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娘子説故事

旅美華人,說故事,發感慨,學歪嘴和尚念幾句正經。
正文

感覺流

(2021-05-01 20:29:23) 下一個

感覺流

邱明

  從前,應該是20世紀80年代前後,凡是文人都談“意識流”,我當時雖然混入作家隊伍,也不時得個小獎什麽的,可是悟性太差。讀了許多被稱為“意識流”的作品,竟體會不出什麽是“意識流”,所以,人前緘口,隻剩下點頭如搗蒜了。幸虧我曆來是以“怯場”聞名的,不講話,也沒有人覺得我沒學問。謝天謝地!

        最近,對一些文化現象有一些“感覺”,想不出以什麽方式來表達,這個題目就“哽”在“鍵盤”上,出不來。忽然覺得不妨活剝“意識流”,“流”它一下,就用了“感覺流”來稱呼,隻要讀者不要以為我在談流行性感冒,把它當成“流感”來體會,就好了。

        這個“感覺”是怎樣來的呢?詞匯,當我從網上讀到“杯具”,“雷人”,“傲嬌”等詞時,我第一個感覺是“可憐!中國語文啊!”

  我過去是當編輯的,那時碰到這樣的文字,我會問作者:“能不能告訴我你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的名字?”

  因為,這樣的錯誤,是小學生都不會犯的。我心裏充滿了悲哀,有一種為中文開追悼會的心情。

        有人說,這是網絡文化,英文不是也有U=You,THX= Thanks, R=Are,MDG= My God等等嗎?可是那是因為打字麻煩,圖省事。

  而“悲劇”和“杯具”從打字來講,沒什麽區別,一點也不省事。為什麽還要用那麽沒文化的詞呢?最讓人不解的是,還風靡起來,成了氣候了。俗話說:“法不責眾”,這不成了“語法隨眾”了嗎?不隨不成啊,不隨就中國人讀不懂中文了。這可真的“杯具”了!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歌曲“忐忑”,專業的歌唱演員們異口同聲地聲討,覺得是對音樂的褻瀆,覺得中國的歌壇墮落了。這是一麵多麽好的鏡子,照出了我作為作家,為文字淪喪而痛心疾首的樣子。

  我於是開始反省。首先,因為我不是歌唱家,可以從大眾的角度來體會“忐忑”,我聽了“忐忑”又聽了薩頂頂的無詞歌,我聽出了“感覺流”。我感覺到薩頂頂的空靈和出世,聽她的歌,所有的感覺都在雲端漂浮;回過頭來再聽“忐忑”,就從天上來到人間,是入世的感覺。不需要文字,隻需要感覺,感覺自己的感覺。每個人都隻要感覺自己,不用去體會歌詞的意思,不用費心去聽“這個是什麽意思”,“作者想傳達什麽”,隻要感覺自己就好了。 人的感覺千差萬別,什麽歌詞可以包含全部呢?不如無詞。這就是為什麽“忐忑”如此風靡,薩頂頂能在法國獲得音樂大獎的原因,語言可以不同,但感覺是相通的。感覺流從此流到彼,從你流到我,於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要想不為之瘋狂,也難。

         回過頭來,再來看文字,歌可以無詞,文章怎可無字無句?總不能發一篇文章,全部都是標點符號吧:“,,,,。!。。?”不要說你看不懂,神仙也看不懂!那怎樣體現感覺流呢?調節語感。這些自覺不自覺地造詞者,把一種特殊的語感傳達出去,自有人心有靈犀,一把接住,傳了開去。

     就說“杯具”吧,用“悲劇”太悲,太一本正經,而用“杯具”免去了哭天搶地之嫌。

 “悲劇”  本身是名詞,說“我悲劇了”編輯和老師都會批“狗屁不通”。如果我是責任編輯,我會改成“我慘了”,通是通了,感覺卻不一樣了。如果說“我杯具了”首先傳達出的語感是“語文老師找地方涼快去”,然後是“你懂不懂?懂就別矯情了”,最後是我慘是慘了點,可是我還能調侃一下。試問,這種笑侃悲劇的感覺,何詞可代?

       再比如“崩潰”根本就是動詞,可你一定經常看到“特崩潰”,“真崩潰”或者幹脆就是用“崩潰”兩個字來表達感覺。當然這是漢語語法所不能容忍的錯誤,而它傳達出來的語感,又是很難用一個語法正確的句子來詮釋的。

  比如,某人說了一番話,你聽了,說:“你這話,對我的打擊很大,我的精神幾乎要崩潰了。”

  而另一個人說:“真崩潰!”哪一個語感準確?

       再有“雷人”,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最雷人的廣告”什麽意思?我閉上眼睛,拋開語法規範,一直念“雷人,雷人”試圖去感覺,竟看到一個人用拳頭去錘另一個人的畫麵!

  我茅塞頓開!“雷者,震也!雷人者,震撼人心也!”

  頗有古漢語的語感,以名詞當動詞用。可是“最震撼人心的廣告”和“最雷人的廣告”之間的語感區別,是相當明顯的,無法互相替代的。所以,我覺得,有時候當你真的需要特殊語感時,也不必過於清高,不屑使用那些完全不合語法的文字。

  隻是“傲嬌”,總讓人品出一點“娘”味來,我倒是情願不用。

       當然,我這篇文章沒有這些語言,並非我忒守語言規範,也不是我清高,因為我的語感目前沒出格,規範在漢語語法中,還夠用。將來,說不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挺有共鳴。老怕寫錯別字,現在沒有錯別字的文章,年輕人看來,就是出自老古董之手。唉......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進了文學城,真還學了不少網絡語言。比如,一開始對到博文裏第一個留言的人常歡呼道的“沙發”,還真不懂,至今也不懂。在國內發文,要繞過敏感詞,用同音不用意的詞,很煞費苦心,也會很搞笑。
眸影搖紅 回複 悄悄話 洛洛,同感!有時候覺得就是為了博人眼球而已,尤其你看得出那是故意而為之的賺眼球(不在幽默自黑自嘲之列 ) ,不是嚴肅的文字! 有時候我看到這些新造的詞兒,用的恰到好處,又忍不住大笑起來,試圖去理解寫字的人那一時刻的心境,於是又拍手稱快,覺得妙極了!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我倒是感覺沒必要這樣思維,從悲劇到杯具,其實並不是表達一個意思,後者其實有調侃的含義,或者說要表達的對象事物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悲劇,而是“某種意義上”的悲劇,甚至具有喜劇色彩。
表演翻車,對演員是悲劇,對觀眾可能就是喜劇,這種現象並不罕見,人們用“杯具了”而不是“悲劇了”來形容就是很貼切的。但你不會見到人們形容類似印度現在的疫情是杯具,而不是使用悲劇這個詞。因為那是真正的悲劇。
算是一種語言的進化,借用現有詞匯引申出更多含義。
英文也有類似的現象,OMG,與oh my God並不意味同一個意思。都是表達驚歎,但前者帶有並不意外的感歎,後者是表達真正的驚歎。
其實是通過一種不“嚴肅”的用法來表達實際上並非驚歎的感歎。
再有就是不同時代的文化有時代的烙印,也是表達時代的區別,是那個時代的人表示identity的性質,你不必也那樣,因為你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語言所體現的時代identity,但應該尊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