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的《送別章立凡:一個親屬眼中複雜身影》,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爭議。我感謝所有讀者,無論是支持還是批評。不同的情緒與看法,恰恰反映了我們對逝者、悼念與公共道德的多重理解。
讀者的負麵反饋主要集中在三點:
麵對這些聲音,我理解大家對悼文的期待:一方麵希望保留對逝者的敬意,另一方麵又希望曆史記錄真實呈現。與其簡單對立,不如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寫作與閱讀的意義。
首先,親人的離去會帶來悲傷與緬懷,但“人死為大”並不意味著要避而不談一切瑕疵。曆史和親情中,光明與陰影常常交織。隻有既看到貢獻,也坦然麵對不足,才能幫助後來的人全麵理解一段人生和一個時代。外界對章立凡才學頗多溢美之詞,包括稱他為近現代史研究的佼佼者、傑出的公共知識分子,以及精於古典詩詞和篆刻的人。但這些領域並非我所涉獵,因此我選擇不重複這些讚譽,而是補充一些被忽視的事實,讓讀者看到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其次,不同家庭、不同年代形成的觀念差異,會讓我們對同一件事產生截然不同的解讀。如何尊重非婚生子女、如何理解舊婚姻製度下的身份區分,都需要放在具體的曆史背景中反思。今天的法律和社會觀念強調人人平等,這也是這段故事帶給我們的提醒:舊觀念遺留的偏見,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他人。
有些讀者臆測我在區分“正室後代”和“非婚生子”,並因此感到不公,這其實是誤會。章乃器先後有四位妻子,還有一子一女為婚外所生,這些事實在維基百科等資料中有詳細記錄,隻是國內讀者難以查閱。在我們家族內部,這些關係早已公認;章立凡的哥哥姐姐都承認這個弟弟,章乃器的孫輩也一直親切地稱他“小舅”。
章立凡本人卻刻意淡化母親是婚外情之女的事實,對將母親稱作“第四任夫人”諱莫如深;在自傳體文章中又極力美化父子關係、掩飾自己的身世。其實坦然麵對真相,反而更容易贏得理解。
關於他的往事,讀者中也有不同的記憶。有留言說,”文革前他就讀於清華附中,名字叫孫立凡”;也有讀者留言:“……遇羅錦曾寫過一篇關於立凡的文章提到不是婚生之事,立凡馬上和她翻臉,羅錦氣急敗壞的對我發泄,我隻能好言相權。陳小春文章的結尾說得那麽的好,要是羅錦看到一定會平靜。若不是讀到此文,我不知道立凡走了……”讀者的言語讓我動容,也說明每個人的視角和接觸不同,形成了對故人的不同印象。
因此,尊重事實、理解背景、包容不同聲音,才能幫助我們在複雜的曆史與家族敘事中達成更公允的評價。
最後,分享家族往事並非為了博眼球,而是希望通過梳理經曆化解誤解、反省自我。寫作者的敘述未必盡善盡美,但願意把問題擺到桌麵上,本身就是走向理解和和解的起點。讀者也可以保持開放和理性的態度,既不盲從,也不謾罵,用同理心去看待不同立場。尊重逝者、尊重事實、尊重每個人的不同經曆,這是共同的價值。如果討論中多一點寬容,既提醒自己慎言,又給予他人理解,這樣的對話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和紀念。
在我們家族中,最重大的“家事”同時也是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就是章乃器文物案。它的核心是“公正”和“真實”。章立凡在未通知其他家屬、也未取得兄姊一致授權的情況下,偽造四位兄姐的簽名,從國家文物局領走 1466 件古董,其中 328 件私自留存,1138 件以“私人藏品”名義裝箱存入國家機構。六年訴訟期間,主控方聲明要將追回的文物全部捐獻國家,法院多次要求他說明私藏文物下落卻無果。最終判決要求他交出全部藏品,他卻在未通知其他後人的情況下舉行捐贈儀式,贏得名利,而那 328 件文物去向至今不明。這顯然不是簡單的“八卦”。偽造他人簽名在英國、加拿大等地屬於重罪,可判處多年監禁;在美國一些州,重罪也可能判處數年徒刑並處以高額罰款。法律與道德層麵,這類行為都是對公私財產信任的嚴重破壞,理應受到譴責和製裁。也正因如此,我們有責任說出真相:隻有麵對曆史的光明與陰影、捍衛規則和公正,才能維護家族的尊嚴和社會的良知。
此外,還有一件常被家族和學界提及的事:章立凡曾以整理資料為名,多次向哥哥姐姐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借走章乃器的手稿、檔案等曆史資料。家人和機構反複催要多年,卻始終未能歸還,至今資料去向不明。這同樣關乎品德和責任,把這些問題擺到台麵上討論,是提醒公眾——名譽光環背後可能存在的真實問題需要關注;隻有厘清事實,曆史資料才能得到妥善保存和共享,這本身也是一種公共利益。
有些讀者因不滿我的文章內容,轉而指責外公章乃器“渣”,這實在不可理喻。我願借此談談他的“風骨” 與所謂 “渣” 。在中文語境中, “風骨” 指人的骨氣、氣節和高尚品格,而 “渣” 則指人品卑劣或道德敗壞。兩者體現了品行高低的價值評判。以下內容嚐試平和地展現章乃器作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者的風骨,同時客觀看待其複雜家庭關係及後人的不同表現。
章乃器的重大貢獻與風骨
關於家庭生活與“渣”的議論
章乃器的家庭關係複雜,多次婚姻及伴侶關係在動蕩年代雖不罕見,也的確給家庭帶來多支後代。他有四任妻子(王鏡娥、胡子嬰、楊美真、王者香)及未婚伴侶蔣燕、孫采????,並育有數名子女。在這種結構下,他對包括非婚生子女在內的孩子普遍承擔責任,不僅提供生活費,還安排教育機會。他的前五個子女憑自身努力完成高等教育,成為金融專家,醫生、館長,校長等,未依賴父親謀取特權,即便在父親被打成右派、家人受牽連時也坦然麵對。由此可見,“誰有風骨,誰是渣”,不在於血緣或學曆,而在於是否堅守誠信與責任。如果有人利用父輩名聲謀利、虛構身世、侵占公私財產,那麽無論其才華如何,都與“風骨”相去甚遠。
綜上所述,章乃器的一生展現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在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和社會責任方麵的卓越貢獻。他的情感生活確有複雜之處,但這並不抹殺他在國家和民族重大關頭表現出的擔當與堅守。麵對複雜的曆史人物,理解時代背景,既看見光明,也不遮掩陰影,才能做出公允的評價。希望通過這樣的梳理,既澄清事實,也促使我們在評價中保持寬容與理性,讓“風骨”和“渣”的判斷回歸於品德和責任本身。
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