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獨嘯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起源和“仁”的本質

(2019-08-24 10:19:03) 下一個

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起源

儒家封建神權崇拜的“尊王卑臣”的思想文化意識,一直貫穿整個中國的社會文明史。上古時,自從軒轅氏打敗神農氏,“擒殺蚩尤,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史記·五帝》。黃帝成為中原大地的政治政權最高領袖,初步以“教化治國、禮儀興邦”為核心基礎的治國安民的理念。
“教化治國”:就是以特定的輿論宣傳、文化教育等“教化”體係,來控製、束縛、規範社會各階層的精神、思想、意識等;“禮儀興邦”:就是以繁瑣複雜的禮儀規範、禮法製度等,來控製、束縛、規範社會各階層的行為舉止、動作規範等。二者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黃帝的孫子顓頊發展這種治國安民的理念,他“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史記·五帝》。
黃帝的曾孫堯和七世孫舜,初步完善這種治國安民的理念,並把“教化治國、禮儀興邦”,作為治國安民的國家政治製度,和國家施政方針政策確定下來,並且製定百官典章製度和刑法體係,使各個官員各司其職,正式構成初步的國家政權管理體製。其中堯製定禮儀典章製度,舜嚴格執行和完善禮儀典章製度,這二人的作用最大,功勞最多。所以,堯、舜被中國各家學派稱頌為上古時代的偉大聖人。
商湯在夏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這種“教化治國、禮儀興邦”的治國政策。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旦等,在夏朝、商朝的基礎上,徹底地完善這種“教化治國、禮儀興邦”的治國政策。因此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被孔子稱頌為中國上古時代的偉大聖人。
由於“教化治國、禮儀興邦”,這種治國安民的國家政治製度和施政方針政策,需要特殊的人才來貫徹執行,所以社會上逐漸形成“儒”這種職業,專門為帝王、貴族、權力者服務,掌管婚喪、祭祀、慶典等各種社會重要活動的各種繁瑣的禮儀,維護帝王、貴族、權力者們的尊貴顯赫的社會身份地位,最後形成勢力強大的“儒士”階層。(在第四章詳述)
而且,儒士階層幾乎壟斷中國曆史上受到文化教育的機會,在中國曆朝曆代封建神權網絡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特權。由於最初的儒士階層是依附於國家權貴而存在,所以他們不遺餘力地嚴格執行“教化治國、禮儀興邦”,這種維護中國各階層森嚴等級和相應的利益的國家政策。直到春秋時期,集儒家思想文化意識大成者——孔子,係統地整理、編撰“教化治國、禮儀興邦”,這種以“尊王卑臣”為終極目的的治國安民的政策,而成“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根據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論行為而整理而成的《論語》,則是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基礎和精華,儒家“六藝”都可以從《論語》中發掘出它們的精髓和基礎實質。因此《論語》是中國曆朝曆代的儒家讀書人,必讀之書,近似於啟蒙教材。
孔子隻不過是把由黃帝初步製定的;堯、舜等發展完善的“教化治國、禮儀興邦”的統治國家和“芻狗”的思想理念和核心精神,進行文字化、係統化、理論化、完善化而已。因此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真正起源,是從黃帝開始的,而不是從孔子才開始的。黃帝是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教化治國、禮儀興邦”的治國理念的鼻祖,堯、舜等是以帝王神權崇拜、“尊王卑臣”為目的的治國理念的完善者,孔子是儒家封建帝王神權崇拜、帝王神權神聖不可侵犯、“尊王卑臣”的治國理念的文字理論係統化的整理者,或者說是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治國理念,可以概括成一個“仁”字,“仁”政就是儒家思想治國理念的核心內涵。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義道德”,與現代漢語中的“仁義道德”的含義迥然不同,這就是現代所謂的新儒家傳人以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學說的本質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字麵含義截然不同而進行欺騙的宣傳,以期待愚弄已被中國共產黨“愚民教化”的中國“芻狗”。
而儒家學說的“仁”的本質和本義是什麽?據《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此就是儒家學說“仁”的本質:每個人都必須絕對地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絕對不能冒犯長輩和上級官吏,絕對地服從長輩和上級官吏的指示和命令,絕對地跪伏於儒家倫理道德所規範的封建神權的框架之下……“孝悌”的最終目的是防止“犯上作亂”、而“尊王卑臣”,維護“儒家封建帝王神權、神聖不可侵犯”為終極目標。
這就是舜的“五教”和先秦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間的本質關係。
在後世逐漸形成儒家封建帝王神權治理帝國的核心理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三綱五常”的“綱常名教”;其中“夫權”從屬於“父權”,“父權”從屬於“君權”;也就是說“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為“君為臣綱”服務,從屬於“君為臣綱”,即儒家思想文化意識中的“父權”、“夫權”崇拜,是以“君權”崇拜為核心基礎,“父權”和“夫權”崇拜是構成“君權”崇拜組成部分,而且是為“君權”服務。儒家思想學說——“五常”中的“義、禮、智、信”,是圍繞儒家思想文化意識的核心——“仁”的補充和說明。
“三綱”與“五常”實為一體,二者相輔相成,都是以“仁”為核心基礎,發展而來的。如果把儒家封建神權比喻為“孔家店”,“君權”崇拜就是這座“孔家店”的整體框架結構,“父權”和“夫權”崇拜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裝飾鑲花而已。

附注:“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中,包括規範中國女人的倫理道德的“三從四德”。“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嫁雞隨雞、嫁犬隨犬”,就是儒家封建倫理道德“三從四德”的必然產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