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他鄉明月|生活】第104期 猜猜華盛頓中國文化節上有什麽?

(2023-09-12 20:31:31) 下一個

【他鄉明月|生活】第104期 猜猜華盛頓中國文化節上有什麽?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你這個周末過的怎麽樣呀?我是三小姐曉鸝。

 

我這個周末過的可開心了,因為昨天9/2,是一年一度的華盛頓中國文化節。我早上十一點左右進城去看,一直待到下午四點多,看完了所有的節目和表演才回家。當然,也少不了吃一肚子的中國美食。所以,今兒又是一個有很多照片放在文稿裏的,你慢慢去看。

 

這個文化節是1999年開始辦的,疫情期間停了三年,這是第21屆。這個文化節是由華盛頓華人社區聯盟、同鄉會、大專院校校友會、幾個中文學校、美中工商聯合會、中餐聯盟等等大華府地區華人華僑社團共同參與和協辦的,算是大華府地區影響最大的一個有關中國文化的民間活動,今年居然還有東方衛視的全程轉播,美國總統拜登和幾個議員也發來了祝賀信什麽的,當然中國駐美大使也參與其中的。就很熱鬧。

 

早在幾個星期前,就有朋友打電話約我去玩。那兒有小朋友參加的小小學者的公益活動booth,就是展台。朋友去那裏做義工的。一個四歲和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倆人一起自己畫畫自己寫了一本故事書,叫《大J小j和朋友們》,是兩隻小熊貓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的,他們的好朋友就是十二生肖裏的12個動物。是很有童趣的給小小孩用來學漢字的兒童繪本,有點像著名的英文兒童繪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棕熊棕熊你看到了什麽》,那本書也是介紹動物的,隻不過加上了顏色。而且在他們的展台上還有正在學中文的美國孩子創作和畫插畫的書。那兩個小朋友其實是在做一個非盈利組織的項目,口號是“kids for kids孩子幫孩子”,希望通過孩子們自己的創作來發揚中國文化,為需要的兒童傳遞愛和溫暖。去他們展台看的人,隻要捐款獻愛心,就會贈送他們寫的書。就算隻捐一塊錢,也能獲得他們的贈書。說起來他們是那天唯一不賣東西的攤位,還挺難得的。那些捐款全部是用來幫助和癌症抗爭的孩子們的。你看,小小的孩子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孩子,傳遞愛心和善良。是不是很有意義?

 

今年的中國文化節設在DC城裏的賓夕法尼亞大街上,離國會山很近的地方。賓夕法尼亞大街就是那條著名的白宮門前的街,連著白宮和國會山的。昨兒天氣特別好,不冷不熱,我老公把我們送到白宮門前,我和我同事就慢慢走過去,邊看街景邊聊天。 那條街上有很多古典建築,西方的,高大的石牆,精美的雕花,比紐約市裏可是幹淨漂亮多了。我們到的時候,活動已經開始一個多小時了,駐美大使等大佬們在開幕式上的講話早就結束了,當街搭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節目。街道兩旁是幾十個白色帳篷,左邊一溜是展示中國美食,右邊一溜展示中國文化。

 

這次文化節上的節目分上午場和下午場,一共四五十個節目,還挺豐富的。唱歌、跳舞、京劇、武術、器樂表演什麽的都有。唱歌類節目種類很多,什麽雲南民歌《小河淌水》,陝西信天遊《山梁上站著個俏妹妹》;有美國音樂劇《貓》裏著名的唱段《memory》,有意大利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的代表曲目《今夜無人入睡》和《我的太陽》;還有小合唱《掀起你的蓋頭來》,還有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等。可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男的,六十歲左右,很瘦,個子也小,最主要的是他眼睛看不見。我猜,他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歌手,因為主持人介紹說他是一個CEO。他唱的是民歌《烏蘇裏船歌》。不知道是因為激動還是緊張,或者隻是因為他一個人站在空曠的舞台上,四周沒有支撐,很無助,所以雖然他的歌聲很洪亮也很好聽,但他的腿全程都在抖。真的,看得我的心也跟著抖。他唱完之後,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我覺得,那掌聲既是喝彩也是鼓勵。 就像我,我當然不知道他的故事和經曆,我所能做的,也就隻有使勁鼓鼓掌而已。

 

這次文化節裏的舞蹈節目有很多,其中包括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舞者,他們可是專程申請了簽證,漂洋過海來這兒表演的。不過人專業的到底是專業的!人家那表演,是真好。不管是獨舞、雙人舞、還是群舞,那腰身、旋轉、表演,從整體到細節,都特別到位,不服不行。不過其他的舞蹈大多都是業餘的,什麽孔雀舞、兒童舞、扇子舞、新疆舞、藏族舞、蒙古舞、旗袍舞、腰鼓舞、印度舞等等,都是當地的一些舞蹈團體自己表演的。當然,那些媽媽們,在日常工作之餘,在忙完家務和孩子之後,能擠出時間去學習和排練各種舞蹈,也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中文學校就有自己的媽媽舞蹈隊,我還去混過一年。說實話,是挺不容易的。昨兒表演的那些舞蹈,不知道她們提前多長時間就開始練了呢!文化節上的舞蹈,基本上都是中國民族舞。不過,有四個年輕人表演的街舞給我印象還挺深刻的。一個男孩三個女孩,應該都是ABC,就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二代中國孩子。

 

今年的器樂表演不算多,隻有二胡、大提琴、非洲鼓、和陶笛。但是這幾個表演都很棒!二胡是一個男的,演奏的是經典曲目《萬馬奔騰》,他把馬兒奔跑的聲音、鳴叫的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氣勢特別足!唯一的遺憾就是現場的麥克風和音響效果不太好,有點影響演出的效果。大提琴是一個男老師帶著六個學生,三個男生三個女生。老師高高瘦瘦的,很帥。這種公眾場合的表演很有意義,一來可以鼓勵和促進自己的學生的學習,二來也可以打開老師知名度。他們演奏的是蒙古民歌《鴻雁》,本來這首歌就特別深情悠長,配上大提琴醇厚的低音,還是非常有感染力的。非洲鼓是三個黑人的表演,兩個小夥子打手鼓,一個女孩跳舞。那個表演非常有現場的感染力。那個黑人女孩跳到中途,突然就從舞台上跳下來,帶著觀眾一起做動作,跟著節奏鮮明的鼓點兒,雙手往上、往下、往左、往右、劃圈兒什麽的,男女老少,大家一起跟著她動,很嗨。我當然也不例外,跟著她瞎比劃。說起來,黑人在舞蹈上是真的有天賦,她們的韻律感是天生的,隨便做個動作都很合拍。不過我印象最深的是陶笛的表演。表演者是一個穿旗袍的女人,表演的曲目是《賽馬》。《賽馬》我知道,是二胡的代表曲目。這還是我第一次聽陶笛演奏《賽馬》。以前,我總覺得陶笛的聲音不夠亮,也不夠清澈。現在才發現我錯了。用陶笛演奏的《賽馬》,比二胡更加高亢,也更加歡快。二胡多多少少是有一點嘶啞的。對吧?當時,我旁邊坐著一個老外,一個大媽,問我那是什麽樂器,用什麽做的。我說是陶笛,是一種陶瓷。她就特別吃驚,問不是竹子做的嗎?我笑著給她解釋,竹子做的叫竹笛,這個是陶瓷,叫陶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樂器。她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心想,看,這就是辦文化節的好處,不光是可以看節目圖熱鬧,多少還是能傳播一點中國文化的。是吧?

 

說到中國文化,當然少不了國粹京劇和中國功夫。今年的京劇是《白蛇傳》水漫金山的一個片段,唱腔少,動作多,很熱鬧。適合給不懂行的老外看。武術有兩組,一組是少年武術,拳、飛鏢、單刀、單劍、雙刀、雙劍都有,幾個男孩兒女孩兒一人表演一段,還不錯。不過我最喜歡的是裏麵最小的那個小姑娘,隻有六七歲的樣子,雖然她的表演不那麽複雜,但她的身法、動作、眼神兒都很到位,混在比她大很多的哥哥姐姐中間,不但不露怯反倒很出彩。穿著一身紅,英姿颯爽的。雖然照片上看不太出來現場的感覺,但多少還是有點意思的,你去文稿裏看。這一組武術表演很熱鬧,動靜兒也很大,因為舞台是用木板搭的,所以表演武術的時候聲音就很大,感覺特別有氣勢。但是,太極拳就是另外一種風格了,一招一式都行雲流水,對比還是很鮮明的。

 

除了看節目,對我而言,去逛文化節就是為了吃。今兒賣吃食的攤子有很多,什麽燒烤、烤雞、烤鴨、燒賣、麻團、重慶小麵、涼粉、包子等等,各個攤子前都排滿了人。當然還有喝的,各種奶茶、冰茶什麽的。我看了看,賣肉夾饃的地方排隊排得最長。肉夾饃有兩種,牛肉的和豬肉的。一個十塊錢,比去店裏吃要貴。當然喝的也一樣,我要了一杯芒果百香果冰茶,八塊錢。這也可以理解。搞活動麽,人家也是要花時間花精力的。對吧?有關吃的,我以前節目裏聊過好幾次了,今兒我就不多說了。我現在想說一下的是文化類的攤點。

 

文化類的攤點也是五花八門的,除了幾個中文學校介紹中文學習的,很多都是當地的一些studio,就是工作室設的。有教下圍棋的,有現場捏泥人的,有畫扇子的,有在衣服畫畫的,有賣剪紙的,有教國畫的,也有給小朋友臉上畫畫的,還有賣熊貓玩具的、賣書簽的、賣那種古典的團扇的,也有出租古裝和戲裝拍照的。我逛了一大圈兒,大多數都是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在那兒玩。看著她們興致勃勃的樣子,我心想要是我家孩子還小,我肯定也帶她們一起來玩啊!今兒這些攤點有一個細節我還挺感慨的,就是幾乎每個攤點裏麵,都有孩子在守攤子,用中文給大家介紹情況什麽的。說明這些二代華人,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是很認同的,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態度也是積極的。這一點,對於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而言,是特別重要的。

 

說起孩子,這次文化節上孩子們的穿著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小孩,都穿著漢服、旗袍、改良的中式服裝什麽的,都特別好看。吃午飯的時候,我們坐在樹蔭下草坪邊的石階上,那兒有很多孩子在草坪上跑來跑去,打打鬧鬧的。其中有幾個小女孩,穿著飄逸的漢服,特別搶眼。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著她們跑,忍不住拍了幾張照片。你去看,真的特別可愛。其實,不光是孩子,大人也是。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場合,看到那麽多大人穿中國傳統服裝的。旗袍當然不說了,算是大眾服裝了。但是除了旗袍,今兒我還看見很多人穿漢服和馬麵裙,和改良的古裝,而且還配著相應的頭飾。尤其是年輕姑娘,大長腿配著古典裝,真的很特別,也不太常見。我想,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穿傳統服飾應該算是對中國文化的最直觀的認同吧。

 

今兒去文化節的人,當然中國人最多。但也有很多老外,有些老外的中文還挺不錯的呢!不管會不會說中文,這種場合,隻要去了就能感受到現場的氛圍。我覺得這樣的活動特別好。對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而言,這是一個療愈鄉愁的活動。去那兒的人,也許大家都不認識,也許會遇到很多老朋友,不管怎麽樣,有自己熟悉的語言,有熟悉的文化,有熟悉的美食,總是開心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活動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且意義深遠的。比如我看到的一個細節。在表演節目的地方,舞台一邊是演員侯台的場地,有很多準備上台的演員在那裏做準備。舞台前麵有一小片空地,有很多小孩子席地而坐在看表演。我注意到,表演《花木蘭》的幾個小姑娘在上台前,在那兒做拉伸,什麽單腿朝天、金雞獨立、大劈叉什麽的。這邊就有一個胖乎乎的男孩子,也學著她們的樣子在做劈叉。不說別的,那男孩的柔韌性還挺好的,橫叉劈得像模像樣的。看,就像這樣,也許他隻是學著人家做了個劈叉動作,這個模仿隻是他一時的好奇,但也許,這也正是他對中國文化趨同的開始,以後說不定就會做更多的事呢,你說是吧?

 

說到這兒,今兒這期記錄華盛頓中國文化節的節目就先到這兒吧。作為生活在海外的人,中國文化是刻在自己骨子裏的,無論何時何地,這樣的活動都是能讓人找到共鳴。隻要有時間,我也總會去玩的。聽了這期節目,你有什麽感受呢?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的留言。最後,還是一如既往地謝謝你,謝謝你的聆聽、陪伴、和支持,也謝謝你的訂閱、點讚、和分享。生活還在繼續。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

 

圖一:小朋友自己寫自己畫的書
圖二-圖五:各種表演
圖六-圖七:文化展示
  
圖八:傳統服飾
圖九:劈叉的小男孩和準備上場的小姑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