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衰落,還是強大?(上)

(2025-04-17 14:46:28) 下一個

無論從哪方麵來看,美國的情況似乎都是一團糟 - 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近70%的人認為美國經濟 “不好”或“差”;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了一半,從2000年的40%降至如今的20%;愛國主義也在消退,現在隻有38%的美國人表示愛國主義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而2000年時是70%;國會兩極分化已達到重建以來的最高點(下圖 PREMIUM TIMES HAUSA),針對政客的暴力威脅激增 -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4年大選中兩次麵臨暗殺。被許多美國人視為法西斯分子的川普,仍然贏得了大選再次擔任美國總統。一些學者將美國與(共和製名存實亡的)魏瑪德國相提並論。另一些人則將美國比作蘇聯的末期 - 一個脆弱的老人政治,正在從內部腐爛。還有人認為,美國正處於內戰的邊緣。

然而,美國實力在世界上仍然出類拔萃,在某些方麵甚至繼續增長。美國在全球財富中的份額與20世紀90年代大致相同,其對全球動脈(能源、金融、市場和技術)的控製力也得到了加強。在國際上,美國正在贏得盟友,而其主要對手中國大陸和俄羅斯則日益陷入困境。的確,美國存在通貨膨脹、巨額債務和生產力低迷的問題。但橫向與其他大國所麵臨的經濟和人口問題相比,美國麵臨的問題它就不算個事兒。這就是美國實力的悖論:美國是一個分裂的國家,但它又是遠超競爭對手的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廣袤的土地、充滿活力的人口結構和分散的政治機構,讓美國從看似混亂的國內政治和經濟狀況中脫穎而出,保持著在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領域目前的主導地位(下圖 THE COLLECTOR/AIR&SPACE FORCES)。一方麵,作為經濟堡壘的美國,擁有資源豐富和海洋邊界,既保護自己免受入侵,同時又與全球貿易相連。與人口正在減少的競爭對手不同,高移民率為美國提供了不斷增長的勞動力。華盛頓的黨派政治僵局,並未阻止充滿活力的私營部門,以比競爭對手更快地采用創新。即使政客之間爭吵不休,美國擁有的結構性優勢助其在各個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然而,美國的這些優勢也加深了繁榮的城市中心與貧困中掙紮的農村社區之間的鴻溝,擴大了城鄉經濟差距並加劇了政治兩極分化。當城市受益於日益全球化、以移民為動力的知識型經濟時,許多鄉村地區人口因製造業和公共部門崗位減少而不被吸納而被拋在了後麵,滋生了怨恨,破壞了國家團結。其次,地理隔離和國家的富裕使美國免受外部威脅,從而養成了一種全球事務與我無關的感覺,導致軍事和外交能力長期投資不足。與此同時,擁有強大的實力、多元化的人口和民主製度的美國又雄心勃勃地在海外追求一係列利益。這種脫節 - 尋求在世界舞台上發揮領導作用,卻缺乏充分實現其目標的資源 - 無意中助長了代價高昂的衝突。

這些脆弱性 - 國內分裂和戰略破產 - 共同威脅著美國的穩定和安全,造成了定義其權力的二元性。經濟繁榮與公民蕭條並存。不負責任的外交政策往往浪費了無與倫比的物質力量。貿易和移民使美國富裕起來,但也使社會結構緊張,摧毀了工人階級社區。美國領導人麵臨的挑戰是如何駕馭這些矛盾。如果美國能夠平衡其野心和資源,彌合內部分歧,它不僅可以保持其力量,還可以為更穩定的世界秩序做出貢獻。否則,美國力量的悖論可能有一天會讓一切都崩潰。

仍然首屈一指

美國經濟占全球GDP的26%,與20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崩塌後的“單極時刻”相同,仍然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下圖 Medium)。2008年,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幾乎相等,但今天,美國經濟規模是歐元區的兩倍。它還比全球南方(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總和還大30%。以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力的標的準現價美元計算,中國經濟相對於美國也在萎縮。由於北京誇大了它的GDP數字,中國經濟實際上比共產黨聲稱的要小。從2021年到2024年,中國公民非法將數千億美元轉移出中國,成為穿越南部邊境潤入美國增長最快的移民群體。

美國的人均財富領先優勢也在不斷擴大。1995年,按現值美元計算,日本公民的平均財富比美國人高出50%;而如今,美國人比日本人高出140%。如今,日本的平均工資排在美國最低的密西西比州之後法國、德國和英國的的平均工資也都低於美國。從1990年到2019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在扣除稅收、轉移支付和通貨膨脹調整後增長了55%,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增長了74%。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實際工資一直在上漲,從2020年到2024年,實際工資小幅上漲了0.9%。與此同時,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工資都在下降。大多數人公民比疫情之前更富有,低收入工人的收入增長尤其強勁。自2019年以來,收入最低的十分之一的工資增長速度幾乎是中等收入者的四倍,是高收入者的十倍以上。如今,美國千禧一代的平均收入比前幾代人在同一年齡時高出約10,000美元(經通脹調整後),許多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甚至可進入全球工資收入最高的1%到2%之列。

與中國和印度(人口眾多但貧窮)或日本和西歐國家(麵積小但富裕)不同,美國將規模與效率相結合,產生了無與倫比的物質力量。僅憑規模龐大和巨大的產出,而沒有高人均生產率,對全球影響微乎其微。在十九世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經濟,俄羅斯擁有歐洲最大的經濟,但兩者都被德國、日本和英國等更高效的強國擊敗。盡管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過去十年中一直低迷,但仍保持正增長,但中國大陸和歐洲國家卻在同一時間段出現負增長。盡管美國的總債務(包括政府、家庭和企業債務)非常龐大, - 約為GDP的255%,聯邦債務的利息支出將攀升至14%,但它仍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仍遠低於中國大陸不斷膨脹的債務(占GDP的300%以上)。

美國還擴大了軍事聯盟,加強了對金融體係、能源市場、消費者基礎和技術發展的控製,增強了其影響其他國家運作體係的能力。以美元為例。美元目前占全球央行儲備的近60%,與1995年的份額相當(下圖 Reuters)。跨境銀行負債和外幣債務發行中約有70%(高於2004年)使用美元 - 全球外匯交易中近90%使用美元。美元的主導地位使華盛頓能夠實施製裁、確保較低的借貸成本,並將其他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外國政府實際上被賦予了一個以美國經濟健康為支撐的體係,這使得他們不願看到美國經濟變差 - 美國經濟不好會影響美元走低,美元貶值會影響外國政府美元儲備的價值。所以,外國政府多半不願采取任何損壞美國經濟的行動。

能源轉型進一步增強了華盛頓的全球影響力。如今美國已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超過了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同時,美國提高了能源效率和采用了可再生技術,將人均碳排放量降至191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能源繁榮使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保持在低位,如歐洲公司目前支付的電力價格是美國的兩到三倍,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四到五倍,促使一些外國製造商遷往美國。能源生產還幫助華盛頓保護自己及其盟友免受外國脅迫。例如,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能夠通過向歐洲輸送石油和天然氣來幫助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彌補其短缺。與此同時,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相當於中國和歐元區的總和)迫使外國公司和政府與美國的貿易政策保持一致,以保持對世界上最有利可圖的收入來源的獲取。

美國在全球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其結構性實力。美國公司創造了全球50%以上的高科技利潤,而中國大陸僅占6%。這種創新優勢使美國公司處於供應鏈的關鍵點,使華盛頓能夠扭轉生產網絡,這一點從其協調多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限製就可以看出。此外,美國還擴大了軍事聯盟,增強了其包圍競爭對手和在歐亞大陸投射力量的能力。在歐洲北約歡迎芬蘭和瑞典加入,而在印太地區,AUKUS和四方對話(Quad)等倡議加深了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之間的聯係。之前緊張的關係(如日本與韓國或美國與菲律賓之間的關係)正在改善,為加強國防合作和美國軍事基地準入鋪平了道路。

基業長青

在那些持負麵看法和批評觀點的人眼中,外強中幹的美國就一基礎搖搖欲墜的紙牌屋 – 黨派政治僵局、公眾信任度下降和社會分歧加深(下圖 rtbF)。這些裂縫正在蔓延至公民的基石,將不可避免地破壞美國財富和權力的支柱。然而,曆史表明,美國往往在政治危機中變得更加強大:內戰之後的重建和工業繁榮讓美國統一強大;19世紀90年代的金融恐慌之後,華盛頓成為了世界強國。20世紀20年代的大蕭條催生了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從此進入由美國主導的“美國世紀”。20世紀70年代的低迷,滯脹、社會動蕩以及越南和伊朗的失敗,反使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複蘇、取得冷戰的勝利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繁榮。21世紀初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災難性戰爭和2008年的次貸危機,不僅未致美國衰落,現在的美國經濟更“遙遙領先”,拉大了與中國大陸的距離。

美國力量不可思議的韌性在於其結構性優勢。地理上美國既是經濟中心,也是軍事要塞。她擁有豐富的資源,眾多天然通航河流和深水港。這些特點使生產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並將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縫合在一起,通過海洋公路與亞洲和歐洲最富裕的地區相連,這些公路也起到了護城河的作用。這種地理隔離使美國免受外國威脅,允許其軍隊可以在國外漫遊,同時增強了該國作為避風港的吸引力。因此,在全球危機期間,資本往往會流入該國,即使這些危機是在美國發生的,就像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

美國也吸引了人力資本,每年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下圖6 Medium/canam)。盡管低技能工人的移民壓低了一些行業的工資,但它也幫助零售、食品服務、農業和醫療保健等重要行業的人員,確保這些行業在供應鏈中斷和公共衛生危機期間繼續運營。再加上更高的出生率,每年平均有超過一百萬的移民湧入,使美國成為唯一一個預計本世紀黃金勞動年齡人口將增長的大國。相比之下,其他主要大國麵臨著急劇下降:到本世紀末,中國大陸25歲至49歲的工人人口預計將下降74%,德國下降23%,印度下降23%,日本下降44%,俄羅斯下降27%。

盡管美國的政治體係經常陷入僵局,但其分散的結構 - 在聯邦、州和地方各級分配權力 - 賦予了比中國大陸、日本、俄羅斯和英國受過更多教育的勞動力權力。與大多數在民主化之前發展出強大國家的自由民主國家不同,美國天生就是一個民主國家,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開始建立現代官僚機構。美國憲法製度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由和限製政府,限製了政府能力,但促進了商業發展。主流媒體關注總統競選,但往往忽視了地方經濟和私營部門的活力。美國在創新和經商便利性方麵一直位居全球前列或接近前列,與歐洲國家相比,注冊財產或執行合同所需的步驟和時間大約歐洲國家的一半。因此,美國人創業的速度是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俄羅斯的兩到三倍,是中國和英國的1.5倍。他們的工作時間比德國工人長25%,每小時的產出比日本工人多40%,雇傭和解雇的頻率和效率都高於其他任何主要勞動力市場。這個勤奮、適應性強的勞動力市場幫助美國從危機中複蘇:例如,美國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 - 自196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低失業率時期 - 而G20的平均水平徘徊在7%左右。

美國分散的體製還有助於各行業采用和推廣創新,這種能力對於長期增長而言比單純的發明更為重要。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同行相比,美國地方(如美國企業)受到的中央政府繁文縟節限製更少。聯邦機構製定了廣泛的指導方針,允許各州根據當地需求量身定製法規,嚐試不同的方法,並競爭投資。因此,成功的想法往往會迅速傳播。這種擴散優勢因美國深厚的風險投資市場而得到加強,該市場約占約占全球風險投資總量的一半。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密切合作加強了這一生態係統,美國擁有全球前十所頂尖大學中的七所,前200名大學中的四分之一(下圖 Medium/studyus)。

正如政治學家傑弗裏·丁(Jeffrey Ding)所指出的那樣,充滿活力的美國體係從新技術中獲得的收益甚至比發明這些技術的國家還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發明了蒸汽機,但美國人將其更廣泛地應用於工廠、鐵路和農業,創造了後來廣為人知的“美國體係” 大規模生產模式 - 這種模式推動美國經濟在19世紀70年代超越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在化學研究方麵處於領先地位,但美國在化學工程方麵表現出色,將先進技術應用於石油、冶金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總體而言,從1870年到1913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比德國快60%,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經濟的2.6倍。冷戰期間,蘇聯將其 GDP 的更大份額用於研發,雇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然而,龐大的共產主義體係耗盡了資源,扼殺了創新。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仍停留在模擬時代,每年僅生產幾千台電腦,而美國公司則生產了數百萬台電腦,引領了數字革命。同樣,日本在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產品方麵處於領先地位,但美國在其經濟中更廣泛地整合了這些創新,提高了生產率,而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則停滯不前。

如今,美國在創新方麵繼續獨樹一幟。盡管美國政府有時會參與產業政策,如最近對半導體製造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但它通常依靠激勵措施和公私夥伴關係,而不是直接控製,讓新發現和新技術在各個部門有機地傳播。相比之下,中國的補貼驅動型威權模式創造了孤立的創新空間領域,而沒有提高整個經濟的生產力。中國優先考慮其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性的行業,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行業。但這兩個行業僅占中國經濟的3.5%,這一比例太小,無法抵消臃腫的房地產和建築業的下滑,這些行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自2021年以來已經抹去了18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中國的科技產業也未能為數百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導致近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失業。

中國重補貼模式的成本是巨大的。自2009年以來,僅電動汽車行業就獲得了2310億美元的補貼,政府支持占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這些支出支撐了有政治關係的公司,但也消耗了家庭財富,抑製了消費,助長了產能過剩、債務和腐敗 - 所有這些都是以犧牲中國公民的投資為代價的,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保健方麵。正如經濟學家羅澤爾 (Scott Rozelle) 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忽視導致生活在農村地區的約3億人沒有在現代經濟中工作所需的教育或技能。嚴厲的監管和政治打壓進一步限製了創新,新的科技初創企業從2018年的5萬多家下降到2023年的1,200家。因此,中國的高科技收入仍然隻是美國的一小部分,凸顯了其集中模式的局限性。

未完待續

* 歡迎不同觀點在評論區碰撞。

參考資料

Beckley, M. (2025). The Strange triumph of a broken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strange-triumph-broken-america-michael-beckle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國華P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各位的觀點。的確,不同觀點後麵總有相關的支持數據。而那些數據,哎,一言難盡。最終,絕大多數人會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一國的政府領袖就得具備洞察力 - 得兼聽則明。否則,就會偏信則暗,被部下/馬屁精給忽悠了。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有升有降,符合規律;既沒有永久的升,也沒有永久的降。
jeany88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作者對美國的樂觀評價. 隻可惜我們在美三十幾年, 卻看到的是每況愈下:
1.GDP總量雖然看起來比中國高得多. 但是, 別忘了計價的貨幣的不同, 絕對值等因素.更可笑的是美國6% 的 GDP 是法律糾紛所創造的.
2.美國是"充滿活力", 但是更多的"活力" 體現在兩黨之爭,種族之爭,法律之爭....
3.科技人才流入美國,這是過去的事實.而不是當今的現狀.當今人心渙散,矛盾四伏...
4.美國人勤奮? 那是你不知道日本人, 中國人有多麽勤奮. "雇傭和解雇的頻率和效率都高於其他任何主要勞動力市場"-- 這並不是好事.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美國人民的高消費是建立在收入上升(盡管可能不太大),就業市場旺盛,以及消費信貸,社會福利等等的基礎上,所以算是綜合了比較高的收入和比較好的福利兩個方麵,外麵疊加很多移民來自於低儲蓄率的南美,所以也是世界少有的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大多數人公民比疫情之前更富有"-如何實現的?物價在疫情後翻了二倍多,工資漲了多少?5%?
輕羥鬆鬆活一回 回複 悄悄話 usa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