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彼得·阿伯拉爾(Peter Abelard)

(2024-09-28 13:16:35) 下一個

2-2-彼得·阿伯拉爾(Peter Abelard)

出生於 c. 1079

法國勒帕萊

1142 年 4 月 21 日逝世(享年 62-63 歲)

法國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聖馬塞爾修道院

著名作品 Sic et Non(《是與非》)

時代 中世紀哲學

地區 西方哲學

學派 經院哲學

逍遙學派

概念主義

主要興趣 形而上學、邏輯、語言哲學、神學

著名思想 概念主義、地獄邊緣、贖罪的道德影響理論

彼得·阿伯拉爾(/?æb?lɑ?rd/;法語:Pierre Abélard [abela?];拉丁語:Petrus Abaelardus 或 Abailardus;約 1079 年 - 1142 年 4 月 21 日)是中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著名邏輯學家、神學家、詩人、作曲家和音樂家。

在哲學上,他因通過名義主義和概念主義對普遍性問題的邏輯解決方案以及他在倫理學中對意圖的開創性而聞名。他經常被稱為“十二世紀的笛卡爾”,被認為是盧梭、康德和斯賓諾莎的先驅。他有時被認為是現代經驗主義的主要先驅。

在曆史和流行文化中,他最出名的是他與才華橫溢的學生和後來的妻子埃洛伊絲·達爾讓特伊 (Héloïse d'Argenteuil)的激情和悲劇性愛情以及激烈的哲學交流。他是女性及其教育的捍衛者。在將 埃洛伊絲 送到布列塔尼的修道院以保護她免受虐待她的叔叔的傷害後,他被叔叔派來的男人閹割了。盡管兩人在此事發生後都退居修道院,但愛洛伊絲仍將自己視為他的配偶。當教皇英諾森二世譴責阿伯拉爾的教義並將他視為異端時,愛洛伊絲公開為他辯護。在這些觀點中,阿伯拉爾宣稱,一個因愛而犯下罪孽的女人是無辜的.

在天主教神學中,他以發展了地獄邊緣的概念和引入了贖罪的道德影響理論而聞名。他(與希波的奧古斯丁一起)被認為是現代自我反思自傳作家最重要的先驅。他以公開散發的信件《我的災難史》和公開信件為後來的書信體小說和名人傳記鋪平了道路並定下了基調。

在法律上,阿伯拉爾強調,由於主觀意圖決定了人類行為的道德價值,因此行為的法律後果與實施行為的人有關,而不僅僅是與行為本身有關。憑借這一學說,阿伯拉爾在中世紀創造了現代法律中個人主體的理念。這最終使巴黎聖母院(後來的巴黎大學)因其在法律領域的專業知識而獲得認可(後來導致了巴黎法學院的成立)。

早年生活

阿伯拉爾,原名“皮埃爾·勒帕萊”,出生於 1079 年左右的勒帕萊,位於南特以東約 10 英裏(16 公裏)的布列塔尼公國,是法國一個小貴族家庭的長子。小時候,他學得很快。他的父親是一位名叫貝倫傑的騎士,他鼓勵阿伯拉爾學習文科,他在辯證法方麵表現出色。阿伯拉爾沒有像他的父親一樣從事軍事生涯,而是成為了一名學者。

在早期的學術追求中,阿伯拉爾遊曆法國各地,辯論和學習,因此(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成為了逍遙學派的一員。” 他首先在盧瓦爾河地區學習,當時他的老師是名義主義者貢比涅的羅塞利努斯,他曾被安瑟倫指控為異端。

職業生涯

大約 1100 年,阿伯拉爾的旅行將他帶到了巴黎。大約在這個時候,他將自己的姓氏改為阿伯拉爾,有時寫作 Abailard 或 Abaelardus。阿伯拉爾的詞源可能是中世紀法語 abilite(“能力”)、希伯來語名稱 Abel/Habal(創世紀中的呼吸/虛榮/形象)、英語蘋果或拉丁語 ballare(“跳舞”)。在一則提到巴斯的阿德拉爾和彼得·阿伯拉爾的次要軼事中(他們被混淆為一個人),這個名字被戲稱為與豬油有關,就像過度(“肥胖”)學習一樣。

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學校(在建造現在的大教堂之前),他師從巴黎副主教兼聖母院院長尚波的威廉,後者後來成為沙隆的主教,是哲學現實主義的主要支持者拉昂的安瑟倫(不要與聖安瑟倫混淆)的弟子。回顧過去,阿伯拉爾將威廉描繪成在阿伯拉爾很快就能在辯論中擊敗他的導師後,從讚同轉向敵視。這導致了一場漫長的決鬥,最終以現實主義理論的垮台而告終,取而代之的是阿伯拉爾的概念主義/名義主義理論。雖然阿伯拉爾的思想比本文所暗示的更接近威廉的思想,但威廉認為阿伯拉爾太傲慢了。正是在這段時間裏,阿伯拉爾會挑起與威廉和羅斯切利努斯的爭吵。

反對在擔任大都會教師期間,阿伯拉爾建立了自己的學校,首先是在皇家寵愛的住所默倫,然後,大約在 1102-04 年,為了進行更直接的競爭,他搬到了更靠近巴黎的科爾貝。他的教學非常成功,但壓力使他的體質疲憊不堪,導致他精神崩潰,不得不回到布列塔尼休養幾年。

1108 年後,他回來時發現威廉正在西岱島外的聖維克多隱居處講課,他們再次成為對手,阿伯拉爾向威廉挑戰他的普遍性理論。阿伯拉爾再次獲勝,阿伯拉爾幾乎能夠獲得巴黎聖母院院長的職位。然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威廉阻止了阿伯拉爾在巴黎講課。因此,阿伯拉爾被迫恢複在默倫的學校,然後他從大約 1108 年搬到了那裏。 1110-12 年,他來到巴黎,在聖日內維耶芙山的高處俯瞰巴黎聖母院。

在辯證法方麵取得成功後,他接下來轉向神學,並於 1113 年移居拉昂,參加安瑟倫關於聖經釋經和基督教教義的講座。阿伯拉爾對安瑟倫的教學不以為然,開始自己講授《以西結書》。安瑟倫禁止他繼續教學。阿伯拉爾回到巴黎,在 1115 年左右,他成為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學校的校長和桑斯(巴黎所屬大主教區的大教堂)的教士。

作品

哲學

阿伯拉爾被認為是世俗大學和文藝複興前世俗哲學思想的創始人之一。

阿伯拉爾在普遍性理論中主張概念主義。(普遍性是指如果要將同一個詞應用於該類中的所有事物,則該類事物的每個個體成員都必須具備的品質或屬性。例如,藍色是所有藍色物體都具有的普遍屬性。)根據阿伯拉爾學者大衛·勒斯科姆的說法,“阿伯拉爾在邏輯上闡述了一種獨立的語言哲學……[其中]他強調語言本身無法證明物理領域事物的真相。”

在妻子埃洛伊絲的影響下,他強調主觀意圖決定了人類行為的道德價值。與埃洛伊絲一樣,他是中世紀第一位推動意向主義倫理學的重要哲學家。

他幫助建立了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權威,並在他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裏牢牢確立了這一權威。正是在這個時候,亞裏士多德的《工具論》首次麵世,亞裏士多德的所有其他作品也逐漸麵世。在此之前,柏拉圖的作品被用來支持哲學現實主義。

神學

阿伯拉爾被認為是十二世紀最偉大的天主教哲學家之一,他認為上帝和宇宙可以而且應該通過邏輯和情感來了解。他不應該被視為異端者,因為他的異端指控在他死後被教會撤銷,而應該被視為一位將神學和哲學推向極限的前沿哲學家。他被描述為“十二世紀最敏銳的思想家和最大膽的神學家”,也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他的天才在他所做的一切中都顯而易見”;作為第一個以現代意義使用“神學”的人,他主張“在信仰問題上要理性”,並且“在同時代人眼中,他顯得比生活更偉大:他的機智、尖刻的言辭、完美的記憶力和無限的傲慢使他在辯論中無與倫比”——“他的人格力量給所有與他接觸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關於未受洗的嬰兒夭折者,阿伯拉爾在《保利對羅馬書信的評論》中強調了上帝的善良,並將奧古斯丁的“最溫和的懲罰”解釋為因被剝奪了幸福的幻象(carentia visionis Dei)而失去的痛苦,沒有希望獲得它,但沒有額外的懲罰。他的思想促成了 12 至 13 世紀嬰兒邊緣理論的形成。

心理學

阿伯拉爾關注意圖和內心生活的概念,在他的《智力論》中發展了一種基本的認知理論,後來又發展了人類“用思想與上帝對話”的概念。他是精神錯亂辯護的開發者之一,在《Scito te ipsum》中寫道:“對於這種[罪],小孩子和精神病患者當然不會受到影響......缺乏理性......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麽是罪過”。他率先提出了精神疾病是一種自然狀態的觀點,並“揭穿了魔鬼導致精神錯亂的觀點”,托馬斯·F·格雷厄姆認為阿伯拉爾無法客觀地將自己與這一觀點分開,以更微妙地論證“因為他自己的心理健康”。

法律

阿伯拉爾強調,主觀意圖決定了人類行為的道德價值,因此,行為的法律後果行為不僅與行為本身有關,還與實施行為的人有關。憑借這一學說,阿伯拉爾在中世紀創造了現代法律中個人主體的理念。這讓巴黎聖母院(後來的巴黎大學)在法律領域的專業知識得到了認可,甚至在法學院成立之前,甚至在學校被認可為大學之前,盡管阿伯拉爾是一位邏輯學家和神學家。

詩歌和音樂

阿伯拉爾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和??作曲家。他為愛洛伊絲創作了一些著名的情歌,這些情歌現已失傳,在匿名曲目中也未得到確認。(一首已知的浪漫詩歌/可能的抒情詩《星星是暗淡的》仍然存在。)愛洛伊絲在一封信中稱讚了這些歌曲:“語言和音樂中的巨大魅力和甜美,以及旋律的柔和吸引力,甚至讓文盲也為之傾倒”。他的音樂教育以童年學習傳統四藝為基礎,當時幾乎所有有抱負的中世紀學者都會學習四藝。

阿伯拉爾為埃洛伊絲加入的宗教團體創作了一本讚美詩集。這本讚美詩集寫於 1130 年之後,與當時的讚美詩集(例如克萊爾沃的伯納德的讚美詩集)不同,因為阿伯拉爾使用了全新的同質材料。歌曲按韻律分組,這意味著可以使用相對較少的旋律。這本讚美詩集中隻有一個旋律幸存下來,即 O quanta qualia。

阿伯拉爾還寫了六首聖經中的 planctus(哀歌):

在現存的手稿中,這些作品都用連貫的紐姆符號標注,無法可靠地抄寫。僅 Planctus VI 采用平方符號固定。 Planctus 這種體裁影響了 lai 的後續發展,lai 是一種在 13 和 14 世紀在北歐盛行的歌曲形式。

留存下來的旋律被稱讚為“靈活、富有表現力的旋律,展現出一種優雅和技術上的嫻熟,與阿伯拉爾詩歌中長期以來所稱讚的品質非常相似。”

與埃洛伊絲的戀情

“阿伯拉爾和埃洛伊絲 被 富爾伯特大師驚呆了”,浪漫主義畫家 Jean Vignaud(1819 年)

埃洛伊絲(Héloïse d'Argenteuil) 住在巴黎聖母院內,由她的叔叔世俗教士富爾伯特( Fulbert) 照顧。她是巴黎最有教養和最聰明的女性,以她對古典文學的了解而聞名,不僅包括拉丁語,還包括希臘語和希伯來語。

當埃洛伊絲遇見阿伯拉爾時,他周圍圍滿了人——據說有成千上萬的學生——他們因他的教學名聲而從各個國家湧來。他的學生為他付出了很多,他受到了普遍的欽佩,他開始認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不敗的哲學家。但他的命運即將改變。他聲稱自己在致力於科學的過程中過著非常正直和狹隘的生活,隻有哲學辯論才能讓他活躍起來:現在,在他名聲的巔峰時期,他遇到了愛情。

在決定追求埃洛伊絲後,阿伯拉爾在富爾伯特家裏找了一個住處,並在 1115 年或 1116 年開始一段戀情。在阿伯拉爾的自傳中,他將這段關係描述為一種誘惑,他在教學中使用了“彼得愛他的女孩”這樣的例句;他寫了關於他愛情的流行詩歌和歌曲,流傳全國。愛洛伊絲的信中描述了一種因相互吸引而產生的平等關係。富爾貝爾發現後,便將他們分開,但他們仍繼續秘密會麵。愛洛伊絲懷孕了,阿伯拉爾將她送到布列塔尼的家人那裏照顧,她在那裏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以科學儀器的名字給兒子取名為星盤。

婚姻

為了安撫富爾貝爾,阿伯拉爾向她求婚。愛洛伊絲最初反對結婚,但為了平息她對阿伯拉爾作為已婚哲學家的職業前景的擔憂,這對夫婦秘密結婚了。(當時,神職人員獨身主義正在成為教會高層的標準。)為了避免被懷疑與阿伯拉爾有牽連,愛洛伊絲繼續住在她叔叔家。當富爾貝爾公開披露這樁婚事時,愛洛伊絲堅決否認,這引起了富爾貝爾的憤怒和辱罵。阿伯拉爾將她送到了她長大的阿讓特伊修道院,試圖保護她免受叔叔的傷害。埃洛伊絲打扮成修女,與修女們一起生活,盡管她沒有被祝聖。

閹割

阿伯拉爾遭到襲擊並被閹割.

富爾貝爾對愛洛伊絲被帶離自己家感到憤怒,可能認為阿伯拉爾將她處置在阿讓特伊是為了擺脫她,於是安排一夥人一天晚上闖入阿伯拉爾的房間並閹割了他。為了對這次私刑襲擊進行法律報複,這夥人受到了懲罰,而富爾貝爾則被公眾鄙視,暫時離開了他的教士職務(他幾年都沒有再出現在巴黎憲章中)。

退休進入修道院

另見: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的書信

阿伯拉爾因受傷而感到羞愧,永久退休,不再擔任巴黎聖母院的教士,任何作為牧師的職業或在教會中擔任更高職位的野心都因他失去男子氣概而破滅。他有效地將自己隱藏在巴黎附近的聖丹尼斯修道院的僧侶身份中,避免了驚恐的公眾的提問。羅塞利努斯和德伊的富爾克嘲笑和貶低阿伯拉爾被閹割。

加入聖丹尼斯修道院後,阿伯拉爾堅持要求愛洛伊絲發誓成為修女(當時她沒有其他選擇)。愛洛伊絲抗議與阿伯拉爾的分離,她多次寫信重新建立友誼,並要求阿伯拉爾回答有關她新職業的神學問題。

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的兒子阿斯特羅拉貝

在他們的孩子阿斯特羅拉貝出生後不久,愛洛伊絲和阿伯拉爾都被禁足了。他們的兒子因此由阿伯拉爾的妹妹狄奧尼西亞在阿伯拉爾童年時在勒帕萊的家中撫養長大。他的名字源於星盤,這是一種波斯天文儀器,據說可以優雅地模擬宇宙,由巴斯的阿德拉爾在法國推廣。阿伯拉爾在寫給他兒子的詩《卡門星盤》中提到了他,阿伯拉爾的保護人克魯尼的尊者彼得在寫給埃洛伊斯的信中也提到了他:“我很樂意盡我所能,在一座偉大的教堂裏為你的星盤獲得一份俸祿,這也是為了你而屬於我們的。”

1150 年,南特大教堂記錄了“彼得·星盤”的名字,後來,同樣的名字再次出現在現在瑞士的奧特裏夫的西多會修道院。鑒於這個名字極其古怪,幾乎可以肯定這些引用指的是同一個人。在《聖靈的訃告》中,阿斯特羅拉貝被記錄為於 10 月 29 日或 30 日去世,具體年份不詳,他的名字是“Petrus Astralabius magistri nostri Petri filius”(我們的導師彼得的兒子)。

隱居生活

聖丹尼斯修道院

四十出頭的阿伯拉爾想以聖丹尼斯修道院僧侶的身份埋葬自己,讓自己的痛苦消失。在修道院裏找不到喘息的機會,他逐漸又開始學習,他屈服於迫切的懇求,在修道院擁有的一個不知名的修道院重新開辦了他的學校。他的講座現在以虔誠的精神為框架,包括神學講座和他以前的邏輯講座,再次受到眾多學生的聆聽,他以前的影響力似乎又回來了。他以自己對聖經的研究以及在他看來教會領袖們前後矛盾的著作為基礎,撰寫了《是與否》(Sic et Non)。

異端審判

他剛發表神學講座《善神學》,他的對手就發現了他對三位一體教義的理性主義解釋。拉昂的安瑟倫的兩名學生,蘭斯的阿爾貝裏希和倫巴第的洛圖爾夫,在 1121 年於蘇瓦鬆舉行的省級宗教會議上,對阿伯拉爾提起訴訟,指控他信奉撒伯流主義。通過不正當的程序,他們獲得了對他的教義的官方譴責,阿伯拉爾被迫親自燒毀了一份《神學》。隨後,他被判處終身監禁在自己以外的修道院,但似乎事先已經商定,這項判決將立即撤銷,因為在蘇瓦鬆的聖梅達爾修道院待了幾天後,阿伯拉爾回到了聖丹尼斯。

導致修道院變更的事件

事實證明,他在自己的修道院裏的生活並不比以前更愉快。阿伯拉爾自己對此負有部分責任。至少從九世紀開始,亞略巴古的狄奧尼修斯和巴黎的丹尼斯的傳說就經常被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聖丹尼斯修道院院長希爾杜因渴望提升修道院的尊嚴。聖丹尼斯的修道院社區對這種所謂的聯係感到自豪。阿伯拉爾開玩笑地指出,修道院的創始人可能是另一個狄奧尼修斯,尤西比烏斯稱他為科林斯的狄奧尼修斯。這讓僧侶們非常惱火,最終阿伯拉爾被允許離開。

聖靈禮拜堂的演說

阿伯拉爾最初住在聖阿尤爾普羅萬斯,那裏的院長是他的朋友。然後,在那之後1122 年 3 月,亞當修道院院長去世後,阿伯拉爾從新院長蘇傑那裏獲得了“他想住在哪裏就住在哪裏”的許可。在香檳省塞納河畔諾讓附近的一個荒涼地方,他用秸稈和蘆葦建造了一個小屋,建造了一個供奉三位一體的簡樸禮拜堂,並成為了一名隱士。當他隱居的消息被人知曉後,學生們從巴黎蜂擁而至,用帳篷和小屋覆蓋了他周圍的荒野。他又開始在那裏教書了。禮拜堂用木頭和石頭重建,並重新命名為聖靈禮拜堂。

導致修道院變更的事件

阿伯拉爾在聖靈禮拜堂呆了大約五年。他將世俗藝術教學與僧侶職業結合起來的做法受到了其他宗教人士的嚴厲批評,阿伯拉爾考慮徹底脫離基督教世界。因此,阿伯拉爾決定離開並尋找另一個避難所,在 1126 年至 1128 年之間,他接受了下布列塔尼遙遠海岸聖吉爾達斯德呂伊修道院的邀請。

聖吉爾達斯德呂伊修道院

該地區不適合居住,領地成為不法之徒的獵物,房子本身野蠻而混亂。在那裏,他與社區的關係也惡化了。

講座

阿伯拉爾在聖靈修道院接待了愛洛伊絲 (1129)

在聖吉爾達斯修道院的失敗使阿伯拉爾決定再次從事公開教學(盡管他又繼續擔任了幾年聖吉爾達斯修道院院長)。尚不清楚他當時做了什麽,但考慮到約翰·索爾茲伯裏在 1136 年聽過阿伯拉爾關於辯證法的講座,據推測他回到了巴黎,繼續在聖日內維耶夫山上授課。他的講座以邏輯為主,至少在 1136 年之前是如此,當時他進一步草擬了《神學》,在書中他分析了三位一體信仰的來源,並讚揚了古典時期異教哲學家的美德以及他們通過理性發現基督教啟示的許多基本方麵。

晚期著作

另見: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的書信

1128 年,蘇格修道院院長聲稱愛洛伊絲擔任院長的阿讓特伊修道院屬於他的聖丹尼斯修道院。1129 年,他獲得了該修道院的所有權,但沒有為修女們提供任何便利。阿伯拉爾聽說此事後,將庇護所和土地轉讓給哀綠綺思和她剩下的修女,任命她為女修道院院長。他為這個新團體製定了規則,並為修女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據;他強調了文學學習的美德。他還提供了他創作的讚美詩集,在十二世紀三十年代初,他和哀綠綺思創作了一本他們自己的情書和宗教信件集,其中包括阿伯拉爾最著名的一封信,裏麵有他的自傳《我的災難史》。這促使愛洛伊絲寫下了她的第一封信; 第一封信之後是另外兩封信,在信中,她終於接受了辭職的部分,現在作為兄弟姐妹,阿伯拉爾向她提出了辭職。 1140 年之前的某個時候,阿伯拉爾出版了他的傑作《認識你自己》(Ethica or Scito te ipsum),他在書中分析了罪惡的概念,並指出一個人受審判的不是行為,而是意圖。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哲學、猶太教和基督教徒之間的對話》(Dialogus inter Philosophum, Judaeum et Christianum),以及《羅馬書的闡釋》(Expositio in Epistolam ad Romanos),這是一部對聖保羅致羅馬人書信的評論,他在書中詳細闡述了基督生命的意義。

與克萊爾沃的伯納德的衝突

目前尚不清楚阿伯拉爾是否在 1136 年後停止教學,或者他是否一直堅持除了邏輯講座之外的所有教學,直到 1141 年才停止。無論具體時間如何,聖蒂埃裏的威廉發起了一場運動,他發現了阿伯拉爾的一些教學中存在他認為是異端的東西。1140 年春天,他寫信給沙特爾主教和克萊爾沃的伯納德,譴責他們。另一位不那麽傑出的神學家,莫裏尼的托馬斯,也在同一時間列出了阿伯拉爾所謂的異端邪說,也許是在伯納德的煽動下。伯納德主要抱怨阿伯拉爾在邏輯不適用的地方應用了邏輯,這是不合邏輯的。

在伯納德的壓力下,阿伯拉爾向伯納德發出挑戰,要麽撤回他的指控,要麽在計劃於 1141 年 6 月 2 日在桑斯舉行的重要教會會議上公開這些指控。這樣一來,阿伯拉爾就把自己置於受害方的立場,迫使伯納德為自己辯護,反駁誹謗指控。然而,伯納德避開了這個陷阱:在會議前夕,他召集了與會主教舉行了一次私人會議,說服他們逐一譴責他歸咎於阿伯拉爾的每一個異端主張。第二天,當阿伯拉爾出現在會議上時,他出席了會議教皇向阿伯拉爾發出了一份譴責他的提案清單。

阿伯拉爾無法回答這些提案,於是他離開議會,向教皇上訴,並動身前往羅馬,希望教皇能給予更多支持。然而,這種希望落空了。1141 年 7 月 16 日,教皇英諾森二世發布了一份詔書,將阿伯拉爾及其追隨者逐出教會,並要求他永遠保持沉默,在第二份文件中,他下令將阿伯拉爾關進修道院,並焚燒他的書籍。然而,克呂尼修道院院長彼得大帝使阿伯拉爾免於這一刑罰。在教皇的譴責傳到法國之前,阿伯拉爾在前往羅馬的途中在那裏停留。彼得說服已經年邁的阿伯拉爾放棄旅程,留在修道院。彼得設法與伯納德和解,取消了逐出教會的判決,並說服英諾森,隻要阿伯拉爾繼續接受克魯尼的庇護就足夠了。

健康問題

阿伯拉爾至少兩次精神崩潰,第一次發生在 1104-5 年左右,據說是由於學習壓力太大。用他的話來說:“但不久之後,我的健康因學習壓力太大而崩潰,我不得不回到布列塔尼的家中。我離開法國好幾年,非常想念我……”他第二次有記錄的崩潰發生在 1141 年的桑斯會議上,在那裏他被指控為異端,無法回答。用歐塞爾的傑弗裏的話來說:“他的記憶變得非常混亂,他的理智變得模糊,他的內在感覺拋棄了他。”

中世紀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先於現代精神病診斷的發展。當時,除了“身體不好”以外,沒有其他診斷結果。他傾向於自我吹捧、自大、偏執和羞恥,這些都表明他可能患有潛在的自戀(盡管他才華橫溢、名聲顯赫),或者——最近有人推測——與他的崩潰、過度勞累、喋喋不休和好鬥相符——與情緒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與躁鬱症相關的躁狂症。

當時,這些特征中的一些被貶低地歸因於他的布列塔尼血統、他難以駕馭的“不屈不撓”的個性和過度勞累.

死亡

阿伯拉爾在 1142 年 4 月 21 日去世前,在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聖馬塞爾修道院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據說,他在臨死前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知道”。 他死於發燒,同時患有皮膚病,可能是疥癬或壞血病。 阿伯拉爾死後,埃洛伊絲和克呂尼的彼得與教皇商議,為他洗清異端罪名。

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獻詞板

阿伯拉爾最初被埋葬在聖馬塞爾,但他的遺體很快被秘密運往聖靈那裏,並交給埃洛伊絲悉心照料,埃洛伊絲於 1163 年來到他們身邊安息。

兩人的遺骸後來被移動過不止一次,但即使在法國大革命的變遷中,他們的遺骸也保存完好,現在據推測安放在巴黎東部拉雪茲神父公墓著名的墓穴中。1817 年,兩人的遺骸被轉移到墓地,這被認為大大提高了墓地的知名度,當時墓地還遠離巴黎的建成區。按照傳統,戀人或失戀的單身人士會在墓穴留下信件,以紀念這對情侶或希望找到真愛。

這第二次埋葬仍存在爭議。聖靈教堂聲稱阿伯拉爾和愛洛伊絲埋葬在那裏,而拉雪茲神父公墓中存在的隻是一座紀念碑或紀念碑。根據拉雪茲神父公墓的說法,兩位戀人的遺骸於 19 世紀初從聖靈教堂轉移,並重新埋葬在他們土地上著名的墓穴中。其他人認為,雖然阿伯拉爾被埋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墓穴中,但愛洛伊絲的遺骸卻在其他地方。

對後期神學的影響

小說家兼阿伯拉爾學者喬治·摩爾稱阿伯拉爾是馬丁·路德之前的“第一位新教徒”。 雖然阿伯拉爾與教會發生衝突,甚至被指控為異端(後來被洗清),但他從未否認自己的天主教信仰。

教皇本篤十六世的評論

2009 年 11 月 4 日,教皇本篤十六世在公開接見中談到了克萊爾沃的聖伯納德和彼得·阿伯拉爾,以說明 12 世紀修道院和經院神學方法的不同。教皇回顧說,神學是對基督教啟示奧秘的理性理解(如果可能的話),通過信仰來相信——尋求可理解性的信仰(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但修道院神學的代表聖伯納德強調“信仰”,而經院神學的代表阿伯拉爾則強調“通過理性來理解”。

對於克萊爾沃的伯納德來說,信仰基於聖經的見證和教父的教導。因此,伯納德認為很難同意阿伯拉爾的觀點,更普遍地說,很難同意那些將信仰真理置於理性批判性審查之下的人的觀點——在他看來,這種審查帶來了嚴重的危險:知識主義、真理的相對化以及對信仰真理本身的質疑。伯納德認為,神學隻能在沉思祈禱中得到滋養,通過心靈與上帝的情感結合,目的隻有一個:促進對上帝的鮮活、親密的體驗;幫助人們越來越愛上帝。

根據教皇本篤十六世的說法,過度使用哲學使得阿伯拉爾的三位一體教義變得脆弱,從而也使得他的上帝觀念變得脆弱。在道德領域,他的教導含糊不清,因為他堅持將主體的意圖視為描述道德行為善惡的唯一基礎,從而忽視了行為的客觀意義和道德價值,導致了危險的主觀主義。但教皇承認阿伯拉爾的偉大成就,他為經院神學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最終在隨後的一個世紀中以更成熟和富有成效的方式表達出來。阿伯拉爾的一些見解不應被低估,例如,他肯定非基督教的宗教傳統已經包含了某種形式的迎接基督的準備。

教皇本篤十六世總結說,伯納德的“心靈神學”和阿伯拉爾的“理性神學”代表了健康的神學討論和謙卑地服從教會權威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所辯論的問題尚未由教會權威界定的情況下。聖伯納德和阿伯拉爾都毫不猶豫地承認教會權威。阿伯拉爾在承認自己的錯誤時表現出謙卑,而伯納德則表現出極大的仁慈。教宗強調,神學領域中的神聖原則(這些原則通過啟示而來,始終保持其首要重要性)與哲學(即理性)提出的解釋原則(這些原則具有重要作用,但僅是一種工具)之間應保持平衡。當平衡被打破時,神學反思就有被錯誤所破壞的風險;屆時,教會訓導當局應盡其所能,為真理服務,這是教會訓導當局的責任。

《是與非》

《是與非》是一部早期經院哲學著作,其標題從中世紀拉丁語翻譯為“是與否”,作者是彼得·阿伯拉爾。在這部著作中,阿伯拉爾將教父們對基督教神學許多傳統主題的明顯矛盾的引述並列在一起。在序言中,阿伯拉爾概述了調和這些矛盾的規則,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一個詞的多重含義。然而,阿伯拉爾本人並沒有在《是與非》的正文中應用這些規則,這導致學者們得出結論,這部著作是一本供學生將辯證法(邏輯)應用於神學的練習冊。

內容

在《是與非》中,阿伯拉爾提出了 158 個問題,這些問題提出了神學主張並允許否定它。

前五個問題是:

人類信仰必須通過理性來完成,還是不必?

信仰是否隻涉及看不見的事物?

是否有關於看不見的事物的知識?

一個人可以隻相信上帝嗎?

上帝是一個單一的存在嗎?

序言將文本框定為教授指南,“亞裏士多德是所有哲學家中最有遠見的人,他最渴望的是激發這種質疑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