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見字如晤。晤誰?晤自己。不是嗎?

(2024-04-15 05:55:55) 下一個

所有的欣賞,末了,未必欣,但都是自賞,當然,它包括書法欣賞。

 

蘭亭序,像個炒米糰,像塊東坡肉,人見人喜歡。所謂雅俗共賞。見到“雅俗共賞”這樣構詞的,往“俗”那邊靠,沒錯。王羲之字“妍”,也叫媚。這個態的回頭率,古今沒低過。所以,《蘭亭序》像麵鏡子,千百年間讓每個學書的人帶回,照出自己也不能免俗。

 

“字,還可以這樣寫!”龍門十二品前有歎。形如剛開竅。潛台詞是,以前一直蒙著。康有為興碑學,是煩帖學太單一,其實也是他煩自己老是子曰書日傳曰。上年紀學魏書的,幾個不是這樣。拉長鏡頭看,也就是個把古漢語當外語學,聊以自慰。這審美水準,中不溜。所以,學魏書人寫的字,形大大的;落到實處,見到的實形,有限。康有為的大字,蕭嫻的大字,不正是這樣嗎?也所以,魏書,是可當作書法欣賞中測試自己眼光老實不老實的試紙。

 

“唐書重法,宋書重意”,多少有點成了舌頭打個滾。看出唐人的字,多是公家字,宋人的,多是準公家字,是自己最近才有的想法。有了它之後,說“唐書重法,宋書重意”時心才不完全吊著。隨波逐流,讓眼神變成鑒賞上的流盼,蠻要命的。自忖,幾十年間,東張西望於墨跡之間,兩眼像看完放瞳之後。什麽玩藝兒!

 

敢不買“天下三大行書”的帳,就是看《十七帖》《喪亂帖》看得不丟眼。為此,自己抱抱自己好一會兒。理由:蘭亭序,秀不假;有幾分作秀,也不假;《祭侄文稿》寫到情至深處,仍見絲書法家的影子;《寒食帖》,如蘇詞,就一首完全寫給自己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其他都是用來發表的。這人,填詞寫字,寫著寫著,就像走T台了。

 

有個小貼士:詩評詞評書評,翻翻就是。他們就是個侃。古人能侃,今人也能。《人間詞話》的一大半,就是憑這個膽。在這裏,可以見到,自己深不深。

 

“就董必武的字像個字。”街上老人嘀咕。孫曉雲看一全國書展,隻見到一幅用筆法寫的字,落款:溥傑。這眼光,不是想有就有的。環顧,多少人在裝內行啊?要自向,裝過嗎?

 

康生的字,是仿,高仿;郭沫若的字,是創,瞎創。認得出來何啟功字中有幾分大字報體嗎?看得出舒同的字很標語味道嗎?前清人民國人的賬房記帳字,寫得比時下書壇上的字有文化。認不認這帳?此際,書法審美伸進三觀,需要眼睛後還有一雙眼睛才行。閣下,有嗎?

 

見字如晤。晤誰?晤自己。不是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