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和高科技對抗不斷升級,中國大陸在俄烏衝突中的立場,以及大陸人口60年來第一次下降,讓西方國家啟動供應鏈多元化進程,以減少其對大陸製造業產品的依賴。在談論可能取代大陸的全球供應鏈地位的候選名單中,有一個頻頻被提及的國家 – 印度。2022年5月,著名經濟周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登了一篇關於印度的封麵報道,討論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並得出結論:現在很可能是印度的高光時刻 (下圖 The Economist)。最近,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斯彭斯 (Michael Spence) 宣布,“印度現在表現突出,…… 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11月,摩根士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阿赫亞 (Chetan Ahya) 預測,印度經濟看好並是“下一個中國”。在印度國內,2020年以來莫迪政府即大力推進“對華產業替代”政策,具體推動“生產關聯激勵計劃”為代表的產業政策、以全球範圍內尋求“中國替代品”及簽訂新雙邊自貿協定為代表的經貿政策,和以融入美西方創新鏈和價值鏈為代表的新經濟政策。莫迪老仙明確提出,要在建國百年之際(2047年)將印度建成“發達國家”的“新印度”。
不可否認,印度一直都懷有雄心壯誌,決心一有機會將挺身而出,堅決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供應鏈一哥。世人關心的是,印度能否達成目標,最終取代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承認,印度想要取代中國大陸的底氣,還是頗具優勢的。
印度的優勢
受政治風險影響,美國以及較大程度上歐盟需要一個或幾個國家替補以及必要時取代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因其人口眾多且年輕,工資較低,行業相對多樣化,印度一直是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供應鏈製造業大國的熱門。聯合國預測印度的人口將在2023年超過中國大陸 (下圖 HD)。這裏有大量年輕勞動力和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可以為外國承包商提供廉價勞動力。作為一個講英語的國家,雖然其“民主”時有受到美國詬病,印度是美國主導的四方(QUAD)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成員。“民主”的印度與西方國家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其中許多國家的商業領袖恰好是印度人。印裔英國人蘇納克 (Rishi Sunak) 還是英國首相。
印度發展了世界級的信息經濟 -- 班加羅爾和海得拉巴等城市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技術中心,幫助建立了一個新興的印度中產階級。地緣政治分析家茨克曼 (Irina Tsukerman) 認為,印度的中產階級已經準備好歡迎外國企業和投資。隨著數字平台的適應、生產速度的提高以及1.2萬億美元的營銷計劃,印度成為零售業數字經濟中一個越來越活躍的成員。茨克曼說:“這個數字平台得到了印度16個部委的支持,旨在吸引中國的工廠。”
印度有一些工業基礎 -- 富士康和蘋果,已經將一部分生產轉移到了印度,在印度生產iPhone和iPad。“印度製造”iPhone pro max在2022年成為熱門話題。
印度是世界藥房。印度生產的廉價仿製藥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據統計,印度的出口仿製藥60%以上出口到美歐日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市場上的仿製藥品近40%來自印度。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 (下圖 The Economic Times),包括治療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 (Paxlovid)。據稱中國大陸出售的正版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售價為2,980元,但黑市上的印度版本售價在530元至1,600元之間。
一個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與美國和西方國家有著近似的價值觀,可能長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尤其是還與崛起中的中國大陸明著較勁,似乎沒有哪個國能夠如印度那般,不但能讓西方賺錢,還會增強抑中抗中的力量。印度似乎很快就要起飛,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一個全球最大、極強的新興民主超級大國。Not so fast,打住,印度並非萬事具備,隻欠東風。
印度也有不少可能延滯、乃至阻礙其實現2047年建成 “發達國家”“新印度”奮鬥目標的劣勢 (下圖 Narendra Modi)。畢竟,根據可得到的最新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印度的GDP總量隻有3.18萬億美元,其人均GDP更是區區2,257美元,甚至都低於孟加拉國。那麽印度國情中那些是不利其趕超中國大陸呢?
勞動力素質
首先,印度的勞動力質量遠遠落後於中國。許多人認為印度勞動力成本低是與中國相比的關鍵優勢。的確,2017年印度城市地區的日收入中位數為4.21美元 (下圖 GPMI),比中國的12.64美元落後了大約16年。但印度較低的勞工福利部分抵消了其低勞動力成本。雖然年輕人口多,但印度發育遲緩兒童的比例與20多年前的中國大陸大致相同,國民預期壽命增長率落後於中國大陸25年,成人識字率也落後中國大陸30年。
由於許多在貧民窟長大的印度人一生都沒有政府檔案,她/他們的發育、教育和健康狀況不為人知。這也顯示,印度在勞動力能力提升方麵落後於中國大陸的情況可能比官方數據顯示的更糟。這些因素會影響工人在工廠工作的效率,以及他們在製造業長期發展的能力。低勞動力成本可能無法彌補這些低勞動力素質。非但如此,如果印度不能有效應對這些能力不足,其人口激增可能會破壞印度的社會穩定。
印度是一個比中國大陸更多元化的國家,由不同階層、種族、宗教和語言的人組成(下圖 shutterstock)。經濟學家蘭巴 (Rohit Lamba) 和蘇布拉曼尼亞 (Arvind Subramanian) 指出,“印度是人類的七分之一,因地區、宗教和語言而橫向分裂,因種姓和父權製而縱向僵化。” 在多個維度上如此巨大的多樣性,無疑會對促進創新和知識創造產生積極影響。但多樣性更可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麵影響,尤其在印度這樣一個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中。例如,經濟學家阿什拉夫 (Quamrul Ashraf) 和高爾 (Oded Galor) 得出結論,多樣性對社會凝聚力產生不利影響,增加了不信任、國內衝突和種族分化的發生率。
基礎設施
除了勞動力,製造業還需要資本,尤其是基礎設施。而印度在這方麵根本無法與中國大陸競爭。上世紀80年代有一句響徹中國大陸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此後大陸各地開始大規模基礎建設。如今,中國大陸的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設施是世界最好之一,如果不是最好的話。之後大陸地方政府出售土地使用權,並使用大片土地作為抵押,以融資工具(LGFV)的形式為工業園區和相應的道路管道建設了提供資金。當西方投資者開始在海外尋找建廠的地方時,中國大陸因其資金充足和基礎設施完善而格外出彩。
無可否認,近年來印度的基礎設施投資有所改善,但其硬件條件仍遠遜中國大陸。2021,印度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同年,大陸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 GDP 的42%。如果再考慮兩國在 GDP 總量上的懸殊,印中在基礎設施方麵的差距還在擴大 (下圖1, 2 The Tribune/CGTN)。勞工素質低不說,生產出產品後還不能順暢發送到買家/消費者手中,或者競爭對手的產品售出後,自家的產品才到,這讓投資商如何競爭/賺錢。
種姓製度
印度的種姓製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下圖 KnowledgeKart)。地位最高的婆羅門為第一種姓,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地位次之的刹帝利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地位最低的首陀羅為第四種姓,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種姓製度不利於社會流動,客觀上使階層固化,極大地挫傷低階種姓改變命運的積極性。盡管印度憲法早就廢除了種姓製度,但其種族隔離效應仍然存在並具有影響力。今天,印度幾乎每一個職業都有一個主要的子職業。不同的文化和傳統賦予了這些群體不同的經濟需求。因此,印度不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而是數千個小市場的組合,這意味著印度無法充分利用其人口優勢。
市場幹預和貿易保護
印度有著長期的市場幹預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傳統,這使得其商業環境對外國投資者和印度出口商不太友好。在國內,印度對其市場有許多限製 -- 擁有300多名員工的公司需要獲得政府的許可才能解雇員工。這導致了印度經濟中小公司盛行。印度還對為農民提供保護的農業部門和土地進行了嚴格監管,減少了印度的工業勞動力供應,進一步削弱了印度的人口優勢。2021年,由於許多農民擔心會壓低農產品價格,印度政府不得不撤銷三項法律。
印度的保護主義傳統導致了持續至今的高關稅,-- 2019年,印度是唯一退出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 (RCEP) 的國家 (下圖 twitter),盡管它參與了所有談判。2021,印度宣布不再考慮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是的,印度加入了印太經濟框架 (IPEF),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沒有規定其成員國應在多大程度上開放市場的多邊貿易機製。印度的保護主義關稅導致了其他國家的互惠關稅,這意味著印度無法有效地采用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2018年,印度占世界勞動年齡人口的18.3%,僅占全球低技能密集型產品出口的3.5%,而同年中國大陸占22.8%。
是的,人口數量優勢,but…
盡管印度在人口數量上已經趕上了中國大陸,並建立了世界級的網絡產業,還有西方國家的支持,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不太可能取代中國進入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因為在經濟上,盡管印度勞動力成本低,但由於其能力發展不足而導致的勞動力庫質量低下抵消了其勞動力優勢,基礎設施投資不足使印度在資本成本方麵處於劣勢。在社會上,印度支離破碎的多維度社會為不同群體創造了不同的經濟需求,削弱了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在政治上,印度的市場限製使其商業環境不那麽有利,並減少了其工業勞動力供應。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傳統阻礙了印度采用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並融入全球供應鏈的能力。
即便最終搞定了勞動力質量和基礎設施,破除了市場限製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也不大可能取代中國大陸世界工廠地位。因為美國不會支持。想不到罷。與中國大陸的競爭已經讓美國焦頭爛額。難道美國耗盡洪荒之力打壓中國大陸,就為了讓你印度取而代之,變成南亞中國?你說印度是民主政體。OK, 日本是不是民主政體?美國在上世紀80-90年不也摁下了隻在汽車和半導體產業具競爭力的日本?再來一個像中國大陸那樣全麵工業化、人口、自然資源、國土麵積幾倍於日本的印度,與美國競爭?而且,當美國要求印度對俄羅斯的製裁時,咱莫迪老仙拒絕配合,繼續大買特買打折的俄羅斯石油。你說美國人怎麽想?印度人有權利想要成為繼大陸之後的世界工廠,可那是癡心妄想。這不,在印度起飛之前,孟加拉國已經承接了一些勞動密集產業 -- 它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到2025年,孟加拉國工廠將生產全球10%的服裝 (下圖1 slideshare)。2021年人均GDP高於印度。而另一亞洲國家越南,也在破印度成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生產大國之夢。越南正接納自中國大陸轉移出的供應鏈,為蘋果生產有線耳機EarPods、airpods、Apple Watch和Macbook,甚至還有可能20%的iPhone,以及戴爾電腦擬將生產 自中國大陸轉至越南,而非望穿秋水的印度(下圖2 Google Images)。
三哥體量夠大,可以吸納巨量舶來品,也可牽扯中國大陸的注意力。但要成為如美國西歐一般的發達國家,別鬧 –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惜印度不似越南或孟加拉國般大小。所以,《紅樓夢》裏王熙鳳精辟地指出,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好處。
參考資料
Brar, A. (2023). What dominates Chinese chatter on India—economy, cheaper medicine. ThePrint. 鏈接 https://theprint.in/opinion/eye-on-china/what-dominates-chinese-chatter-on-india-economy-cheaper-medicine/1290617/
Mead, W. R. (2023). Can India Emerge as a Rival to China? WALL STREET JOURNAL. 鏈接 https://www.wsj.com/articles/can-india-emerge-as-a-rival-to-china-manufacturing-population-it-investment-trade-youth-regulatory-reform-11673895652?mod=opinion_major_pos7
Mourdoukoutas, P. (2022). Why India Cannot Replace China As The 'Factory Of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鏈接 https://www.ibtimes.com/why-india-cannot-replace-china-factory-world-3646014
Subramanian, A & Felman, J. (2022). Why India Can’t Replace China.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india/why-india-cant-replace-china
Wiki. (2023). Caste system in India. 鏈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e_system_in_India
Xu, D. (2022). India Can’t Dethrone China as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Power. THE NATIONAL INTEREST. 鏈接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buzz/india-can%E2%80%99t-dethrone-china-world%E2%80%99s-manufacturing-power-204076
到印度,稍有一些觸及地方的利益就會出現抗議,造價飆升不說還動不動說話不算數。工廠建到一半,加價,停工。政府無能,刁民無德。
但,這不代表今後,不能真正的取代,但可能會有所轉移,全球化的趨勢會有有所減弱,甚至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