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於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美國及其盟友反應非常明確:協助烏克蘭反擊俄羅斯的侵略,並懲罰莫斯科的違法行為。一年多後的今天,俄烏戰爭的演化大大超出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預判 – 烏克蘭非但沒有在俄羅斯最初那波軍事重壓下崩潰,反倒在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支持下,開始在局部地區實現與俄羅斯的角色互換,展開對烏東俄占區的反攻。但15個月的戰鬥表明,即使有外部幫助,烏克蘭並無能力取得對俄羅斯的決定性軍事勝利。無論烏克蘭軍隊能夠解放多少烏東領土,俄羅斯都將保持對烏克蘭構成永久威脅的能力。烏克蘭軍方當然有能力將被占領的任何地區內的俄軍置於危險之中,並騷擾襲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和民用目標(下圖 DW)。但這隻能使雙方的衝突不斷延續,而不會產生最終結果。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盟國對耗資支持烏克蘭愈來愈感到厭倦。成倍增加的人力、財力和其他方麵的成本,使美國及其盟友開始考慮為如何結束戰爭製定願景。照目前趨勢發展,最短幾個月,最長幾年,美國和盟國將開啟俄烏雙方結束戰爭的談判。
戰爭無勝方
理性的美國及西方盟國希望,全力支持基輔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將迫使普京坐到談判桌上。同理,持續的戰術挫折可能會削弱莫斯科的樂觀情緒,從而放棄堅持戰鬥。故去年以來,西方決策者一直在為烏克蘭在烏東對俄反攻提供所需的軍事硬件、情報和培訓(下圖 NEW YORK POST/Pulitzer Center)。進入6月後,烏克蘭軍隊也確實在局部戰場上對俄軍實施了“反攻”並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必須承認這些“反攻”成果差強人意,遠遠低於美國及西方盟友的期待。畢竟,為給烏克蘭人一個成功發動進攻的機會,西方政府耗費了很多資源,以致使本國的財政變得緊張。
尷尬的現實是,盡管俄羅斯武裝部隊遭受了重大傷亡和裝備損失,但他們仍然強大。即使在目前十分拉垮的狀態下,俄羅斯仍然在給烏克蘭軍隊和平民造成重大死亡和破壞,仍然在損毀西方國家提供給烏克蘭的豹2坦克和布德利戰車。莫斯科依然保有可隨時使用空中力量、陸基資產和海射武器打擊烏克蘭城市的能力。換言之,無論前線在哪裏,俄羅斯都有能力對烏克蘭構成實質威脅。烏克蘭軍隊則如前所述的獲得了美國和西方國家數以百億美元的援助,在局部戰場上實現了反轉。但是,烏克蘭軍隊在烏東地區取得的局部進展緩慢且代價不低。客觀上,俄烏兩國中沒有任何一方具有通過軍事手段實現其宣稱的領土目標的能力。即基輔不具備能力控製其所有現在俄占的烏東領土,包括克裏米亞和俄羅斯自2014年以來占領的頓巴斯部分地區。莫斯科似乎也沒有能力完整地控製開戰以來占領的五個烏東地區,和克裏米亞。換句話說,俄羅斯或烏克蘭,或者更有可能是兩國,都將不得不接受一條事實上的控製線,雖然這條控製線並非國際承認的兩國邊界(下圖 YouTube)。
理性且現實的美國及西方盟國還知道,即使烏克蘭取得了超出所有預期的成功,迫使俄羅斯軍隊越過國際邊界撤退,莫斯科也不一定會停止戰鬥。失去領土控製並不等於輸掉戰爭,也不一定會導致政治讓步。普京可能會宣布另一輪動員,加強對烏克蘭城市的轟炸行動,或者隻是堅守陣地,相信時間會對他和俄羅斯有利。美國及西方盟國知道不能對莫斯科太過咄咄逼人,尤其當牽涉到普京及其領導層的政治生命時,即使他/他們認為自己/俄羅斯會輸,他(們)/俄羅斯也可能繼續戰鬥,與西方國家拚個魚死網破(下圖 DAILY BEAST/meduza)。這其實是有先例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二戰中的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簡而言之,戰場上的勝利本身並不一定會結束戰爭。更何況很少有人會期待烏克蘭最終取得這種結果,更不用說在短期內了。過去一年多的證據表明,雙方都沒有或將沒有能力取得決定性勝利,當然,假設俄羅斯不訴諸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即使這樣也可能無法確保勝利)。隨著更多的專家預計即使進展順利,烏克蘭的反攻也不會產生軍事上的決定性結果。美國和盟國認為是時候討論俄烏戰爭結局了 – 停戰。
停戰的機會
目前俄烏兩國都各自遭受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員死亡,其中俄羅斯據信死亡22.3萬人,烏克蘭則損失了12.4萬-13.1萬。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兩國的死亡人數肯定會增加。關鍵是,烏克蘭的西方支持國可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被拉下水,直接與俄羅斯發生衝突。這不符合西方的國家利益,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開戰伊始即避免發生地。
目前的現實情況是,烏克蘭幾乎完全依靠西方的經濟和軍事裝備支持,這已經給西方國家帶來了預算挑戰 -- 美國及其盟友不得不將本可用於對付中國大陸的資源轉用於烏克蘭。更嚴峻的問題是,曠日持久的衝突將使可能升級為俄羅斯使用核武器,甚至北約與俄羅斯發生直接對抗(下圖 shutterstock/ hajinews)。畢竟,戰鬥民族已經將戰術核武器部署到了白俄羅斯。與此同時,俄羅斯將加深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 這是美國和西方極力避免的。這並不意味著西方政府會對俄羅斯采取綏靖政策。相反,西方將繼續盡其所能幫助烏克蘭進行反攻。但這不妨礙西方設想爭端結局的願景,探索終止戰爭的可能戰略。鑒於莫斯科和基輔在邊界等核心問題上持續存在根本分歧,在這項停戰的願景或戰略中不考慮可使俄羅斯和烏克蘭關係正常化的和平條約或全麵政治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在熱戰結束後,俄烏兩國將繼續並長期為敵。可予參考的案例便是1953年的朝鮮停戰協議,朝鮮和韓國停止在戰場上兵刃相見,但不涉及雙方的任何政治分歧。盡管從技術上講,朝鮮和韓國仍處於戰爭狀態,並且都聲稱整個半島是他們的主權領土。
在某種程度上,西方國家已經這樣做了:拜登總統2022年5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專欄文章明確表示,他的政府認為這場戰爭將在談判桌上結束。自那以後,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經常重複這一觀點,雖然未觸及俄烏最終談判的實際問題和實質內容。在目前戰場朝向略微有利於烏克蘭的局勢,以及中國大陸政府派出特使遊走歐洲5國斡旋俄烏衝突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或許應該開始在俄烏停戰這事上務實了。
鼓勵烏俄加入停戰談判
在繼續幫助基輔進行反攻的同時,推動與俄羅斯談判應該是對戰場的補充。烏克蘭的勝利有可能讓克裏姆林宮更願意妥協,這就是美國運用嫻熟的大棒加胡蘿卜策略。為使烏克蘭同意在戰場形勢有利的形勢下參加停戰談判,西方可以對烏克蘭做出安全承諾 -- 如果莫斯科再次發動襲擊,基輔將不會單獨麵對俄羅斯,美國和歐盟會加入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行列。但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因為莫斯科不會同意。普京多半會選擇繼續戰鬥,以阻止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對烏克蘭的安全承諾可借鑒美國和以色列1975年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該諒解備忘錄宣布“美國對以色列生存和安全的長期承諾,美國政府將特別嚴肅地看待一個世界大國對以色列安全或主權的威脅。”該文件還明確承諾,如果埃及違反停火協議,“美國將采取補救行動”。此外,美國和歐盟在烏克蘭參加停戰談判後向其施以更多的激勵措施,如重建援助、和平時期持續軍事援助等,將使和平對烏克蘭更具吸引力。同時,西方也可以減免對俄羅斯的製裁來鼓勵其參加和平談判,但如果俄持續戰爭的話,則維持甚至加重對其的製裁(下圖 KATEHON)。同時,拜登總統還給俄羅斯希望 -- 烏克蘭一時半兒還入不了北約。至於將來,那如果俄羅斯表現好的話(離大陸遠點兒),事情好商量。
烏克蘭人可能難以接受停戰的結局,因為她將至少暫時失去所有被占領土。但是,停戰將使烏克蘭獲得恢複經濟的機會,公民死亡和國土破壞的情況將會結束。因和平而分裂的德國的成功統一表明,競爭中的非軍事因素可以產生決定性的結果。現在是時候美國及其盟國開始在談判桌上幫助烏克蘭,因為在西方的支持下,烏克蘭將在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逐漸取得對俄占區的優勢,並最終主導烏克蘭的統一。
* 本文主要內容源於查拉普(Samuel Charap)6月5日發表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題為“An Unwinnable War”的文章。查拉普是蘭德公司高級政治學家查拉普(Samuel Charap),也是《人人皆輸:烏克蘭危機和後蘇聯歐亞大陸的毀滅性競爭》一書共同作者之一。他曾在奧巴馬政府的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任職。
參考資料
Charap, S. (2023). An Unwinnable War.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kraine/unwinnable-war-washington-endgame
Charap, S. & Priebe, M. (2023). Avoiding a Long War. RAND CORPORATION. 鏈接 https://www.rand.org/pubs/perspectives/PEA2510-1.html
烏克蘭戰爭是在2022年初發生,美國很清楚這個戰爭等於同時與中俄兩國大國對抗,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但不發起這個戰爭就太晚了,美元可能在2022年失去對歐元的貿易占市比,也就是美元失去貿易統治地位,因此再大的風險也要幹。
因為川普的貿易戰,中國加大了與歐盟的貿易,歐盟一躍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對象,超過了美國。這使得歐元的占市比達到39%多,而美元從46%降到了41%,隻比歐元高一個多百分點。如果這個趨勢繼續,到2022年歐元超過美元是可預期的。
這是北約在2021年十月份當德國總理默克爾退休後第一時間就宣布加快烏克蘭加入北約進程的原因,默克爾一直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是一票否決製,如果德國不同意,烏克蘭沒有機會加入北約。
而繼任的舒爾茨政府是聯合政府,屬於弱勢總理,無法反對北約。北約是美國的機製,而不是歐盟的機製,代表的是美國的利益,不是歐盟的。
美國僅僅是用一個加速烏克蘭入北約的承諾,就讓烏克蘭在12月份出動12萬軍隊,破壞明斯克停火協議圍剿烏東反叛武裝,因為在有國內爭端的情況下,烏克蘭不符合北約憲章的要求,收複烏東是必須的,12萬軍隊對烏東的1萬反叛武裝,有勝算。
兩個月後俄國攻擊烏克蘭,俄烏戰爭爆發。
那麽如今可以看到結果,歐元占市比降低到了36%,美元盡管也是降低到了40%,但拉大了與歐元的距離。而且美國控製了歐盟的能源來源,歐盟不得不花四倍的價格進口美國的液化石油氣,經濟成本提高,通脹兩位數,經濟增長是負值,不可能挑戰美國經濟。另一件事就是迫使歐洲國家把軍費提高到GDP的2%,這是川普時期一直催促歐洲的,歐洲也一直不作為。
而如今增加軍備需要的武器當然是從美國買。
因此整體來講,美國已經實現了戰爭的目的,再一次像科索沃戰爭那樣,搞垮歐元。美國在戰後打掉了四個世界老二,歐盟是第四個。
但美國沒有料到的是俄國會真的開戰,本來就是想用北約東擴刺激俄國,普京發出威脅,就能達到在歐洲樹立一個敵人,嚇唬歐盟的作用,沒想到普京真的開戰了。
這個戰爭可以肯定烏克蘭沒機會贏,除非拖很多年,類似阿富汗戰爭那種。
而拜登明年就要競選連任,大選之年競選連任的總統不打仗是常識,因此拜登必須在今年底前讓美國退出戰爭。理想的是烏克蘭打勝,或者一個大反攻讓俄國讓步,北約不那麽丟麵子,最後就是拋棄烏克蘭。
美國另一個沒有預料到的,是對俄國的經濟製裁不僅沒有效果,而是因此而刺激了沙特,接受了中國的人民幣石油。這不僅僅是中國的人民幣獲得市場,更是讓美元失去了石油美元地位,沒有了實體經濟支持,美元失去了貿易統治地位。
這是這個戰爭對美國的最大傷害,遠超那些對歐元的所得。
美國目前的問題是止損,而不是占便宜了,因此需要結束戰爭。拜登幾天前說烏克蘭不能走捷徑加入北約,而走捷徑是這個戰爭發起的原因。這意味烏克蘭根本就沒有機會加入北約,因為烏克蘭不可能接受俄國對烏領土的占領,也就形成克裏米亞的現象,不滿足北約憲章要求。
除非與俄國簽訂和平協議,也就是接受被占領的事實,出讓國土,類似之前發生的俄國背景的亞美尼亞打輸了對北約支持的阿塞拜疆的戰爭,割地賠款。
下一步會看到澤倫斯基下台,因為任何烏克蘭戰爭的談判都不會讓澤倫斯基參與。那就是美國拋棄烏克蘭的跡象,大概率發生在今年內。
其實,一年以前,2022年3月,在伊斯坦布爾,俄、烏雙方已經原則上同意、差點就簽字的協定,跟這個設想幾乎一樣。
根據土耳其總統厄爾多安介紹,2022年3月,在伊斯坦布爾俄、烏談判中,烏克蘭已經同意永不加入北約,同意宣布永久中立地位,以換取各強國保證烏克蘭安全。
(注意:這和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同。在這個協定下,在烏克蘭不被侵略的情況下,北約在烏克蘭境內沒有駐軍。而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在烏克蘭境內有常年駐軍。)
在談判到最後的時候,英國首相約翰遜到基輔,跟澤連斯基說:別跟普京談判,應該給他壓力。
於是烏克蘭退出談判。
英國首相約翰遜早已被轟下台,可是俄、烏又繼續打了一年多,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