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客

The Sight, The Sounds, The People
Head Out On The Road With Me
個人資料
正文

梵高的孤獨是開滿鮮花的原野

(2023-08-02 15:53:22) 下一個

時常出門,走久了,就有些發現:一座城,甚至一國,永遠榮耀的,是某位藝術家:達芬奇、畢加索、倫勃朗、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依靠經久不衰的建築,以及更為經久永存的文學藝術,將過去時代、當今時代以及未來時代聯係在一起。

為了梵高去一次荷蘭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在城市和鄉村之間追尋著梵高的足跡:從出生之地到梵高之家,從梵高森林到梵高教堂,從故鄉紐南到異國巴黎,藝術生命隕落,畫作不朽。這次在荷蘭參拜的五個梵高博物館,最重要是阿姆斯特丹國立梵高博物館和擁有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的庫勒慕勒私人博物館,另外還包括梵高家鄉北布拉邦特省博物館,紐南和出生地津德爾特梵高紀念館。所有梵高收藏記錄著他三十七年的生命軌跡,從他在荷蘭的早期作品到後來的巔峰成就。雖然梵高最著名的畫作,大多在法國完成,但是荷蘭始終是保存最多梵高作品的地方,同時還保留著梵高與弟弟提奧之間的書信。

將梵高稱為天才,似乎有些低看,把其歸入印象主義,也未免有些牽強。印象派突破了古典繪畫對色彩認識與運用的局限,探索色彩在自然光下的變化並試圖表現這種變化,繪畫由此走進現代。藝術被認為是神與人之間的對話,或許梵高是神父的兒子,所以能夠以色彩完成自我救贖。他在短短幾年時間內達成並超越許多大師窮盡一生追尋的成就,穿過現代直擊後現代的審美語境。這不僅是天才而且是奇跡,不過奇跡總會打破習慣,給人帶來某種不安。有的人在遭遇梵高後期作品那種色彩的毫無顧忌會無所適從,其實是觀者理性逆向工程產生的誤解,即習慣將自己對作品的觀感回推到梵高的大腦想像,從而產生了困惑。但如果一開始就以梵高的認知想像去看,就會理解他的表達——我即色彩。史上大多數傑出的天才,譬如達芬奇或莫奈等一眾大師,他們的欲望和創造力是普世的,就算在別的領域也會是可怕的人物。但很難想象,像梵高這種血液裏流淌著純粹色彩的人能去從事其他職業,這也注定了梵高隻能是激烈燃燒的火炬,而不是一盞眩目的燈。

梵高學習繪畫很晚,但對色彩的學習並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超乎常人的理解和運用。其他畫家是自己的手驅動畫筆通過調色板來表現色彩,而梵高則是把畫布當成調色板,顏料直接放在畫布上,由色彩來驅動畫筆進行表達。梵高的與眾不同,在於他是為色彩而生,靈魂就是他的調色板,由心靈之光左右變化的色彩也因此變得純粹,以至於後人根本無法企及和模仿。梵高一生在色彩中掙紮,對色彩的理解不同常人。可以說,梵高就是色彩本身,因達不到對藝術想像的高度而選擇絕望自殺。梵高一生以生命在藝術中冒險,並湮沒其中,他的畫,看到色彩,看到決絕,不知道這一次是否真正看懂了梵高?

梵高博物館應該是博物館廣場人氣最旺的地方,是荷蘭唯一每周七天不閉館的博物館,外麵永遠在排隊,裏麵永遠人潮湧動。博物館外觀相比其他歐洲博物館古典華麗的建築顯得簡潔,開放式的作品展列即使參觀人數眾多也讓觀者欣賞自如。作為藝術家的個人博物館,以編年史的方式呈現梵高短暫的藝術生涯。博物館共有四層,一樓收藏的梵高自畫像達20多幅,難得一見的自畫像集中展示,其中大部分是首次看到。

梵高最早是在海牙跟隨海牙畫派領袖安東莫夫(兩人是親戚)學畫,在莫夫的指導下畫成了第一幅作品,從此開始真正投身藝術。不得不說,梵高是極有天賦的人,他雖然學畫很晚,沒有接受過係統的訓練,卻在最短的時間裏很快掌握了繪畫的整個基本功底特別是對形體的技巧掌把握非常準確和熟練,突破了許多畫家初學畫畫時難以掌握的基礎。

梵高從海牙回到家鄉紐南的兩年時間裏,頗受荷蘭畫派的影響,繪畫開始厚塗顏料,畫麵深沉的明暗對比充分體現出荷蘭畫派的現實主義風格,與其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很不相同。雖然那一時期他的繪畫風格還不強烈,但是水平已經相當高,現在有許多人對梵高那個時期的作品非常喜歡。

梵高繪畫開始真正有自己的風格是回到家鄉紐南之後。梵高紐南時期的一批人物肖像作品,可以看出他對繪畫藝術技巧的掌握,如形體、厚塗顏料和顏色缺乏光澤方麵,已經非常嫻熟,這段時期梵高深受荷蘭畫派影響,描繪風景、肖像、風俗、靜物等自然寫實的荷蘭鄉村風情。紐南時期的梵高仍然是在探索階段,他真正風格的形成應當是到了法國之後。1886年為了繪畫梵高來到巴黎,他崇拜德拉克羅瓦,米勒,著迷於點彩派的修拉,還有日本版畫,這期間他畫畫都有模仿的成分。在巴黎梵高開始了色彩方麵的探索,嚐試進行一種色彩表現上的追求和體驗。不斷地探索依然沒有讓梵高定型,隻是他的早逝,使得他對色彩進行獨特運用的探索停止,如果他能多活一二十年,可能他的風格還會再次改變,因為他從未停止過對色彩完美表現的摸索過程。

梵高海牙時期的作品《席凡寧根海景》,色調灰色陰鬱,明顯的海牙畫派風格。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在莫夫等早期海牙畫派畫家淡出之後,新的海牙畫派作品色調變得鮮明起來,隨後形成了荷蘭的印象派。

梵高以傳統的油畫技法,柔和的灰色調充分表現出荷蘭畫派中寧靜平凡的意境。

梵高博物館二樓主要展示梵高的早期創作,多數是在家鄉紐南完成的。這些作品幾乎完全保留在荷蘭,得益於梵高弟弟提奧的妻子。他早期作品特別是紐南時期的創作可以看到梵高有著深厚的油畫傳統技法功底,即著重古典傳統繪畫的形體和輪廓素描,從現代繪畫開始,特別是梵高到法國之後,創作則是著重作品畫麵色彩和筆觸的變化。

在博物館裏看到一幅從未見過的作品《磨鐮刀者》,非常意外且震驚,起初以為這是梵高所有作品中尺幅最大的,後來才知道這是梵高最喜愛的法國兩位農民畫家之一萊爾米特的作品(另一位是米勒)。這些都是梵高借鑒的形象,以自己的風格創作《吃土豆的人》以及眾多老鄉們的肖像。

梵高紐南時期最重要的作品《Patato Eaters》,畫麵色調晦暗卻不乏動人之處,借著煤油燈的光線,將農民的臉和身體照亮,充分展示了梵高深厚的傳統繪畫技法,尤其是對形體的刻畫水平不低。群體肖像作品是荷蘭畫派最主要的特點,許多荷蘭畫家如倫勃朗、揚斯汀、哈爾斯都熱衷於此,他們描繪自然和城市風光,描繪普通市民的生活風貌,內容五花八門,充滿現實主義風格,精彩紛呈。梵高也曾創作過多幅類似作品。

收藏於北布拉邦特省立博物館的梵高肖像作品。梵高在紐南創作了一係列人物頭像作品,他認為:“這些戴著白帽子的女人的頭,是如此永恒的美麗”。

梵高的早期作品有許多這樣簡單的小屋和農莊。除了紐南他曾在荷蘭Drenthe短暫住過,本來也想去造訪時間關係沒能成行。

為紀念梵高,在其家鄉紐南,以《吃土豆的人》做成雕塑。

家鄉紐南的小教堂《Church in Nuenen》

《The Old Church Tower at Nuenen》,梵高曾住在紐南這座廢棄的教堂塔樓附近。 教堂倒塌時,塔樓一直矗立,畫中尖塔經不見了。

《Avenue of Poplars in Autumn》——故鄉的白楊樹,秋天的林蔭道。

在梵高的家鄉紐南,如今被稱為梵高村,他曾經畫過的景色,都一一被標出來。

在博物館的三樓,是一些同時代或是後世受梵高啟發的畫家的作品,以及梵高模仿其他畫家的作品。梵高早期作品的特點都曾經嚐試模仿過很多大師作品的風格,包括早期印象派,米勒的巴比鬆、高更的野性、塞尚的立體色塊,修拉的點彩,甚至日本浮世繪特別是歌山廣重的風格,最後梵高把各種風格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堅持一種自己獨特的風格。

《Flowering Plum Orchard》——這是模仿日本江戶時期著名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名作。凡高對浮世繪的喜愛,始於安特衛普時期。他十分迷戀浮世繪中鮮明的色彩及平麵的空間構圖,將浮世繪與西方明暗對比融合。

模仿溪齋英泉的作品《Courtesan》——浮世繪原來的意思是指春畫,描繪浮生於世之所見,是日本特有的風俗畫,而荷蘭畫派黃金時代成就最高的也是風俗畫。

模仿他最喜愛和崇拜的畫家米勒的一係列作品。梵高模仿最多的就是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在構圖與人物造型上極其相似,但兩者傳遞的情感卻不盡相同。對於來自社會底層的畫家,梵高一生都對米勒崇拜備至,大自然裏樸素的風景,長滿莊稼的田地,燦爛的野花村舍,以及身邊尋常和勤苦的百姓,反複在梵高的畫中出現。

臨摹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聖母憐子》,這時的梵高借描繪宗教給痛苦的自己以安慰?

有“動感”的梵高靜物作品,體現著他獨特的帶著流動感的筆觸。

梵高的家鄉紐南,是一個寧靜美好的鄉村,處處有著梵高的影子,自然也有一個梵高故居紀念館,但和其他大師一樣,家鄉永遠看不到他們的原作,隻有一些後人對他的想像而已。

凡高由紐南的教堂開始,經過不同的時期,最後走到奧維爾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繪畫的旅程。

梵高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家鄉紐南,去了當時的藝術之都比利時安特衛普繼續學習弗拉芒畫派的肖像繪畫,但是當時安特衛普藝術學院仍然處於傳統繪畫階段。也許是過於傳統,僅僅兩個月梵高就離開安特衛普直接前往法國巴黎,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回過紐南,最後客死異鄉。梵高在巴黎開始了他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也是梵高獨特風格的形成時期。梵高在法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色彩的表達上,他一直想表現一種最精彩,最有衝擊力的色彩效果,的確我們也看到了如《星空》、《麥田》等頗具視覺衝擊力的作品。

梵高巴黎時期作品《蒙馬特風景》。梵高在巴黎結識了一批印象派畫家如莫奈、德加、畢沙羅、修拉、高更等,真正了解、欣賞和接受了印象派,開始嚐試用印象派的短小筆觸來捕捉光線的變化,作品畫麵開始變得明亮清新。

《塞納河畔》——在巴黎,梵高創作了一係列巴黎塞納河沿岸的風景作品,大約有三十幅。梵高把各種顏色的顏料並排或分層,是他自己對點彩畫法的自由發揮,而修拉等點彩畫家主要是小色點。

梵高在巴黎的作品《Boulevard of Clichy》,色彩豐富,筆觸輕妙律動,畫麵輕快。

梵高巴黎時期作品《The Longiois Bridge》,出現了明媚的黃色和藍色。

梵高在法國的肖像作品《An old woman of Arles》,與紐南時期的婦女頭像色彩完全不同。

梵高在法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色彩的表達上,他不斷探索,以他鍾愛的藍黃為主,同時筆觸也開始變化,先是點彩,後來發展成獨特的旋轉筆觸。

梵高在阿爾勒的《Yellow House》

運用修拉點彩技法的作品《Trees and Undergrowth》

經典之作《Almond Blossom》,朵朵幽芳,呈現出安靜動人的生命力,無需多言一切都化在這片溫柔的藍色裏。梵高以浮世繪木刻的畫法,向歌山廣重致敬,向出生在杏花盛開時節的侄子致賀,畫麵透著平凡真摯的梵高。梵高從巴黎到南法阿爾勒,這一時期是梵高創作的高峰,每一幅都是傳世佳作。

花開時節——梵高,這個世界不會再有什麽如你這般美好!

向日葵、紫藍色的鳶尾花、桃花、梨花,無數次出現在梵高的畫中。

梵高在阿爾勒找到了一種既屬於陽光也屬於自己的顏色——奪目的黃色。黃色改變了梵高的畫,也確立了他的繪畫風格。《向日葵》整個畫麵都是黃色,卻是不同的黃,梵高用顏料不斷堆疊,畫麵像是浮雕,有厚而粗獷的質感。《向日葵》成為梵高的象征,使他熾烈燃燒的生命留下了燦爛的形式。

梵高一生一共創作了十一副《向日葵》,他筆下的向日葵,像閃爍著的熊熊火焰,顏色鮮豔飽滿,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梵高奧維爾時期作品《View of Auvers》。梵高離開聖雷米精神病院,來到巴黎北邊的奧維爾,比較自由,結識當地居民,可以在田間散步,每天很早出門創作。他非常喜歡寧靜且美麗如畫的奧維爾小鎮,在生命的最後七十天,創作了七、八十幅描繪奧維爾的風光和人物作品。那裏的田野風光,教堂石階,鄉間農舍,鄰居朋友都在梵高的畫裏永存。但死亡一直跟在身後,七月,梵高自殺,躺在金黃的麥田裏,兩天後死亡。

奧維爾的收獲景象《The Harvest》,畫麵色彩溫暖,構圖精確,將觀者的視線引向遙遠的天際。

《Ploughed Fields》,梵高在阿爾勒的作品,厚重顏料描繪耕犁的土地,梵高是如此地喜歡麥田!

奧維爾時期最後的作品《麥田群鴉》——深藍色的天空,那樣沉重濃鬱,淩亂狂野的稻草,急速飛過的烏鴉,或許真的可以感到梵高最後的絕望。凡高在彌留之際說道:“痛苦將永存”。1890年7月29日黎明,太陽還沒有升起,凡高與世長辭,年僅37歲。

梵高曾說:“沒有什麽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梵高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藝術家,眾人對他無與倫比的崇尚,也無法用他的行為來解釋他的藝術。如今梵高作品流芳百世,正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HanxueClear 回複 悄悄話 對梵高非常詳細的介紹,好文!謝分享!
hangzzh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巴黎到羅馬' 的評論 : 如果工作人員不說就是默認可以照,但好像有一些是不能照的。
巴黎到羅馬 回複 悄悄話 我2018年去的時候梵高博物館是不能拍照的。現在允許了嗎?
紫嫣淡染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好分享,謝謝!
幸福劇團 回複 悄悄話 梵高的才情,誰懂啊!
讚好文
心中之城 回複 悄悄話 好分享!的確如此,梵高在阿爾勒和聖雷米的最後歲月中,創作達到了巔峰。。在色彩運用上,更是無人可以超越的經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