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艾利森:台灣、修昔底德與美中戰爭

(2022-08-11 06:59:44) 下一個

哈佛大學政治學家、《修昔底德陷阱》一書作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8月5日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 Interest)上發表了題為“台灣、修昔底德與美中戰爭”(Taiwan, Thucydides, and U.S.-China War 下圖 The Nation Interest)的文章,評說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對美中關係的影響。茲將文章翻譯如下,與感興趣的讀友分享。

促使美中間發生一場血腥戰爭的捷徑就是台灣。如果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不合時宜的訪台引發的中國大陸強力軍事反應導致中美軍艦或飛機相撞,即使是一次偶然“事故”的火花也可能引發熊熊大火。正如沒人建議費迪南德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下圖 THE JERUSALEM POST) 1914年6月訪問薩拉熱窩一樣,五角大樓在佩洛西議長成行前並不讚成她訪台。沒想到的是,就在費迪南德大公訪問薩拉熱窩期間,他被暗殺了,並由此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大火 – 戰爭。曆史學家據此而創建一個全新的類別:(第一次)世界大戰。

幸運的是,美國和中國大陸政府都知道熱戰對雙方都將是一場災難。兩國政府中任何一位有思辯能力的人都不想打仗。不幸的是,曆史提供了許多戰爭被強加於人的例子。這些例子顯示,盡管敵國領導人不希望戰爭,卻不得不做出決定國家命運的選擇,要麽接受他們認為不可接受的損失,要麽采取增加戰爭風險的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便是一件經典案例。一名與塞爾維亞政府關係曖昧的恐怖分子暗殺了奧匈帝國皇帝儲後,帝國皇帝判定他必須強力懲罰塞爾維亞。作為奧地利的唯一盟友,德國別無選擇,隻能全力支持奧匈帝國。而俄羅斯則感到有義務支持其塞爾維亞的東正教兄弟(下圖 Google Images)。正是這種行動和反應的惡性循環,在五周內一步一步地把整個歐洲引入戰爭。

在曆史這幕大畫布上,當一個快速崛起的大國的威脅嚴重到要取代一個正處於統治地位的主要大國時,雙方的競爭往往以戰爭結束。在過去的500年裏,這種修昔底德(Thucydides)式的競爭已經發生了16起,其中12起導致了戰爭。在這12起戰爭中,戰端啟因包括偶然事故、非受迫性錯誤或做出選擇後的意外後果 -- 即爭端的一方實施了增加風險的言行,心想這樣可使對方退讓。但在競爭雙方這些交鋒後麵,其實是修昔底德所謂的潛在結構性驅動因素 – 正是這種因素使古希臘的兩個主要城邦在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 下圖 historyforce)中相互毀滅。修昔底德寫道:“正是雅典的崛起和它在斯巴達所灌輸的恐懼使戰爭不可避免。”

今天,美國和中國大陸正在進行‘山羊’(英文“曆史上最偉大的”縮寫)之爭,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競爭。在這場鬥爭中,台灣戰爭不可避免嗎?曆史記錄表明,戰爭的可能性更大。但50年曆史表明,美中間並非必有一戰。50年前的1972年,當尼克鬆和基辛格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時,美國和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肯定是相對立的(下圖 BILL OF RIGHTS INSTITUTE)。但這些政治家們證明,相對立的並不意味著無法管理。他們創造了一個戰略模糊的框架,為我們提供了50年的和平時間。在這50年中,海峽兩岸的公民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麵的增長超過了他們曆史上的任何時期。

今天美中兩國在台灣問題上對峙基於三個殘酷事實。 首先,習近平、中國大陸政府領導層和整個國家都堅定地致力於阻止台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如果必須要在接受一個獨立的台灣和一場摧毀台灣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戰爭之間做出選擇的話,習和他的團隊肯定選擇戰爭。

其次,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謂的國內政治“致命潮流”(deadly currents),如今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都很盛行。美國政治的一條基本公理是,決不讓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涉足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政治家們正急於展示誰對中國大陸更狠。如有望成為總統候選人的蓬佩奧(Mike Pompeo)就呼籲美國承認台灣獨立。鑒於共和黨人的動態,這有可能成為共和黨2024年總統競選綱領中的政策核心之一。在台北,民主黨議長佩洛西宣布了美國的“支持保衛台灣的莊嚴誓言”。8月上旬,外交關係委員會民主黨主席梅內德斯(Bob Menendez)和國防問題共和黨領袖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 下圖 reason)提出了《台灣政策法》,將台灣指定為“主要非北約盟友”,並承諾提供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與此同時,由於習正在任期安排政治活動,成為打破先例的第三任總書記兼實際上的終身皇帝。由此,他背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的壓力,要求他必須勇敢麵對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保持強大地位。

第三,盡管大多數美國政治家尚未承認,但自上次台灣危機以來,台灣海峽的軍事平衡在四分之一世紀內發生了變化。兩岸的力量平衡已經決定性地向有利於中國大陸的方向轉變(下圖 The Nation Interest)。正如我去年在《國家利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述,美國有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輸掉一場與中國大陸的戰爭。事實上,正如前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Work)公開表示的那樣,在五角大樓多次最接近實際的模擬和最需謹慎對待的戰爭遊戲中,如果衝突僅限於台灣的話,衝突雙方得分為18比0。重要的是,這18比0中的18分的並非美方。

如果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打一場局部戰爭,總統很可能麵臨一個對未來有著重大(負麵)影響的選擇,那就是要麽接受失敗,要麽將局部戰爭升級為一場美國可占上風的範圍更廣的戰爭。盡管中國大陸在軍事能力上有了巨大的飛躍,但美國仍然主宰著海洋。中國大陸依賴海洋來進口其所需的能源和出口其生產的製成品。當然,這場範圍更廣的戰爭還可能進一步升級至全麵戰爭,包括使用核武器。

毫無疑問,在核領域方麵,美國可以將中國大陸從地圖上抹去。同樣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大陸會以牙還牙,對美國進行核打擊進行報複。中國大陸的核報複將致大多數美國人於死地。由於中國大陸現有的強大核武庫,這就創造了一種冷戰者稱之為MAD的條件:確保相互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下圖 salon)。在一場核大戰中,美國和中國大陸都不可能在摧毀對方的同時自己不被摧毀。在那樣的一個世界裏,就如前總統羅納德·裏根所說,“核戰爭沒有贏家,因此決不能打。”的確,沒有理性的領導人會選擇打核大戰。二戰後曆史表明,在冷戰雙方的許多對抗中,(美國)領導人寧願承擔更大的戰爭風險,也拒絕接受蘇聯占領柏林或在古巴部署核導彈。

如果美國和中國本屆政府最好也隻能做到治國如常(statecraft as usual)-即是我們過去一周看到的狀況-那麽我們應該予期曆史如常(history as usual)。悲催的是,曆史如常意味著一場可能同歸於盡的災難性戰爭。

參考資料

Allison, G. (2022). Taiwan, Thucydides, and U.S.-China War. THE NATIONAL INTEREST. 鏈接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taiwan-thucydides-and-us-china-war-20406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台灣比烏克蘭還是侵略者的坑
cn_abcd 回複 悄悄話 45億是融資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正反都有理,打與不打,各有各的道理。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下跪吧,這樣才能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