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充饑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過的幾樣食品
(之七)
徐家禎
(七)
(接上文)我們家以前出門去吃飯,到哪家店去,基本上都是我父親決定的, 我母親沒有什麽大意見,父親說了算。所以,總是我父親選飯店,我母親 惠鈔(“惠鈔”,上海話,“付賬”的意思)。
在吃飯館方麵,我父親其實是一個很保守的人。上海這麽多家中餐 館,我們常去吃的卻總隻是這幾家而已。記得“改革開放”以後,不知誰介 紹的,說靜安寺附近的延安路上,有一家達華飯店,樓下有餐廳,菜不錯。 於是,有一時期,差不多每星期都去吃。有客人來了,也帶客人去吃。我 出國後回國探望他們,發現他們還是在達華飯店吃,把我也帶去吃過好幾 次。
也在我出國以後,不知誰介紹我父親說:長寧區少年宮弄堂裏的長 寧區政協的飯館也對外開放,菜不錯。於是我父親就常到那家飯店去吃飯, 因為離我們家很近,走路十五、二十分鍾左右就可以到。愚園路上,接近 中山公園,有一條很短的弄堂,弄堂底裏就是以前當過交通部長和大夏大 學校長的王伯群那棟英國歌德式的大房子,後來,這棟房子就成了長寧區 少年宮。我忘記了那家政協開的飯店是在弄裏哪一號裏了。我回國,我們 全家外出去吃飯,也常到那家飯館去吃。我父親七十大壽,請了一批舊法 官、舊律師,也在那家飯店請客祝壽。飯後還拍了一張集體照,放大後, 每張後麵我父親都題了一首自壽詩,分送那天的來賓和親朋好友。已在國 外的我,也分到一張,現在還珍藏著。記得我父親指給我看:照片偏中央站著一位背有點駝的高個子老者,說:“他就是 49 年以前上海提籃橋監獄 的典獄長。”
我記得“文革”前,我們最常去的一家廣東餐館,在淮海路上,叫大 同酒家,就在國泰電影院對麵這排路上。大同酒家,店不大,但有三層樓。 下麵櫥窗裏掛著叉燒、燒肉、燒鴨、燒雞,...... 這些廣東餐館都供應的熟 菜。樓下有沒有客座,我就忘記了,因為我們去吃,都是上樓去的。這家 廣東餐館生意很好,做的廣東菜很有名,有時二樓生意好,坐滿了,我們 還被請上三樓去。記得有一時期,我們隔幾個月就要去大同酒家吃一次晚 飯。有一次,碰見電影明星趙丹也在那裏吃晚飯。
我們去那家飯店吃飯,主要倒不為去吃叉燒、燒鴨、蠔油牛肉這些 廣東菜,因為這類菜,上海別的廣東餐館也有。我們常去,主要是去吃他 們的臘味飯。在印象裏,我好像沒有在上海別的廣東飯館裏吃到過那麽好 吃的臘味飯。這就是我近來常常想起來,十分懷念的另一種食品。
其實,臘味飯不難做,隻是要一隻小砂鍋,把米和各種臘味都放進 裏麵煮。各種臘味是平鋪在米飯上麵的,等到下麵的米飯煮好了,上麵的 臘味也已經煮熟了。而且,臘味的汁水都慢慢流進米飯裏去,所以米飯就 有一股臘味的濃香。臘味飯不能用大鍋煮好,再倒在砂鍋裏。這樣的臘味 飯既不好看,味道也不好吃。用砂鍋直接在火上煮出來,臘味的原汁原味, 都留在砂鍋裏了,飯就好吃。熱騰騰的砂鍋端上桌子,服務員用勺子把鋪 在麵上的臘味與下麵的米飯拌勻,顧客就可以分而食之了。
我記得大同酒家當時的臘味飯裏放的臘味種類並不多,有切成片的 廣東臘肉、廣東豬肉香腸,還有一種廣東鴨肝香腸,這是我最愛吃的香腸。 一般的廣東豬肉香腸裏,肉是鮮紅色的,而鴨肝香腸裏填塞的卻是鴨肝, 所以顏色是黑色的。鴨肝香腸有一種特殊的肝香味,這是豬肉香腸所沒有 的。在我們這兒的中國雜貨鋪裏,現在也有賣鴨肝香腸,但他們叫“潤腸”, 我不知道為什麽。難道,在廣東話裏,“潤”有“肝”的意思?
大同的臘味飯,臘味雖放得不多,但隻要放得恰到好處,米飯就不 鹹不淡,香而不油,非常開胃、入味了。我忘了,大同的臘味飯裏還放什 麽?有沒有蔬菜?放不放雞蛋?我都忘了,隻記得砂鍋端上桌子時,飯上 那層呈暗紅色的、香噴噴、油洛洛的各色臘味了。
在我們這裏的越南飯店裏,也賣類似的臘味飯,他們叫“石鍋飯”, 也是用砂鍋這類鍋子直接在火上煮出來的,但是他們在飯上放的食料,比 淮海路大同酒家的臘味飯要多得多。除了廣東臘肉和香腸,他們也放蘑菇、 金針菜、雞肉、蔬菜,還在飯上蓋一隻煎好的荷包蛋。端上桌來以後,服 務員就用勺子為食客把荷包蛋打碎,與臘肉、香腸、雞肉、蔬菜和米飯拌 在一起。當然,越南的石鍋飯因為放的食料多,味道也更複雜,但是,我 還是覺得沒有配料簡單的、大同酒家的臘味飯好吃。實際上,世界上萬物, 都是越簡單就越好。
我一直懷疑,中國廣東的臘味飯與越南的石鍋飯是同宗同源的,隻 是不清楚孰先孰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