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明月|生活】第076期 好奇美國學生藝術創作的看過來!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你好嗎?我是三小姐曉鸝。
時間過得好快啊!還有一個月就要放暑假了。其實,這周已經是畢業生的最後一周了。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都有點迫不及待的感覺。我學校每到這個時候就有很多活動,比如:這個星期是學生樂團的音樂會,我家老二是吉他手,也是其中一員,要上台演出。下個星期是學生合唱團的演唱會——說到演唱會,我還挺期待的,因為今年初中合唱團的主題是外語歌曲,也就是非英文歌曲,有西班牙語、韓語、日語歌等,當然也有中文歌。中文歌他們選的是一首江南民歌《紫竹調》,紫色的紫,竹子的竹。我被請去教那些學生中文的發音。那首歌我以前還真不會唱,是跟著她們一起學的。歌是這樣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給寶寶做管簫。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新時調。小寶寶,一定一定學會了。小寶寶,一定一定學會了。”你別說,雖然這首歌的歌詞不太難,但是那些唱歌的學生完全沒學過中文,我也隻去教過三次,隻憑灌耳音,她們居然能唱準歌詞,也是絕了!也許是自己特別投入了精力吧,所以,我還挺期待她們的演出的。
不過,我今兒要聊的既不是音樂會也不是演唱會,而是學生的藝術展。每年五月底,我學校會在體育館展出學生的藝術作品,所有從幼兒園到高中選修藝術課的學生的這一年的作品。這個藝術展以繪畫為主,包括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插畫等等,還有泥塑、木雕、家具、服裝設計、攝影、陶瓷等等其他藝術作品。是很受大家歡迎的一個活動,展出期間,學生、老師、和家長都會去看。我就特別喜歡,每年都去看。因為每年選修藝術課的學生不一樣,她們的作品當然就不一樣,很有特色。
今年的展出剛準備完,我就跑去看了。體育館不光四麵牆上掛滿了作品,中間還立了很多架子和桌子,分門別類地貼著不同年級的作品,擺著不同的雕塑、陶瓷、其他手工等等。我先繞著四麵牆慢慢地看了一圈,然後回到中間,一個架子一個架子地看,邊看邊拍照片。我看過不少博物館收藏的世界名畫,但是,去那裏看這些藝術作品,和看自己學生的作品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那裏的作品都出自成熟的藝術家,無論從技法到構圖和色彩,都是教科書般的存在,也就是說都遠離我自己的生活,高高在上。別說我能鬥膽做評價,很多藝術品根本連看都看不懂。但學生的畫展不同,她們的技巧,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等等,大部分還不成熟,隻會非常直白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也許正是這樣,反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有一種簡單的、質樸的、原始的美,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鳴。而且,看學生畫展的時候,很容易把作品和學生聯係起來,往往會發現學生的另一麵,常常會驚訝,會感歎,會被感動。
我剛說了,我學校的畫展是把全校凡是選了藝術課的學生作品都展現出來,不會以某種標準刻意挑選,所以在一個大廳裏,你就可以看到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學生的作品,那種感覺非常奇妙,就好像看著一個喜歡藝術的孩子的成長軌跡:最初,幾歲大的她,從本能出發,抓著五顏六色畫筆,用歪歪扭扭的線條,把眼睛看到的,心裏想到的東西畫出來,喜歡笑就把嘴巴畫得大大的,哭的時候眼淚比彈珠還大。那時候,世界對她而言很大,一隻花瓶就能占掉一半的畫麵,但還是向往著高高的窗戶外的世界,藍天和白雲。這就是幼兒園小朋友的作品,你看我隨便拍的幾張畫,小小的孩子幹幹淨淨的眼睛裏的這個世界,是歪歪扭扭的,也是明亮的充滿希望的。那份天真但笨拙,有著成年人無法複製的自然美。
慢慢地,這個孩子長大了一些,筆下的畫有了構圖,有了色彩的選擇和搭配,盡管還是大紅大綠亮藍明黃,但她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更加的具像化,能更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畫筆,她嚐試著用泥、用舊書、用瓷磚、用報紙、用布、用照相機、用各種她覺得能表達自己感受的東西來創作。你看文稿裏我附的照片,就能明顯地感覺到從小學到中學的成長和脫變,和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比如說:用陶瓷做的熊貓抱著竹子,用舊書做的卡車停在停車牌下,用石頭雕刻的一隻手半握著拳頭,用布縫的毛絨玩具憨態可掬,用瓷磚拚的畫麵色彩繽紛,用雕版刻印的畫一目了然,用紅泥做的房子風格迥異,用照相機捕捉到的世界黑白分明........
到了高中,這個孩子更大了,繪畫的技法也更成熟了,看起來好像失去了小時候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開始用更成熟的眼光和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也開始把自己套進了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自己的創造。比如,哪怕同樣是畫人物,成熟的技法完全脫離了兒時的稚嫩,那種畫在木板上的畫,既有一種兒時的印記,又有著成長和創新,並且加上了現世生活的因素,比如奶奶的畫像下配的那束幹花,外婆的衣服就是幹脆用布直接做上去的,穿黑色禮服的美女戴著真的珍珠項鏈,媽媽的草帽也是真的草帽,等等。最令人感動的是,她們開始反省自己,開始真正的關心這個世界,也開始思考某些深邃的主題,並把它用藝術的手段表現出來。
這次畫展,看完一圈兒,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組有關“水”的畫。水是萬物之源,是生命的本質。提到水,你第一反應是什麽呢?想到的第一個畫麵又是什麽呢?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這一組畫給我的印象如此刻深,首先是因為學生們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表達手法,就算是繪畫,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油畫或水彩,還加了澆注等等手法,而且,還有手工編織、泥塑、實物鑲嵌、3D製作等等。其次,這些學生通過作品所表達的水的主題,還挺深刻的,反正我對我觸動挺大的。這一組畫高中四個年級的學生都有參與,為了方便起見,我就按年級給你介紹。
先是九年級的。九年級的作品有四件,一副油畫,整幅畫麵是由淺到深,深到發黑的藍色的水。畫麵上最亮的部分一個快要沉到水底的蒼白的沒有五官的女人,她的下沉帶起的一串串水泡,像一束束光由上到下,由密集到消失。作者是個女孩,她在畫的簡介裏說,她畫的是一個女人優雅地死在深水中。因為“不管有怎樣潛在的影響,女人被期待著要保持社會標準。”所以,她畫的是在社會的期望中死去的女性。泡泡代表光,也就是女人的幸福,從上到下遞減,到幾乎什麽都沒有了。她用了兩個非常正式的詞:societal standard 社會標準和society's expectations 社會期望,也是社會對所有女性的潛在要求。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女人失去了自己的幸福,被迫以一種優雅的姿態死去。我想想,九年級剛上高中的學生,也就十三四歲的樣子吧?她對自己作為女性的社會角色,居然有這麽深刻的認識,簡直讓我詫異。這也太成熟了吧!同樣著眼於女性,另一個女生的靈感則來自愛德華·蒙克的畫作《愛的波浪》,畫的是一個女人在五顏六色的波浪中快樂地遊動,代表著戀愛中的情景。這才是這個年紀的普通孩子該有的憧憬和想象吧?不過,最特別的還是一個男生的創作,他用了幾條兩米多高的青色和藍白漸變色的、點綴著貝殼的薄紗,掛成了一個立體的海洋,中間穿著幾艘不同顏色的小舟。這簡作品的題目叫《Still Aflot 還在漂》,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海洋是生命的代表,船是我們盡可能穿越生命的象征。高大的水塔代表著我們現在正在過的生活,漂浮的船隻顯示了我們如何竭盡全力克服困難並蓬勃向上。”因為它那個船是立體的,由低到高往上走的。這個作品乍一看有點亂,不覺得怎樣,但看了簡介就覺得越看越有味道,有非常積極向上的一種力量。但第四件作品就比較夢幻,是一個充滿了水的房間。白色的房子佇立在綠色的水中,那是作者在夢裏看到的情景。她說那個情景讓她覺得“和平而有安全感”。這,大概也是水的一種特質吧?
十年級的作品有四件。這四件作品都是繪畫,但對水的認識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件作品非常美,藍色的流水,紅白的金魚,綠色的睡蓮,是寧靜的、輕鬆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因為作者說她從小就喜歡水,“這件作品旨在捕捉水所具有的美麗和自由流動的本質。”如果說這幅畫是滋潤的、有生命力的,那第二幅畫就充滿了張力:一個穿白色上衣的小小的背影,屈膝坐在大片幹枯的河床上,麵對著日漸幹涸的河流。大地是深深淺淺的褐色,天空和水中的倒影都是毫無生氣的灰藍。整個畫麵是幹裂的,是因為缺水而慢慢走向死亡的緊迫。因為作者希望“當你站在畫作前時,你會被傳送到一個處於脫水邊緣的世界,一個正在為生存而掙紮的世界。不飽和的顏色和幹燥、開裂的紋理營造出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驗,用顏色和紋理營造出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星球形象,而這個星球正在慢慢被幹旱吞噬。”他正是想用這幅畫,清楚地提醒我們要解決氣候危機,和保護我們星球最重要的資源:水。第三幅畫看起來很簡單,夏日夜晚,頭頂的燈光照得碼頭的木板泛著白光,一個小男孩拿著一根墨綠色的網子,專心致誌地盯著綠到陰沉的水麵,麵對未知,不知道會撈起來什麽。他身後,是一個明黃色的空空的塑料桶。畫麵和構圖都很簡單,但是作者的簡介卻很長,我幾乎沒見過這麽長的簡介,那根本不是普普通通的幾句話,簡明扼要地介紹創作理念,而是寫了一個長長的故事,回憶他小時候和堂兄深夜坐在碼頭上手裏拿著網,等待無法預知的水下生物現身的故事。他說:“夕陽西下,我們在水裏找魚找螃蟹。一盞燈照著渾濁水,什麽也看不出來。我的想象力會隨著水麵下未知的事物而瘋狂:鯊魚、魚,以及我以前從未見過的生物的混合物。”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麵對的未知數,在某些方麵變得比我七歲時等待發現一隻螃蟹遊到水麵時的感覺更可怕。他發現,“我一生中最具成長性的時刻,最令人難以忍受的痛苦都來自於自我。”所以,他說:“這件作品旨在捕捉一個人從童年進入青春期時麵對未知的經曆。”現在,他好像長大了,但他內心還住著當年那個深夜坐在碼頭麵對未知的孩子,既膽怯又勇敢。而且,生命就像一個輪回,現在他的小表弟在同樣的地方,拿著同樣的網,做著和他同樣的事。我覺得,他的文字比繪畫更有感染力。嗯,我忘了自己的青春期是不是有過叛逆、痛苦、和困惑,但至少也是有過成長的煩惱吧?但我完全沒有人家這種清晰的自我認知,清醒地麵對自己的內心和成長。現在的孩子真的好成熟!最後一幅畫是壓抑的,我甚至不覺得美。但它的創作是有力量的,她畫了一個小說裏的人物,來表達女性形象在現代和曆史作品中被性別化,經常被殘酷對待。女性的苦難被浪漫化,被視為悲慘而美麗的,幾乎是作為美德的忍受,而不是正視她的痛苦。所以,她的畫旨在“展示如此多的虛構的和真實的女性悲慘命運的真實本質:不是幹淨、純淨、平靜的屍體,而是導致婦女死亡和腐爛的文化暴力。”是不是特別深刻?才十年級的學生啊!太厲害了!
十一年級的作品不多,隻有三幅,而且都是和自然有關的。一副是一個男孩坐在一艘船的一個角落,眺望著風暴即將到來時的大海。作者說幾乎每個夏天,他都會去那片海上航行,大海是他最熟悉的水的形象,陪他度過了很多的美好時光。另一副畫是描述旅行的時候經過的一片水域,那片水域就像涇河和渭河交匯的地方一樣,兩種顏色沒有混合,涇渭分明,一邊是明亮的藍綠色,一邊是低沉的土褐色。一條小船行走在分界線上,帶起白色的浪花。讓作者覺得這個畫麵“非常酷”。這幅畫不僅僅是繪畫,還用了澆注的技術。具體怎麽做我不懂,但能看到畫麵是立體的,無論是卷起的浪花還是平靜的水麵,都有細小的突起。那副畫很大,長兩米多,寬一米八左右,占了很大一麵牆,一眼看過去是很令人震撼的。第三幅畫也很大很高,色彩非常鮮豔,金色的流動的水流,一男一女糾纏的身體,環繞著他們的彩色的魚群,看起來就特別的賞心悅目。因為作者說水在她的生命裏“代表著自由、流暢、和美好。”可能是因為那群金魚吧,這幅畫第一眼看過去,居然有點中國古典美的意思。你去文稿裏看照片,是不是有這樣一種感覺?
十二年級的作品有七件,是最多的,而且幾乎每件都是特別的。第一件乍一看跟水毫不相幹,它是一個手工,自己用各種線織的一片布,鑲了自己的照片,四角用線拉平,掛在木框上。它的簡介非常文藝,作者說:“布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最貼心的東西。它是我們出生時穿上身的第一件東西,也是我們死後穿在身上的最後一件東西。我們穿著它走,穿著它坐,穿著它睡。可是,它的製造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另一種生命力——水。生產一條牛仔褲中的棉花需要大約 1,800 加侖的水,而且這些水一旦經過處理就沒有辦法再使用。”所以,這件作品“著眼於水和織物之間的這種混亂聯係”,想提醒人們珍稀水資源。這個學生的思維是不是很特別,能通過表像看到本質,很厲害!第二件作品看上去也不但和水沒有關係,而且和繪畫、藝術也沒關係,因為它是活的!對!那是在一小塊黃色的像軍艦的地上茁壯成長的一叢草。對, 就是草,幾種不同的草,活著的草,青青綠綠。之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水的概念,是因為作者想通過在任何地方都能成長的植物,來顯示無處不在的水帶來的生命曆和恢複力,哪怕在戰爭中、在人行道上的裂縫中、在洞穴裏,甚至石膏上。所以,這件作品的題目就叫“Water through our Wars,曆經了我們戰爭的水”,那個斯巴達海軍艦艇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伯羅奔尼撒戰爭。你看這思維的發散和表達,牛吧?第三件作品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簡介,因為一看就像是一首詩。我查了過之後才知道,那是一段歌詞。那首歌叫《The River河流》,是新上映的一部電影集《Daisy Jones and the Six》裏的一首歌。那部五集的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變,講一個虛構的六人搖滾樂隊在七十年代從創建到大紅大紫到突然銷聲匿跡的故事,其中一個主演還是貓王的孫女。這段歌詞的大意是:“如果我跟著河水,把我的憂鬱送進大海,你會永遠和我在一起嗎?你會在我的夢裏追尋著我嗎?如果我把它都扔進大海,讓韻律引領,它會和你在一起,永遠不離開我嗎?”說實話,如果不看這首歌詞,那幅畫我能看出來的隻有一條藍色的河,其他就不懂了。因為那副畫是立體的,分上下兩層,上層還鑲嵌著一些不規則的厚紙片。在這裏,河水和大海都帶著雙重含義,既是真實的又是精神的。同樣是立體和鏤空的,第四幅畫就更直接,是一個女孩默默地坐在一個池塘裏,就像它的題目所說,《Life Came and Went, and I Sat in a Pool of My Own Sorrow,生活來來去去,我坐在自己悲傷的池塘裏》。這個題目有點長,作者說,她最初想要“描繪孤獨帶來的美麗、和平和幸福”,但隨著她的創作,她更想表達“有太多時間伴隨著獨自一人的美麗和深深的悲傷,去思考你試圖避免的想法。”這裏的池塘,其實並非真實,而是一種自我的反省和時間的靜止。同樣表達孤獨,第五幅畫畫了一個在水裏卷曲成近乎圓形的女性人體,試圖避免來自上麵的各種壓力。作者說,“深深地埋在水裏的女人,像躺在母親子宮裏的嬰兒一樣,孤獨卻安全。”第六幅畫隻有一隻大大的眼睛,作者說聽到“水”的主題的第一反應,就是眼睛。她覺得眼睛和水一樣,如此清澈幹淨,卻又充滿了細小的紋路,折射出了整個世界。所以,她的題目叫作《Something I See我看到的》,是不是特別特別?我看到眼睛的和水的關係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眼淚,和人家相比,我好膚淺啊!第七件作品是一個泥塑,作者用泥做成了一個立體的池塘,巨石環繞,有兩條白底帶著紅黑花紋的金魚,和一朵大大的睡蓮。雖然手工並沒有那麽好,站近了看很是粗糙,但那種夏天美麗池塘的感覺,還是撲麵而來,也是作者關於水最美好的記憶。總之,12年級學生的作品,無論從題材、形式、還是內容,都更加豐富多樣。
你看,就一個“水”字,這麽多學生做出了這麽多完全不同的藝術作品,不得不服。
唉,嘮叨了這麽多,希望你沒有聽煩了。因為疫情,學校的畫展停了兩三年,這是疫情後第一次恢複展出,所以我比較興奮,話就多了些。上一次看學生的藝術展,還是我家老大畢業那年。當時,她的一幅畫被作成了那年畫展的巨幅海報,掛在校門口。今兒封麵上的照片,是她十一年級時候為了表現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的而創作的,是六幅小油畫加刺繡合成的一個作品,大紅的底子,非常中國風,題目叫作《插翅難飛》,四個漢字。這一轉眼,好幾年已經過去了。一茬又一茬的孩子長大了,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世界、對自己、對社會的態度,也是令人感慨的。聽我說還不如去文稿裏看照片吧,會更直觀一些。
好了,今兒已經說太多話了,這期關於我學校學生藝術展的節目就到此為止吧。期待你在評論區留下你對那些學生藝術品的看法和觀點,謝謝你每一期的陪伴和聆聽,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