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華蝙蝠”:夾縫中生存的美國華人

(2019-06-03 19:34:47) 下一個

中美貿易戰繼續升級,普通吃瓜群眾的看法是,在變好之前,肯定還會變壞。但是,正如其可能突然某一天就變壞了一樣,也可能突然某一天就變好了。兩國的老百姓別無選擇,最多也隻有表達“愛國主義”的自由。

然而,一件尷尬的事情發生了:美國華人開始被同胞鄙視了、被討伐了、被同情了。 而且美華們開始擔心出入中美國境的自由。

當然,並不是每個美國華人都已經經曆了所有這些。而且,應該首先指出的是,固然不排除含有惡意的“期望”和幸災樂禍,畢竟很多是來自親朋好友的善意的關心和“同情”。

這場中美貿易戰,不僅會重新定義中美關係,而且對生活在中美兩國對峙的陰影下的美國華人的影響,無疑也將是深遠的。貿易戰無疑會導致兩敗俱傷。我們都希望中美能盡快恢複協商,達成協議。隻是,本文並不想分析貿易戰本身,隻想“淺談”美國華人的處境。

如果貿易戰繼續升級,或者中美擦槍走火,美國華人會被關進集中營嗎?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1942年2月19日,美國總統簽署第9066號《行政令》,為隨後的“日裔集中營”掃清了障礙。二戰期間,約有11-12萬在美日裔被關進了集中營,占當時在美日裔的絕大多數。

無疑,那是美國曆史上極其黑暗的一頁。隨後而來的“麥肯錫主義”,可以說是針對“紅色威脅”的“白色恐怖”。因此,現在在華人微信群裏麵,華人自身的安全問題時不時就會冒出來。我們會不會被關進集中營?“麥肯錫主義”會不卷土重來?

這些擔心不僅引起了國內親友的關切,更成了一些美華們反對美國對中國強硬的主要理由。

先不說美國對中國強硬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美國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益,是否有利於世界的發展,是否是“燈塔國”應該做的事情。這些應該都可以、而且必須公開討論和辯論。最近中國CGTN 的劉欣和美國 Fox 的 Trish Regan 就在這方麵做了一次有益的嚐試。

這場貿易戰表明,中美之間確實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圈禁在美華人絕對不是解決辦法。正因為曆史上美國對日裔犯了那種可恥的、可笑的、愚蠢的錯誤,美國不會再對華裔犯同樣的錯誤。在中美關係史上最緊張、最低迷的時刻,比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期間,美國都沒有這麽幹,別說現在隻是貿易戰和科技戰,即使出現絕對不應該出現的區域性熱戰(老天保佑別發生),美國圈禁華人的可能性也接近於0.

雖然美國不會圈禁華人,但是可以預測,美國社會一定會有比較極端的個人,對華人的敵意肯定會加劇。同樣,中國社會對美華的排斥和敵意,也會增加。我一直鼓吹,美國華人不僅要反“極左”, 也要反“極右”。 中國傳統文化未必都是糟粕,“中庸之道”非常適合美國華人的政治主張。

美華或被誤傷

中國發展了,富裕了,國內的親朋好友日子過得滋潤了,這是絕對的好事。相信絕大多數美華們都很樂意看到。庸俗一點說,回國探親,吃喝玩樂都方便。境界稍高一點看,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多少會讓別人瞧不起海外華人,無論你多麽優秀。

但是,但是,一個強勢的中國、一個咄咄逼人的中國,一個直接挑戰美國霸權的中國,自然會引起美國對華人的提防和警惕。這是否會把美華逼到另一個“牆角”? 我不是說中國現在已經“咄咄逼人”了, 也不是說中國已經在“挑戰美國的霸權”, 更不是說中國不能挑戰美國霸權。但是,中國的“南海造島”, “一帶一路”和“石油人民幣結算”, 在美國政府看來,應該是挑戰美國霸權了。這一點,好像中國的很多媒體,包括自媒體,都已經毫不諱言。別跟我說自媒體不代表政府,你懂的。本文中,我隻談這種“挑戰”對美華生存狀態的影響。

隨著中美科技之戰的升級,美國開始對“中國人”關上一些高科技的大門。這自然既反映了中國現在足夠強大,美國感到了足夠的壓力,也反映了美國越來越不自信。我們也能理解,這或許是“越來越不自信”的美國一種自保的方式。 隻是,這種對“中國人”的“封鎖”,在多大程度上將會波及美華們?不管怎樣,很多時候,人們隻看“臉”。

悲哀的事實是,一個過於羸弱,或者過於強勢的中國,都會讓美華處境尷尬,甚至陷入困境。

把鏡頭切換到中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親友們開始提醒美國護照正在逐漸失去其光環,美籍華人不再有優越感,國內人們對美籍華人的感情,將會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更有葚者,華人中的川普支持者,在某些國人眼中,或許已經有了“原罪”。

其實美華們本身很少有什麽優越感,入藉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失去了也就失去了,不曾在意的東西,無所謂吧?對美國護照,人們在意的不是其光環,而是其方便和安全吧?(當然,現在美國護照在中東未必安全)。

川普上台有其必然性,華人的支持隻是杯水車薪。在2016年因為擔心/受夠了奧巴馬/希拉裏的“重返亞洲”戰略和TPP, 中國應該是暗中希望川普當選的, 特別是川普揚言要廢除TPP。中國或許認為一個政治素人對中國更有利。沒有多少人深入地研究過川普的思想。大多數華人支持者,雖然非常希望中美友好,至少關係平穩發展,但是,在2016年選川普時,川普上台是否對中國有利,不是主要因素。現在,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也不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這些人,普遍追求的是法律和秩序、公平和正義。

如果國內人們把對美國政府和川普總統的憎恨,通過某種方式轉嫁到美國華人身上,美華們是不是太冤了? 再說,這種情緒化的東西,既不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符合我黨的政策。

不管怎樣,美華被誤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人幹脆變成“沉默的大多數”。

美華們該如何“愛國“?

毫無疑問,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時候,不少的美華們會出現身份認知上的紊亂。美籍華人到底應該愛哪個國家?如何愛國?如果中美衝突,美華們必須站隊嗎?如何站隊?

華人無論身在世界何處,對母國和生養自己的故土,永遠都有一片赤子之心。有能力的華人,也極願意報效故鄉。可是,這種感情越來越奢侈。

有人或問,加入美籍是不是要宣誓效忠美國?如果中美發生衝突,是不是就要站在美國一邊,對抗中國?這既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也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大多數華人應該會選擇站在公平和正義的一邊。如果是美國無理取鬧,要相信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熟悉中美兩國文化的人群,有能力進行判斷。再說,即使一個華人因為對母國的情感而不願意直接與中國對立,美國社會一定會有足夠的寬容和理解。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確確實實,理論上說,美籍華人基本上已經失去愛中國的權力。不僅是因為對美國的效忠,更是因為中國憲法規定,取得外國國籍就意味著中國國籍自動失效。雖然權貴們可能有辦法繞過這個法律,但是美華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中國憲法其實在法理上生生地斬斷了外籍華人與中國聯結的重要紐帶。

國人在感情上對美籍華人的“愛國”言行,也隻是有選擇地接受。即便如此,大多數美華們仍然非常熱愛故土的,隻是愛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看到的是大城市的霓虹閃爍、歌舞升平,因此更容易加入讚歌的“大合唱”;有的人看到的是殘酷的曆史、悲涼的農村和禁錮的思想與精神,覺得有義務拿起批評的筆。大多數人隻會按照天性選擇:接受讚美,拒絕批評。

如果沒有批評的自由,讚美將毫無意義。

可是,很多國內朋友就不能接受一個入了外籍的華人的批評,認為中國好壞都不管美籍華人什麽事!可以接受洋人的批評,也可以接受國內“自己人”的批評,就是不能接受“美華”的批評。美華們情何以堪!

真的不管美華們什麽事嗎?可歎的是美華自認還有那麽多親朋好友、父老鄉親生活在中國,所以自認為無論是讚美,還是批評,都是為了他們好。美華們有時候或許太自作多情了。自己過的是什麽日子,從來不把自己放在心裏,卻裝著天下的百姓?

蝙蝠的故事

記得小時候看過《伊索寓言》蝙蝠的故事:

很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

有一次,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突然出現在鳥類的堡壘。“各位,恭禧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鳥的夥伴!請大家多多指教!”

這時,鳥類非常需要新夥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

可使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便不露麵,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鳥類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卻又突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禧!把鳥類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走獸們也很樂意的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鳥類們打贏,卻又成為鳥類們的夥伴。

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鳥類言歸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鳥類的世界時,鳥類很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不是鳥類!”

被鳥類趕出來的蝙蝠隻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

並趕走了蝙蝠。

最後,蝙蝠隻能在黑夜,偷偷的飛著。

美國華人是“蝙蝠”嗎?

如果從動機來看,按照寓言故事裏麵的“希望兩邊討好,最後落得哪邊都不討好”來看美國華人,這樣的華人其實並不多。更多的美國華人,不管立場如何,估計隻是嘴上議論議論,並沒有實質性地參與任何中美的直接對抗活動。雖然有的華人科學家被指控“腳踏兩邊船”,兩邊都撈,但是那主要是指在科學成果和經濟利益方麵。美國政府也在指責中國利用華人學者、學生進行大規模的非傳統的信息收集工作。除此之外,在貿易戰,以及由此升級而引發的科技戰和政治戰中,鮮見美華的身影。

如果從“兩邊都不待見”這樣的結果來看,美國華人,不管你的觀點是什麽,基本上成了“蝙蝠”。“美華蝙蝠”或許將伴隨美國華人一段歲月。

寓言中的“蝙蝠”隻能在夜間飛行。難道“美國華人”從此隻能夾著尾巴做人? 鄙人覺得大可不必。美華們基本上靠本事和勞動吃飯,奉公守法,按時交稅,那就是堂堂正正的美國公民。美華們對中國的“愛”或者“不愛”,怎麽“愛”,都是你的自由。身在美國,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強迫你了。

 

原文發表於《海外華人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