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367) 對比倫敦市長和紐約市長的成長和執政理念

(2025-11-12 20:56:54) 下一個
最近美國的國內政治最大的新聞可能是,美國最大的城市迎來了首位穆斯林市長和首位南亞裔市長,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是一個極左派當選。
 
自從民主社會主義者佐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馬姆達尼)首次宣布競選紐約市長以來,這位來自皇後區的34歲州衆議員已從幾乎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曼達尼出生於烏幹達,父母是印度裔。七歲時,他隨家人移居紐約。他曾就讀於布朗克斯科學高中,後來在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獲得非洲研究學位,並在鮑登學院聯合創立了“巴勒斯坦正義學生會”的校園分會。
 
1010 -  He's the left-leaning Muslim mayor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city,  and President Trump is one of his biggest critics. London's Sadiq Khan has  a lot in common with New
 
由於擁有印度裔、非裔美國人和美國人等多重身份,他在2009年申請哥倫比亞大學時,同時填寫了“亞裔”和“黑人或非裔美國人”兩個種族,因此被指責玩弄身份政治。
 
曼達尼的經濟政策
 
最低工資: 將最低工資從目前的每小時16.50美元提高到2030年的30美元。
企業稅: 建議將企業稅率提高到11.5%,並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個人征收2%的固定稅,以籌集資金。
住房: 提議為住房設定上限,以降低生活成本。 
社會政策
公共交通: 計劃免費乘坐巴士並提高公交係統的運行速度。
托兒服務: 致力於降低托兒費用,並提到一些朋友因托兒費用過高而選擇離開紐約。
社區安全: 提議建立一個社區安全部門,將心理健康服務擴展到處理911報警電話,由心理健康工作者而非警察來處理相關事務。 
其他:
馬姆達尼是一位民主社會主義者,他明確表示,如果總統試圖壓製這座城市,他將堅決捍衛紐約市民的利益。
多項支持非法移民(無證移民)的措施,旨在鞏固紐約市作為“庇護城市”的地位
 
Can Zohran Mamdani make his progressive vision a reality?
 
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個不是穆斯林在西方的世界大都會級別的城市第一次拿到執政權,上一個典型代表就是倫敦市長Sadiq Khan。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對比一下這兩位穆斯林背景的大城市市長 —— 美國紐約的 Zohran Mamdani(當選)與英國倫敦的 Sadiq Khan(現任)—— 從他們的從政經曆、背景,到主要政策取向,最後分析異同與啟示。
 
一、從政背景對比
 
Mamdani 出生於 1991年 10月 18日,烏幹達坎帕拉(Kampala),後移居美國紐約。 
 
教育背景:在紐約市公立學校係統(含高中)就讀,後於美國 Bowdoin College 獲得 Africana Studies 學士學位。 
 
從業經曆:曾擔任社區住房防止止贖(foreclosure prevention)顧問,幫助低收入及少數族裔業主抗擊驅逐。 
 
政治經曆:
 
2020 年競選並當選紐約州議會(New York State Assembly)第 36 區代表。 
 
2025 年宣布競選紐約市長,並贏得民主黨初選及後續選舉(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上任)。 
 
政治定位:強調自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Democratic Socialist)/偏左派,主打可負擔生活、住房正義、交通平權等議題。 
 
Khan 出生於 1970 年 10 月 8 日,英國倫敦土生土長,父母為 1960 年代從巴基斯坦移民英國。 
 
教育背景:在倫敦公立學校受教育,畢業於北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London)法律專業,成為律師並專研人權法。 
 
從業/政治經曆:
 
曾任倫敦 Wandsworth 區議員(Councillor)1994-2006。 
 
2005 年起擔任英國下議院議員(MP)代表 Tooting 選區。後任社區事務部長、交通部長,是第一位穆斯林加入英國內閣的部長之一。 
 
2016 年當選倫敦市長(Mayor of London),並在 2021、2024 年連任,成為首位第三次當選倫敦市長者。 
 
政治定位:屬於英國工黨(Labour),處於中左至進步派,強調包容、多元、綠色、公平機會。 
 
二、關鍵政策對比
 
下麵從幾個政策維度比較兩位市長(或市長-當選人)議程的異同。
 
維度 Mamdani 的主要政策 Khan 的主要政策
住房/可負擔性 - 凍結約 100 萬戶租金穩定住房增長。 
 
- 建造大量可負擔住房。
- 保護房主免受止贖及產權被盜。
- 強化租戶權益。 - 推出“關鍵工人租控房”(Key Worker Living Rent)——租金基於關鍵工人收入設定,目標到 2030 年啟動至少 6 000 套。 
 
- 探索釋放綠色帶(green belt)部分土地用於新房建設。 
 
- 新協議保障倫敦獲得英國政府 117 億英鎊用於社平住宅建設。 
 
交通/公共交通 - 提議使市區公共巴士免費。 
 
- 鼓勵公共交通優先、減少日常通勤成本。 - 曾推出“Hopper”一小時無限次巴士/有軌票。 
 
- 推動交通票價凍結(如 2024 年宣布地鐵/巴士單程票凍結至 2025 年 3 月)用於緩解民生支出。 
 
綠色/環境政策 - 雖然重點在於可負擔性,Mamdani 的政策也提及公共交通優先、減少汽車依賴,但目前其綠色議程尚處於提案階段。 - 強調倫敦成為“世界最綠色城市”之一。提出 2030 年前巴士車隊零排放。 
 
Sadiq Khan 2020 re-election campaign launch – politicaladvertising.co.uk
 
- 推出倫敦超低排放區(ULEZ)政策,控製老舊車進入市中心,改善空氣質量。 
 
稅收/財富再分配 - 提議對年收入超過百萬美元者征收額外稅,同時提高企業稅率。 
 
- 鼓勵“讓有錢付更多”的思路,減輕中低收入家庭負擔。 - 雖然不是極端再分配政策,但強調“機會公平”,通過投資技能培訓、青年就業等方式提升低收入群體。 
 
社會/公平/多元 - 身為首位紐約市穆斯林市長(當選),強調移民、少數族裔賦權、地方社區聲音。
- 住房、交通、育兒等領域聚焦弱勢群體。 - 作為倫敦首位穆斯林市長,多次強調“倫敦為所有人開放”。
- 強調青年機會、少數族裔平等、公共服務優質。 
 
三、分析:異同、啟示與挑戰
3.1 主要相似點
 
兩位市長/市長-當選人都來自少數族裔背景,是各自城市首位穆斯林市長,這在社會象征意義上都十分重大。
 
兩人都強調“可負擔性”(housing + transport + 家庭支出)和“公平機會”的理念。
 
兩者在住房與公共交通議題上投入較大政策想象空間,反映大都市普遍麵對的“成本高、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問題。
 
都願意借“稅收/財富再分配”或“公共服務擴展”作為政策工具(雖然具體力度不同)。
 
3.2 主要差異
 
政策激進程度:Mamdani 的議程在競選中顯得更加激進(如免費巴士、大規模租金凍結、高收入稅率)。相比之下,Khan 雖也進步,但施政更多在現有製度框架內漸進推進。
 
製度環境差異:倫敦市長的權力結構與紐約市長有所不同,英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不同、地方財政與稅權也不同。因此 Khan 的許多政策必須與英國政府協調,而 Mamdani 在紐約也麵臨州/市/聯邦多重製約。
 
成熟度/經驗:Khan 自 2016 年起擔任市長,已有多個任期經驗,組合公共管理、交通、環保等多個領域已有實際執行記錄。Mamdani 則是剛剛當選,很多政策仍為提案階段,執行與落實風險更高。
 
綠色環境議題比重:Khan 在綠色/環保議題(如 ULEZ、零排放交通、綠色基建)投入非常明顯,而 Mamdani 雖有提及,但其主軸仍在住房可負擔性、交通成本和財富再分配。
 
稅收與財富再分配工具:Mamdani 的“稅超富人+企業稅提高”策略更為直接;Khan 更多通過投資、技能提升、交通/住房改革等手段緩解不平等,而不是直接大幅提升稅率。
 
3.3 啟示與挑戰
 
啟示:對於其他大城市而言,這兩種模式提供了“中左進步型大城市治理”範式。即:把重點放在“讓生活成本下降”“讓中低收入群體參與城市發展”上。尤其是在全球城市住房成本、交通擁堵、環境壓力上升的大環境下,這種調向有其普適價值。
 
挑戰:
 
執行風險很大。Mamdani 的政策規模宏大,但資金來源/製度製約/利益集團反對都可能阻礙。
 
稅收提高或福利擴展可能產生“激勵扭曲”或“資本外流”風險。
 
對比 Kahn 的漸進式改革,Mamdani 若推得太快則可能“掉鏈子”。
 
地方政府權力/財政自主性限製很大。Khan 雖已有經驗,但仍需與英國中央政府協作。Mamdani 將麵臨紐約市/紐約州/聯邦政府之間複雜互動。
 
“住房”與“交通”這類政策往往受市場、建造成本、土地供應、基礎設施製約。比如 Khan 要釋放綠帶土地就是一個敏感、複雜、政治成本高的舉措。 
 
四、總結
 
Zohran Mamdani 與 Sadiq Khan 都代表了新時代的城市左翼/進步派市長典型:少數族裔背景、主打“可負擔”“公平”“公共服務優先”。
 
Khan 是經驗型、漸進型、政策多維且已開始執行階段;而 Mamdani 是更為激進、以競選願景為主、尚未在大規模執行層麵檢驗。
 
若將兩者路徑視為一個“譜”——從“既有製度內改良”到“製度邊界挑戰強化”——Khan 偏向左端中間,Mamdani偏向更左更激進。
 
對於城市治理者來說:如何在大膽願景與實際可操作之間找到平衡,是關鍵。Mamdani 的挑戰在於“從願景到落地”;Khan 的經驗則提示“漸進且可測”“製度與財政可控”路徑可能更穩妥。
 
總結:
相比紐約市長馬達尼的極端福利社會主義政策,倫敦市長可汗的政策比較中性,而且可汗的政策和中央的平衡也比較好,而馬達尼已經和紐約州政府有了一些矛盾,個人感覺,馬達尼不得不向可汗學習,如何做好平衡,但是吹出去的牛,即便自己想要不執行,也不代表反對黨不會追究,更加大的問題是對於選民的承諾,如果過分跳票,後果可能就不是紐約市的影響,還很有可能影響整個民主黨的明年中期選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hhhh 回複 悄悄話 倫敦現在已經是屎坑了,穆斯林橫著走,被強奸的女孩父親反而被抓。你在比較啥呢?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