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的老少配
在2007香港性文化節解讀忘年戀的「密」碼 論壇的演講[2]
主持∶
致謝
圍繞現代社會中的老少配,有廣及全球的長達數千年的大量迷信和偏見。
論述它的必要和可能,並要有說服力,不是像數學或其他精密自然科學那樣,列舉一些數字和結論,便可奏效的。因此,在本文中引用了許多真人真事。這些有血有肉的實人實事,自然更有動人之處。在這裏,要深深感謝那些被引用的人士,不管是正麵的或反麵的,這些故事都會造福世人。當然也要深深感謝那些把這些事跡記述下來和加以出版的人士,以及那些列在頁邊引用注、或無從查考因而未能列出的所有原始研究者和著作者,離開他們的貢獻,本文是不可能以它現有的麵貌出現的。
2004年以後,提到“老少配”,至少在華人世界中,一定會說到82男歲配28歲女的楊振寧教授∶
82歲楊振寧要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8歲碩士生翁帆
??現年八十二歲的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今年十一月五日 與
芳齡二十八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係碩士班學生翁帆在北京訂婚,預
計明年一月結婚。楊振寧形容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給我的老靈
魂重回青春的歡喜。」
??今(十六)日出刊的《知識通訊評論》披露了楊振寧訂婚消息。楊振
寧最近將這則喜訊以電子郵件寄給少數朋友,《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江
才健也收到了。江才健表示,楊振寧知道他和翁帆年紀上有五十四歲的差
距,難免會引起議論,因此心理上已經有了準備。
??江才健指出,楊振寧和翁帆是在電話上訂婚,兩人並沒有舉行公開儀
式。楊振寧將在北京清華大學這學期課程結束、大約明年一月時,正式和
翁帆結婚。這不是兩人的第一次婚姻,楊振寧的太太杜致禮去年十月因病
過世;翁帆則離過婚。
??翁帆出生在廣東省潮州,楊振寧和杜致禮一九九五年夏天到汕頭大學
參加一項國際物理學家會議時遇到她,當時她還是大一學生,負責接待楊
振甯夫婦等人。楊振寧說∶「那是一個隻有上帝才會做的安排。」
??翁帆當時是英文係學生,英文說得極好,加上漂亮、活潑、體貼而且
沒有心機,楊振寧夫婦非常喜歡。楊振寧夫婦離開汕頭後,和翁帆偶有聯
絡。翁帆大學畢業就結婚,不久離婚,幾年後進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
係碩士班就讀,目前還是在學生。
??楊振寧和翁帆曾有好幾年時間沒有聯絡,但有如天意,翁帆今年二月
寄了一封信到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給楊振寧,但楊振寧當時在香港,信轉到
香港給他。之後幾個月時間,楊振寧與翁帆有了密切聯絡,兩人逐漸熟識
。
??楊振寧表示,青春並不隻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他雖然歲數上
已經年老,但精神上還是保持年輕。這也是翁帆覺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
因。
??楊振寧以一首詩描寫翁帆∶
??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
??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
??是的,永遠的青春。
??楊振寧和翁帆訂婚後,才將消息告訴他在美國的孩子和他的弟弟妹妹
,他的親人都深表祝福。
??楊振寧和翁帆的婚姻公開後,勢必在國際學術圈引發震撼。一位親近
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回信給楊振寧,舉例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八十一歲
時和他的二十一歲學生結婚,作為對楊振寧的祝福。
楊振寧與翁帆今天在廣東汕頭登記結婚
新華網汕頭2004年12月24日電(張肄文 林軍強)24日上午,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物理學
24日上午9時許,倆人在親友的陪同下來到汕頭市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10點半左右,翁帆先行離開,據汕頭市民政局工作人員稱,她是去公證處辦理相關公證手續的。領證後,楊教授在11時許離開。因為翁帆的戶口在汕頭,所以到汕頭辦理登記手續。
翁帆,生於1976年7月,潮州人,現就讀的是廣外英文學院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翻譯班,將於明年7月畢業。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56年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1957年因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教授的原配夫人杜致禮女士於2003年10月因病去世。2003年12月,從美國退休的楊振寧定居清華大學。從2004年9月開始,他在清華大學為一年級學生講授基礎物理,還帶研究生。
楊振寧先生和翁帆女士的戀愛和婚姻,果然引起了紛紛的議論。一向“口無遮攔”的李敖先生,說了一句對很多人來說是“很不中聽”的讚美∶“很正常,這是任何一個82歲的男人都會有的願望”。也許論者會說,這是說話時也已經69歲的李敖為自己辯護,因為和他相戀8年才成婚的妻子,也比他小29歲,也是“老少配”!除去那些未吃上葡萄而說盡挖苦話的嫉妒酸話,加上那些根本無立場說三道四卻血口人身攻擊的衛道惡詞,倒也有不少頗為詼諧但並無惡意的評論。下麵引的是其中的一篇∶
2004年終最值得關注的愛情:祖孫戀
博客中國 於 2004-12-17 10:11:12[3]
2004年快要結束了。這兩天媒體開始提前過年,引發過年的是導火索是有個82歲的老頭準備迎娶28歲的嬌妻。老頭是世界大名鼎鼎的楊振寧博士,女方是某大學一位在讀的碩士翁帆。年齡、身份、生活、觀念、地位┅┅,除了性別是互補以外,其他方麵均存在著巨大落差。“爺爺”和“孫女”之間擦出了奇異的愛情火花,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談資。年邁的楊博士老樹開新花,為“她”賦詩一首稱讚,更是引發了人們無限“遐思”。
有人喜歡從夫妻生活上進行評論,認為雙方今後難得和諧;有人發現了這婚姻背後的功利動機,說名聲和財產是傻子也能看得見的利益,就算不稀罕,那綠卡也是容易到手;甚至有人憂心忡忡的指出,這事情背景複雜,老楊定然有把柄被人抓住了,甚至還有人從道德的高度指責老楊,太太剛去世一年,你就有了年輕漂亮的新歡,還有絲毫夫妻感情可言嗎?荒唐,實在荒唐啊。
這些猜測都可以理解,隻因為這事本身實在太不一般,這事情比起
但是,這“老少配”祖孫戀情就如同眾人眼裏看到的那麽荒唐嗎? 上世紀,英國科學家曾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老夫少妻的後代兒子多於女兒,而老妻少夫的後代則是女兒多於兒子。老夫少妻多發生於上層階級,而老妻少夫則多發生於社會的底層,人們認為這個結果符合進化論原理。
不光如此,前幾年有個丹麥的科研機構做過一個調查,發現老夫少妻的後代大多比較聰明,易出天才。其解釋就是後代的智力遺傳大多來自父親,高齡父親的智力相對更為成熟,而年輕的母親則能給胎兒在母體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胎兒的發育,這樣就易出天才人物(詳見後注[i])。春秋時期,有個老頭娶了一個女孩,結果他們合作生產的孩子,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影響中國三千多年,至今仍是中國人的行為準則。這孩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據說孔子父母年齡相差54歲(一說40多歲)。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老夫少妻合作並非一定就出現天才,孔丘的例子僅僅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例子也有,現代名人中,比如孫中山與宋慶齡、劉少奇與王光美、魯迅與許廣平、徐悲鴻與廖靜文,都相差20多歲。張學良與趙一荻年齡差距12歲,喬冠華與章含之年齡差距22歲。他們的合作結果都不曾產生孔子這樣的後代。是不是年齡差不夠大?希望專家來研究。
1988年,已入花甲之年的阿拉法特感慨人生短暫,遂生成家之念。出訪法國,恰巧結識了美麗的姑娘蘇哈。蘇哈的父親是一位大銀行家,母親創辦了巴勒斯坦通訊社。當時,蘇哈負責禮賓接待,阿拉法特對這位金發姑娘印象頗佳。短短幾天你攻我守,二人已經難舍難分。1991年金秋,62歲的阿拉法特迎娶了28歲的蘇哈,年齡相差34歲。
更勝一籌的是澳洲大款默多克。1996年,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曾在酒店舉行過一個盛大的雞尾酒會。還在做實習生的鄧文迪,巧妙地引起了這位被認為脾氣暴躁的大老板的注意,兩人交談了好一會兒。這一點,很讓幾位衛視高層雇員驚歎,因為近來他們發現很難讓大老板專注地談話,而鄧居然有本事與他第一次就談這麽長時間。不過,沒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們忘年戀情的開始。許多人發現,此後默多克在香港停留的時間多了也長了。後來默多克與鄧文迪在
從正常的婚姻來講,男人可以娶少妻,女人為什不能嫁少夫?顛覆男人世界,並不是女人造反要騎在男人的頭上,而是要給婦女們以前隻有男人擁有的權利。在夫妻年齡相差懸殊的婚姻中,和傳統觀念反差巨大的“老妻少夫”也越來越多,並一改以往為人不齒的基調,上演著感人至深的佳話。
美國人一名老婦就領導著世界新潮流。
如果說“老妻少夫” 在美國是女權主義,那在日本,就是戀母情節。心理學專家說日本男人是很有戀母情結的。老妻少夫這種事情在日本很盛行。日本男人認為年長女性有成熟風韻,所以日本盛行“老妻少夫”。日本著名的女性雜誌日前做的一個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日本青年男性喜歡比自己大的女性。接受這個調查的共有496名“適齡”男士,從16歲到35歲不等,職業從學生、模特兒、歌手、設計師、編輯到一般職員都有。在問卷中發現,有55%的被訪者表示愛慕比自己大的女性,33%的人不置可否,隻有10%的“頑固者”堅決地說“NO”。
英國統計局稱“老妻少夫”在英蔚然成風。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去年英國國家統據局公布的數據表明,喜歡選擇年齡比自己小的男性作為結婚對象的英國婦女越來越多,從1963年至今,這個數據已經增長了兩倍多。
在台灣,也發生過一段震撼全島的世紀婚禮,一個十八歲的美少年不理父母強烈反對,決心迎娶比他年長三十二歲,拍拖隻有半年的五十歲婦人為妻,惹來社會人士議論紛紛。是愛情可以令人瘋狂,還是老妻少夫才是新世代的戀愛寫照?
無獨有偶的是,伊朗戈納巴德村20歲帥哥哥赫薩,最近與77歲的未婚女子法蒂梅共結連理。為這對老妻少夫主證婚禮的,是負責婚姻登記的官員阿利。他說,兩人均體格健壯,而且男未婚女未嫁,實在沒有任何法律根據不讓他們結合。
在泰國,一名25歲小夥子娶62歲老寡婦,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媒體爭相報導。癡情郎說年齡隻是數字,為了展現他愛的是老婦的人而不是錢,他要求老情人在婚前把財產全都分配給子女,一毛不留!
中國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廣東信宜某山村一名年方17歲的林姑娘,愛上了鄰村一位年過70,發妻健在、兒孫滿堂的黃老翁,相愛相戀已達兩年之久,且已發展到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的地步。消息一出,頓遭質疑,認為是假新聞。記者通過電話向當地村民和記者求證,確有其事。
廣東還有一個20歲的男生小李單相思一個50多歲的老婦。小李高中畢業後在家,父母離異,沒有工作,窮困不堪,得到其高中班主
老少配中二人的關係肯定不是向美國人說的那樣完全基於生理需要,而社會亦不接受這種與父係社會道德標準相違的事情。雙方能走在一起,很可能是性格和氣質上的配合。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老少配的現象之所以能發生,可能有這樣原因:如果男方父性很強,喜歡保護指導,女方柔弱感很強,喜歡受接受保護和指導,戀父情結發生作用,兩人很容易走到一起;如果男方的依賴性應是很強,而女方則母性過強,兩人的性格各走極端,卻能異常地配合而擦出愛火,這是戀母情結。
老少配絕不是個別社會現象,切尼斯中國紀錄有如下記載:老妻少夫紀錄:涉外婚姻中老妻少夫年齡相差最大的是42歲。上海市某造船廠一位26歲的技術員,與一位比他大42歲的美國老太產生了好感,並結婚。美國老太對登記人員說:“我很幸運,能找到這麽好的小夥子,這在美國是會受人尊重的。” 老夫少妻紀錄:據1995年上海媒體報道,華東師大的一位女教師,容貌俏麗,芳齡25,卻找了個比她大52歲的美國多病老頭。老夫大少妻52歲是曾經是涉外婚姻中年齡懸殊最大的一例。到現在,記錄被
一個17歲的妙齡少女誓嫁70老翁,一個18歲的少男非娶50老婦,一個20幾歲的青年硬與50多的老婦結了婚┅┅思想的解放,社會的寬容,這種社會現象已多多少少被人們理解成追求愛情自由的方式,變得無可厚非。2004年底傳來
本文要說的是,從科學的角度看,從“老少配”發展成年齡過度懸殊的“祖孫戀”,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心理原因,還有很多的社會原因,社會應留意並檢討出現這個社會現象的原因及影響。
這篇文章不僅舉了不少老夫少妻配,還舉了很多老妻少夫配的例子,並正確地認為“思想的解放,社會的寬容,這種社會現象已多多少少被人們理解成追求愛情自由的方式,變得無可厚非。”然而,他的一個論斷“也許老楊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創造了一個世界記錄”,卻是一句錯話。相差54歲的“老少配”,並未創造世界記錄∶
巴基斯坦有一位115歲的壽星卡迪爾,最近第3次結婚。他的嬌妻19歲,幾乎比他小100歲,不知道是不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其實很難也無須去認證。卡迪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有很多子孫,但從不要他們代勞。他每天要步行到集市上購物。他喜歡吃粗茶淡飯。他的嬌妻與他結婚,完全是自願的,而且是她主動找上門來的。因為在巴基斯坦由“福星高照”的說法,認為結婚會給老夫少妻帶來無窮大的幸福。[4]
土耳其的人瑞
老夫少妻∶83 VS 22
再看∶馬來西亞麻
楊-翁配帶來了積極的社會影響,請看一例∶
|
下麵是另一些“名人老少配”(並不是特別把“名人”和“老少配”相聯係,而是不是名人,也就很難知道是不是老少配了)∶
南非總統曼德拉"老樹開新花",在它80歲生日的前一天,和前莫三比克總統的遺孀馬謝爾正式結婚。現年55歲的新人稱讚她的行將80大壽的新郎"勇於愛也渴望被愛,是個很有魅力的男人。"(《時報》,
70歲的前阿根廷總統孟年
娶朝鮮裔養女伍迪?艾倫自曝家有仙妻
年逾花甲的美國著名導演兼編劇伍迪·艾倫,曾憑著《安妮·霍爾》和《漢娜和她的姐妹們》兩次摘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桂冠,絕對稱得上是電影界的怪才。日前,接受《名利場》獨家專訪時稱∶其實自己創作的電影都是平庸之作,人生中做得最成功的事情是在年逾花甲之時,在1997年,娶了比自己小35歲的朝鮮裔養女蘇伊·普雷文為妻。他說∶“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有人告訴我說,‘如果讓你和一個比你小35歲的朝鮮女孩結婚,你覺得怎樣?’我肯定會說,‘你瘋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伍迪稱,他與蘇伊的關係更像是父女關係,而年齡差異則是一筆財富,因為它淡化了兩人之間的矛盾。“如果意見不一致時,我從來沒有覺得她是一個充滿敵意或者威脅的人。”他說,“她很克製,她照管著家裏的一切∶房屋、孩子和我們的生活。” (寧凝)[6]
美國著名影星瓊考琳絲
據馬來西亞當地報紙《新星期日時報》報導,今年58歲的汶萊蘇丹(即國王)哈桑納·波爾基亞2005年8月20日晚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舉行了秘密的婚禮,新娘子則是現年26歲、馬來西亞私營電視台TV3頻道前新聞女主播阿茲裏娜斯·瑪紮爾·哈齊姆。後者成為了汶萊國王的第三任妻子。
雖然相差廿四歲,在攝影家柯錫傑和舞蹈家樊潔兮心中,一直認定,他們前半生的經曆,都是為了後來與對方相遇而準備。 十九歲就持相機的柯錫傑,被譽為「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是1970年代在紐約商業攝影的激烈競爭中,少數嶄露鋒芒的亞裔攝影家。帶著對舞蹈的憧憬,樊潔兮在柯錫傑的世界裏完成了她的舞蹈美學夢想。由敦煌飛天舞姿發想,樊潔兮致力創出東方與西方結合的現代新舞種。早享盛名的丈夫領她進入國際藝術殿堂,由台北到紐約,走過絲路、敦煌,登上燈光匯聚的舞台,柯錫傑的影像與樊潔兮的舞作,成為彼此藝術創作的重要養分。 夫妻同走藝術之路,有助力也有犧牲。訪問中,柯錫傑為妻子未竟的理想,委屈地哭了起來。樊潔兮抱住像個孩子似的丈夫,也流下淚來。這對在2006年慶祝結婚廿一年的忘年夫妻,真情盡在眼淚中展現。
2004年4月底,因演“傻兒師長”而出名的巴蜀笑星劉德一永遠失去了相濡以沫三十多載的原配妻子張祥林。此後,劉德一孤身一人,獨自生活,臉上鮮有笑容,身體也逐漸弱下去。追求劉德一的女士,為劉德一介紹老伴的紅娘,絡繹不絕,幾乎踏破了劉德一家的大門。但61歲的劉德一對愛情已經絕望,紛紛回絕,“我都這麽老了,恐怕找不到愛情棉!”然而,2005年9月,來自四川樂山夾江的年僅21歲的女大學生含潔,卻偶然走進了劉德一的愛情世界,重新燃起了劉德一的生命之火,二人正在2006年步入婚姻殿堂。
2002年,96歲的釋法緣產生了還俗的想法。老人
在一篇題為“年齡不是問題盤點中國知名的8對老夫少妻”的配圖短文中[9],除前已出現的佳偶外,還列有∶伏明霞、梁錦鬆,年齡相差30歲;陳凱歌和陳紅,年齡相差15歲;武打巨星劉家良與嬌妻年齡相差40歲。
至於謝霆鋒老爸身材健碩的謝賢68歲女友是21歲的美女,華人首富78歲的李嘉誠 ,女友周凱旋45歲,等等,尚未結為夫妻的,更是不勝枚舉。
有一些少夫老妻的老少配,也許正因為太不常見,卻因而成為了知名人物∶
奧地利的一位39歲的建築工人庇基勒和81歲的愛妮絲為妻。他說∶"我們互相深埃對方,沒有任何障礙能夠分隔我們。"(《中華論壇報》,
馬來西亞33歲男青年娶104歲人瑞
當愛情來臨時,年齡絕對不是問題!馬來西亞一名33歲的青年就證明了這句話。他日前與一名高齡104歲的人瑞結婚,雖然附近的鄰居議論紛紛,但他仍認為,這是上帝的旨意。
娶了104歲人瑞嫵坤陀的是諾仄姆沙,這是這名女人瑞的第21次婚姻。這對夫妻相差71歲,在保守的馬來西亞常遭致異樣的眼光,但兩人都堅定的認為,這是神的旨意,他們希望大家能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他們的婚姻。
根據《光明日報》報導,諾仄姆沙說,雖然他與104歲妻子的年齡相差太多,但他每次向任何人介紹他的妻子時,一點也不會感到尷尬。諾仄姆沙一年前在瓜拉柏浪板廠找到工作,向嫵坤陀租房子居住,嫵坤陀從來不向他收取房租。報導說,諾仄姆沙看見嫵坤陀孤家寡人無依無靠,便由憐生愛,進而決定把她娶回家好好照顧,於是在今年2月結婚,他說,“我和嫵坤陀的緣份是注定的,是上蒼安排的。其他人看到我們在一起,難免會嘲笑我們,但我結婚後,到現在仍覺得很平靜。”
他強調,這段婚姻不是為了財產,嫵坤陀也沒有財產,接受訪問時還不時深情望著愛妻,嫵坤陀也以微笑相對。嫵坤陀希望能與丈夫一直相愛,也請外界給予祝福,「希望大家用正確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婚姻,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做出違抗上帝旨意的事。」
2006年,台灣相差34歲的“老妻少夫”劉孫權和黃高學,在“私奔”至大足龍水鎮同居4年後,又傳出“要分手為男的另外徵婚”的消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實早在兩年前兩人就準備分手,但他們“特殊的愛情”也正是在那時被全國各大媒體連環報導。二人繼而放棄分手,赴全國各大城市接受采訪並收取金額不等的“采訪費”。
在步入老年的日子,無論男女都不應把自己看成是在結束人生的性愛,而要看成是創造一個人生性愛的新階段的開端。丹麥華人作家池元蓮寫得好,她說∶
我個人一向認為,女人到了五十歲左右應該開始一個新生命。此時,女人是失去了青春,但她並不老∶她是身處"非年輕"的人生階段。追悔不能改變過去,但把握將來尚為時不晚。再度成年的“非年輕人”為何不創造一個新的自我,去過一個新的人生!
?
創造一個新自我並不是膚淺的整容改貌。女人跑去找整容外科醫生做扯臉皮、割眼泡、抽肥等手術,隻要她個人感到滿意快樂,旁人無可批評。但是,世界上最能幹的整容外科醫生也沒有神醫之術,能把一個超過五十歲的女人的麵孔和身材回複到二十多歲時的青春樣子。
其實,美麗不是青春女人的專利品。可惜的是,全世界的廣告媒體都在廣泛地宣傳這個謊言 。從最無偏見的眼光來判斷,年輕女人的美是以青春的肉體為主;非年輕的女人的美是一種偏重靈的魅力,它是氣質、風度、智慧、經驗及自信心的結晶品。偏重靈的女性魅力是需要女人自己加以培養的。我曾經親耳聽到一位很懂得欣賞女人的歐洲著名人像畫家說∶“一個善於表達自己性格中的優點的五十多歲的女人,比一個十八、二十歲的年輕女孩子更富有吸引力。”
創造一個新自我除了培養靈的魅力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環。那就是把在以前忙著求生存、 幹活謀生、照顧家庭的年頭裏沒有時間去發掘的內在天資和才能從冬眠狀態中喚醒,讓一個新的自我萌芽生長。非年輕的女人可向著新的人生目的發展、從事一種新事業、追求一個有創造性的熱愛、或再回到學校去接受一門新的學問。在下我舉一個非年輕女人創造一個新自我的真實故事為例。
我以前的丹麥女牙科醫生,在五十五歲那年便退休,回到大學去進修考古學,因為研究考古學是她一生最大的興趣。
十多年後的一天,我在街上偶然碰到那位退休多年的女牙科醫生,兩人交談起來。她對我說 ∶她一點不後悔提早退休,以前做牙醫是為了謀生,現在做學問純然是出於自己的愛好。在考古範圍內,她最感興趣的是舊土耳其的奧托曼帝國,她常常到外國去做實地發掘工作,而且還在從事寫一本書。
“我從來沒有覺得像現在那麽的快樂!”她開心地說∶“我還遇到一位考
我看著
總起來說,停經期是現代女性新生命的開始,她踏進一個開荒領域。走在開荒領域裏的女人,要把多餘的思想舊行李拋棄掉,例如∶“我已經是人老珠黃”的自憐感、“我隻好跟著兒女過晚年”的依賴性、“我老了,不中用了”的自疑心。開荒的人要帶一套新的裝備,它們 是∶大無畏的精神、新的人生目的、對人生的新期望。
尊敬的讀者,可不要以為在老年人的婚姻中,隻是找個“伴”,而那熱烈的“性”,或者是可有可無,或者就是“聾子的耳朵”等於零。且慢!請讀讀下麵的悲劇,你就會理解,對老人的性欲估計不足,可能要以生命為代價!
“老法官因‘性’殺妻”
新疆沙灣縣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該縣原法院院長、退休老法官趙某,再婚剛剛109天,竟將自己的新婚妻子活活用刀殺死。
這位年已七旬的老法官在前妻過世後,經友人介紹與58歲的閆某相識,雙方接觸了幾次,都“十分滿意”,很快確定了關係,10天這內便匆匆領了結婚證。
婚後,這對再婚夫妻還處和諧,可是兩人很快有了分歧和矛盾。老院長甚是愛財、性情暴燥,結婚時沒給妻買一件新衣服,讓閆穿前妻的衣服,閆十分反感。趙有胃病,常備一些健胃藥,趙發現後便訓斥,這又如一盆冷水潑到閆的心上。閆嫁趙也是有個人打算的,過門不幾天,她就向趙提出4條要求∶結婚時啥也沒買,要補給她一萬元;要買床和沙發;每月給她100元零花錢;一旦趙過世,怎樣分房產要先說個明白,而且還進一步提出趙去世後,家裏的電視機、冰箱等一定歸她。這4項要求,把老法官說個透心涼∶“原來嫁給我圖的是這些呀?!”從此,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迅速降溫,經常明爭暗鬥,吵鬧不休。
殺人的導火線是從性生活上引發的。老法官雖已七旬,性欲猶強,而閆則對此不感興趣,自從兩人矛盾升級產生對立情緒後,閆更不願做此事。事發那天半夜,趙向閆提出性要求,閆拒絕,並說∶“辦事兒可以,先拿出一萬元錢來!”趙陪笑說∶“明天一定給!”閆答道∶“沒錢不能幹!”這可把老法官惹火了,他越想越氣,跑到客廳摸出一把三梭刮刀,放在床邊,又問∶“我再問你一句,幹不幹!”閆仍然堅持。趙怒從膽邊生,猛然用刀向閆身上猛刺,刺罷還不解恨,又從夥房拿來菜刀,向閆一陣亂砍,直到妻子氣絕身亡。趙殺妻後割脈自盡未成,左手因失血時間過長而壞死,不得不截肢,現正在押侯審。
這一悲劇使尋求晚年幸福的一對老人一死一殘,讓人痛心而又發人深思。
所以,在老年夫妻的調適中,特別容意忽略的,也是比較有難度的是雙方性生活的調適與和諧。隻要雙方認識到這一調適與和諧的必要和可能,雙方能互敬互諒,即便有分歧,也能達到妥協,即便有困難,也能共同克服。至於老年性生活的特點和調適的方法,在前文老年性學專論中,多以介紹,不再重複。張揆一等。(2003)在《老人婚姻與性生活諮詢》一書中,對此有一簡明的歸納,選在下麵:
老年人的性調適
“人到黃昏性未老”這句話是經過調查得出來的結論。人到老年,雖然體力有所下降,生育“任務”業已完成,但這並不表示性欲、性功能完全喪失。國內性科學家研究結果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性欲逐漸消失者僅占20.28%,即1/5強。美國調查資料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隻有5%的人完全不能性交,70%的人仍能過性生活。日本學者金子榮濤調查了57例65-80歲的老人,其中僅有7人無法過性生活。所以,過早地停止性生活時不利於老年人健康的。男子在60~75歲之間,睾丸並未完全萎縮,仍能分泌激素、產生欲望和過性生活。女子49~67歲期間,雖然月經隨著卵巢萎縮已經停止,但體內仍有一定量的性激素分泌。加上大腦皮質性中樞的作用,當受到性刺激時,照樣出現性欲,甚至出現高潮。關鍵在於調適老年的性心理和掌握好老年的性行為。
1、老年人性心理的適調 老年人性心理受自身生理、社會、家庭、環境諸多因素影響和製約。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又受疾病的折磨和社會的偏見的影響,因而許多老年人性心理並不十分健康,尤其是女性,誤認為性即生殖,是承嗣繁衍子孫後代的手段,中青年時期生兒育女任務已經完成,還談論什麽性與性生活。他(她)們根本不知道性有三大功能∶生育功能、快樂功能和健康功能。而且第二、第三個功能是伴隨終身的。
人到老年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愉悅的情緒和穩定的經濟收入,更需要有完整的性事,才能摒棄孤獨與單調的生活,獲得更多的生活情趣。在我們身邊,持正常心理的老人,生理和心理狀況大都優於自我壓抑性心理和性行為者。
2、老年人怎樣掌握性行為 老年人性行為得當,方有利於健康快樂:
(1)完整的性行為∶老年人性活動不能隻局限於性器官的結合。事實上,觀看異性,甜言蜜語,接吻擁抱,觸摸興奮點,性事前後的溫存等缺一不可。隻有按序完成如同年輕時性行為的各種程式,才能獲得性滿足。
(2)性事頻率∶性行為是受性生理、性心理和社會因素製約的,老年人生活頻率絕無相同法則,難尋完整規律。其性事頻率如何定值,應因人因事因時而定,以自己性生活感受“愜意”為度。一般而言,夫妻關係甜蜜的老人,隻要男性生殖器官勃起能夠插入,即不要放過機會,應主動求愛;有時女方興趣濃濃,男方生殖器尚未勃起,也可進行性喚起活動,使男方生殖器勃起,相互配合,已以達到性滿足。
(3)性事緩慢進行,防止失誤∶老年人性事中不可操之過急,應心順意柔,雙方都有足夠準備時間,緩緩進行,萬不可操之過急。即使失敗,也不要在意,切不可相互埋怨,說些喪氣話。性事中不可操之過急還有一大好處,即防止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意外,造成不應發生的悲劇。[10]
特別要注意性調適的一群是“老少配”, 也就是“代際婚姻”。有人認為現在老少配的越來越多,事實上是與性有關的∶
代際婚姻也是近年來老年婚姻中出現的新熱點。
專門從事性學研究的專家史成禮告訴記者,“代際婚姻”的背後,有性的原因。以往人們難以啟齒的夫妻“性生活”,如今已成為衡量婚姻品質的一個重要標準。現代醫學強調,愉悅的夫妻生活能使人體分泌出有益健康的物質,從而將身體的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具有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作用。現代的醫學專家們鼓勵羞於談性的老年人追求性生活的幸福,他們說60歲以上的男子有性欲者達90.4%,其中54.7%?有強烈的性要求。
但男女生理結構不同,老年男子在70歲時還有性要求甚至還較為活躍,而同齡的老年女性因卵巢功能退化等原因,幾乎沒有這方麵的需求,“代際婚姻”卻能彌補這一不足。老年學
顯然,假如說現代社會中老少配,更易出現或更易被接受,和現代社會中離婚和再婚都比較容易;男人一定要娶處女的觀念日益淡薄;女人不願生育易避孕技術很發達,如果女方不想為老夫生育很易辦到(男方不願為老妻生育的問題根本就不會存在),如此等等,都使得“老少配”不再像往昔有太多太嚴重的後顧之憂。因此,流行語所說“年齡不是障礙”,便大行其道起來。隨著社會的“高齡化”和“超高齡化”的發展,可以預測這一現象,不會是慢慢減少,而會是越來越多見。
[1] Fang-fu Ruan, M.D., Ph.D., ACS, ABS,FAACS,美國舊金山“高級性學研究院”(IASHS)教授“美國臨床性學家院”奠基院士(FAACS),台灣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香港大學精神醫學係名譽教授,台灣性學會顧問。
[2]
[3]也許老楊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創造了一個世界記錄,www.wenxuecity.com,
[4]張揆一等(2003)。《老人婚姻與性生活諮詢》。北京∶金盾出版社。第309頁。
[5] http://blog.eastmoney.com/syynh/199728.html2006-11-15 8:04:51东方博客
[6] 《新闻晨报》
[7]〈扬子晚报〉(
[8]北京晚報 2006-10-16 00:16:41
[9] 搜狐社區2006-12-21 22:09:21
[10]張揆一等(2003)。《老人婚姻與性生活諮詢》。北京∶金盾出版社,第31-33頁。
[i] 關於“老少配”對生育與優生的影響,筆者曾有更詳細的專文,現以尾注作為附錄,全文如下∶
“父親年齡指標”∶積極優生探索的一個例子
阮芳賦∶性的報告-21世紀版性知識手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
“十年動亂”中,出版停滯,對外國的東西,更是禁得利害。不知有什麽背景,在70年代初(或60年代末),一種名叫《摘譯》的的期刊(或“連續出版物”),以書的形式,在全國內部發行,是那時的“知識界”接觸外國資料的一條主要途徑。我那時總是希望每期都能買到或讀到它。巴金的女兒李小林(《收獲》副主編)回憶說∶"......1973年......那時他[餘秋雨,是李小林上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引者注]經常到我家裏來,每次新的《摘譯》(一種譯介外國人文動態的出版物)雜?出版,她都帶來給我爸爸......”(《中華文摘》第105期第69頁,摘自《新民周刊》2000年第34期),由此也可見《摘譯》當年受到歡迎的一斑了。
大約在1973到1975年間,我在某期《摘譯》上,讀到一篇談“父親年齡指標”與天才人物的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由前蘇聯的學者完成的嚴肅的學術報告,他們研究了國際上古今的“天才人物”、“有傑出貢獻的名人”,在成孕時,父親和母親的年齡,發現很多的“天才人物”、“有傑出貢獻的名人”,在成孕時,父親的年齡都比較大。其中舉出的例證中,最突出的一位是中國人,就是我們的“至成先師”孔子,成孕時父年70歲。他們的結論是和後代的智力關係較大的是父親的年齡,大一些(例如50歲或以上)才好,而母親的年齡,則要年輕一些較好。全文和細節,我已記不清了,大意如上。
真是“無獨有偶”,二十多年以後,1997年,在《新民晚報》上,以“老夫少妻易出神童”爲題,報導了另一個國家的另一些研究家,用同一性質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不約而同”的同樣結論∶
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研究發現,神童與父母雙親的年齡差距有著密切的關係。
丹麥一位學者收集了世界曆史上兩千名天才人物出生時父母的年齡。這些天才人物中,有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作家、詩人、藝術家等等,他們在各自領域裏立下了豐功偉。調查結果發現,他們的夫母年齡相差都較大,最少的差7歲,最大的差50多歲,例如孔子的父母相差54歲、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相查看18歲,
爲什麽老夫少妻易出神童?"遺傳說"的解釋是∶後代的智力遺傳大多來自父親,高齡父親的智力相對更爲成熟,而年輕的母親則能給胎兒在母體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胎兒的發育,這樣就易出天才人物。
這個“有偶”的報告,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的結論,一定要別人也能重複出來,才可信。丹麥的科學家得到了和前蘇聯科學家相同的結論,就使得“父親年齡指標”的有關論斷更爲可信。
當然,“可重複性”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現代生殖生物學和生殖醫學的成就,也爲這一發現提供了科學的論據。
從生殖生物學上來說,女人和男人有一點是絕然不同的∶女人的生殖細胞卵子,是從母體裏胚胎時期便有了的,有幾百萬之多,出生後多半閉鎖、消失,青春發育後,進入生育年齡的婦女,每月在卵巢中有幾個原始卵泡開始發育,但也多都中途夭折而閉鎖、消失,隻有一個能發育到成熟排出;在男性,其生殖細胞精子,並不是從母體裏胚胎時期便帶來了的,而是在睾丸內不斷新生成的,睾丸的曲細精管是産生精子的地方,由“精原細胞”幾經分裂才變成的,並須在附睾內貯藏一段時間,才能在生理上完全成熟。女人的卵子,是與生俱來的,有“老化”、“歧變”的問題,“高齡生育”的婦女,胎兒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比年輕的母親就要高許多,所以,女人最好在30歲以前生育。男人的精子是每天新生出來的,沒有卵子那樣的“老化”、“歧變”問題,所以,男人的“生育品質”並不是30歲以前才更好,從後代的智力遺傳來看,高齡父親的智力相對更爲成熟,反而會更好一些。
那麽,是不是“無限製的男人越老、女人越年輕的老少配”最好呢?也不是。有一種說法是∶在男、女雙方年齡都在18歲以上、相加的和數100以內(不是指要達到100,是指不超過100)的條件下,女人的年齡越小(例如18到25歲)、男人的年齡較大(例如45到65歲)比較好。
這種“父親年齡指標”的說法,是不是爲近年來頗爲流行的“大把年紀的老總包年輕的‘二奶’”,以至所謂的“祖孫配”,提供理論基礎呢?當然不是。第一,這一研究是早就有的,也不是“國人”的貢獻,談不上是爲當今中國的“包年輕的二奶”而炮製出來的;第二,這是一種基於幾千年的人類曆史事實而總結出來的科學認識,與有沒有當今中國的“包年輕的二奶”的出現無關;第三,假如不是全部,至少也是絕大多數“大把年紀的老總”,並不是爲了生小孩而去“包年輕的二奶”的,小孩倒是他們最要防止或中止的的“心腹大患”。
那麽,是不是爲了“優生”,要去提倡這種“老少配”呢?這種“老少配”會不會越來越多呢?我看是既不需提倡,也不會越來越多。人類過去沒有因爲多出天才而去“大麵積推廣老少配”,我相信現在和未來,也不會到處見到這種大年齡差的老少配。因爲,至少有兩種因素是與此抗衡,而不會使其占到優勢的。
第一種對抗因素∶“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傾向以至壓力,加上男女年齡相近(男女同年和男比女大1到5歲),這種配對的現實條件和習慣勢力,當然還會繼續不斷發揮其強大的作用,使現存的婚姻年齡模式,在實際上占到絕對的優勢。更何況婚姻關係中的“老少配”,要受到很多的社會、家庭、親友、輿論的不愉快對待,使當事人望而卻步,這也就大大限製了這種配偶的實際數量。
第二種對抗因素∶男性的生殖能力,隨年齡的增長明顯下降。英國科學家近來發現,男性的生殖能力在二十四歲以後,會隨年齡增長而逐年下降。倫敦“生殖醫學中心”顧問霍格溫特指出,人體的生理構造最適宜在十六至十七歲生育孩子,但基於社會因素,人類才被迫一再推遲生育。最新研究顯示,男性在二十四歲後,“在半年內能令女性懷孕的機會”每年下降百分二,“在一年內能令女性懷孕的機會”每年的下降百分三,到了三十五歲,男性在一年內能令伴侶懷孕的機會隻有二十五歲時的一半。研究人員人們還不清楚,這是否因年紀較大的男性,其精子的素質較差,還是因年齡大了,做愛較少,但結論是明確的∶男性的年齡會直接影響伴侶的懷孕機會。(美國《國際日報》,
總的說來,從全社會來看,最可能的、最普遍的作法,還應是我的“八字箴言”∶“順其自然,尊重選擇”,許許多多的夫妻,都會是年齡相近的的佳偶;但如隨緣結偶“大年齡差的老夫少妻配”,也別有一番天地,也許正把握著生育一位天才的大好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