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意大利等,荷蘭也許不會有太多直接從腦海裏浮現出來的深刻印象。的確隻占據北方小小一角的荷蘭在歐洲宏大的曆史進程中幾乎沒有泛起過漣漪。荷蘭因其英文讀音又稱為尼德蘭,曆史記錄始於古羅馬時期。當時尼德蘭是羅馬帝國的邊疆地區,羅馬軍團沿萊茵河設防,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後來尼德蘭並入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王國,中世紀封建時期,被劃分成諸多貴族領地和大主教區,後來又被西班牙和法國統治。
與歐洲帝國專製不同,荷蘭教權強王權弱,公民和貴族的地方自治有悠久傳統,同時荷蘭拒絕宗教統一,保持教派多樣性,比歐洲天主教國家有更大的宗教寬容。這些都孕育了荷蘭人追求自由和取於冒險的精神。在北方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影響下,荷蘭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尼德蘭革命運動,結果是北方七省聯合自治。荷蘭共和國的誕生成為荷蘭現代崛起的開端,自此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被稱為“黃金時代”的經濟繁榮,並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
西方美術史上有完整發展脈絡的,一個是以意大利為中心的南方畫派(包括後來的法國繪畫)。法國在大革命君主製度崩潰,思想自由,受啟蒙運動影響,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相繼產生,法國繪畫迅速發展,成為繼意大利南方繪畫之後的法國畫派。另一個則是繼承了十五、十六世紀的尼德蘭繪畫藝術,以法蘭德斯為中心,於十七世紀發展起來與意大利南方繪畫相對的北方荷蘭畫派。
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1800年始建於海牙,幾年後遷至阿姆斯特丹,1815年正式成為荷蘭的國家博物館。哥特和文藝複興的建築風格讓其成為歐洲最美的博物館之一,進入世界十大博物館之列。博物館包括四個樓層八十個展廳,收藏了荷蘭自中世紀以來的作品,可以說是一部荷蘭的曆史和藝術發展史。藏品包括中世紀、荷蘭文藝複興、荷蘭浪漫主義、荷蘭印象派、海牙畫派、法蘭德斯畫派等,重要作品則是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藝術。作為一個國家的曆史記憶,一個巨大的文化實體,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廣度、深度、類別、級別在荷蘭都是首屈一指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當之無愧成為荷蘭的文化形象、社會角色和國家榮耀。
倫勃朗是弗拉芒畫派知名的肖像畫大師,作品《夜巡》是荷蘭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去時該畫正在維修但仍正常展出,隻是將作品前移,在背後搭起架子,展廳部分兼了工作間,而觀者如潮之場景並不輸盧浮宮《蒙娜麗莎》。此畫真名是《民團領袖》,據說當年發現此畫時,表麵覆蓋灰塵疑似夜間景象,遂臆造訛傳為《夜巡》。《夜巡》是倫勃朗為荷蘭貴族所畫的群像。畫麵中的人物神色各異,形態生動,就好像是用相機定格了一個瞬間,人們在那瞬間的動作都被鮮活地記錄下來。倫勃朗沒有墨守成規,把貴族一字排開,而是將發號施令的貴族放在中心,其他人物在兩邊排開,用旗幟、槍管和長矛分隔出方向,使畫麵亂中有序。
《夜巡》以兩位軍官為中心,其他人則處在不同的層次上,用陰影和光線的交替變化使畫麵產生動感,然而這幅代表他藝術巔峰的不朽傑作竟被退回,由此導致他下半生潦倒貧困。畫中人物是阿姆斯特丹民防團的領導人,民團是當時荷蘭承擔本地防務的武裝組織,由本地工商行會出錢維持,類似中國古時地方鄉丁團練。富商們輪流擔任民團領導,所以每逢換屆,新領導必請著名畫家繪一幅集體肖像,這一屆新班子請倫勃朗大師執筆。倫勃朗接了此單,所得潤筆費買了如今以其故居名義收錢展出的房子,可見此畫當時就價格不菲。不過作品完成後引發爭訟,似乎是倫大師覺得曆屆常委班子的集體出鏡過於教條到了誇張,應該有所創新才對。於是將過往的影棚擺拍變成舞台劇照,人們站位改變令透視關係變化,連小狗和鄰家女孩都被塞進畫麵,甚至出現自己在當中露個臉的希區柯克畫風。這種代顧客做上帝的創意因違反傳統習慣而導致此畫被藏家冷落,還引發了客戶不悅起了糾紛。不過這也說明當時畫家的主要市場已經由教廷皇室轉為商人中產,資本主義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藝術價值。
麵對麵的兩群——倫勃朗巨幅名作《夜巡》前攢動的人頭
荷蘭畫家範德赫爾斯特的集體肖像畫《第八區民兵連》,巨幅畫麵幾乎占滿了整麵牆。《夜巡》之前的集體照畫作,通常站位相對集中,人物光線均衡,突出了領導,也沒有忘記小卒。
肖像畫家Cornelis Ketel的《船長和中尉的連隊》描繪的是阿姆斯特丹市的武裝民兵衛隊的 13 名軍官集體照
範德赫爾斯特《慶祝明斯特條約的弩手公會宴會》,明斯特條約的簽訂標誌著與西班牙的戰爭結束,隊長們握手表示和平。
倫勃朗作品《The Syndics》描繪的是一群阿姆斯物丹布商行會的官員。倫勃朗一直是上流社會的肖像畫家,擁有接踵而至的訂單,然而《夜巡》之後倫勃朗被告,事業受到重大挫折,一度遭遇經濟困難,阿姆斯特丹的精英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找他。基於以前的名聲,許多年後倫勃朗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接到創作一幅集體照的邀請——阿姆斯特丹布商行會委托他畫一幅群像。也許是吸取了當年的教訓,畫中人物占位平均,人人臉上有光,場景生動,此畫被稱作集體肖像畫的最後一幅傑作。
荷蘭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夜巡》小幅,可能因為大幅總是圍著一圈人,側邊牆上有小幅可以讓人細看。另外電影《Night Watching》詳細講述了《夜巡》的創作過程。
荷蘭畫派的肖像畫主體以官員、醫生、商人等為主,同時還包括一些有影響的群體如民團、行會等,這類團體肖像無論從布局還是構圖都不斷創新,畫麵越來越生動有趣。荷蘭巴洛克繪畫頗具特色的主題是大型團體肖像,尤其是市民和民兵行會的肖像。十七世紀荷蘭各地民團領袖集體出鏡的油畫作品不隻是倫勃朗的《夜巡》,這一類寫實的集體肖像在當時的肖像畫作品中屬於尺寸最大,創作周期最長從而價格也最昂貴的一類,所以一般也出自名家之手。哈爾斯也曾畫過六幅大尺寸的民團集體肖像畫,藏於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的哈爾斯博物館。
倫勃朗繼承卡拉瓦喬光影明暗對照的畫法,臉上光線是他最拿手的絕技,被人稱為室內光影大師。他運用酷似舞台燈光的明暗對照突出人與環境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用質感來表現人物心理的複雜變化,用神態刻畫豐富的內心世界。深受中產階級喜愛的肖像畫,在倫勃朗的筆下,利用蠟燭或油燈的光亮,自然的把光影與色彩結合起來,使作品簡潔現實,呈現出更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倫勃朗《Rembrandt’s Son Titus in a Monk’s Habit》,安靜內斂的畫麵中是他十九歲的兒子穿著修道士的衣服。
倫勃朗《猶太新娘》,色彩鮮豔,畫麵溫柔。
倫勃朗的布光法,被許多人當成學習攝影的必知。
《Jeremiah Lamenting the Destruction of Jerusalem》,疲憊蒼老的頭枕在手上,強烈的明暗對比增強畫麵效果。
《Old Woman Reading》,光線來自老人的身後,而最亮的部分落在書頁和手上。
《Man in Oriental Clothing》,男人的頭飾和一半臉像是被一個聚光燈照亮,倫勃朗出色的光影表現。
《Still Life with Peacocks》
倫勃朗《The Holy Family at Night》,以黑暗繪成光明。
倫勃朗一生都是室內作畫,隻畫了幾幅風景作品,大多靠想像組合。
倫勃朗《Landscape with stone bridge》,無論景物是否存在,但光線依然是神奇的。
倫勃朗55歲自畫像——曾看過一則小新聞:荷蘭一名絕症患者最後的願望是在荷蘭國立博物館欣賞倫勃朗的畫作,結果醫護人員將病人連病床推進博物館,就在這幅倫勃朗自畫像前,此生的最後一次。
右邊小幅是倫勃朗二十歲時的自畫像, 盡管年輕,對光線的運用卻十分獨到。畫中光線掠過右臉,一半籠罩在陰影中,卷曲淩亂的頭發,不經意地凝視著。倫勃朗一生創作了大量自畫像,與梵高一樣,這些自畫像讓人們了解他在各個時期的內心世界。
倫勃朗的同鄉朋友楊·利文斯所畫《倫勃朗肖像》。利文斯曾與倫勃朗在故鄉萊頓共同經營一個畫室,他們在一起工作了五年,可以看出這幅小畫利文斯模仿了倫勃朗的用光和明暗強烈的風格。後來利文斯去歐洲其他地方,在安特衛普看到魯本斯的作品後,風格轉向巴洛克。
利文斯的肖像作品
荷蘭國家博物館內至今仍在使用的圖書館,這是荷蘭最大的研究藝術史的圖書館。
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廣場,早期是工人階級居住區。現在這裏散落一群各類博物館,是各國遊客趨之若騖的地方。有名的如國家博物館、梵高博物館和市立博物館。同樣在博物館廣場的MOCO博物館以現當代藝術為主,吸引著眾多的年輕觀眾,當時正好有一個展覽,每天路過都排著長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