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一大早, 霧好濃, 從窗外望去, 厚厚的霧飄在半空, 將世界分成兩半, 霧下邊雨後的街道清涼, 靜謐,霧上邊卻似雲在行走, 飄飄欲仙。
今天不用擔心開車霧的幹擾, 所以感覺美輪美奐。
至10點, 雲開霧散, 晴空萬裏, 但風勢很強, 坐在家中都能清晰聽到吼聲, 帶著尖哮, 穿過屋頂, 劃破天際, 一聲接一聲的沒有打算停得吼著。
閑得無聊, 站在玻璃門外看房後的小樹林, 突然發現好幾棵樹死了, 莫名其妙的死了, 幾顆小的不成材的樹從上到下變白變幹枯, 兩顆很大的樹中心像是被掏了, 裏麵已成空心, 樹皮剝落, 不知什麽時候早已垂垂老去。
莫名的開始傷感, 疫情蔓延, 肆虐侵蝕全人類, 難道罪惡之手已伸向植物自然界?
不敢想, 想多了頭疼, 頭疼了還以為染了瘟疫, 不如不想, 不如幹點別的事情岔開一下。
很羨慕有高貴愛好的人, 彈鋼琴, 繪畫, 最不濟還能唱唱歌。 我什麽都不會。不能怪父母, 不能怪社會, 如果想學的話應該怎麽樣都可以辦到的。
好像美國人沒有幾個不會樂器, 不愛音樂的。
老板每天來到辦公室總是要打開電腦放上輕鬆的各種不知名的古典樂曲, 伴著加濕器上點綴的幾滴清香的香水味道, 舒緩、 柔曼, 讓走廊裏的空氣變得幽長而回味無窮
兒科醫生Jamie 每次做實驗時除了嘴裏不停地說著, 同時還要問我一下: 介意我放音樂嗎? 我說哪裏介意, 非常喜歡的。 她就會很高興, 但音樂的聲音絕對沒有響過她說話的聲音。 Peter就是美國年輕人了, 每天無論走到哪裏, 無論幹什麽, 耳朵裏都塞著耳機, 經常如癡如醉地跟著搖頭晃腦。
我的笨是骨子裏的, 是從娘胎裏就有的, 所以是無可救藥的, 但我知趣, 從不和命運搏鬥, 我認可我的笨, 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笨帶來的幸福感。
我不懂音樂, 也不會任何樂器, 但不妨礙我跟著老板和co worker 一起看胡桃夾子, 然後看著美國同事似睡非睡的樣子,我能阿Q 似的笑著睜著眼睛挺到劇終。 要知道我的同事可是每周末都到教堂彈琴領唱的。
我不會繪畫, 也不會評論, 但我可以在華盛頓DC陪先生開會的四天裏在各個博物館裏遨遊, 沉浸, 享受著東西方文化的帶來的衝擊和樂趣。
一定是老天爺體恤我的乏味, 所以給了我一顆非常包容的心, 對人對事, 不求完美, 隻要開心就好。
唯一能讓我感到有興趣的願意與命運一博的就是學做飯了。 理由很簡單, 不會音樂, 不會繪畫, 難道連吃的自由都沒有了嗎?
愛吃也是娘肚子裏帶出來的。 小時候家裏窮, 母親買了蘋果都是一人一個分發的, 我總是在母親給我蘋果後的第一時間吃掉, 然後就看到弟弟總是把蘋果放在抽屜裏, 不吃, 一直不吃, 直到母親再發下一個的時候, 他才把舊的吃掉, 把新的再次放到抽屜裏。
我被弟弟的蘋果折磨得近乎犯罪, 腦子裏總是想著是不是打開抽屜把它吃了, 但總是成功地壓抑住了。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那蘋果在我腦中依舊如此清晰。
到後來打倒四人幫, 市場經濟活躍起來, 到處都有了自由貿易市場。 父親每次騎著自行車上班,下班路過自由市場就會帶一些熟肉製品回來, 我每天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接父親下班。等父親放下自行車, 我會迅速的將父親自行車把手上的提包快速拎回家中, 拿一碗, 將熟肉倒進碗裏, 抓幾塊肉填進嘴裏。 那種香這一輩子都忘不了。
命運鬼使神差的讓我來到美國, 又讓我進了實驗室, 很多人不解一個一點科學基礎都沒有的人怎麽在實驗室裏混吃混喝, 順風順水的做了20年, 我的經驗就是把實驗室當廚房, 把實驗當炒菜, 不同的是廚房的所有調料可以用量具, 也可以估摸, 而實驗就是換成精準的量杯 和pipet, 用心, 仔細就行了。
愛吃不等於會吃, 愛做也不等於會做。我喜歡做飯, 但是做不了幾個說得出名字的菜來。好在吃過我的飯的人都說敏是會做飯的人。
現在空巢多年, 就先生和我倆人,做飯也成了隻為填飽肚子的事情。
最近突然想起學做麵包, 一是備戰, 二是外邊買的各式麵包都吃遍了, 從法棍到羊角麵包, 到各個商店的daily bakery, 再到意大利麵包店的正宗意大利麵包, 能轉的都轉過了。
返璞歸真, 還是自己做,換換口味吧。
有人說中西方做飯最大的差距是在玩溫度上。 中國人做飯用爐子, 菜譜上提到的多是大火烹炒, 中火保持,或小火慢慢煨等,而西方人多用烤箱, 這個溫度就太多了, 預熱多少度, 先烤多少度多少分鍾, 再烤多少度多少分鍾, 最後再加烤幾分鍾多少度。
這個真的有難度。 堪比實驗室做實驗。
看YouTube各種視頻, 選擇了做Japanese fluffy bread, 原因是簡單,不用來回換溫度。
做法也看似很簡單, 麵包粉、 雞蛋可有可無,發酵粉, 一點糖, 一點鹽, 一點黃油, 毋需高溫, 低溫烤20多分鍾即可。
對了,我做飯喜歡改食譜, 這個麵包我每次要加核桃和葡萄幹的。
麵包機多年不用, 想起來再用, 結果人家已經宣布退休, 隻聽得插了電後空轉, 就是攪不起一絲風起雲湧, 隻得換這個大個頭玩意兒。
買了多少年想不起來了, 用了多少回想不起來了, 但是絕對沒有超過十個指頭的數。
全副武裝, 盆盆罐罐, 大小量杯, 量勺一應俱全。 照葫蘆畫瓢, 亦步亦趨的跟著食譜做。
最後的結果是麵包做好了, 做熟了, 味道也不難吃, 就是沒有fluffy, 撕不出來那一層層的感覺。
應該說做到第三回時開始可以撕了, 就急不可待的拿到實驗室發給大家品嚐了, 美國人最善於給麵子, 得到眾口一詞的好評, 所以Peter上一次沒有搶到任何吃食時我就連夜給他趕做了一條麵包。
最近先生開始提意見, 做東西不能隻聽好話, 也不能隻會做一樣東西, 能不能換換花樣啊。
也是, 現在蹲在家裏, 已經夠單一了, 明天找找別的食譜, 試一試新的麵包方子。
不要成天看那個嚇人的數字, 做飯是最能舒緩心理壓力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