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泰
蔣介石的頭號謀士—楊永泰
卜一
蔣介石從黃埔建軍開始,直到退守台灣去世,在中國政壇縱橫捭闔、叱吒風雲長達半個世紀。其手下文臣武將,多不勝舉。其中最為傳奇、對蔣幫助最大、死得最淒慘的莫過楊永泰。
出生與少年
楊永泰,字暢卿,1880年生於廣東茂名的一個殷實之家。幼年受過嚴格的傳統教育,17歲考中秀才,21歲進入廣州高等學校,開始接受西方教育。一年後轉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律。畢業後回到廣州,擔任《廣州報》記者和編輯。由於他文筆流暢、思維敏捷、立論深刻、思想通達,很快就在廣州小有名氣。
擁護君主立憲、加入中華革命黨討袁
1908年,楊永泰躋身為廣東省谘議局議員,不遺餘力地為“君主立憲派” 呐喊。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楊永泰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國會議員。1914年,袁世凱廢掉國會,楊永泰離開北京前往上海。在那裏遇到黃興,相談甚歡,一同組織歐事研究會。隨後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積極反對袁世凱稱帝。後投筆從戎,離開上海回到廣州參加滇軍李烈鈞的護國運動,並擔任軍務院財政廳長。
拋棄孫中山、入幕滇桂軍閥
袁世凱在全國討伐聲中憂憤而死,護法運動結束。期間楊永泰與政學會張耀曾、李根源、穀鍾秀等往來密切,擁護段祺瑞對德宣戰。當時廣州有兩股勢力,一股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時稱中華革命黨),另一股是以滇桂軍閥唐繼堯、陸榮廷為首的西南實力派。孫中山指定楊永泰出任護法軍政府財政廳長,但楊永泰閱曆淵博、老謀深算,他認為孫中山雖推翻滿勤,聲振四海,但一無兵權,加之組織鬆懈,隻是個空架子,不成大器。於是對孫中山的任職遲遲不就,遭到多數國民黨人的鄙視。緊接著,西南實力派聯合,排擠孫中山。孫中山被逼離開廣州去了上海。岑春煊、陸榮廷等西南實力人物遂邀請楊永泰出任廣東財政廳長。楊永泰非常高興,認為找到了可靠的靠山,立即走馬上任;幹的十分起勁。一年後就晉升為廣東省長。
孫中山
陸榮廷
可是好景不長,孫中山離開廣州後,西南實力派主持的軍政府內部矛盾激化,滇係唐繼堯轉而支持孫中山來對付桂係。1920年夏,孫中山令陳炯明率粵軍返回廣州,驅逐陸榮廷出境。是年冬,孫中山偕唐紹儀、伍廷芳返回廣州。次年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唐繼堯和唐紹儀痛恨楊永泰和政學係等人幕後支持陸榮廷逼走孫中山,楊永泰了解到他在廣州已無法立足,於是趕緊輕裝簡從,潛逃到上海。
投靠北洋軍閥
第二年(1922年),楊永泰離開上海,前往北京投靠北洋軍閥政府,次年初再度出任國會參議院議員。不久因曹錕賄選醜聞被揭露,政府國會頓時解體,政學會也隨之偃旗息鼓。楊永泰再度陷入絕境,於1924年無奈地離開北京,到上海閑居。
蟄居五載
這樣楊永泰就在上海度過了約三、四年漫長的無所事事,鬱悶淒涼的蟄居生活。這時他已四十多歲,飽經風霜,卻一事無成,正如同當年劉備在新野五、六年寄人籬下,日月磋跎,老之將至而功業不建,遂有「髀肉之歎」。但是楊永泰還是雄心未泯滅,靜觀時變,以圖再起。1925年,楊永泰任北洋政府段祺瑞主持的善後會議財政委員會副委員長,事實上隻有個空名。
吃了桂係的閉門羹
這幾年中國的形勢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北洋政府逐漸衰退,國民黨(已改稱中國國民黨)趨於興盛。孫中山采取了「聯俄容共」的策略,得以整頓組織與黃埔建軍,氣象一新。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脫穎而出,領導北伐,1927年春成功地控製了長江流域。但蔣介石班底不夠,躍起太快,難以控製全局,造成寧漢分裂,8月李宗仁、白崇禧趁機逼蔣下野。
蔣介石北伐
見到時勢劇變,楊永泰動起東山再起之念,於是就弄了個「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議」的小差事。不久就寫了一份萬言書給李宗仁、白崇禧,陳述了他對中國政治的主張,意欲投奔桂係。隻是遇人不淑,李、白沒有遠見,也缺乏度量,連個冷處理也沒弄,決定不予理睬。楊永泰丟了臉,但懷恨在心,其後建議蔣介石最先整肅桂係,李、白一敗塗地。
李宗仁(左)、蔣介石(中)、白崇禧(右)
以削藩進言、投靠蔣介石、東山再起
楊永泰一試,吃了個閉門羹,但他並沒有灰心。1928年初,蔣介石卷土重來,回到南京,百廢待興。正巧這時蔣介石的拜把兄弟黃郛因辦理濟案身心交瘁,萌生退意,在即將隱退時對蔣介石說:「海內有奇才楊暢卿先生,胸羅經綸,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吾還不及,國家大計,望公商之。」蔣介石聽後,半信半疑,因為他隻聽說楊永泰是個朝三暮四,在北洋政府打滾多年的政客,至於他有何能力,並沒有任何了解。
黃郛
楊永泰另外有一個政學係的好友——熊式輝,此人當時成了蔣介石的親信,被任命為淞滬警備司令。楊永泰乃托熊式輝向蔣介石進言「削藩」。蔣介石正好來到上海,一聽,正中其懷,立即移樽就教,前往熊式輝的司令部會見楊永泰。楊永泰受寵若驚,欣喜若狂,當下向蔣介石說出了對蔣勢力發展的宏韜大略。他認為蔣介石第一步要做的乃是製服、斬除李、白、馮、閻這些國民黨內部的威脅,建議蔣介石首先對李、白開刀,再徐圖馮、閻和張學良。蔣聽後頓開茅塞,立刻對楊永泰肅然起敬。就這樣,楊永泰入幕,成為蔣介石的重要謀士。在他追隨蔣的八年多時光裏,楊永泰謀劃了對蔣介石鞏固政權和中國曆史進程中極重要的四件大事。
熊式輝
(一)削藩
蔣介石迅速崛起,接著北伐成功,到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全國名義上獲得了統一。但實質上各地方的軍閥擁兵自重,中央政令隻達長江中下遊數省。是以蔣介石在完成北伐後立即遵照楊永泰的謀略開始「削藩」。首先邀請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到南京召開軍隊編遣問題,但經過多次討論均得不出要領。
1929年3月,蔣介石與桂係的戰爭爆發,蔣采用軍事進攻、政治分化、金錢收買等策略,在三個月內瓦解了桂係。6月,李宗仁、白崇禧、黃紹閎被逼赴香港,通電下野。
接下來蔣介石開始對付馮玉祥和閻錫山。首先用金錢收買馮玉祥的部將韓複榘、石友三,最後引發了中原大戰。1930年春,馮玉祥聯合李宗仁、張發奎,推舉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通電全國討伐蔣介石。蔣介石出動60萬大軍,反蔣軍高達80萬,在山東、河南、安徽撕殺了五個月,雙方死傷共30萬人。楊永泰追隨蔣介石調兵遣將,另外花重金收買張學良,最後蔣介石取得勝利,閻錫山下野、避居大連,馮玉祥失權、移居汾陽。
楊永泰的「削藩策」,立竿見影,蔣介石采納後隻花了三年就製服群雄,鞏固了他的統治。
馮玉祥(左)、蔣介石(中)、閻錫山(右)
韓複榘
石友三
馮玉祥
中原大戰
蔣介石與張學良
(二)攘外必先安內
中華民國1912年建立以後,首先麵臨的最重要外患就是日本。日本自甲午之戰打敗中國之後,積極進行侵略滿、蒙及全中國。日俄戰爭後取得旅順、大連以及南滿權益。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一戰後從德國手中強奪山東權益;阻擾國民黨北伐統一,日本食髓知味,欲分裂、滅亡中國,已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勢。1931年9月,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攻占東三省,次年建立偽滿洲國。蔣介石在麵臨內憂和外患之際,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策論,楊永泰是此政策的主要推手之一。
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沈陽
九一八事變,日軍裝甲部隊攻城
日本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
九一八事變後,學生及各界請求抗日
「攘外必先安內」原出自北宋趙普建議宋太宗趙匡義的策論:「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當內外交困,麵臨重大統治危機時,曆代統治者為應付危機、維護統治,常常以安內為中心,努力爭取民心,如果沒有民心的支持,那麽政權將會不存在。因此盲目攘外是危險,而非上策。
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在當時以及至今的史家評論中一直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反對者認為造成喪權辱國、國土淪亡、內鬥不息。但從國民黨的立場和曆史的回顧來分析,這個政策:(1)促使國民政府政權的鞏固,繼續壓製了內部與地方上的反對勢力;(2)爭取到十年(1927-37年)所謂黃金時期的建設、增強了國力;(3)等待到更有利於抗日的國際局勢,在歐洲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的崛起和對外擴張,逐漸形成與英、法、美的對立。而蘇聯史達林極力主張援華抗日,以避免對德、日兩方作戰;(4)促成、提供了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的環境:從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起,國共雙方開始探討第二次國共合作,後經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終於達成統一戰線,一致抗日,最後取得勝利。
(三)逼迫紅軍西竄(長征)
孫中山采取國共合作政策,整頓組織、建立黨軍。他去世後,北伐成功地進軍到長江流域,國共矛盾激化,國民黨開始清黨。共產黨幾次的城市武裝暴動均歸失敗,遂走向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方式。1927年秋從井岡山開始,其後趁國民黨忙於內鬥、混戰,中共在贛閩、鄂豫皖、湘西等山區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其中以贛閩中央蘇區最為龐大。蔣介石於1930年10月,結束對馮、閻的中原大戰不久,立即發動十萬兵力圍剿中央蘇區,沒料遭到慘敗。緊接著又動員20萬,由何應欽率領,進行第二次圍剿,結果又以失敗告終。1931年6月,蔣介石親自出馬,到南昌指揮30萬大軍進行第三次圍剿,依然敗北。
1931年秋,九一八事變發生,是年底蔣介石被逼下野。次年一月重回南京主政,上海一、二八事變結束後,蔣介石立即準備再度進剿中共根據地。就在蔣介石一籌莫展之際,楊永泰向他呈交一份「萬言書」,提出「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策略,分割紅軍與人民,以碉堡戰術步步為營,圍攻、縮小蘇區。
蔣介石欣然采納。4月,蔣介石開始準備進剿張國燾、徐向前領導的中共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麵軍);親自到漢口坐鎮,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躍升楊永泰為司令部秘書長。6月,發起對鄂豫皖根據地大規模的第四次圍剿,紅軍未能對國軍「七分政治、三分軍事」新策略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節節失利。到了10月,紅四方麵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西流竄,最後進入川北,建立川陝蘇區。
楊永泰提出的新策略立竿見影,逼走了紅四方麵軍後,蔣介石於1933年2月親任江西剿匪總司令,在南昌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進行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楊永泰隨蔣介石赴南昌,任行營秘書長兼第二廳廳長。這一次圍剿,蔣介石並未得手,但他接著於是年9月發動規模更大的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節節敗退,到了1934年10月,隻得將主力8萬6千人撤離中央蘇區,開始向西突圍、流竄(長征)。
蔣介石在江西剿匪
蔣介石在江西剿匪
蔣介石在江西剿匪
紅軍反圍剿
中央蘇區紅都瑞金
原盤踞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領導的紅二、紅六軍團也於1935年11月被逼放棄根據地,突圍向西流竄。最後於次年底與中央紅軍(一方麵軍)、四方麵軍在陝甘寧會師。
不到三年時間,蔣介石采用楊永泰的「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徹底地摧毀了中共在長江流域的三大根據地,紅軍軍力損失90%以上,最後遠走到僻遠的陝甘寧邊區。在當時對國民政府已不再具有重大的威脅。
有趣的乃是當中央紅軍突圍西竄時,蔣介石召開軍事會議,研討紅軍的動向,大家都認為紅軍必然是去湘西與賀龍、任弼時會師。會議中隻有楊永泰提出紅軍有可能向更西麵脫走,而渡金沙江,沿大渡河北上與四方麵軍會合。蔣介石及眾人當即否定,認為紅軍絕對不會重踏太平天國石達開在大渡河覆滅的舊路。可是後來的曆史說明了楊閱曆不凡。
紅軍被迫長征
紅軍長征過雪山
毛澤東長征後到陝北
(四)為抗日準備而入川
日本侵華逐步高升,1935年威迫國民政府簽訂「何梅協定」及「秦土協定」,使河北、察哈爾兩省的主權大部喪失。更積極推行「華北自治化」以蠶食、滅亡中國。蔣介石認識到中日之戰已不可避免,當時中共紅軍已殘破遠遁,不足為懼,而德國希特勒法西斯於1933年掌權後,蘇聯史達林表示願意支持蔣介石抗日,國際情勢對國民政府趨於有利。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莫斯科代表王明在共產國際「七大」會議中發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這是個「收編」紅軍的大好機會,也能得到蘇聯對抗日的支援,遂立即派其親信、時任駐蘇聯大使館武官的鄧文儀在莫斯科與王明秘密聯係接觸。次年一月,雙方在莫斯科做了多次會議,表達了國共再度合作進行抗日的意願。其後在國內經過諸多渠道聯係、溝通。最後於是年底由陳立夫與潘漢年在上海談判。雖然沒能達成協議,但為西安事變、七七事變以後達成的民族統一戰線抗日和國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礎。
1935年夏,適逢四川軍閥對紅軍長征過境的防堵不利,急需中央給予彈藥、糧食等物資支援。楊永泰審時度勢,提出中央從上層政治組織及基層保甲製度以滲入四川。11月,蔣介石駐重慶行營成立,楊永泰任行轅秘書長,隨蔣介石到四川布局,為國民黨入川做出貢獻,也為以後國民政府退守四川,八年長期抗戰紮下深厚根基。楊永泰因謀劃有功,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被選為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權重一時!
四川軍閥頭劉湘
慘死——血染揚子江畔
楊永泰閱曆廣博、老謀深算,但缺乏人際關係和手腕,早年鑽營、遊移,朝三暮四,令人鄙視,樹敵頗多。跟隨蔣介石後,青雲直上,樹大招風;加之在培養個人班底及行政作法上急功近利,過於急躁,卷入國民黨內部鬥爭,特別是與陳果夫、立夫的CC派水火不容。
二陳的叔父陳其美是當年蔣介石從事革命的帶路人。陳其美英年被刺身死,蔣介石悲傷不已,不顧危險為陳料理後事,終生對陳懷念、感激不盡。據說陳其美夫人老年寓居台灣,每年農曆大年初一早晨,蔣介石都要親自到她府上拜年。是以二陳乃是蔣介石最信賴的班底,把黨務交給他們兄弟, CC還控製了中統特務機構,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風言。楊永泰入慕幾年後,羽毛漸豐,與張群、黃郛、熊式輝、吳鼎昌、陳儀等形成新政學係,爭奪權勢,勇往直前,引起與二陳的摩擦。蔣介石為了分而治之,也任其發展,不偏袒任一方,使得楊永泰與二陳矛盾越來越深。
陳立夫
陳果夫(左)、蔣介石、陳立夫
1935年11月1日,汪精衛被刺重傷,脫險後辭掉行政院長,出國療養。楊永泰遂有意取而代之,蔣介石最初也讚許,但遭到二陳極力阻擾,於右任又提出彈劾楊永泰。蔣介石為了敷衍各方對楊永泰的攻擊,遂外放他擔任湖北省主席,兼湖北省保安司令。「虎離山無威」,楊永泰一離開蔣介石身邊,二陳就竭全力扳倒他,處處與他為難。
許多人認為楊永泰因失寵而被貶去湖北。這個說法也不太合理。當時蔣介石對付中共,剿撫並用,一方麵派陳立夫與潘漢年秘密談判,另一方麵積極到西北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行「第六次圍剿」。1936年10月中旬,蔣介石偕宋美齡前往西安,楊永泰隨行,他們一起到西安城郊——鹹陽興平的漢武帝茂陵去瞻仰,在國難當頭之際緬懷武帝當年文治武功、國勢鼎盛之豐碑。在那裏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這也就是楊永泰最後的一張遺像。幾天後他就在漢口被刺慘死了!
楊永泰最後的一張相片,隨同蔣介石前往漢武帝茂陵,
左起:馮欽哉、蔣介石、宋美齡、傅學文、張學良、楊虎城、邵力子、?、楊永泰、龔賢明
10月25日上午,楊永泰從漢口日本海軍司令部談判後,上路回武漢。在漢口江漢關省政府專用輪渡碼頭突然被刺客槍擊,臨死前留言:「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許國,為國而死,夫複何恨?所可惜者,有誌未遂,國禍方長爾!」
楊永泰血染揚子江畔的漢口渡輪碼頭
凶手當場被捕,不久宣稱「破案」,逮捕了胡漢民的親信,時任國民政府黨中宣部長的劉廬隱,劉被判十年徒刑。但世間傳言應該是CC係所為,因為除去楊,他們得利最大。也有一說是「複興社」鄧文儀為報複而派人所為,因鄧文儀曾受蔣介石之命調查1934年南昌機場大火案,鄧受CC係10萬美元賄賂,得出「過失走火」的結論,結果被楊永泰識破,鄧被撤職。還有風聞因南昌機場大火案,楊永泰查出宋美齡貪汙獲取數十萬美金,蔣介石遂除掉楊滅口。另外也有「湖北王」何成浚主使之說,何曾支持湖北省黨部發動學生反對楊永泰就任湖北省主席。更有趣的乃是事過五十年後,有一位陳有光先生挺身而出,聲稱當年該案是他親自指揮的「除奸團」幹的,動機是清除媚日漢奸楊永泰。到底楊永泰是被誰殺的?那就算是吟風弄月的餘事了!
結論
楊永泰閱曆淵博、老謀深算,為不可多得的謀士。輔佐蔣介石八年餘,削藩、安內、逼紅軍西竄、籌劃入川,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在中國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但他急功近利,缺乏遠見;又不善處理人際關係,樹大招風,四處樹敵,最後落得血染揚子江畔,慘矣!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國民黨的遺憾。在以後與中共逐鹿天下的漫長鬥爭中,蔣介石再也沒能找到有他這般檔次的謀士了,焉有不敗,丟失神州之理!
蔣介石在1936年9月底結束了對陳濟棠叛變的問題後,就全力對付中共。當時采取“剿撫並用”,一方麵令陳立夫與潘漢年談判。潘漢年於10月到上海,11月在上海、南京與陳立夫作了兩次談判,雖然沒有達成協議,但雙方都表示願意繼續再談。另外當時紅軍第一、二、四,三大主力已在甘肅會寧會師,蔣介石令胡宗南大軍極力對陝甘寧根據地紅軍進剿。
蔣介石於10月22日由南京飛到西安,楊永泰也來到西安。主要是推動張學良、楊虎城去剿共。因為當時張學良已屢次向將表示不願再剿共。
那張相片應該是22、23或24這三天拍的。因為楊永泰於25日就在漢口被刺身亡了。也就是說這張相片是楊永泰死前三天之內留下的。從這張相片可以看出楊永泰直到臨死還深為蔣介石寵信、重用,而非有人說蔣已拋棄了他,甚至還有人說是蔣殺了他。
蔣介石於10月29日到洛陽慶祝五十生日。一直在洛陽留了一個多月,主要也是為了第六次進剿的問題。他於12月4日又來到西安,督促張、楊剿共。此行,宋美齡沒有隨行。一周後就發生了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幾大主角: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宋美齡都在那張相片裏,其他的一個主角是周恩來,當然沒在這張相片裏,另外宋子文在西安事變中也是個要角。相片中的邵力子、傅學文、馮欽哉、龔賢明也都在西安事變中頗具份量。
世人也有一種想法:如果楊永泰在,會不會發生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如何對付共產黨?就不知楊永泰還有什麽招數了?
漢武帝茂陵的相片中左起第五人是不是張學良?他看得非常仔細,
而的確這張相片在時際及人物兩方麵都非常重要。它的時間是西安事變前一個多月,而西安事變的主角,除了周恩來之外,全都在裏麵了。
在此回答清邁先生的質疑:
相片中左起第五人肯定是張學良。
張學良雖個頭不高,但也不像鄧小平稱得上“矮子”。
本文中另一張他在中原大戰時與蔣介石的合照,張比蔣隻矮一點點。
還有一點很重要,在隨同帝王、元首,站的位置非常講究,特別是拍照。弄錯了就是“大不敬”。首張相片蔣介石讓蔣夫人站在中間,你看像邵力子、楊永泰都很明智地“靠邊站”。沒有極高地位的人哪裏敢站到靠中間的部位?是以也說明相片中左起第五人肯定是張學良。
卜一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