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裏,過年是吃美食、穿新衣、放鞭炮、接壓歲錢。要說放鞭炮,那可不隻是大人們的事兒。大人放炮,講究的是過年儀式;娃們放炮,圖的就是個開心。村裏的小賣部,是小夥伴們過年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節前從兜裏掏出個幾毛幾元零花錢的興奮,買了點小炮數著省著放的快樂;節中從紅包裏抽出個一張兩張的美氣,買了些花炮邊走邊放的豪氣。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小賣部裏鞭炮種類也眼見著越來越多。然而,最讓我懷念的,是二踢腳、小鞭炮和摔摔炮。
鞭炮是年味(圖片源於網絡)
話說這二踢腳,看它小小細長的個兒,穿身火紅喜慶的衣裳,腰間別根導火索,別看模樣纖細柔美,開起口來可是個火爆脾氣,短短幾秒引爆直接嚇退了大部分女性,多是成年男子燃放且多用在接親的門口和祭祖的原野,因為危險小孩子通常是不讓碰的。我的父親鮮少放炮家中又都是女兒,我就偷摸著成了那個“代表”。每每有此機會,我總是遠遠蹲了個身子且呈現出隨時起跑的姿勢,拿根細長已燃的香努力伸長了胳膊去點引子,看兩者接觸吱出火花的瞬間迅速逃離,然後聽得它拖著個長長的“JIU”音升空,回頭時必已聽得那霸氣的“叭”聲,看它在空中開花迅速解體後又迅速墜落。放二踢腳的風險有兩個,一是點了引子跑開後,若是沒聽到鞭炮升空,就需要回去檢查再點;二是萬一它調皮撒歡臨時改了道,就有可能衝了你而來。想象當年的我,還真是勇猛,要是放在今天,我好像沒那麽敢了。
二踢腳(圖片源於網絡)
再說小鞭炮,放起來那叫一個任性和盡興。在我們小的時候,小鞭炮有兩種,一是整長串的,單位好似是響。因為印象裏去買時,總會說我要多少響的,如100響、200響、500響、1000響……整長串的多是大人使用,隻聽得劈裏啪啦一陣響。每每這種時候,我們總是捂了耳朵邊上等著,一完事後就衝進滿是紙屑的陣地,去找還沒來得及粉身碎骨的小炮,興奮地撿起直接裝了衣兜,再取出來和小夥伴們比誰撿的多。另一種是小盒的,裏麵有二十隻單獨的小炮,可能一元兩元就能買到,想必是商販們因著孩子們的需求設計的。放小炮的時間會持續很長很長,從孩子們放了寒假開始,村裏就會有零星的小炮聲,大多是孩子們拿零花錢或央了父母買的;小年開始,孩子們的笑意就更多了,因為他們的小炮可見著變多了,父母們買炮時總會給點小小的滿足;大年三十拿了父母的紅包,那更是實現了買炮上的財務自由,和小夥伴們比著放別提有多嗨了。幸福啊,就是這麽的簡單。
最喜歡的小鞭炮
說說摔摔炮。回憶起它時沒有像前麵兩個來的興奮,因為它放起來實在沒什麽技術含量,就是取了一隻往地上一摔那麽簡單。但小時候也總放,經常左兜是小炮右兜是摔炮,大人總是提醒切莫把自己摔了的同時摔響了炮。
……
日子過著過著,就過了自己兜裏揣著小炮村裏四處逛的歲月,過了給姐姐們的孩子們買小炮的歲月,過了帶著孩子回鄉給他買小炮的歲月……在沒有鞭炮聲的年裏,童年、鄉下、小縣城的年,是多麽令人懷念。
溫馨回憶,我家都是我哥哥和他一幫朋友放!:)
艾瑪,寫得多親切,放鞭炮都能放出技術含量來,那就更不用說給咱們大夥做美食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