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韓戰為何爆發?中共為何參戰?

(2020-10-14 03:46:30) 下一個

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韓戰為何爆發?中共為何參戰?

                卜一

前言

         這個月是中共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念。韓戰為何爆發?中共為何參戰? 七十年來,中共、國府、美、俄發表的有關韓戰的文章、書籍不勝枚舉,但各因立場,所敘相去甚遠,關於韓戰為何爆發? 計有南韓發動說、北韓突發而中共未預知說、蘇聯尋找太平洋出海口說、美國誤表撤出南韓及史達林估計錯誤說等等。 而至於中共為何參戰?則流傳有毛澤東轉嫁內部矛盾、消除國軍降部說、推行國際共產革命說、聽令於史達林以求獲得武器說等等。隨著時光的推進,中、美、俄三方檔案陸續解密, 可知韓戰是一個非常複雜、牽連萬千的歷史過程。根據現有資料,眾所公認的乃是史達林是韓戰的總設計師,也就是禍首。而中共之參戰主要是基於東北國防,以免重蹈百年來列強蹂躪悲劇之考慮,但也有外交失誤及誤判國際形勢。史學家沈誌華的《毛澤東、史達林與朝鮮戰爭》及楊奎鬆的《開卷有疑》有很詳細的有關韓戰的敘述與分析,讀者有興趣可參考,然後自己做判斷。

雅爾達密約

    二次世界大戰中,老謀深算的史達林於一九四三年初史達林格勒會戰取得勝利後,即開始布署戰後地盤的爭奪。在遠東方麵,其目標在於恢復並擴展一九〇四年日俄戰爭前帝俄在東北、朝鮮、庫頁島、千島群島及附近島嶼的勢力。一九四五年二月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又稱克裏米亞會議)中,史達林利用美國、英國邀請蘇聯於歐戰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的機會,提出「外蒙 獨立、旅順租界、大連自由港,及中長鐵道共管」的條件而簽訂了《雅爾達密約》。 換句話說也就是要中國割讓外蒙,並讓蘇聯控製東北。名義上是防止日本,但也為防禦戰後可能逐漸強大的中國。

雅爾達會議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一九四五年夏,蔣經國到莫斯科拜會史達林,史向蔣明白地表 達了他這份擔心:「老實告訴你……你們中國如果統一,會進步很快的!」美國方麵,早在一九四二年初夏,中途島海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也開始考慮戰後遠東布局,同樣地,美國感到戰後中國勢將成為東亞強權,乃對外蒙古及東北的歸屬作了考慮。是年初,羅斯福派特使居裏到重慶,向蔣介石提出戰後滿洲維持獨立,但被蔣斷然拒絕。繼「雅爾達密約」之後,美國逼迫國府與蘇聯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 日在莫斯科簽訂了三十年有效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史達林得到外蒙獨立、旅順租界、大連自由港,及中長鐵道共管等權益。中國北方國防為之一空,這也是促使國府失去大陸的主因之一。

金日成蠢蠢欲動

    在朝鮮的占領問題上,美、蘇同意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 一九四八年六月,南韓大韓民國成立;九月,北韓朝鮮人民共和國亦成立,南北韓分裂對峙。隨後蘇軍撤出北韓,但給北韓許多精良武器(註:金日成以北韓的9噸黃金、40噸白銀、1萬5千噸鉑礦換取)。當時金日成僅38歲,原在蘇聯從軍,被史達林任命為北朝鮮領導才幾年,少不更事,而由南韓逃往北韓的共黨頭子樸憲永(後被金日成以特務罪名槍斃)誇言其擁有龐大的南韓地下勢力。兩人於一九四九年三月同去莫斯科晉見史達林,是年底兩人又去了北京,再到莫斯科向毛澤東、史達林提出發動韓戰、進攻南韓的計畫,但被堅決拒絕。

李承晚

少不更事的金日成

樸憲永

史達林、毛澤東最初不同意

    毛澤東當時的重點是「解放台灣」,警告金不得「輕舉妄動」。史達林當時剛在柏林與美國冷戰較勁,退縮下來;他總結了二戰的經驗,環顧蘇、美國力的對比,深知蘇聯絕不可再走向戰爭。

    一九四九年夏,劉少奇祕密訪蘇,向史提出協助「解放台灣」的建議,史很坦誠地表達了他怕引起美國介入的顧慮,拒絕參與攻台。是以這年底史達林在莫斯科嚴正地訓示金日成,不可發動進攻南韓,並聲明這乃是當時蘇聯的政策。 又據赫魯雪夫晚年的回憶,一九四九年底,毛澤東、金日成均在莫斯科慶賀史達林七十壽辰,史、毛、金曾對發動 韓戰作了商討。

一九四九年底,毛澤東、金日成均在莫斯科慶賀史達林七十壽辰

史達林轉而開啟綠燈

    但金日成回到平壤後猶未死心,與蘇聯駐北韓大使席提可夫不斷對話。席提可夫認為金不切實際,也違反蘇聯當時 的政策,但經不起金的一再請求,答應替他向史達林轉達意見。未料一九五〇年一月三十一日,史達林讀到金的建議書後,批示道:「我理解金日成的建議,願意隨時與他商討。」這乃是 現有資料中,史達林首次對金日成提出發動韓戰亮起綠燈, 也可說韓戰在爆發約五個月前,史達林就已作了決定!(請見楊奎鬆論文) 為什麽史達林在一個多月前還堅決反對發動韓戰,而此 時就作了徹底的改變?這一個多月裡到底發生了什麽大事促 使他作如此重大的決策?

    回顧歷史,可瞭解到這一個月裡史達林作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與毛澤東的會談。毛於一九四九年 十二月十六日下旬抵達莫斯科後六小時,史達林即會見他並給予盛大的歡迎,讚賞他在中國革命的成功。但在會談中, 毛提出廢除蘇聯與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重新簽訂合約,特別是中共希望收回旅順、大連及中長鐵道的權益(外蒙古獨立的事沒有提出),引起史極大的不安。

毛提出廢除蘇聯與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引起史極大的不安

    劉少奇在半年前(一九四九年夏季)祕密訪蘇時,請求史達林給予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麵的援助,同時再三向史「交心」。同年劉少奇也表示中共將領導亞洲的共產革命,得到史達林的同意。毛澤東此時斷然拒絕了美國的「頻送秋波」,發表 「一邊倒」向蘇聯的外交政策。使中共在外交上缺乏了迴旋的餘地及討價還價的籌碼。

    其後史有意冷淡毛,不肯與他妥協,毛的處境十分狼狽。所幸中國與英國達到妥協(據推測,最主要是香港問題),一九五〇年一月六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發電給周恩來,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願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係,同時,英國宣布撤消其對國民黨集團的外交承認。英國迅速地承認中共政權,給予史達林極大的壓力,史深怕中共走向南斯拉夫鐵托的“分離路線”,不得不讓步,答應在數年之內歸還旅、大及中長鐵道。

史達林深謀遠慮

    這個讓步打破了蘇聯在遠東地緣 政治上的有利格局。老謀深算的史達林立即開始籌畫重新布 局。當時美、蘇在遠東兩大可能發生衝突的地方是朝鮮和台灣。雖然美國內部也曾有「朝鮮、台灣不在美國防衛之內」, 「亞洲大陸不是美國作戰之地」等說法

    但「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美國當時在遠東占領了日本、琉球、菲律賓,怎麽會輕易放棄朝鮮和台灣這兩個太平洋邊的政治戰略重地呢?有的史學家認為美國當時是在作態,向中共頻送秋波,希望毛澤東成為「第二鐵托」,與史達林分離

       但也有的史學家認為史達林,金日成,甚至毛澤東都相信美國真不會界入朝鮮和台灣的變動。剛在柏林與美國「爭鋒較勁」,且縱橫捭闔、高明過 人的史達林又怎會「錯誤估計」美國的意圖呢?一旦朝鮮戰起,美國肯定不會坐視,台灣情勢將複雜化,中國繼續分裂, 而中共則走到戰爭邊緣。以後的歷史發展充分地證實這些觀點和史達林的深謀遠慮。

史達林把朝鮮戰爭的責任和風險推給了毛澤東和中共

    一九五〇年二月十四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月三十日,金日成、樸憲永秘密訪問莫斯科,直到四月初與斯大林共進行三次會談。從已解密的蘇聯檔案來看,這三次會談,主要內容涉及斯大林支持金日成攻打南韓,但強調應征得毛澤東的同意。一份關於斯大林與金日成會談的機密報告記載了他們談話的內容。斯大林強調說:“不要指望蘇聯會直接介入戰爭,這是因為蘇聯在其他地區特別是西方,麵臨著挑戰。要再同毛澤東商量,他對亞洲問題了如指掌。“

周恩來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

    其後,史達林在金日成進攻開始前,下令召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蘇聯顧問,把朝鮮戰爭的責任和風險推給了毛澤東和中共。金日成於五月中旬到北京向毛澤東報告、商討準備進攻南韓的計劃,最初毛澤東考慮到台灣的問題,持反對意見,認為此時發動戰爭時機不夠成熟。遂與史達林就此事溝通斯大林要求毛澤東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布防於丹東-沈陽一線。毛澤東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斯大林回複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但要求中方盡早布置兵力。最後在五月十五日,毛澤東同意了金日成進攻南韓的計劃。

    國共內戰時期,東北的許多朝鮮族人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至1949年5月初,其規模已達3個師。此時,毛澤東同意將這3個師無償地移交給朝鮮,其中兩個師在同年7月到達朝鮮,另一個師從一九五〇年一月末開始整編為一個師和一個團,在同年3月至4月間移交給朝鮮:總兵力1.4萬餘人,武器有步槍1.2萬枝、輕機槍440挺、重機槍180挺、手槍120把、迫擊炮132門、反坦克炮72門、105榴彈炮36門及若幹彈藥。

北韓發動攻勢、美國出兵朝鮮、協防台灣  

    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淩晨,北韓向南韓發動猛攻。美國總統杜魯門當時正在他家鄉密蘇裏州度假,立即飛回華府。在旅途 中,杜決定絕不重蹈二戰前英國對希特勒併吞蘇台德區的姑 息政策,當晚召集緊急會議決定出兵朝鮮及協防台灣。幾小時之後就照會蔣介石,二十七日正式宣布派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其後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提出譴責北韓侵略,蘇聯代 表故意缺席,放棄在安理會否決權,促使聯合國組軍援韓順 利通過。九月,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越過三十八度線,大 軍直趨鴨綠江邊。 中共於美國宣布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後,作了嚴重的聲 明,譴責美國侵略,幹涉中國內政。但毛澤東立即宣布延緩 「解放台灣」。

朝鮮戰爭進展示意圖

北韓軍攻占漢城

美軍在釜山堅守

美國派第七艦隊防禦台灣海峽

     7月31日,麥克阿瑟在沒有得到杜魯門同意之下,擅自從東京到台灣訪問,蔣中正兩度接見會談,並分別發表聲明,蔣發表談話謂與麥克阿瑟會談已奠定中美共同保衛台灣與軍事合作之基礎當時國軍大陸盡失,一個月前剛從海南島、舟山群島撤退,萬山群島已將不保,人心惶惶。韓戰的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和麥克阿瑟訪台帶給國民黨歡天喜地的“柳暗花明”。當時在台北人人都感到:‘這下子可好了!“蔣介石向麥克阿瑟提議,派兩個師參加朝鮮戰爭(內定由劉玉章、劉廉一率領),但沒被采納。

英雄氣盛,但沒有領教過毛主席「人海戰術」 與「山地運動戰」的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擅自訪問台灣,帶給蔣介石新機

劉玉章

劉廉一

聯軍在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

仁川

美軍傘兵配合仁川登陸

美軍登陸後的仁川

麥克阿瑟親臨前線,在艦上指揮

    回顧這段歷史,令人疑惑的乃是中共曾堅決表示要盡快「解放台灣」,也在積極準備中。美國也認為共軍將於一九五〇年攻取台灣, 急令撤退所有在台美國工作人員及眷屬。而台灣海峽秋末及 冬季有強勁的東北風,夏季與初秋颱風不斷,整年唯有在春 末夏初較為風平浪靜,適於大軍渡海。鄭成功、施琅均於此 際過海以成大業。為何中共錯過了大好時機,直到仲夏(六 月二十五日)還沒有發動攻台?莫非是早已得知韓戰爆發在即,東北必將有危機,隻得棄台而保東北了?

美軍威脅到中國東北、毛澤東決定抗美援朝

    韓戰開始後,毛澤東立即下令鄧華、洪學智率十三兵團緊急開赴東北, 同時一再對美國提出警告。但是否入朝參戰?內部反對的意見居多,主要是抗戰、國共內戰多年,民窮財盡、百廢待興、 人民厭戰。譬如粟裕、林彪都稱病而不願領軍入朝。當時聯 軍在仁川登陸,切斷北韓軍退路,金日成已接近崩潰,打算 到東北成立流亡政府。麥克阿瑟躊躇滿誌,進軍北韓,逼近 鴨綠江畔,威脅到中國東北,提議轟炸東北,揚言十一月底感恩節前結束戰爭。毛澤東乃力排眾議,雖在史達林失信,不出動空軍支援的困難情況下,斷然決定派彭德懷率「誌願軍」入朝「抗美援朝」,「禦敵於國門之外」。

13兵團司令員鄧華

13兵團副司令員洪學智

五次戰役及雙方對峙、坑道戰、停火

   「雄赳赳!氣昂昂!越過鴨綠江!」從十月十九日開 始,首批二十四萬大軍趁夜渡江,到次月中旬,入朝「誌願軍」已達 三十萬,而到第二年春第次戰役結束後,中共中央決定部隊輪換入朝,使各軍都能到朝鮮接受鍛煉,取得現代戰爭的經驗。在第四次戰役過程中,誌願軍大量部隊先後入朝,到4月中旬,已達16個步兵軍共48個師,7個炮兵師、4個高炮師、4個坦克師、9個工兵團、3個鐵道兵師和兩個直屬團,再加上其他機關部隊,在韓「誌願軍」總數已高達九十五(註:錄自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

    雄赳赳!氣昂昂!越過鴨綠江,誌願軍入朝

      麥克阿瑟雖英武一世,但未嚐過毛主席的「人海戰術」 與「山地運動戰」,隻得狼狽地退回三十八度線。三次攻擊後, 「較勁」已夠,彭德懷認為無力再戰。當時由印度為首諸國在聯合國提議停戰,並醞釀中共進 入聯合國。但史達林與毛澤東均不肯罷手,勒令發動第四、 第五次攻擊,進軍越過三十八度線。在美軍反攻下,中共 敗退回到三十八度線之北。接著雙方對峙、坑道戰、和談了兩年多,直到一九五三年,史達林去世後,才簽訂停戰協定,結束了歷時三年的烽火。

 

彭德懷在朝鮮戰場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

上甘嶺坑道戰

上甘嶺誌願軍炮擊

和談了兩年多

簽訂停戰協定

彭德懷在停戰協定簽字

克拉克在停戰協定簽字

蘇聯是最大的得利者

    韓戰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與以 美國為首的民主集團之間冷戰中的首次大戰。其結果奠定了之以後 數十年南北韓對峙及遠東政治的格局;蘇聯得以長期在遠東無憂,延緩了其全盤崩潰之日;美國自韓戰之後,又在越南、東南亞紛忙二十餘載。

中共付出極大代價、功過有待曆史評斷

    中共在韓戰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輪調入朝參加朝鮮戰爭的總兵力超過三百萬,最後於1953年夏季同時在朝的誌願軍高達135萬人。死傷慘重,經濟破損、 建設遲緩,特別是造成中國二、三十年與西方隔絕,排除在聯合國外,民生凋敝、政治落後,演化出悲慘的「文化大革 命」,有「犧牲了一代」之說。但中共在韓戰與美國對抗三年,得以平分秋色,增強了百年來飽經列強侵淩的的民族自信。中共借韓戰購得蘇聯現代化的武器,將解放軍由「小米加步槍」進化到現代化,其後並派大批專家協助中國建設,增強了中國的 國防與經濟實力,排除了重演百年來列強蹂躪的悲劇的可能。這許多功過還待將來的歷史評鑒。

韓戰給予國府新機、台海對峙至今

    另一方麵,朝鮮戰爭帶給國府新機,使其得以在台灣重整、建設, 經濟起飛,並啟發大陸走向改革開發;同時國府痛定思痛, 宣布「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台海對峙至今。

    朝鮮戰爭在歷史上留下的影響是深遠悠長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鐵森先生(女士),
多謝提供的數據。因為我手頭有許多組數據,很難判斷,無法提出來。但根據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中所報道的有關第二、第四兩次戰役雙方兵力的對比(請見如下節錄),與吾兄所引用的數據有相當的差距。
第二次戰役:
解沛然接著說:“敵人為了實現他們的這一計劃,已先後將擔任警衛漢城、“清剿”後方人民軍任務的美軍第25師,新征集來的土耳其旅,英第9旅北調西線前線;將從美國本土調來的美第3師調到東部前線。這樣,敵在前線的地麵作戰部隊,有5個軍13個師3個旅和1個空降團,共計22萬餘人,比第一次戰役增加了8萬餘人,且主要是美英軍。敵人的空軍也增加了兩個新式噴氣戰鬥機聯隊,共擁有飛機1200餘架。大有勢在必得的勁頭兒。“ 解沛然說到這兒,看了彭總一眼,又說:“我們第九兵團的主力已先後從輯安、臨江入朝,擔任東線作戰任務。這樣我在朝兵力達到9個軍30個師38萬餘人,為敵人前線地麵作戰部隊的1.7倍。其中東線我15萬餘人,敵9萬餘人,為敵之1.66倍;西線我23萬人,敵13萬人,為敵之1.75倍。東、西兩線我軍兵力均占優勢。”
第四次戰役:
在第四次戰役過程中,我軍大量部隊先後入朝,到4月中旬,我軍已達16個步兵軍共48個師,7個炮兵師、4個高炮師、4個坦克團、9個工兵團、3個鐵道兵師和兩個直屬團,再加上其他機關部隊,總兵力已達95萬人,比剛出國時增加了3倍還多,特別是由於技術兵種增加,彈藥,油料的消耗大幅度增加。顯然,這樣百萬大軍的後勤供應,再靠”東後“來代管,已力不從心。
在朝鮮戰爭中,高崗在東北、洪學智在朝鮮,他們兩人負責後勤補給,責任艱巨,功勞很大。洪學智提供的數據應該是可信的。
再次感謝您來函討論!
鐵森 回複 悄悄話 誌願軍與聯合國軍兵力對比問題
抗美援朝頭四次戰役,誌願軍(後來的中朝聯軍)都是在總兵力甚至地麵部隊兵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與聯合國軍作戰的。我們來列一下這幾次戰役開始前雙方的兵力對比:

第一次戰役:
聯合國軍(以1950年9月底的兵力計算)總兵力44.6萬人,地麵部隊總兵力35萬人;
誌願軍(隻有地麵部隊)總兵力31萬人。
第二次戰役:
聯合國軍總兵力55.3萬人,地麵部隊總兵力42.3萬人;
誌願軍(隻有地麵部隊)總兵力45萬人。
第三次戰役:
聯合國軍總兵力51.7萬人,地麵部隊總兵力38.7萬人;
中朝聯軍(隻有地麵部隊)總兵力35.5萬人,其中誌願軍約28萬餘人,9兵團完全退出作戰休整。
第四次戰役:
聯合國軍總兵力50.7萬人,地麵部隊總兵力37.7萬人;
中蘇朝聯軍兵力34.5萬人(蘇聯空軍按1萬人算),中朝地麵部隊兵力33.5萬人(誌願軍約26萬餘人)。
以往我們談到抗美援朝,一般都認為誌願軍人多但武器差,聯合國軍人少但武器裝備好。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誌願軍(後來的中朝聯軍)是從第五次戰役開始才在人數上占有優勢的。
在第五次戰役前,誌願軍不僅在總兵力上不如聯合國軍,即使地麵部隊人數也比聯合國軍少(隻有第二次戰役時比聯合國軍多一點,即45萬:42.3萬)。
boyi0127 回複 悄悄話 韓戰“深遠“影響

誠信先生(女士):多謝來函發表高見(見附件)。您說得很有道理。我從上世紀70年代起,常去大陸講學,參加合作建設工作,見到的情況大概是今天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譬如1978年我去杭州,興致衝衝地要去參拜嶽飛墓,結果被告知早在文革被砸光了;孔子、孟子都還沒有“平反”,看不到有關他們的書籍;許多廟宇都關著門;去八達嶺長城,隻有我們幾個人,沒有一家商店,老百姓沒有錢,也沒法子去長城看看;還有當我降落在北京機場時,隻見到我們那一架客機在滑行,- - - -。更令我難過的是老百姓的思想閉塞,居然有些人還不知道人類已經登上了月亮!

本文中我提到:

朝鮮戰爭帶給國府新機,使其得以在台灣重整、建設, 經濟起飛,並啟發大陸走向改革開發。

這是我從童年至今遭逢的深切感受。您想想,上世紀70年代,台灣不是發展經濟、欣欣向榮,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是跟著毛主席、江青批孔批林,除四舊,- -- -,那又會是什麽光景?

80年代,陳立夫曾提議國民黨拿出一百億美金到大陸搞合作建設。他很了不起,有遠見!隻惜蔣經國沒能采納。

四、五十年來,我從事合作建設,在改革開發的洪流中,親見大陸驚人的進步,中國人民了不起!

這些也可當作我對韓戰“深遠“影響的片段敘述吧!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感謝前輩分享大作, 對韓戰發起的細節描述栩栩如生, 受益匪淺,學到很多。 但文中未提及韓戰對中華民族的重大影響:

1. 韓戰後中共無力攻台, 使得中華文明在台灣得以存續發展。 偉大領袖毛主席曆經27年的努力 ,通過“批武訓”,“反右”,“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上山下鄉”,“廢除高考”,“批林批孔”等等一係列偉大部署,成功殲滅中華文明,使得五千年文明永久消失於中華大地。

2. 韓戰中,毛主席的唯一可以繼承政權的兒子毛岸英意外犧牲, 給毛死後中國改革開放, 國家得以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和繁榮, 帶來可能的機會。 如果毛岸英活著, 毫無疑問, 當今中國大陸會比朝鮮更淒慘。 因為, 他一定會被宣傳為帶領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越過鴨綠江”, 並打敗美國野心狼, 保衛挽救人民共和國的偉大英雄,毫無異議地成為毛主席接班人。

Justness 回複 悄悄話 中共贏得內戰勝利的原因並不複雜。

蘇共借二戰勝利之際,在東北亞扶植兩個傀儡政權,中共和北韓。之後指揮兩個傀儡政權發動韓戰。美蘇兩國解密文檔顯示韓戰中共死亡近百萬人。

毛是蘇共指定的頭。二戰後中共在蘇共直接指揮策劃下,從哈爾濱周邊地區召集大約80萬人,發動內戰,遼沈戰役結束四野兵力達150萬。使用蘇共提供的各種武器,包括T34坦克,所向披靡,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

至今為止,不讓中國人知道哈爾濱名字由來,及內戰和韓戰的真實信息。

---------------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淩晨韓戰爆發,四野三個師為主力整編成約15萬人民軍的十個師,裝配約185輛T34/85坦克,將韓國軍打得節節敗退。T34/85坦克是蘇軍二戰主戰坦克,也武裝了四野,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中共至今為止嚴密封鎖這類信息。美軍此時在遠東沒有重型武器,隻好調派駐守日本的24步兵師登陸韓國遲緩人民軍推進速度,師長被俘,構築釜山環形防禦圈。

8月23日,為了能再度向釜山發動攻勢,人民軍在蘇聯又成立了第16、17坦克旅,兩旅均為單一坦克兵種部隊,人員以蘇聯教官培訓的在蘇朝鮮人後裔為主。第16旅轄坦克第41、42、43團,每團15輛T-34/85,共45輛。第17旅轄坦克45、46團,每團20輛T34/85,共40輛。這2個旅在組成後,經中國東北運抵平壤,再由平壤誓師南下,參加對釜山的攻勢。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美軍重型坦克投入韓戰。至10月31日,很快把約300輛T34/85坦克消滅,擊敗人民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