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十一月四日:秋葉之靜美

(2019-11-06 21:27:41) 下一個

爸媽:

已經不記得老家的秋天是什麽樣了?因為每年秋天學校已開學,沒機會回去住。兒時的記憶又太過模糊,隻記得白楊樹的葉子金黃,梨樹的葉子火紅。可是,這裏的秋天特別美!尤其在波托馬克河兩岸,各種葉子綠的、紅的、黃的、金色的、褐色的、半青半黃的、半紅半黃的……層層疊疊,色彩紛呈。

今天又路過那個街角,一棵去年還在的大樹,上半年被砍掉了。那棵一人抱不過來的大樹,表麵沒有任何損傷,卻枯萎了。直到被砍掉,看到白花花的樹墩兒,才知道原來樹心腐了。心空了,樹自然死了。那個樹墩兒,經曆了半年的風吹日曬,雨淋霜打,變得又黑又黴,無人問津。可我,每次路過,每次看到,腳步都會頓一頓。心裏是說不上來的滋味,明知天地萬物自有規律,要學會“不以物喜”,卻總是忍不住多看兩眼。今天,看到葉落歸根,滿地繽紛,襯得那日漸腐朽的樹墩兒也明亮動人起來,心裏也因之歡喜。

都說人活麵子樹活皮。其實,樹皮掉一塊尚無大礙,生命力強的,依然可以長成參天大樹。可樹心死了,縱然是參天大樹也必定枯萎。而人亦是“哀莫大於心死。”人若心死,縱然渾渾噩噩活著,也不過是行屍走肉,了然無趣。這一點上,二者是相通的。

踩著滿地落葉,不由自主就想起了那句泰戈爾的詩:“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最早知道這句詩是因為讀石評梅的文章。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句。石評梅曾與張愛玲、蕭紅、呂碧城合稱“民國四大才女”,是民國初期嶄露頭角又悄然消失的一個女作家。她的文名不如她的愛情有名。她的愛人就是高君宇。現在,大概沒有多少人記得他是誰了。他曾經是“五四運動”時北大的負責人之一,帶領學生衝進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也曾參與負責“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後來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他是早期非常重要且有名的一個人,也是他促成了周恩來和鄧穎超二人的婚姻。石評梅是一個敏感、憂鬱的人,高君宇恰恰相反,他在詩裏說:“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一語成讖,高君宇隻活了二十九歲,病逝後三年,石評梅亦病逝,那年,她二十六歲。她們倆人肩並肩地葬在陶然亭。當年,我還特地去過。

秋已老去,葉依舊靜美,一如那隨風而去的愛情故事。:)

即此,晚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