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一
1935年底,中共中央紅軍(第一方麵軍)六千餘殘部經過千辛萬苦,損失慘重,抵達陝北,次年第二、第四方麵軍也來到陝北會師。在「長征」進行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主動派其親信鄧文儀前往莫斯科與王明接頭,開始探討國共的第二次合作。經過一年多的談判,以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終於在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正式宣布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全軍共四萬五千人,編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 中共宣布:「取消紅軍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並待命出發,擔任抗日前線職責。 」雖然在一個月後就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以後習慣上卻一直沿用「八路軍」的名稱。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 張雲逸為參謀長,共一萬零三百人。 中國共產黨為對「新四軍」的領導,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八年抗戰中,八路軍與新四軍積極發展,到勝利時已達到與國軍分庭抗禮之勢。 三、四年內戰後,國軍全盤失敗,被八路軍與新四軍趕到台灣去了。 國府於1949年遷台之初,風雨飄搖、人心惶惶,談「八路」及「四路」色變。
當時我在台北還屬童稚之齡。台北市有一路「八路公共汽車」,由城最西邊的西門町,經城都路、衡陽路、介壽路、信義路,通往東門、師院附中(今師大附中)向東行到三張犁,乃是台北東西走向的幹線,猶如今日北京的一號地鐵。 當時車少人多,這「八路」是許多居民上班、上學必乘之車,不論暑夏寒冬、炎日陰雨, 大家等「八路」 一直是「望眼欲穿」,總想「八路快來」 !對「八路」 是「倍感親切」。 隨後就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在等待「八路軍」。
另外還有"四路",路線是一個環形,經過公館、台灣大學、羅斯福路、城中心、火車站,新生南路,最後繞回台大、公館,猶如今日北京的二號地鐵。 這也是台北市非常重要的一條路線。
好景不長,沒多久的一天,台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的服務人員來換站牌,再一看來的「八路」公車號碼也改變,成為「二十路」了。 台北市從此再也沒有八路了。 當然「四路」也沒有了,改成「零南路」。
六、七十年過去了,隻是當年等待「八路」和「四路」,「望眼欲穿」的期待情景依然在我心頭!
上世紀50年代臺北的公共汽車
火車站
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