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社會草根提出的三大理論,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反響,同時又有很多的討論。今天來聊一下“蘋果人”的話題。
曾多次因敏感議題被短暫禁言的中國知名網紅戶晨風,在發明“安卓人”“蘋果人”網梗走紅網絡並引起挑動階級對立爭議後,他在中國所有社媒平台的賬號均遭到封禁並清空所有內容。
在短視頻的江湖裏,堪稱一記社會學的重拳。
他一本正經地說:“你用什麽手機,往往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
這聽起來像一句段子,背後卻透著一種殘酷的文明劃線。
一、戶晨風與他的“蘋果人”宇宙
戶晨風,互聯網視頻博主、廣告人出身,憑借那種帶點諷刺意味的都市觀察而走紅。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那套以手機為社會隱喻的“蘋果人理論”。
戶晨風將所有事物簡單歸類為安卓和蘋果兩類,“安卓” 被用來代表低端、劣質、差的事物,例如“安卓房”(隔音差、格局亂)、“安卓車”(油耗高)等。 “蘋果” 則被用來代表高端優質、有檔次的事物,對應“蘋果學曆”、“蘋果房”、“蘋果車”等。
在“安卓人”言論爆火前,戶晨風主要通過與網民直播連線討論時事來獲取收入,時常發表在中國充滿爭議的觀點,包括學校鐵路醫院應該私有化、麥當勞比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年夜飯好吃,以及“超市就去山姆(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旗下高端會員製商店),電車就是特斯拉,手機就是蘋果”等,許多言論成為中國網絡迷因。

二、我:一個在蘋果與安卓之間左右橫跳的人
我有兩部手機。一部是iPhone 14 Pro,主要用來工作、通信、拍一些日常的照片;另一部是OPPO Find X6 Pro,負責拍照、回國用的SIM卡、偶爾刷刷國內App。
按照戶晨風的理論,我該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混合體”。一半是蘋果人,追求極簡和秩序;另一半是安卓魂,渴望變化與性能。
三、蘋果的一麵:生活的“高級感濾鏡”
先說iPhone。它是我生活的秩序之神。每個App都乖乖排隊,通知幹淨得像剛打蠟的地板。蘋果係統的閉環,讓人有一種“世界在我掌控之中”的錯覺。

打開iMessage,藍色氣泡閃爍;Apple Watch精準提示健康目標;Mac、iPad、iPhone之間的AirDrop傳輸絲滑如夢。這就是蘋果人的世界——高效、自洽、帶著優雅的控製欲。
它讓我成為一個“看起來在努力生活的人”。但問題是:那股高級感其實有點累。每次看到iPhone電量掉到20%,那種焦慮感就像KPI壓頂。蘋果的生態太完美,以至於讓人產生了一種“我也必須完美”的錯覺。
四、安卓的一麵:靈魂的遊樂場
而當我換上OPPO Find X6 Pro,一切都變得人間化。那顆超大的攝像頭拍出來的照片,帶著點油潤的真實。夜景不過曝,人物不過美,反而更像“生活”。
它的係統允許我隨意更換主題、布局,甚至直接把PDF、音樂、照片像老友一樣隨手拽進文件夾。安卓世界像一間開著門的便利店:琳琅滿目,永遠有驚喜。
而最爽的是 —— 拍照。Find X6 Pro的影像係統不講理,HDR、長焦、人像,夜景都像加了情緒濾鏡。當我舉起它,對準晚霞、街角或家門口那隻狗,仿佛在告訴自己:生活可以不用完美,也能很好看。
五、兩部手機的社會學隱喻
於是,我在兩種係統間來回切換,像在兩個身份之間穿梭。
iPhone是職場的我,追求秩序、效率與體麵;OPPO是生活的我,追求變化、情感與自我。
這讓我開始理解戶晨風的隱喻:“蘋果人活在秩序裏,安卓人活在可能性裏。” 而現代人的困境,也許就是既想要控製一切,又不想錯過任何可能。
六、數碼文明裏的精神分裂
我開始懷疑,這兩部手機其實是我兩種人格的載體。
當我在地鐵上用iPhone刷郵件,我是“蘋果人” —— 理性、克製、在掌控中。
當我晚上用OPPO拍星空,調濾鏡到淩晨,我是“安卓魂” —— 感性、變化,在體驗中。
也許正因為如此,現代人越來越需要兩部手機。一部用來“展示自己”,一部用來“做自己”。
七、尾聲:我們都在係統之間找靈魂
戶晨風的“蘋果人理論”其實並不在討論手機,而是在討論身份焦慮。
我們在數字世界裏選陣營,就像古代選門派。
有人信奉“閉環哲學”,有人信仰“開放係統”,
但無論是哪種,我們都在手機屏幕那一層玻璃後,尋找自我定義。
我常常在兩部手機間切換時,看到一個小小的真相 —— 科技不是讓我們更統一,而是更分裂。可也正因為這種分裂,生活才有趣。
所以,當我用iPhone發工作報告、再用OPPO拍一張日落照片時,我總會想:也許真正的幸福,不是選哪一部手機,而是能自由地在兩種世界間切換。