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亞裔學生的心理健康

(2019-04-07 11:16:15) 下一個

作者: 龍烈生      清風

最近,一個朋友的兒子走了。我們滿懷憂傷寫下這篇文章。

那個原本陽光燦爛、熱愛家庭生活、喜歡做菜、陪伴父母,熱愛家庭旅遊的大男孩,走了…

留下的是父母、親人、朋友無窮的哀痛。

不必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麽。

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震驚之餘,也了解到近年光本地區方圓幾英裏內,就有好幾位年輕華裔選擇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留在最絢麗多彩的瞬間,對更加美好的未來不再奢求。更加震驚

除了哀傷,還是哀傷

哀傷之餘,讓我們擦幹眼淚,更加關切華人下一代整體的健康成長。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美國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總體情況

據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報告,自殺是青少年第二大死因,光2016年就有超過6100位青少年 (10-24 歲)死於自殺:

(圖片來自美國衛生部下的國際精神健康研究所 NIMH 網站)

非營利機構“美國精神健康” (Mental Health America) 2001 年發表一個研究報告《保護學生、預防自殺》。該報告雖然有些年頭了,但是仍然具有參考價值。本文摘要翻譯如下(下載完整報告):

1.  大學生的自殺和精神疾病概況:

      • 在20 至 24 年齡段, 自殺是第二大死亡原因
      • 20 至 24 年齡段是自殺高峰期
      • 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超過所有醫療疾病死亡的總和
      • 美國大學生中每12人中就有1人有過自殺計劃
      • 抑鬱症始於青春期
      • 大部分患有抑鬱症的成年人沒有得到合適的治療,有的甚至沒有得到任何治療

2.  大學生的自殺比例:

 

在17-19 和20-24這兩個年齡段的大學生,每10萬人就分別有3.4和7.1人自殺,比例非常高。

3. 校園主要自殺傾向:

 50% 的大學生感到傷感,33%覺得無助,22%覺得已經非常抑鬱無法正常活動。9.5%的人認真地 考慮過自殺,1.5%試過自殺。

4.  有自殺傾向的高危人群:

      • 有精神疾病史的學生
      • 大學期間得了精神疾病的學生
      • 21 歲以下的男性
      • 亞裔和西裔
      • 正在接受治療的學生

亞裔社區精神健康的現狀:

亞裔做為一個整體,其自殺率最低,比白人和西裔要低很多,這點值得欣慰:

 

 

 

 

(圖片來自美國衛生部下的國際精神健康研究所 NIMH 網站)

成年亞裔責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估計更認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古訓。

可是在亞裔學生中,自殺比例卻高不少。根據前述《保護學生、預防自殺》報告,雖然白人大學生中患抑鬱症的比例比亞裔大學生要高,但是亞裔學生中認真考慮過自殺的卻要比白人學生比例高。

據統計:

康奈爾大學1996年至2006年間21起校園自殺事件中,有13起涉及亞裔學生, 約占61%。

自2000年以來,全國平均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有7.5人死亡。

麻省理工學院(MIT)校園在過去15年裏,有19人自殺身亡,其中有8人是亞裔學生, 約占42%。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總自殺率為每10萬名學生中有11.2人死亡,  已經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很多。可是每10萬亞裔美國學生中有29.1人自殺死亡,遠遠超出全美平均水平及該校平均水平。

其它精英大學估計也差不多。

亞裔學生到底怎麽了?

亞裔學生的精神健康也隻是最近這些年才逐漸引起美國一些研究機構的重視。我們亞裔自身不妨也主動找找原因。本文拋磚引玉,希望亞裔社區和家長對下一代的精神健康更加關注:

1. 留學生的困境:

有相當一部分亞裔學生是留學生。2018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超過36萬。這麽多的留學生並不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雖然他們中的大部分家境殷實,但是還有很多家庭不過是小康之家。這樣的家庭傾盡全力支持孩子出國留學,給家庭和學生本身的壓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留學生的年齡也越來越偏小。這些留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一代。 那就是曾經的“小皇帝”一代。他們沒有吃過什麽苦,也沒有經曆過什麽挫折,更缺少處理複雜的問題的經驗。而且他們中很多人一直是同輩中佼佼者,無論是家庭,還是他們自己,都寄予極大的期望。一旦現實和夢想脫節,哪怕是暫時的,都容易導致崩潰。

對大多數人來說,留學生涯仍然是艱苦的。艱苦的地方,主要不再是物質上的。現在的留學生在物質上可能比老一輩留學生富足很多。通訊和交通已經極其發達,新一代留學生不用再忍受對親人的相思之苦。留學生也基本是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跟前輩們的節衣縮食,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老一輩留學生隻要踏上美利堅的土地,那就是“新生”,前麵就是“充滿荊棘的陽光大道”。 很少聽說有人走不過去。因為看得見“陽光”,所以可以不在乎那遍地的“荊棘”。 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那種百折不饒的意誌,是現在的留學生所缺少的。現在的留學生,在學業上和找工作上,麵臨的競爭壓力更大。他們麵臨的簽證的煩惱也比老一輩更多更頻繁。抬頭望天,卻看不見前輩眼中的“燦爛陽光”,有時反而是一些如影隨形的“霧霾”。

2.  ABC 對身份的困惑:

聽說有的孩子可能因為父母是移民,或者英語口音重,而自卑。雖然這種現象應該很少,但是不可否認,第一代移民的生活狀態對其下一代有著直接、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ABC 裏麵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並不很特別看重其華裔身份,更別說以此為榮。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過可以歸納成如下幾點:

2.1. ABC 離自己的中國“根”太遠,即使每年短暫去中國旅行,對中國文化和現在中國的美好一麵接觸得仍然不夠,但是不經意聽到的和看到的醜陋現象卻印象深刻,所以感情上難以對接

2.2. 美國有的社區有的人仍然避免不了戴有色眼鏡看人,亞裔學生有時仍然可能會受到言語甚至身體上的攻擊,也可能會被各個小團體排斥。亞裔學生在學校遇到“霸淩”(Bully) 的時候,是否會因為父母是新移民而忍氣吞聲? 特別是那些父母移民身份有問題的家庭,孩子們是不是更加不敢發聲?在孩子們有更深的辨別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之前,他們或許會遷怒到自己的亞裔身份

2.3. 青春期的ABC對獨立和自由的渴望比我們想象的要多、要廣。華人文化中,家長常常以為了孩子好的理由,試圖控製和影響孩子的方方麵麵

2.4. ABC 自身有著跟其他人“一樣”的願望,ABC 一方麵認為自己天生就是跟其他人一樣的美國人,另一方麵,無論是自己的家庭,還是學校和社會,都在提醒他們,他們是亞裔,跟白人黑人老墨不一樣。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引導,這些孩子就可能有身份認知的困惑。這種困惑如果長期存在,可能影響其它思想、情感和行為。這個領域應該多做研究。

3. “爬藤”的困局:

感覺很多華人家長的人生目標就是讓孩子“爬藤”。孩子的一切活動都以“爬藤”為目標,各種才藝班、技能班、數學班、SAT 班、各種 Club, 義務勞動等等,都是以升學,特別是進入藤校,為目標。

華裔愛藤校,可是藤校不愛華裔。

從已經獲取的信息來看,今年藤校對華裔的錄取率更是創紀錄的低。整個華裔社區都在為藤校糾結。在很多華人眼裏,藤校對華裔無疑存在歧視和偏見。無論我們想不想上藤校,我們固然要堅決反對藤校的這種歧視。但是,為了進藤校,我們準備付出多大的代價?我們的B-計劃是什麽?

我們華人社區出現了很多“虎爸虎媽”,也出現了很多“牛娃”。如果你家“牛娃”根本不用你“推”,就直接把所有藤校都拿下。那自然,你想去哪去哪。

華裔孩子雖然都很聰明,但是在藤校這件事情上,因為隱形的名額限製,主要還是亞裔/華裔之間互相競爭。不是你的孩子不夠優秀,而是還有更優秀、更努力的亞裔孩子。

華人文化中習慣給孩子設立一個很高的目標,一旦不能實現,孩子的挫折感和負疚感,一定十分強烈。我們的文化對錯誤不夠寬容,對試錯也不夠鼓勵。我們更在乎那些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成績為“A”。任何成績低於“A”就是“F”!

“爬藤”的三個極端的後果就是:1)孩子經過12分的努力,仍然沒有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思想疙瘩無法解開;2)孩子被逼進了自己不想去的“藤校”而錯過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感覺生無可戀;3)經過千辛萬苦,孩子終於被“推”著進了“藤校”,等待他們的卻是更多更加優秀同學。除了壓力,還是壓力

無論哪一個後果,家長和孩子都不希望發生,我們都要提前預防。很多家庭在高一,甚至初中時就為“爬藤”開始準備了。在準備各種藤校要求的各個方麵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理解孩子的追求,幫助孩子在心理方麵做好接受任何一種結果的準備?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健全的人格,健康快樂、對社會有用的人。爬藤與否,順其自然。

家庭的角色:

我們做家長的,要跟孩子一起成長,要關注孩子在每個階段身體、思想、情緒的變化。

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特定的挑戰、問題和煩惱。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荷爾蒙分泌的變化,情緒變化會很大,身體對營養的需要也會跟著變化。家長不能刻舟求劍,需要根據不同的情緒變化,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導和陪伴方式。同時,根據身體不同的成長階段、不同的情緒狀態,補充不同的營養素。營養不在多,而在恰到好處。

孩子們的成長需要家庭的關愛和朋友的友情。家庭之愛有如陽光,朋友之情有如雨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發言權、選擇權和決策權,家長應該適當下放權力。家庭應該是孩子感覺最安全的地方,每個孩子都應該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需求。獨裁必定導致壓抑和反抗,對國家如此,對家庭同樣如此

華人為了孩子的教育,什麽都可以犧牲。“孟母三遷”的故事在美國華人社區每天都在上演。多少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想盡辦法搬到更好的學區。隻是不知其中有多少家庭征求過孩子的意見、尊重過孩子的選擇?誠然,孩子通常看不到搬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家長是不是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而且高估了孩子的適應能力?孩子們一般是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朋友圈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的圈子。特別是美國的高中裏麵圈子也很嚴重,這些圈子很多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雛形,後來者不一定能很快進入既定的圈子。當然,這個也因人而異,家長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和適應能力做出判斷。失去朋友圈的孩子,容易變得孤獨無助,最終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走向極端。青少年的朋友圈跟家庭一樣重要。 “三遷”之前,應該“三思”。“三遷”之後,需要隨時觀察孩子思想、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多交流,少指示,根據情況引導。

家庭的作用應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發現,父母的說教適得其反。父母可以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結交正確的朋友。如果有什麽不好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家長也不要急著責罵和懲罰孩子。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好好溝通,搞明白事情是怎麽發生的,商量如何處理,以及以後如何避免。父母在幫助孩子處理一些問題的同時,孩子也在學習怎麽處理問題。初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候對一些突發事件,也缺乏處理經驗,這個時候跟孩子一起討論處理方法,不丟臉,對大家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如何盡早發現自殺傾向?

自殺的主要原因似乎是抑鬱症。抑鬱症的早期跡象並不明顯,但有一些常見的警告信號:

      • 有困難集中注意力、記住細節、做出決定
      • 有負罪感,覺得無用、無助
      • 覺得空虛、無聊、悲觀、絕望
      • 失眠或者嗜睡
      • 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
      • 易怒或煩躁,感到焦慮、不安,反應過度,甚至有暴力傾向
      • 食欲或體重變化,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5%
      • 容易感到疲憊、呆滯、沉重,效率低下
      • 強烈嫌棄自我,無法麵對錯誤
      • 做出逃避現實的行為,如濫用藥物、強迫性賭博、危險駕駛或危險運動。
      • 不明原因的持續的疼痛、抽筋和不適,如頭痛、背痛、肌肉酸痛和胃痛

亞裔如何尋求幫助?

如果有人出現上述症狀,或者表現出明顯的自殺傾向和企圖,一定要盡快:

1.  尋求專業心理谘詢和治療

2. 撥打全國預防自殺生命熱線 1-800-273-8255 (TALK)
它提供 150 多種語言, 24/7小時全國自殺預防熱線。

中心將聯係到距離撥號人最近的危急中心,安排即時谘詢和心理健康轉診。

網站: https://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

3.  撥打亞洲LifeNet熱線 1-877-990-8585

它提供廣東話、普通話、日語、韓語、福建話, 24/7 提供服務。

4. 瀏覽亞裔自殺預防與教育英文網站 www.aaspe.net 以了解更多信息

 

此文原載於《海外華人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