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郵輪行之一
一 西歐的“廁所文化”一
上個月28日和老婆等一大幫朋友(共27人)飛抵意大利的米蘭(Milan),乘坐8晚9天的地中海的郵輪MSC,每天上岸遊覽一個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的沿海城市,加上米蘭一共九個,曆時半月有餘。很久沒去歐洲了,上次大約還是16 - 17 年前,和老婆帶著小兒子去了法國巴黎(Paris)的迪斯尼(Disney),在那裏住了整整一個星期。旅行,其實就是所謂的從一個你呆膩了的地方走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感受當地不同的文化。西歐的文化有別於我定居了30多年的美國,盡管美國文化源自歐洲大陸。然而,這次給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那裏的廁所。我以為上廁所是基本人權之一 (吃喝拉撒睡?),可惜的是, 最愛高喊人權的西歐國家,上廁所卻成了我們這次快樂旅行的一個槽點。老朽把剛剛親身經曆的當地的“廁所文化”大致做了個梳理。
首先,稱謂不同。美國人稱廁所為restroom、washroom,而歐洲人叫toilet(toilettes)或簡稱WC。如果我們按習慣問當地人哪裏有restroom,估計你憋到尿了褲子還不一定找得到。記得父親1995年來美國時,曾在百貨商店裏向人問過哪裏有WC,結果老美都沒有聽懂。也難怪,他畢業於“解放前”的中央大學,當時很多課程都是英語授課。但很遺憾,他學的是正統的英式英語,西歐也是英式,與美式英語習慣有所不同。
其次,西歐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的廁所都是收費的,而美國卻沒見過。比如我們在米蘭市中心的中央火車站轉火車去地中海的郵輪港口城市熱亞那(Genoa)時,就被上了第一課。那天,我們在古典和雄偉的車站的快餐店吃了午餐,但這家餐館卻沒有廁所。不同於美國,美國好像凡是餐館,哪怕是麥當勞,星巴克等快餐店都必須要配有廁所的。我們隻好在偌大的車站候車大廳裏邊問邊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卻發現不是隨便可以進去的。你必須投幣一歐元,閘門才開啟。我因剛到,手中隻有大額的紙幣,幸好朋友有鋼鏰,索性跟著他一起蹭了進去,來了個“買一送一”。後來才發現,投幣廁所旁邊一般是有換硬幣機器的(見左圖左邊)。咱初來咋到,語言又不通,“不知者無罪”嘛。有的機器收費的廁所有專人在門口值班,專門監督我這樣不守規矩的小人。
一次,我們來到一個市中心熱鬧的農貿市場,上了一家餐館二樓的廁所,下樓後被服務員攔住。他說他們的廁所不是免費的,我們被抓了個“現行”,不得不坐下來就在那裏被“宰”了頓午飯。還有好多次,我們都不得花2歐元買杯飲料(導遊曾帶我們去了一家號稱125年的老店,每人喝了一杯豆漿),就為了上個廁所。更多的時候幹脆就給人家1 – 2 歐元進門,連飲料都免了。為了少上廁所,我們不少人甚至還減少了喝水。
上船前後,我們在意大利的米蘭和熱那亞的酒店住了四個晚上,其中一個五星,三個四星。這些酒店的廁所無一都保留著單獨的、老式的衝洗馬桶(坐浴器)。這樣的款式在美國幾乎絕跡了,我們不知道怎麽用,也沒想嚐試。見下圖。
男女廁所的標識有的也別具特色:
有些廁所內部還有“塗鴉”,雖然看不懂,但似乎兼具文藝色彩?
如果說小店沒有(免費)廁所還可以原諒的話,大型百貨商場總應該有吧。我們在臨飛回美國的前一天閑逛了離米蘭主教堂不遠的一家十層樓高的百貨商場,在那裏居然也沒有找到任何廁所的標識。心裏納悶:這麽多熙熙攘攘的人,他們上廁所,難不成都要下樓到街邊的咖啡店去?還是老婆聰明,發現每層樓的某個拐角處有人進進出出,盡管沒有任何標識,斷定一定是廁所。果不其然,“地雷的秘密”(1)找到了,大百貨商場不可能不配備廁所,隻是“打槍的不要”(2)。
在西歐城市化的早期階段,供水、排汙設施和公共衛生環境遠遠跟不上城市化的步伐。而在現代化的今天,他們鑒於環保意識,文物保護,老城改造進度緩慢,這應該是造成廁所的供不應求,收取費用的原因吧。你當然也可以說“老歐洲”日薄西山,老牌的資本主義政府沒錢修免費的公共廁所。還記得當年改革開放初期,收費廁所如雨後春筍在國內遍地開花。隨著國力的富強,如今很少,至少在北京再難看到收費廁所了。
隨著人類對環境衛生的不斷關注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的廁所不再僅是一個簡單的設施,它還代表著一個文化、社會和衛生的形象。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廁所文化以及廁所禮儀,出門在外的我們理應熟悉、適應並予以尊重。
(1)(2)文革期間“老三戰”電影之一 - 《地雷戰》的經典台詞
二零二三年五月十一日
草於米蘭至紐約的飛機上
原來如此,長見識了。
米蘭的星巴克好像有不收費的,麥當勞沒有去過。
15天的地中海郵輪應該更好玩?
是的,麥當勞和星巴克都有免費廁所,看來,美國佬比較大方。。
這次去了法國的兩個城市 - 馬賽和土倫(Toulon)。的確,相對意大利和西班牙,這兩個城市的免費共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