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人與人的性

討論人的性與性的人, 性與人生,性與社會,性與曆史,性與文化,性與生活品質
正文

同性恋的成因: 先天还是後天?

(2005-03-22 23:39:34) 下一個
为什厶有的人会是同性恋?当然,这裏讨论的是“绝对同性恋”,或金赛氏“性倾向”标尺中标在6区的、终生隻对同性有性行为、性幻想和/或性追求的人。 关於同性恋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也有一些说法,大體上可以分为二类∶一类将同性恋的产生归之於先天,例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他的名著《随园诗话》中,讲到一个叫做「春江公子」的人,貌似妇人,已娶妻,但與妻子不睦,喜欢與男性青少年相处、共睡,做诗说∶「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與为无盐夫,寧做子都妾。」无盐,即宣王王後钟 春,後世用以比拟貌醜而有德行的妇女,子都则为古代美男子的名字,见《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篇。春江公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各不相同的,像树的枝叶各不相同一样;我虽身为男人,但與其作贤慧女人的丈夫,不如作漂亮男人的小老婆。这就把同性恋的原因归之於天生所然。另一类将同性恋归之於後天,认为是环境使然,例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写道∶「凡女子淫佚,发乎情欲之自然,娈童则本无是心,皆幼而受绐,或势劫利饵耳。」大意是说,凡女子淫佚,是因性欲的自然湧现,而娈童则不然,他们本来没有这種心性,乃是由於童年时所受到的影响所造成的,或是因为有钱有势者的威胁利诱所造成的。这就把同性恋的原因归之於後天的影响(至少是同性变的对象「娈童」是这样)。 近幾十年来, 国外对同性恋有大量的研究。例如,由於觀察到男同性戀者之行為,有的傾向於女性化,因此懷疑這些人是否雄性素分泌不足。然而实际测量的结果,却出现了各種不同的结果: 雄性素分泌不足, 分泌更高,和分泌水準无差别的报告都有.无法下一个一致的结论. 1952年, 卡尔曼报告在37对男性同卵双胞胎中,同性恋的一致率为100%,而在26对異卵双胞胎中,一致率则隻有15%, 因此他强调基因遗传在同性恋发生上的重要性。1968年,有人报道5对同卵双胞胎, 同性恋的一致率隻有40% ! 1991年,伯裏與皮拉达的报告∶同卵双胞胎其中之一为同性恋,则另一亦为同性恋或至少为双性恋的比例为52%(29/56),在異卵双生上则为22%(12/54)。这些统计结果,似乎都暗示着生物因素对同性恋之性取向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胡克尔(Evelyn Hooker) 对同性恋作为精神疾病的经验性研究,是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支持下开展的。她的研究於1955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做了报告,並於1957年发表。根?当时使用的最好的心理量表(罗夏墨迹测验,统觉测验,看图讲故事测验),並请到了出色的量表说明师,对三十个同性恋男人进行了研究,並对照了三十个同样年龄、智商和教育情况的異性恋男人。这些男人中没有人在研究之前接受过心理治疗。结果是,量表的专业解释者不能把同性恋者和與其对照的異性恋者进行区别开来,而且专家给这些男人心理健康打的分数在同性恋者和異性恋者之间没有区别。因此,这一研究说明,同性恋並不作为一个疾病单元而存在。许多随後的经验性研究支持这一结论。同性恋者在智力、體力、创造能力和社会生活方麵,並不低於異性恋者。?1935年弗洛伊德的一封信所称,柏拉图、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伟大人物也是同性恋者。 已在近300種哺乳动物和鸟类发现有同性性行为.这一发现也使人想到,同性恋可能来自遗传,因为通常不认为像企鹅这样的动物能"自行选择同性恋生活方式. 1990年美国神经科学家利维在权威刊物<科学>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提出性取向具有生物學基礎的另一證據。他檢視了41具遺體的大腦,包含19個死於AIDS或其並發症的同性戀男子,16個異性戀男子(其中有6人死於AIDS),以及6個推測為異性戀之女子。觀察他們的 前下視丘間質核"(簡稱INAH)四組細胞, 認為位於第三腦室側壁的INAH3(圖二),其大小差異不但與男女的性別有關,還與其性取向有關--至少在男性是如此。 1993年哈麦等人宣布某種型式的男同性戀是偏向於由母係來傳遞,且其基因遺傳部位就位在X染色體長臂的頂端的Xq28上。 当然,所有这些研究,並不足以达成一个公认可靠的结论,因为分别存在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差别很大,或样本太小,或缺乏可重複性, 等等方法学上的问题. 但,可以看出的是: 同性恋的生物学本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证. 对同性恋的成因, 也有種種的非生物学解说.例如,社會學習論,认为同性戀是習得的行為型態; 家庭決定論, 有人认为不慈祥、不和藹的父親有礙兒子男性化和女兒女性化的發展; 心理分析論主张同性戀起源於早期的不良親子關係也有心理分析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自戀情結所致; 社会决定论,断言同性恋是社会建腹的结果; 交互論或多重模式,认为同性戀乃由生物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結果。看来,这些非生物学的解说,即便也能找到某種例证,实际上也会是一些”相对同性恋者”或”境遇性同性恋者”,实际上並不是讨论真正的同性恋者,即绝对同性恋者.这些说法,也许恰恰会模糊和混乱对同性恋的正確认识和合理对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