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烏蘭巴托 歎外蒙古今昔
卜一
2000年初夏之際,我與老妻應友人邀請去外蒙古遊覽。在我的腦海裏外蒙古是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土,一望無際的戈壁、草原,牛羊成群。那兒有過輝煌的歷史,那時卻是全球最與世隔絕,最落後的地方之一。能有機會去外蒙古看看,當然不能錯過。
俄國風味彌漫滿城的烏蘭巴托
一大早,我們一行七、八人飛向烏蘭巴托。越過長城,出塞外草原、戈壁,約一個半小時,飛機降落在位於海拔1300多米大草原上的烏蘭巴托機場。
烏蘭巴托,原名庫倫,西元1778年清乾隆年間在土拉河(Tuul)邊始建。20世紀中葉,為紀念外蒙古革命領袖蘇黑巴托爾(Sukhbator)改名為烏蘭巴托,意為「紅色之英雄」。烏蘭巴托人口約六、七十萬,占外蒙古總人口四分之一,是外蒙古經濟、文化、政治、工業中心。
從機場到市區驅車約半小時。市西南為工業區,建有很大的火力發電廠,這裏的冬天異常寒冷,城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供暖。進入城區,市區麵積不小,新舊建築錯落,沒有什麼高樓,有許多俄式的居住公寓,看起來相當落後。路過一條市內的主要幹道,路邊廣場上立著列寧及蘇黑巴托爾的塑像。整個城市充滿俄國風味,沒見到一個中國字的招牌,也鮮見蒙文,現外蒙採用的文字是用俄文字母拚音的蒙文。蘇聯時期,特別是史大林(斯達林)時代,蘇聯政府對外蒙施行強製俄化政策,殘酷地摧毀蒙古文化及中華文化(去中國化)。連成吉思汗的事蹟也一直被禁止傳誦(請見附件一),近年來才有所開放,如今在外蒙古到處可見許多紀念成吉思汗的文物和商品。
居民區及火力發電廠
烏蘭巴托市內主街,有如70年代中國,十分落後
黃教受蒙古人支持而興
我們住在市內最大的旅館「成吉思汗酒店」,為四星級酒店,是外蒙古少有的現代化 旅舍。
土拉河流過烏蘭巴托市內
市內最大的旅館-成吉思汗酒店
到了旅舍稍作休息,就外出遊覽。首站參觀外蒙古最大的喇嘛廟-甘丹寺(Ganden) 。蒙古人原信仰薩滿教,後受藏教影響很大,有著源遠流長,交融扶持的關係。元初,蒙藏開始交往。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利用藏教薩迦派幫助其統治西藏,任命藏人喇嘛八思巴為國師,確立八思巴在西藏的領袖地位,.後來八思巴曾仿照藏文字母創製蒙古文新字。
劫後僅存的喇嘛廟-甘丹寺
15、16世紀,藏教格魯派(黃教)興起後,達賴三世(後追封)索南嘉措於1577年前往青海會晤蒙古默特部俺答汗,兩人互贈尊號。俺答汗贈索南嘉措一個尊號「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始於此,達賴為蒙語「大海」之意,喇嘛為藏語「上師」之意。後俺達汗去世,索南嘉措到內蒙為其誦經,並宣傳黃教,他在由內蒙古去北京途中圓寂。1589年,俺達汗之曾孫,蒙古人雲丹嘉措被認定為轉世的四世達賴。這也是歷史上唯一的非藏族達賴。
黃教的興起與蒙古的關係非常密切,明末達賴五世與班禪四世時期,西藏噶瑪政權對黃教採取排擠的政策。達賴與班禪遂邀請在青海的蒙古汗王固始汗入藏,推翻了噶瑪政權,固始汗取得西藏統治權,黃教從此興旺起來,達賴、班禪成為西藏兩大宗教領袖。清初,達賴五世與班禪四世進京接受順治隆重禮儀冊封。後來固始汗家族逐漸衰亡,其政治統治地位由達賴與班禪取代,達賴與班禪遂成為西藏政教領袖。
清代在蒙古大力推展黃教
清代初年,清政府大力向蒙古推展藏教,外蒙古形成「哲部尊丹巴」活佛,內蒙古也形成「章嘉活佛」。達賴、班禪、哲部尊丹巴、章嘉發展為黃教四大活佛係統。到了清代中葉,大部份蒙古人信仰黃教。20世紀初,外蒙有近600個喇嘛廟。
史大林毀黃教
但當1936年到1940年間,在史大林的指使下,喬巴山將所有喇嘛廟關閉、搗毀,約一萬七千喇嘛被屠殺。蘇聯解體後,黃教逐漸恢復,但浩劫過後剩下的廟宇已經很少了。
男子豪放、女子柔美
走入甘丹寺,發現其佈置與西藏、青海的喇嘛廟相似,有釋迦牟尼像,宗喀巴像,還有過去佛與未來佛像,規模不大,但富有蒙古特色。蒙人來上香的可不少,熙熙攘攘中有許多著各色的旗袍,大學生模樣的女孩,據說當天是大學的畢業典禮,她們都到喇嘛廟來祈福。她們看起來除臉稍寬以外,與中國人沒大的分別,活潑可愛。
畢業典禮後,到喇嘛廟來祈福的大學女生
參觀完喇嘛廟又去了一個音樂廳,欣賞蒙古音樂、舞蹈及特技表演。蒙古人善弄弦樂,歌聲婉轉悠長,別有一番風味。蒙古柔技聞名於世,我們當然也沒有錯過。舞臺上女演員身體柔軟如水,在一米寬的圓桌上任意造型,令人歎為觀止。蒙古族傳統的角鬥、摔跤表演深深滲透著大草原的氣息。蒙古族人民真是男子豪放不凡,女兒細膩柔美。
舞臺上女演員身體柔軟如水
蒙族、漢族,至親至密
回旅館的路上,路過一個博物館。館內佈置陳舊,但內容卻很齊全,人文、地理知識一應俱全。外蒙有一望無際的戈壁、草原,也有綿延不斷的大山、森林和湖泊。來自西北森林區的各種飛禽野獸標本,製作精良,栩栩如生。
館內對外蒙古歷史的介紹非常詳盡,從古代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遼、成吉思汗——蒙古、韃靼、直至近代蒙共革命與獨立都一一說明清晰明瞭。蒙古族與漢族自古以來不斷爭戰與融合,至親至密。
鮮卑
東胡一係的鮮卑人是對中華文化發展產生最大影響與貢獻的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北魏、契丹(遼)和蒙古(元)三個朝代。鮮卑人,周代稱「山戎」,其先出自「大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1980年呼倫貝爾考古工作者發現大興安嶺北麓的嘎仙洞鮮卑先祖石室,找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遣中書郎李敞臻往大興安嶺的鮮卑先祖石窟舊墟中做的石壁刻文,證實鮮卑拓跋氏出自大興安嶺的紀實。
大興安嶺北麓的嘎仙洞鮮卑先祖石室
大興安嶺北麓的嘎仙洞鮮卑先祖石室
鮮卑人原居住在大興安嶺的叢林中,以狩獵、採集、漁獵為生。後南遷,先在草木過渡帶生息,再南抵呼倫貝爾草原。漢代匈奴入侵呼倫貝爾,鮮卑人曾退往大興安嶺,後漢伐匈奴,鮮卑南下佔據匈奴故地。漢末、三國時代,檀石愧領導、統一鮮卑,勢力龐大。後部落離散,宇文、慕容、拓跋諸部各自在今日遼寧、河北、內蒙活動;另乞伏部遷往雍、涼二州(今陝、甘、寜交界),慕容別支的土穀渾則進入青海高原。五胡十六國時代,鮮卑族先後建立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五個政權。
北魏
鮮卑拓跋部從呼倫貝爾南遷大澤,於315年建立代國,376年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前秦解體,拓跋珪於386年乘機復國,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北)。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中國北方長達一百三十多年的紛亂割據局麵。
北魏(386-534年)統一、統治北方長達148年,特別是其中馮太後與魏孝武帝厲行漢化,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及文化發展做出巨大深遠的貢獻,同時也為後續的北周、北齊,以致全國重歸統一的隋唐奠定了基礎。
漢、鮮卑及其他少數民族在這一時期高度融合,增添了漢民族的內涵與血緣。隋煬帝的母親和李世民的祖母、皇後都是鮮卑人,而今天的中國人又有幾個能說自己沒有蒙古鮮卑人的血統呢?中國歷史上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就是在這種民族的大融合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成吉思汗與蒙古
蒙古出自鮮卑支係,原居於大興安嶺西麓,以狩獵為生,後南遷至額爾古納河畔,並居留於此直到隋代,被稱為蒙兀室韋。隋、唐之際(第七世紀末),蒙兀室韋開始南下至呼倫貝爾草原,在那裡生活前後約三百年。從唐代中、晚期(第八、九世紀),蒙兀室韋開始陸續西遷,一部分遷到蒙古高原東部的肯特山區,另一部南遷到陰山地區,這次的遷移一直持續到五代及宋初(第十世紀)。
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肯特山區的蒙兀室韋人,經過三百年的發展,繁衍成尼倫蒙古和迭兒列勒蒙古諸部,相互征戰。1162年,鐵木真誕生於肯特山區的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畔的蒙古乞顏部。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是來自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部落。後來鐵木真的大皇後孛兒台,也是來自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部落。
鐵木真少年喪父。 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其堅毅勇敢的素質,其後他恢復祖業,多年征戰,兼併蒙古各部。 在這些戰爭中有十三翼、闊亦田等六次重要戰役是在呼倫貝爾草原進行的。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裡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稱成吉思汗。
其後成吉思汗滅西遼、西夏,南下攻金。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消滅花剌子模。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 其後他的子孫又幾度西征橫掃歐亞,建立欽察、察合台、伊利幾個汗國,並統一中國,建立元代。 他的西征使其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征服者,雖然殺伐過度,破壞了當時中亞、東歐的社會,但也促進了東西的交流,對全人類歷史的影響至為巨大。
成吉思汗
蒙、滿交往、通婚,關係密切
蒙古人於明代與滿族人交往、通婚,關係非常密切。清入關前,部分的蒙古部落已臣服於清。現躺在河北遵化清東陵大門外,大名鼎鼎的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太後就是蒙古人。
沙皇插手,外蒙「自治」
十七世紀俄國進入西伯利亞,向東擴張,開始企圖染指蒙古。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在俄國沙皇的誘導、指使下,有些蒙古貴族乘當時中國內亂紛乘,清政府無暇顧及,開始醞釀「自治」。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正式宣佈「獨立」,哲布尊丹巴自稱「大蒙古帝國田光皇帝」。其後袁世凱與俄國妥協,1913年與帝俄簽訂《中俄協定》,1915年又與俄、蒙簽訂《中俄蒙條約》,承認外蒙的自治權,也就是俄國對外蒙古的「控製」,但俄國承認中國擁有對外蒙古的宗主權以及內蒙古的控製權。
徐樹錚收複外蒙古
1917年,俄國革命、內戰爆發,歷時3年,白俄及蘇聯無力顧及新獨立的外蒙古。1919年,北洋政府皖係將軍徐樹錚率兵前往庫倫(今烏蘭巴托),宣佈取消獨立,外蒙古重歸中國。當時中國朝野振奮,孫中山先生曾讚揚徐將軍,稱之為「今世之班超」。可惜好景不長,一年後,徐因內戰回北京,不久失勢。未久,庫倫被恩琴男爵領導的白俄軍佔領,中國軍隊由高在田,陳毅(註:非二野陳毅)率領退往買賣城。
被孫中山譽為「今世之班超」的徐樹錚
蘇俄唆使外蒙「獨立」
1921年,蘇黑巴托爾、喬巴山等在外蒙成立蒙古人民黨。在蘇俄的幫助下,他們擊敗了中國軍隊,後來又驅逐白俄,進駐庫倫,成立了「蒙古國」。於1924年,將其改名為「蒙古人民共和國」。原屬外蒙古,位於其西北地方的唐努烏梁海(TUVA)地區卻在蘇俄的唆使下,脫離外蒙古「獨立」,後於1944年被蘇聯併吞。早期的北洋政府,和其後的國民政府直到1945年8月前都堅持外蒙古和唐努烏梁海是中國的領土,主權屬於中國政府。
蘇黑巴托爾(左)和喬巴山
恐怖肅反、反華,十萬人死亡
1923年,蘇黑巴托爾突然離奇暴斃,喬巴山接替取得領導權,聽令於莫斯科。後來史大林鬥倒托洛夫斯基,喬巴山乃唯史大林之馬首是瞻。30年代,史大林在蘇聯實行恐怖肅反,喬巴山也在蒙古大肆誅殺異己、知識份子和喇嘛。據統計在蒙古約有三萬以上,甚至可能高達十萬人喪生,其中一萬七千喇嘛被殺,全國的寺廟大多付之一炬。
同時在蘇聯的支持下,喬巴山大力反華、排華。在外蒙的中國人多被屠殺或驅逐,中文及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多被禁止,此後外蒙古與中國徹底隔絕,僅在五十年代,恢復過短暫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蘇聯掠奪了外蒙古大量自然資源。特別在二戰期間,他們強迫外蒙古全力支持蘇聯歐、亞戰場,致使外蒙古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5年2月,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美、英、蘇三國領導在黑海邊的雅爾達聚會商討結束戰爭的問題。史大林對美國要求蘇聯在歐戰結束後儘早參加對日作戰,提出一係列條件。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維持外蒙古現狀」,也就是「承認外蒙古獨立」。美、英、蘇遂簽署了「雅爾達密約」。但當時有關外蒙古獨立及其它條件還未徴得中國國民政府的同意,羅斯福和邱吉爾遂讓史大林和國民政府直接磋商。
是年夏,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派遣宋子文,蔣經國,王世傑,傅秉常等前往莫斯科與蘇聯談判。8月14日,王世傑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宋子文以行政院長身份在場監禮。中國承諾租借東北的旅順給蘇聯。大連作為“自由港”,和中長鐵路一同由中國與蘇聯共管。並由外蒙古自行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是否「獨立」。以這幾項條件換取蘇聯承諾不支持中共及新疆割據,和保證將東三省的主權及時歸還國民政府。史大林在場監禮,這個老謀深算的梟雄得意洋洋地完成了他欺淩中國的又一傑作。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定引起了中國民間激烈的反應,譬如國民參政員胡秋原就說道:「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實在是不折不扣的賣國條約!」但國民政府卻表示「甚為滿意」。當訪蘇代表團「載譽」回到重慶時,國民黨大員們彈冠相慶,歡欣鼓舞。
外蒙古投票公決,百分之百擁護蒙古獨立
1945年9月,蒙古人民共和國小呼拉爾主席團宣布,將在10月20日在全國各地舉行全民公決“外蒙古獨立”。10月,國府內政部次長雷法章率領了一個12人的代表團前往蒙古「觀察」外蒙古「全民公決」 。在蘇聯政府及軍隊的掌控之下,外蒙古喬巴山政府發動聚會,採用「口頭」及「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投票。近五十萬的選民中,除了一萬多人不在投票地區,未能參加投票,其他「全部贊成」 外蒙古獨立。10月22日,外蒙古中央公民投票事務委員會公布全民公決結果。在全國494960名投票人中,實際投票者為487409人,即投票率為98.47%。所有487409人,百分之一百投票擁護蒙古獨立。
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其後國民政府內戰失利,撤到臺灣,於1953年2月25日宣佈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時將外蒙古和唐努烏梁海又劃入了教科書及公定的中國地圖內。但事實上,覆水難收,國民政府此舉隻不過是時過境遷,自我解嘲的小把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緊接著,蒙古人民共和國發表聲明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6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不久,毛澤東前往蘇聯訪問。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中共與蘇聯簽定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對「外蒙古獨立」 問題,雙方同意在條文中一字不提,但在簽約前的公報中體現。19 6 1 年,外蒙古進入了聯合國。
市容蕭條,民不聊生
外蒙獨立後,遂成為蘇聯的一個軍事武裝區。50年代末到60、70年代,中蘇關係緊張,蘇聯在中蘇邊境及外蒙陳兵百萬,使得中國急呼「備戰、備荒」 、「深挖洞,廣積糧」,大大延緩了中國的經濟建設。對外蒙古而言,蘇聯大軍剝奪了蒙古人民勞動生產的成果,封鎖了外蒙古與世界的交往,使得外蒙古民不聊生。
我們離開烏蘭巴托到西麵草原上的河溪去釣魚。沿途道路破爛,行車顛簸。過幾個小鎮,市容蕭條,市場商品缺乏。到從前成吉思汗的都城-和林,隻見寺廟及建築大多在史大林時期被破壞。導遊告訴我們,外蒙古人民在蘇聯控製下,幾代都營養不良。無怪乎在外蒙古幾天,我們沒看到幾個「蒙古大漢」 。在草原上,我們見到競選的演說聚會。自1989年蘇聯解體後,政治體製改變,走向民主,但問題很多,經濟情況積陳難轉,民生改進緩慢。
市容蕭條,市場商品缺乏的小鎮
成吉思汗的都城-和林,寺廟及建築大多在史大林時期被破壞
草原上的競選演說聚會
換毛的駱駝與幾代營養不良的「蒙古大漢」
偶見小販 夜景淒涼
回到烏蘭巴托。傍晚在大街上散步,偶爾見些活動小木房裏的小販,賣的東西十分有限,肥皂、香煙,餅乾,每家一樣。其他商店晚上都關了,沒什麼夜景可言,與我70年代回中國見到的情形相仿。據導遊說,現在市場上的貨物均是內蒙古貨品,外蒙人對中國貨十分喜歡,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欣欣向榮十分羨慕,也流露出幾許血濃於水的兄弟情懷。六月的傍晚還有幾分清涼,街上也沒什麼好看,我們遂回房休息,準備次日回程。
滄桑歲月 坎坷辛酸
次晨,離開烏蘭巴托,飛返北京。回思外蒙古的今昔寫照,它真是一個可愛的地方,但現在它也無疑地是全世界最與世隔絕、最落後的國家之一。此行令我深深體會到近百年來外蒙的滄桑歲月,和俄國唆使外蒙古獨立及“去中國化”所帶給外蒙人民的坎坷與辛酸。
後記
這篇文章是我二十年前訪問外蒙古時寫的。近二十年來,外蒙古開發了在與內蒙交界不遠的巨型銅礦,經濟改善許多。看到一些錄影,烏蘭巴托現已建了許多高樓大廈。同時建了很大的成吉思汗紀念廣場。糟糕的乃是外蒙許多年輕的牧民都放棄了畜牧生活,跑到烏倫巴托城旁,搭起蒙古包而居。造成龐大的帳篷城,生態環境很糟,社會問題也多。而在我近年訪問內蒙的旅途中,也得知外蒙的牧民經常到邊境來與中國人交易,他們非常喜歡中國的東西。我很希望再能有機會去外蒙看看!
附件一:蘇俄摧殘蒙古文化
1921年,蒙古人民黨在蘇俄的協助下,獲得獨立。1924年成立社會主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後的蒙古是處於蘇聯的影響和控製之下,讚頌成吉思汗是政治大忌,不但沒有視成吉思汗為民族英雄,還對其給予否定評價,棄如敝屣。
蒙古人民共和國要求各地禁止崇拜和祭祀成吉思汗,任何場所都不得懸掛成吉思汗畫像。所有官方的教科書上都不得稱成吉思汗為民族英雄,“即隻有明確地咒罵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的侵略,揭露蒙古統治階級對中亞、伊朗及東歐各國的‘毀滅與破壞’的作品才是好的”。有違此禁,即遭肅清的命運。布裏亞特蒙古學者紮姆查蘭諾(Ts.J.Jamtsarano)於1936年出版的《十七世紀蒙古編年史》中頌揚蒙古文化,並且認為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時期是蒙古史上“政治與精神上欣欣向榮的時代”,便被關進古拉格。蒙古人民革命黨元老、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阿瑪爾(A.Amar),便因為公開肯定成吉思汗的曆史地位而遭清算。1962年成吉思汗誕辰800周年之際,蒙古中央宣傳部長鐵木爾·奧其爾(TomorOchir)舉辦了成吉思汗紀念活動。此事惹得蘇聯大發雷霆,正在莫斯科的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一書記澤登巴爾(Y.Tsedenbal)聞訊趕緊致函人民革命黨中央:“成吉思汗是一個恐怖主義分子,不是民族英雄”,特木爾·奧其爾以下大批人被處死、流放。
除了將成吉思汗視為野蠻殘忍的侵略者以外,蒙古人民共和國還長期諱言成吉思汗,1949年10月27日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作出的《關於學校中蒙古曆史、文學課教授情況》的規定中明確指出:“不許歌頌和讚揚成吉思汗”。
1990年以後,蒙古國脫離蘇聯控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民主化。自此以後,成吉思汗崇拜在蒙古複活,對成吉思汗的評價也陡然上升,成為蒙古人心目中無可取代的民族英雄。
1990年3月1日,當時的蒙古總理索德諾姆(D.Sodnom)在記者會上表示:“多年來,隻從單方麵來看成吉思汗,將他視為一個侵略者……蒙古正修訂曆史……準備重新評估成吉思汗在曆史上的好壞各方麵的角色”。其後成吉思汗的形象在蒙古國全麵重塑,蒙古各地開始興建成吉思汗銅像和紀念碑,歌頌成吉思汗豐功偉績的電影、小說、舞台劇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以成吉思汗命名的蒙古企業和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以至於蒙古政府不得不立法限製。[5]
蒙古國政府更於成吉思汗開國800周年的2006年舉行國際性慶典,將蒙古的成吉思汗崇拜推向頂峰。如今,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無限敬仰,成吉思汗亦成為蒙古國的象征。
附件二一:外蒙古草原的麵包
在愚作《到外蒙古釣大魚》中有一段:
次日早起,四下走走,河裏淺水都結了冰,六月初的高原之夜是很冷的。這裏四周遍佈小山巒,清草遍山,營地附近多為河道,佈滿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塊,大小樹木叢生其中。找到一塊淺褐色的石塊,看起來與烤好的麵包相似(請見三張附圖),也許是舊石器時代,古人做的工具。後帶回家中,請客時就放在餐桌上唬人,真有幾位仁兄動手想嚐一口。
二十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塊麵包到底是由自然風化形成的?還是兩三年萬年前的蒙古人製造的工具?”敬請讀者高手給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