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人與人的性

討論人的性與性的人, 性與人生,性與社會,性與曆史,性與文化,性與生活品質
正文

《揭秘同性戀》序

(2009-03-20 09:51:39) 下一個


《揭秘同性戀》

 研究“同性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社會上普遍歧視同性戀的情況下,你也許很難找到研究的物件,也許他們不願意給你說真話,甚至你自己的研究動機、性向,也可能受到責難與挑戰。至於要去研究“同性戀的成因”,就更困難,不僅你會碰到成百上千種“似是而非”與“似非而是”的說法,難以招架,甚至,從根本上來說,你能不能真正對此有所發現、有所證明,也是大有問題的。也許你花了許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年複一年,結果隻能拋出一個或幾個將錯就錯的“偽結論”,或則老老實實地承認乏善可陳的“無結論”。我本來對這部書稿,也確實有此擔心。後來看到作者的研究態度,很客觀、很公正、很求實、很嚴謹,才感到也許不會落此下場。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從事嚴格的研究,應該是會有合理的結果與結論的。我相信以下本書作者的自述,會給讀者一個深刻而可信的印象∶

我從1987年開始思考同性戀的成因,到1991年發表第一篇論文。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好容易在市場上找到第一本關於性的著作——您的大作《性知識手冊》,它不僅在學術上給了我很大的説明,同時也增強了我研究同性戀問題的信心。我對同性戀成因的看法可以說在第一篇論文中就已經有了一個粗糙的輪廓,在接下來20多年的時間裏,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尋求它的邏輯關係,和經驗事實的支持。當時我很明白,為了完成這個學術目標,我需要加強學養。因為我本科學的是中文,但實際上,我對同性戀成因的學術探討隻能從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

1997年,我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院攻讀科技哲學專業,有幸成為生命倫理學專家邱仁宗的學生。學業完成後,我的學位論文《同性戀合理性研究》得到了評審委員會的高度評價,邱老師也鼓勵我,說我是用哲學研究同性戀的第一人,該論文也被有關學術資料庫作為優秀碩博論文收錄,這些都給予了我堅持同性戀研究以莫大的信心。經過邱老師的推薦,我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支援,回到武漢展開了同性戀團體的健康關懷工作。在開展這個工作的同時,我也開始了我的學術研究,即,在實施男女同性戀愛滋病健康幹預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地關注成因問題。我希望盡可能多地從男女同性戀者那兒聽到他們對自己為什麽會成為同性戀的種種故事,於是我利用種種的機會收集這方麵的資訊∶我們會在打進來的電話中交流,會和誌願者的交流,去貨場、酒吧等地做防控宣傳時也會和朋友們交流,和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也會交流。

交流的前期,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結構,對獲得的資訊也沒有作文字性的收集。可以說,這階段的工作停留在一個感性認識階段。隻是到了後來我發現,傳統觀念所認為的那麽多原因,沒有哪一個能夠得到普遍的強調和普遍的經驗證實,有的甚至連個別的強調都沒有。比如,最突出的一個觀點是,“反性別撫養會導致同性戀的發生”,這個觀點在我的前期調查中就沒有個案支持。慢慢地,我隱約感到,在我所接觸到的這麽多資訊中,有一個具有共性的東西逐漸突顯了出來。這個東西每個人都在強調,都有所強調,這就是“對同性有感覺”,“對異性沒有感覺”。

到了這個時候,我覺得有必要作一個正式的係統的資料收集工作了,於是,在2004年的815號,我開始了第一例口述實錄工作。講述對象的獲得完全是隨機的,隻是在性別、年齡、職業、婚姻、工作、受教育狀況、地區等方麵我照顧到了一個比例問題。為了保證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我沒有使用過後靠回憶用自己的筆來記錄的方法,而是嚴格地使用了錄音法。錄音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並且堅持絕對保密的原則。為了盡可能保障講述的真實性,消除講述者可能會產生的自我保護等心態的幹擾,錄音都是在一個封閉的小房間裏進行,並且謝絕第三人在場——哪怕是講述人的情人、愛人也不可以,哪怕是講述人自己要求第三人在場也不可以。事實證明我這樣做是對的∶當時有幾對情侶,有的是自己要求對方一起參與,有的是對方主動要求參與,我都謝絕了。後來果然不出所料,有好幾對都分手了。分手以後,難免會有相互踢腳的情況發生,如果說對對方的隱私有所掌握,就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從而也會給我的科研工作造成傷害。

在這些正式收集的資料中,我所得到的資訊與前期非正式收集工作中所得到的資訊完全是一致的。於是在第一本書中,我用這些個案檢驗了幾十條傳統的具有代表性的同性戀成因觀點。檢驗的結果,這些觀點沒有哪一個能夠得到證實,相反都被證偽。最後,仍然是在講述的基礎上,在書的結尾處,我提取了“同性戀的發生是因為對同性有感覺”這個觀點,因為它在每個個案的講述中都有所強調。

正是本書作者的自述使我對本書的內容和結論,有信心。要點是∶研究者有很好的專業訓練;她懂得並極其嚴格地遵守客觀研究的原則和方法;無預設的立場和預設的結論;不迷信任何原來的極其流行的種種說法;認真檢驗的結果,這些觀點沒有哪一個能夠得到證實,相反都被證偽;唯一得到的結論是∶“同性戀的發生是因為對同性有感覺”。

也許有人會說∶這結論等於是廢話,我們要知道的是∶為何對同性有感覺?!我認為本書作者傑出之處正在於∶她不憑空去編造一個原因。她並未對“同性戀者”(在性學專業術語中,就是“絕對同性戀者”的“同義詞”且“等義詞”)進行基因的研究,遺傳學的研究,神經科學的研究,內分泌學和神經化學,等等的研究,她有何權利與義務去回答∶為何對同性有感覺?!假如她妄圖回答,她就成了那些勇於欺世盜名的“偽科學者”的黨徒了!!

在我看來,本書作者得到了一個非常正確而有極大的社會應用意義的結論∶同性戀的發生是因為對同性有感覺,並不是社會上流傳的那些所謂的“原因”;換一句話說,就是天生對同性有感覺嘛!與父母,與老師,與周圍的人,與吃什麽,與穿什麽,與看什麽電影,聽什麽歌,統統沒有關係!成為同性戀,誰也無責任,也沒有任何理由要受到歧視和不平等的待遇!!!而這個結論,和當代性學界認為“同性戀者”(即“絕對同性戀者”)是天生的,恰好是一致的!而,本書的作者,竟然是從那末多訪談中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實在是令人驚歎!她有多麽高的客觀、公正、求實、嚴謹態度,多麽好的“去偽存真”功力!!請君欣賞,是以為序!



[1] Fang-fu Ruan, PhD, MD, ABS, ACS, FFAACS E-Mail: ruanffster@gmail.com

美国旧金山高级性学研究院”(IASHS)教授美国临床性学家院”奠基院士 (FAACS); 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性学会顾问;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台湾性学会顾问;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WACS)名誉会长兼监事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