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來認識和判斷我們的身體
[按語]這是我的處女作《我們的身體》中的一章,寫於
我們的身體與數字也很有關係。比如,醫生說你的血壓高,因 為 你的舒張壓98毫米汞柱,超過了90毫米汞柱;護士說你發燒了,因 為 你腋下的體溫讀數37.9C(C代表常用的“攝氏”溫度計),超過了體溫的正常範圍;化驗員說起你的白血球數目增高了,因 為 在顯微鏡下數你的白血球,一立方毫米血液達到18,000個,超過了正常值的上限每立方毫米10,000個這一標準。臨床上根據各種數 字 來判斷人體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醫學上,判斷人體的情況的數量標準,就是人體各種形態和機能指標(如白血球總數、血壓數值、體溫度數等等)的“正常值”或“正常範圍”。前麵各章中,分散地介紹了一些正常值的具體數字,這裏著重說明一下,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些數量標準,恰當地對我們的身體作數量上的分析。
以體溫作例子吧,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說人體正常體溫是37度(37C),因此,一個人的體溫超過37C,就是發燒了。實際上,這是一種簡單化而不確切的說法。首先,人的體溫(其他機能也一樣)與人體在不同時間所處的狀態很有關係。在24小時內,人的體溫有一種正常的、規律性的波動∶清晨三、四點鍾,體溫最低,下午四點到七點鍾之間,體溫最高,相差可達1度左右。正常人,在劇烈運動後,體溫可達40 - 41C。同一個人,同一時間,在不同部位測量的“體溫”數量也相差很大,肝髒的溫度最高,正常達38 - 40.6C,皮膚的溫度最低,足趾尖的皮溫有時隻有24.4C。甚至精神緊張也可以影響到體溫,可使正常人的體溫升高達2度之多。對於生育年齡的婦女來說,她的體溫還和月經周期有關,月經周期的前半段(來月經的那幾天以及剛來完月比之後的十幾天)和後半段(下次月經之前的十幾天)相差可達1度,後半段由於在排卵後,卵巢內黃巢形成,分泌大量黃體酮,而黃體酮有升高體溫的作用,比排卵前可高出1度。因此,同一個婦女,同一個體溫數值,如腋下37.5C。,若是在月經周期的前半段,便可能是低燒,而在後半段卻可能是正常。實際上,體溫的讀數還受到體溫計的精確性、測量方法是否正確、測量時間是否夠長等測量本身的因素的影響,誤差有時可高達1、2度以上。假定把這些影響體溫的因素都嚴加控製,用標準的體溫計,都在下午的一定時間,受試者處於安靜、不活動、不緊張的情況下,按同一而正確的測量方法,在同一側腋窩(常用左側),都測量十分鍾,而且受試者都是經過醫生檢查確定沒有什 麽 疾病的正常人,那 麽 ,測出來的結果是不是人人都一樣,譬如說都是37C呢?
不會。仍然相差很大,北京1973年7月的一組研究,按以上要求測定了數達1,030例的正常人,有的體溫隻有35.5C,有的卻到了37.7C,相差達到2.2C。考慮到人體體溫的波動範圍本來就很窄,這一差數可以說是相當大了。那末,都是正常人,究竟誰的體溫數位可以作 為 判斷體溫是否正常的標準呢?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的體溫數字都不能作 為 判斷別人體溫正常與否的標準。怎 麽 辦?
隻有用統計學的辦法,對這些數字進行分析,求出平均值來。上麵提 出 的這一組研究結果,腋下溫度的平均值是36.8C,而且,這一千多人的體溫數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兩頭小、中間大、接近平均值的人所占數量最大,和平均值相差較大的人,越來越少。腋窩體溫低到35.5C,或高到37.7C的正常人,就是很個別的了。這種分布情況,不但體溫的數 字 如此,其他人體測量的數字也大都是這樣。
如 上 圖的曲線所表示的,稱 為 “正態分布”,又叫“常態分布”。在統計學上,還可以根據公式計算出稱 為 “標準差”的一個數字,來反映各個體的實際測量值偏離平均值的變異情況。標準差(圖中用“S”表示)越大, 也就是 兩極端的數字,離平均值(圖中用M表示)就越遠,也就是說變異程度越大。怎 麽 表示正常值或正常範圍呢?目前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平均值”和“標準差”這兩個數位∶習慣上多采用“平均值加兩倍標準差”作 為 正常範圍的上限,“平均值減兩倍標準差”作 為 正常範圍的下限。這樣得出來的正常範圍可以概括95%的正常人,就是說95%的正常人一定處在平均值加、減兩倍標準差這一範圍內,還有5%的正常人,處在這個範圍之外。例如上麵說的那組體溫研究結果,計算出來的標準差是0.357C,那末,正常範圍就是∶36.1 - 37.5C(腋窩)。就是說,一百個正常人,有95個人的腋窩體溫在36.1 - 37.5C這個範圍內,另外還有5個正常人的體溫可能低於36.1C或高於37.5C。但不能認 為 ∶凡是體溫在正常範圍的人(36.1 - 37.5C),體溫便都是正常的;甚至,也不能絕對地斷定,凡是體溫在正常範圍之外的人,體溫就一定不正常。譬如,某一個人的平日體溫都是36.5C,今天,在同樣條件下,卻成了37.2C,顯然,他是發燒了,雖然37.2是在正常範圍之內,但對他自己來說,體溫比平日高了許多。正常值(正常範圍)是一個統計數 字 ,是一個平均數。由此可見,最好是根據本人的測量結果來作前後對比,以資判斷。這正是隔一定時間作必要的健康檢查的好處之一。在臨床上, 為 了實際工作上的方便可行,必須規定一個“診斷標準”,例如規定凡是體溫超過37.4C(腋下,按標準測量十分鍾),便算是發燒。顯然,這隻是一個實用的標準,隻有相對的合理性。但是,隻要是根據統計學上的規律得出來的標準,按照它來判斷,出現“不是發燒而說成發燒”和“是發燒而說成不發燒”這兩種錯誤,都是比較可接受的。任何一個單一的數字標準,都不可能完全杜絕這兩種錯誤。所以,不能孤立的依靠數字標準來簡單地判斷人體的情況。 不僅僅體溫是這樣,其他也一樣。再舉一個常用的化驗檢查作例子。就說“白血球總數”吧。正常人的白血球數目(以1立方毫米血液內白血球總共有多少個來表示),一般說是5000 - 9000個,平均7000個。近年來,從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研究工作者進行的十六組調查中發現,正常人的白血球總數有的低到2,000,有的高到12,900,相差多 麽 懸殊!因此,並不能僅僅根據白血球總數3,500就絕對地判斷某人準是患白血球降低的嚴重疾患,比這更 低 的正常人還有呢,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少見就是了。事實上,在醫學領域中,固然首先要注意大多數的情況,但是,不注意個別情況也是不行的。隻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個體化原則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在進行臨床診斷時,還要參考每個人原來一向的數值,有時還要作重複的檢查,觀察、比較幾次檢查結果的變動情況,更主要的,要根據全身的情況和其他檢查,綜合起來看,決不能孤立地看某一個數字。體溫、白血球之類,在臨床上是屬於是最常見、最簡單的檢查,尚且存在著種種複雜的情況,其他檢查更可想而知。對於一個醫生來說,永遠不能忘記的根本原則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對於個“病人”來說,也不要因 為 一次化驗,一個數字就背上思想包袱。沒有數量的觀念是不對的,事實上,臨床工作離開數 字 ,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但是,把數字孤立起來,或是絕對化,不進行具體分析,也是不對的。隻有嚴肅認真地辯證分析,才能保證我們正確地從數 字 或其他資料來認識和判斷我們的身體。
1977 年,在海拔 4300 米的西藏“屋脊上的屋脊”阿裏地區首府獅泉河。該書在 1979 年由 北京出版社出版 , 曾 獲三種全國及北京市優秀著作獎 。本章以 體溫作例子,普及關於正態分布,“標準差”和正常值的統計學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