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國” 雜談

(2019-06-08 21:58:24) 下一個

今天一早把老婆和兒子送上了“回國”的飛機。她們娘倆開始一個月的探親和旅遊。美其名曰“探親”,實屬“遊山玩水”。這是典型的探親驅動下的旅遊,始於探親,終於旅遊。反正二者兼顧了。

兒子前天畢業典禮剛完,今天就跟著他媽上了去中國的飛機。老婆心裏既惦記著雙方的父母家人,更惦記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各種美食。老婆尤其希望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讓兒子跟中華文化來一次親密而深入的接觸。

跟老一輩“祖國已多年未親近”不一樣,我們最近這些年回國次數不少,老婆大人幾乎每年都回。

兒子也回去過好幾次了,隻是每次都有盡義務的感覺。我們不能怪他,畢竟那裏隻是他父母的祖國,是他父母的故鄉。他的生活在美國。他隻是被動地被帶去“尋根”而已。希望他這次能有新的收獲。

我用了“回國”這個詞。華人在海外,無論身在何處,無論身份、地位,好像都習慣自然地使用這個詞,而且大家都明白什麽意思。

這裏透著一絲“溫暖”…其實,是一絲“餘溫”。“國”是“回”不去了。“回去”隻是旅行。即使回去了,我們大多都是過客而已。“故土”被“故鄉的雲”遮著,看不清了。

“祖國”也逐漸成了一個“熟悉而陌生”的稱呼。我們之於“祖國”,不過是飄零海外的陌生人;“祖國”之於我們,更多的是遙遠的記憶。對長期旅居海外的華人來說,“祖國母親”的聲音隻是在記憶的黑洞裏麵模糊不清的回響。心裏或許還有殘存著一絲絲的鈍痛,從來不願意想起,卻永遠也不會忘記。或者反過來。

但是,我們仍然帶著孩子“回國”了。正如被母親宣布斷絕母女關係的女兒,不管怎樣,仍然帶著孩子回來了。很多華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幾個星期前,一個年輕的華裔同事就跟著她的父母轉了小半個中國。說“血濃於水”有點太沉重和“矯情”。可是心裏仍然是種種不舍和牽掛,還有那種莫名其妙的執著。有點喜悅,也有點傷感,大多數時候可能隻是自作多情。

然而,此時此刻,我卻對兒子隱隱有點擔心。

首先,我擔心他是否開心。兒子是一個典型的“網蟲”, 為了上網可以廢寢忘食。前兩年我對他上網時間管的比較緊,他悄悄地在他的朋友圈給俺起了個綽號“偉大的中國防火牆”。我昨天晚上才知道。兒子就要麵對真正的“偉大的中國防火牆”了。那些他每天把自己掛在上麵的網站可能跟他要分別一段不短的時間。他昨晚開始研究怎麽從中國“翻牆”。如果到了國內他無法“翻牆”,我真擔心他這一個月對他來說,不是開心之旅。他對以前的多次旅行都沒有什麽印象了。這次是他成年之前在中國的最重要的旅行,不知他父母的”祖國“,給他的第一印象是什麽?

第二,我有點擔心他的安全。他這次跟他母親要橫跨大半個中國,我怕他一張嘴就“暴露”其美國人的身份,被國內的“反美人士”敵視、蔑視,甚至有意無意的人身攻擊。雖然我相信我的同胞大多數仍然是善良的、友好的、寬容的,但是在國內目前高漲的反美情緒下,世事難以逆料!

我也擔心他在馬路上的安全。他當然知道過馬路前會要左看看右看看,確認安全後才會通過。但是,他不會想到某輛車會突然從某個地方竄出來。他會明白有很多車輛不受紅綠燈和交警管轄嗎?

第三,我擔心他對文化衝擊的承受能力。他習慣了排隊,麵對插隊時,他是否會顯得無助和無奈?他對物質要求很少、很低,對錢沒概念、無欲望,他是否能明白為什麽大城市紙醉金迷而父親的老家卻一片荒涼滄桑?在旅遊景點,他還會碰到隨地吐痰的人群嗎?

…等等。但是,不管怎樣,好的,差點和醜陋的,他都應該見識。

最後說說“尋根”

我們的“根”到底在哪裏?是什麽?

是逝去的故鄉的泥土的芬芳嗎?
是被砸爛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嗎?
是祖祖輩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和奉獻嗎?
是魔都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還是老家的斷壁殘桓?

我們希望我們的後代看到一個什麽樣的”根“?
在我們後代的眼裏,我們心心念念的“根”又是一個什麽存在?

 

本文原載於海外華人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