靡,但等到攻下京城,大軍入城後,經不起誘惑,軍心立即瓦解,不能再戰。毛澤東很了解這個道理,1949年春從西柏坡去北京的途中,一再以李自成的先例警惕大家,希望“進京趕考”不要有所失誤。葉飛在戰爭當中把軍團部遷到廈門市區,一大誤也!

(4) 為什麽從古寧頭戰役到韓戰爆發的八個月間,沒有再舉進攻金門?

    共軍在1949年4月底渡江南下,如秋風掃落葉,國軍節節敗退。但在8月中旬,四野第13兵團49軍146師在進攻邵陽附近的青樹坪時,闖入了桂軍白崇禧屬下張凎第三兵團預設的口袋,遭到桂係王牌軍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的圍攻,處於四麵受敵的被動狀態。經過兩日夜損失慘重的激戰後,在145師的接應下得以突圍撤退。林彪從檢討青樹坪之役中洞悉白崇禧的整盤布防,遂於10月初發起衡寶會戰,很快就全殲張凎第三兵團;同時進行大迂回包抄,是年底白崇禧僅以身免,隻身去台。

    另外,共軍在進攻舟山群島的戰役中,也曾在登步島被國軍擊敗。1949年11月3日,共軍向登步島發起攻擊。國軍4個團在海空軍配合下增援登步島。共軍第61師登陸部隊因後續梯隊未能跟上,兵力較弱,而國軍居高臨下,在空軍的支援下註:空軍副司令王叔銘親臨舟山指揮,出動轟炸機轟炸共軍灘頭陣地),共軍在灘頭受阻兩晝夜,傷亡很大,最後於11月5日奉命撤出戰鬥。在整個舟山群島戰役期間,國軍陸續從台灣、汕頭等地調兵增援,使舟山本島總兵力達5個軍,連同海、空軍及特種部隊約12萬人石覺任舟山防衛司令;並加築工事,搶修機場,企圖固守。1950年4月,共軍三野為保證戰役全勝,決定增至6個軍和特種兵縱隊炮兵一部參戰,組成南、北兩個集團,分由第7、第9兵團指揮,並積極對進攻舟山本島的準備。各參戰部隊籌集船隻,進行渡海登陸訓練。在進攻舟山本島作戰即將發起之際,國民黨軍鑒於海南島已失,加之從空中偵察中得知為上海已有米格機進駐註:上海楊樹浦發電廠被國軍轟炸後,史達林派遣蘇聯米格15戰鬥機進駐上海北郊寶山區大場機,幫助中共防空,曾擊落來犯的國軍飛機。,為了集中兵力確保台灣,遂於5月13日開始將據守舟山的部隊秘密撤退。16日,三即令第21、第22、第23軍渡海登島,追殲逃敵,相繼占領定海、朱家尖、岱山、普陀山、長塗山等島,至19日攻占全部舟山群島。

    共軍在青樹坪、登步兩次受挫後,都再接再厲,發動及積極準備進攻,得以解放中南及舟山群島。而從古寧頭戰役失利到韓戰爆發有整整八個月,共軍清掃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西康,攻占海南、舟山群島,而惟獨不再進取金門?

(5)為什麽要在1950年7月犧牲一個營約七百餘人進攻大、二膽島?

(C)對汲取曆史教訓的疑問

    1948年底,淮海會戰失敗已定,蔣介石開始撤退到台灣的行動, 1229日,公佈由陳誠接替魏道明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次日,任命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當時國民黨內部有人建議效仿抗戰時期,退守大西南,以保住大陸神州,但蔣采取了以台灣為根本,靠海、空軍的優勢,進行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期待時局轉變的策略。蔣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被逼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但蔣猶在幕後操縱、掌握國民黨軍、政。

當時在台灣,國民黨聲稱要效法鄭成功:海天孤奮,撐起東南天半壁。讓我們來回首一下當年明鄭是如何與清朝在台海抗衡了三代而清朝又是如何統一台灣的。鄭成功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始占據金門抗清,四年後取得廈門,以此兩島為基地在沿海諸地抗清。後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收複台灣。其後三代抗清的主要策略就是以福建沿海的金廈兩島為主,作為最前對峙線,其次以台海中的澎湖為第二道防線,以捍衛台灣。

台南延平郡王祠

    而清朝用明鄭降將施琅等,也深深了解要克服明鄭,首在攻取金廈,掃除其沿海勢力,將雙方對峙線推到台海中線的澎湖海域,然後再圖澎湖,最後台灣則不攻而破;而期間派使節與明鄭談判約十次,以戰求和。

施琅

    施琅於康熙二年(1662年)攻克金廈兩島,但在其後數度進攻澎湖時遇風而返。三藩之亂起,鄭經於康熙十三年(1662年)重占金廈,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基本上已平定三藩之亂,施琅再據有金廈,鄭經退回台灣。

    兩年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由銅山(今東山島)啟程,在澎湖海灣與明鄭劉國軒水師大戰。劉國軒戰敗,逃回台灣。當時鄭經已去世,其子鄭克派人到澎湖施琅軍營,提出“不殺鄭氏一人、不殺明鄭官兵一人、不殺台灣百姓一人”的條件,得到施琅同意,明鄭遂歸附,康熙得以完成統一大業。

 

澎湖地圖

澎湖

    還有一點疑惑,就是清代入關前後,用了大量的漢人、降將幫組清軍消滅明朝及其他殘餘勢力。特別是在解決台灣問題中,從施琅以下的水師幾乎都是明鄭的降將最後康熙還下詔給予施琅“專征”(全權定策)。當年國民黨投共的海、空軍,如劉善本、林遵、重慶號等等不在少數這些技術兵種的人才及裝備,中共最初缺乏,自己培養、建造需要很長的歲月為什麽以後沒有給予重任及利用,發揮作用,以利統一大業?

    毛澤東為何不汲取康熙平台、統一的經驗與教訓,以戰求和,先取金門,再圖澎湖,最後不殺台灣一人以定台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sweetgrape 回複 悄悄話 Boyio127

博主您說對了!不好意思。俺老家人,老船公”回憶錯了,不是料羅灣。是後江灣,就是嚨口海灘東一點紅的那個海灣。金門登陸戰,是中秋之後,農曆9月3日。據俺爺爺說,村裏15個船公被征去,隻有t一個活著回來。至於風向,當時是刮東北風。博主說的對,洋流是西南方向。這的確給返船回去運載第二梯隊造成不便。再說,船很多是靠風帆和搖櫓行駛。風大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如果船公思想覺悟高一些,如果對共軍熟悉時間長一些,如果能明白共軍為何要追著國軍打,金門的曆史恐怕要改寫!金門也就不會成為蔣公反攻大陸的前哨!
haishang2020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去過金門島,對古寧頭戰役有點實地印象。冥冥之中勝敗好像自有定數,就像國軍打到鬆花江,莫名其妙停住了!寫過金門印象,供參考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502/27402.html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很高興博主對民族統一有興趣。當年陳水扁第二任期,他的貪汙開始在台灣發酵,他接受采訪時公開說,台獨李登輝做不到,他也做不到。我覺的他是在向大陸發信號,希望大陸救他。可惜大陸當時的領導人胡錦濤沒魄力,不敢接招。如果當時和陳水扁談判,保證他退休後安全,統一應該是代價最小的。可惜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Sweatgrape先生(女士),多謝來函提供其他信息。我也見到許多其他的資料,隻惜無法一一討論。台灣海峽的風是十分可怕的。風大的時候,吹在臉上,像打耳光一樣。另外我曾在台中近郊的成功嶺受訓,營地在一個山坡上,當時是七、八月的炎夏,白天都是攝氏三、四十度,但每到淩晨,都會有從海峽吹來的冷風,那時我們都要蓋上很厚的被子。強風也改變海流(包括黑潮)在海麵的流向。在夏季,刮東南風時,海流(表麵)都向北,而到秋冬,海流(表麵)大多向南。
另外您提到那位船老大過海到“料羅灣”。他是不是從台灣去的?因為料羅灣是在金門的東南的料羅,經陳坑,一直到西南的沙灘,朝向台灣的方向,而看不到大陸的。我們從台灣調防,及運送補給都是到料羅灣趁高潮搶灘,不會被共軍看到,比較隱蔽。等下次高潮時再起錨下海。
如果從大陸過海登陸,則是在離我當年陣地不遠的瓊林、中蘭、後沙一直向西南的龍口、古寧頭沙灘上岸。不會跑到料羅灣的。我原有幾張瓊林、中蘭、後沙那一線沙灘的相片,可惜沒有放在網上。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MikeOZ先生,

多謝來函的疑問,這個問題很深奧,涉及讀史的觀點與意境。我在開場已說到:“如今回首這場戰役,不需再去謳歌、惋惜成敗。”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 -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 - -。”

在懷古中歎息自身的遭遇與情懷!

另外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現均用作《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楔子》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隻是在欣賞無情的逝去曆史中,探悟世間的滄桑正道!

我希望這樣能回答了您的問題。
sweetgrape 回複 悄悄話 “一個老年人告訴我,當二十四日夜間啟航時,海上隻有微風,但航行到半途時,突然刮起九級的東北風,豈非天意“不與共軍便”?如果沒有強風,回航是不成問題的。漲潮、落潮都是漸進的,登陸後大家馬上在沙灘上合力將帆船一推入水,船就可以航行了,不會擱淺的。但因強風不能返航,等幾個小時落潮後就比較難推了。據報道,當時也有少量的幾十艘帆船得以入海打算返航,但不是被國軍陸上、海上炮火擊毀,就是被強風吹到廈門海邊,被共軍誤以為國軍來襲,消滅殆盡”
據我對活著回來的一位船老大的了解,當船到了廈金海域中線,的確有強風,但進入料羅灣,風力變小了!沒錯!船隻剛擱淺時,如果十幾個人合力,是可以將船推入水。問題,沒有人組織推船,再說,船公累得半死,他們希望休息一陣子,也不願意馬上返回去。這就導致船擱淺越來越嚴重。最後,想推也推不動,最後隻能是挨國軍海空軍轟炸的命運。總之,回不去,不是風大的問題!根本的問題,過分自信,過分想當然,以為船公和船老大們和共軍是心連心,一家人。
替補球迷 回複 悄悄話 國民黨在幾年解放戰爭中真正的勝仗,唯一算拿的出手的,大概也就是金門戰役了。對比一下海南島戰役,解放軍金門失利的唯一原因就是輕敵。
由於金門失利,解放軍總結教訓,第二年打海南島時不再輕敵,做了認真細致的準備,結果過程順利。
sweetgrape 回複 悄悄話 “共軍攜帶了辦公桌及大量現金,認為很快就可攻占金城鎮,立刻開始辦公,同時在啟程前向兵士們宣布:“明晚在金城開飯!” 這是不實之言,是道聽途說的事,是要妖魔化肖鋒。當時的船隻非常非常短缺,恨不得一條船都裝幾個士兵,哪有空間裝辦公設備,進攻金門的部隊都要要分三個梯隊走。肖鋒被詬病的是,本來第一梯隊上船出發時間定在9:30(金門時間10:30,當時金門采用是夏令時製)但肖鋒一直猶豫不絕,等到11:30分才下令出發。遺憾的是肖鋒在回憶錄依然說是9:30。為此,一位28軍的作戰科長對肖鋒回憶錄頗有微詞。再看國軍的記錄,共軍船隻靠岸是淩晨1:30分左右。顯然出發的時間是11:30。 如果第一梯隊出發時間在9:30,預計到金門是11:00-12:00,那時海水還是處於長潮期間,船隻擱淺的可能性比較少。即使船隻沒有擱淺,船公是否願意再將船開回來接第二梯隊呢?除非有人用槍押著船公,否則這些船公中途也會自行跑掉或將船開跑,他們的覺悟不高,不明白共軍為何要追著國軍打,他們犯不著冒著生命危險去瞎參乎!所以,從一開始就製定分批船運就已經輸了!以為福建的船公和山東江蘇的船公是一樣“軍民魚水情深”。軍與民的認識和熟悉要一定時間。
dancing_今宵 回複 悄悄話 *為何渡江遲疑?

A:當時長江以北還有小規模戰事,西南尚未拿下。蘇聯和部分中公領導人覺得應該劃江而治。所以才有了毛澤東的的詩詞: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渡江之後,為什麽不以蔣介石的“行在”——福建沿海和台灣為主要攻擊目標?
A:共產黨當時在大陸尚未完全立足,又無海戰裝備和經驗,怎麽能以台灣為主要攻擊目標?海南島不一樣,當時尚未開發,國民黨無意在那裏堅守。

*為何給予蔣介石一年半的時間,使他得以絕路逢生?
A:沒有給蔣介石一年半的時間,共產黨在大陸采用的是穩紮穩打的戰略,包括1949年北平談判期間。

*為什麽從1949年10月底的古寧頭戰役,到1950年6月底韓戰爆發的八個月未發動先進攻金門,再圖澎湖,以取台灣?
A:當時拿下台灣隻是時間問題,正在做攻台準備。但北韓打算統一朝鮮,中國牽涉其中,其後美國態度大變,介入台灣防務。

*為什麽要同意史達林、金日成發動韓戰?
A:因為史達林同意了 :)
dancing_今宵 回複 悄悄話 金門離大陸竟然這麽近,長知識了。

台灣沒有被解放是民族幸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看葉飛和幾個同僚的照片,覺得象是幾個小生意人,沒有將領的氣勢,難怪打敗仗。

論打仗,湖南人絕對是南方人裏的另類
dancing_今宵 回複 悄悄話 金門離大陸竟然這麽近,長知識了。

台灣沒有被解放是民族幸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看葉飛和幾個同僚的照片,覺得象是幾個小生意人,沒有將領的氣勢,難怪打敗仗。

論打仗,湖南人絕對是南方人裏的另類
BananaeEggs 回複 悄悄話 當時的土匪起家的共軍,隻能打陸地戰,根本就沒有海軍和空軍,渡海作戰,難矣。
mikeOZ 回複 悄悄話 台灣島幸存是天意, 中華文明可以有延續的希望!難道樓主也希望台灣如大陸一樣經曆30年錘子和鐮刀的摧殘?
一師是個好學校 回複 悄悄話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